第5章 學會適應陌生的工作環境(2)
- 學會生活與學會工作(北大清華學得到叢書)
- 凡禹
- 3974字
- 2014-01-14 09:56:56
你就算不能最后一個下班,也不要在所有人都還埋頭工作時第一個離去。即便你的工作效率可能真的比別人部高,你也應該要幫助必須今晚要加班的人,問他有什么需要你幫忙的,就算你到頭來什么都使不上力,你的心意也會讓人感動。在此過程中,你一定要具有誠意。你要記住,個人的成功離不開團體的成功,工作是需要合作的。如果讓團隊里其他人成績不佳,上司不會認為你的能力比其他人高強,反而會懷疑你干的少,而且沒有團隊合作精神,也就是缺乏責任感。
更糟的是如果你第一個離開辦公室,第二天發現你昨天的工作犯了些錯誤,任何人都會想:你早早下班趕著去約會才對工作心不在焉。到時你渾身是嘴也說不清。
查理·瓊斯提醒我們:“如果你對于自己的處境都無法感到高興的話,那么可以肯定,就算換個處境你也照樣不會快樂。換句話說,如果你現在對于自己所擁有的事物,自己所從事的工作,或是自己的定位都無法感到高興的話,那么就算獲得你想要的事物,你還是—樣不快樂?!?
所以要想變得積極起來完全取決于你自己。在充滿競爭的職場里,在以成敗論英雄的工作中,誰能自始至終陪伴你,鼓勵你,幫助你呢?不是老板,不是同事,不是下屬,也不是朋友,他們都不能做到這一點。惟有你自己才能激勵自己更好地迎接每一次挑戰。
所以奉勸年輕人,在工作時要神情專注,走路時要昂首挺胸,與人交談時面帶微笑……會讓老板覺得你是—個值得信賴的人。愈是疲倦的時候,就愈穿得好、愈有精神,不要讓人看出你的一絲倦容。如果是女性的話,不妨化個全妝,這樣做會給他人帶來積極的影響。
總之,每天精神飽滿地去迎接工作的挑戰,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去發揮自己的才能,就能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你的內心同時也會變化,變得越發有信心,你的價值也越發得到別人的認可。
●別讓“自我設限”扼殺你的夢想
科學家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然后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后,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環境,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 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后主動改變自己的高度。最后,玻璃罩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科學家于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爬蚤”了。
跳蚤變成“爬蚤”,并非它已喪失了跳躍的能力,而是由于一次次受挫學乖了,習慣了,麻木了。最可悲之處就在于,實際上的玻璃罩已經不存在,它卻連“再試一次”的勇氣都沒有。玻璃罩已經罩在了潛意識里,罩在了心靈上。行動的欲望和潛能被自己扼殺!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很多人的遭遇與此極為相似。在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是幼年時代,遭受外界(包括家庭)太多的批評、打擊和挫折,于是奮發向上的熱情、欲望被“自我設限”壓制封殺,沒有得到及時的疏導與激勵。既對失敗惶恐不安,又對失敗習以為常,喪失了信心和勇氣,漸漸養成了懦弱、猶疑、狹隘、自卑、孤僻、害怕承擔責任、不思進取、不敢拼搏的精神面貌。
這樣的性格,在生活中最明顯的表現就是隨波逐流。與生俱來的成功火種過早的熄滅。
成功是每一個人的夢。這個夢與生命同在,至死方休。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生來就有“做偉人”的欲望?!白鰝ト恕逼鋵嵕褪恰俺晒Α钡募斜憩F。弗氏之后的一些心理學家經過研究,也得出一個相似的結論:不論民族、文化、歷史、家庭、性別和年齡,人天生就有愛受贊美、喜愛人尊重的強烈愿望和傾向。這是“人”的共性。因此,可以這么說,成功的渴求與生俱來——因為,成功是獲得贊美與尊重最有效的途徑。
正如美國的約翰·杜威所認為,人類本質里最深遠的驅策力是“希望有重要性”。以至于有些罪犯自述,他之所以縱火、殺人,就是為了讓人們知道他,親眼目睹別人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如同五雷轟頂,那是他最感滿足之處。
追求成功是人類的本能。人為成功而來,也為成功而活。絕大多數人能堅韌不拔地走完人生歷程,就是因為成功的渴望始終存在。把它稱做信念也好,使命也好,責任也好,任務也好,總有期盼和牽掛,總有要完成的欲求。否則心有不甘,難以暝目。成功意味著富足、健康、幸福、快樂、力量……在人類社會里,這些東西總能獲得最多的尊重和贊美。人人追求成功。普天之下,貧富貴賤,有誰會站出來說,我不想成功, 我不愿成功?!
