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沒有方向,速度就失去了意義(2)
- 學會生活與學會工作(北大清華學得到叢書)
- 凡禹
- 3468字
- 2014-01-14 09:56:56
其實,年輕人需要懂得的是,無論干什么事都要很好地掌握好方向性,即目標性。沒有方向,漫無目的地去干,那樣就等于是在白白浪費時間,根本就不會有什么高效率可言。
●要舍得“自我投資”
我們只要有經濟條件,首先應投資于教育。實際上,當你還是一個窮人時,你所擁有的惟一真正的資產就是你的頭腦,這是我們所控制的最強有力的工具。
年輕人初入社會,要明白一個道理是:成功者一般都“懂得投資自己”,就是把自己收人的一部分,花在資訊搜集或能力開發上面。
我們只要有經濟條件,首先應投資于教育。實際上,當你還是一個窮人時,你所擁有的惟一真正的資產就是你的頭腦,這是我們所控制的最強有力的工具。當我們逐漸長大時,每個人都要選擇向自己的大腦里注入些什么樣的知識。你可整天看電視,也可以閱讀高爾夫球雜志、上陶藝輔導班或者上財務計劃培訓班,你可以進行選擇。
有一位富有的女士,她的公寓失竊了,小偷拿走了她的電視機、錄像機,卻留下了她閱讀的所有書籍。我們大概也會作出類似的選擇,90%的人會購買電視機,只有大約10%的人才會購買書籍或其他增長知識的途徑。
日本現在的白領階級中,在工作之余學習各種才藝,上空中大學(廣播電視大學)或專科學校取得資格的人,竟多達二十六萬人。
他們這樣進行自我投資,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職位。因為他們知道,一旦你放松了求知的腳步,馬上會被人追趕過去。
例如:你具有某方面的執照,周圍的人們會視你為專家。需要這方面的知識時,第一個就會想到你,因為你在這方面的表現優異,對你的升遷十分有幫助。所以大家才會積極地為提高自己的能力而努力。
在當今知識經濟的社會里,知識越發凸顯出它超常的價值,在知識和信息方面落后于人,很快就會被社會淘汰。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可謂日新月異,知識的更新也越來越快,年輕人若想成為社會的弄潮兒,而不是落伍者,就一定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隨時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及時調整自己,了解自己需要哪些知識來武裝自己,并以最快的速度為自己充電。這是當今時代一個年輕人在社會立住腳跟,并取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素質。
因為自我投資非常重要,所以在必要的投資上不能舍不得花錢,因為你要想到它給你帶來的效益可能遠遠超過你為它所投入的。現在的年輕人學電腦、學英語、學開車成為時尚,即使一時用不上,但他們明白“知識用時方恨少”的道理,往往在你需要的時候,比如在應聘一個重要職位的時候,才發現現學是來不及的。所以平時就要了解社會發展的動態和趨勢,了解什么是當前社會中最有用的知識,就要盡快地去掌握它。這樣機會到來時,你才會發現你比別人有更大的籌碼和勝算。
以前人們求職更多的是注重高收入,眼下,更長遠一些的因素開始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公司能不能提供正規的培訓,使自己得以不斷提升?也正因為如此,我們看到,在不少單位的招聘廣告中,都把“培訓機會”寫在了顯赫的位置上。隨著信息時代新知識的膨脹性擴展,企業管理人員最終意識到,企業內部人力資源必須通過不斷的開發,企業員工所具有的知識與技能才能完成再生及再利用,否則這種“易耗型資源”將會隨時消耗殆盡。美國《Computerworld》雜志日前的一項以IT從業人員為對象的調查顯示:在高工資之外,人們更渴望公司提供培訓教程。該雜志表示,管理者必須與IT從業人員進行更有效的交流,提供使專業人員提高技能的機會以及由公司負擔的學習進修機會。
事實上,在單位不能滿足自己時,有心計的白領們早已自掏腰包開始接受“再教育”。工商管理、計算機、財務、英語等都是比較熱門的項目,這類培訓更多意義上被當作一種“補品”。在以后的職場沖浪中,這些培訓將化作各種資格證書,在求職或跳槽時增加自己的“分量”,有時學歷證書反倒排在了后頭。
美國職業專家指出,職業半衰期越來越短,所有高薪者,若不學習,無需5年就會變成低薪!人才處于不斷折舊中,而學習是防止人才折舊的最好方法。人才市場也隨之出現了新的概念,由原來的高學歷、高職稱就是人才,轉向“有需要才是人才”。科技發展一日千里,市場經濟千變萬化,人才的需求也隨之不斷改變。因此,未來社會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忙得要死的人,因為工作和學習;另外一種是找不到工作的人。來自人才市場的信息已表明,現在的人才市場對英語人才的需要已經由原先的純英語人才轉向更青睞法律英語、金融英語等復合型人才;IT行業更是如此,由原先的單一IT人才轉向更看重IT+管理、IT+產品研發等復合型IT人才。單一型人才的地位眼看難保。
隨著職場進入了后學歷時代,學歷之外的“素質訓練”將被用來證明你比別人更優秀。
●要適應不斷變化的現實
世間唯一不變的規律就是一切都在變。如果條件有變,而我們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危害。只有居安思危,時刻警惕,未雨綢繆,才能使自己最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才能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而不被淘汰。
世間萬物,彼此依依相存,一旦條件發生變化,你也得隨之改變。
很小的時候,我們就從書本或他人口中得知:風一吹過,河水就會有所損耗。太陽—照射,河水又會減少。反轉來想,風和太陽一