成功始于心動,成于行動。要解除“自我設限”,關鍵在自己。西諺說得好:“上帝只拯救能夠自救的人?!背晒儆谠敢獬晒Φ娜?。成功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你不愿成功,誰拿你也沒辦法;你自己不行動,上帝也幫不了你。成功并不是一個固定的蛋糕,數量有限,別人切了,你就沒有了。不是那樣,成功的蛋糕是切不完的,關鍵是你是否去切。你能否成功,與別人的成敗毫無關系。只有自己想成功,才有成功的可能。
洛克菲勒曾對兒子說:“西恩,我記得我曾對你說過你在現在這種年齡,務必做好的事情就是想好10年之后從事什么工作,你對將來必須具有想像力。”
無論你現在處于什么環境,你要在心里問自己一個重要的問題:你將來想成為什么人?無論是否有人對你說過“這是不可能的”,這對你來說并不重要;在你的生活中是否還有這樣的人存在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一點,如果有一個人不同意這個說法,那這個人就應該是你自己。
你絕不能認定你的生命已經“過去了”。因為,如果你不抓住自己的夢想,那就沒有人會這樣做了。扼殺你的夢想的還有另一個陷阱,這就是那種認為眼下還不能追求自己夢想的想法,也就是說現在還沒到適當的時候。你要相信,根本不存在開始—件新事情的最佳時刻。每當你推遲開始做一件事悄時,你離它也就又遠了一分。
●以你的方式來生活
有人想為自己的假期定一個電視計劃、—個戲劇計劃和一個旅游計劃……他想更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但是,如果速度比方向更重要的時候,不是很可笑嗎?一邊爭分奪秒,一邊卻在大把大把地揮霍著歲月,甚至正在埋葬自己的夢想,這種做法難道不危險嗎”這是因為他對于自己想要前進的方向考慮得太少的緣故。因為他不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成為一個完全不同的人,做著與昨天和今天完全不同的事情。
我們的夢想和目標足以成為一種磁石,吸引萬物和所有的人,使我們能逐漸將它變成現實。的確,這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可是每一位成功人士都有類似的經驗。
但是僅僅偶爾做—做夢是不夠的,我們必須將自自己的目標納入自己的思想中。我們必須不斷地想著自己的目標,相信它能實現。這里有一個簡單的竅門:我們想像著已經達到了自己的目標,這就是說,我們光在思想上實現了它,并從感情上去享用它。
每當我們以這種方式將注意力集中在我們的夢想上的時候,我們就在現有的起點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標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每一次的想像都會加深我們的夢想成為現實的必然性,這種確信會轉化為促成成果的實際行動。自信也會在此過程中得以加強,從而激勵我們去尋找可行的方式和機會。
吉爾貝特·卡普蘭在25歲的時候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雜志。他是一個完全醉心于工作的入,在15年的時間里,他把自己的雜志辦成了發行量巨大的知名雜志之—。他幾乎夜以繼日地工作著??墒窃谒?0歲的時候.他突然出售了自己的企業,出什么事了?
有一天,他聽了馬勒的第二交響曲,樂曲深深地吸引了他,喚醒了他內心深處沉睡已久的東西。更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應該重新演繹馬勒的第二交響曲,他覺得缺了點什么,他聽到的演奏不符合馬勒的原意。
他出售了自己的企業,決定要成為一個指揮家。所有的專業人士都一致認為他的做法是一次希望渺茫的冒險。因為卡普蘭在此之前從來沒有做過指揮,也根本不會演奏任何樂器。一個甚至連樂譜郡讀不慌的經理——40歲——當指揮,這簡直可笑極了。可是,這些批評意見動搖不了卡普蘭的決心,他甚至將目標定得更高了:他要以一種全新的方式來演繹馬勒的作品。
然后他就開始學習,他向最優秀的指揮家求教。他請了老師,不斷地為自己的夢想而奮斗,只過了兩年,他的夢想就成為了現實,1996年,吉爾貝特·卡普蘭就演奏了美國最成功的古典作品集,在同一年里。他作為一名受人仰慕的指揮家出席了薩爾茨堡音樂節的開幕式。
諾曼·文森持·皮爾一針見血地說:“大多數人不愿意相信他們本身具備著所有可以讓夢想成真的素質。因此,他們試著滿足于那些與他們不相配的東西?!北窘苊鳌さ纤估桌镆舱f過:“對于那些為了實現自己的誓言甚至不惜拿生命去冒險的人來說,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摧毀他們的意志?!?
為什么有的人能讓別人為自己工作而另一些人卻甘愿為別人賣力呢?區別就在于我們追求自己夢想的程度。當兩個人相遇的時候,通常那個作出了真正的決策,并竭盡全力要實現自己的目標的人總是能最終影響另一個人,而且或多或少地讓他跟隨自己的腳步前進。我們將夢想抓得越緊,我們就會越堅強,連上天都似乎在以一種神秘的方式幫助那些目標明確的人。
生命中沒有比實現自己的夢想更讓人滿足的了。從另一方面說,世界上也沒有比背叛并最終放棄自己的夢想更令人沮喪的事情了。
聰明的年輕人總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停下來問自己:“我是在體驗我的夢想,還是在畏懼不前?”他們知道,他們作為自己生活的設計師,可以創造自己夢想中的未來。他們為自己規劃與自己匹配的生活藍圖,他們懂得,過去以及現在都不等同于未來。即使手中握有的始終是同樣的畫筆,我們也能每時每刻描繪出一幅新的畫港。但丁說過:“熊熊烈火是從微弱的火苗中產生的?!?
你要以你的方式來生活。就像弗蘭克·西納特拉在歌中唱到的那樣:“更多、甚至更多的,是我以自己的方式來行事。”西納特拉先生是這樣生活的,也是這樣辭世的。因此,美國總統在他的葬禮上說道;“他以自己的方式而行事。”
我們有這樣的選擇:要么我們實現自己的夢想,要么我們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夢想。一位母親在臨死前對她的兒子說;“答應我:成為一個偉人。”亞伯拉罕·林肯向母親作了保證。成功者懂得:人的一生太短暫,不能碌碌無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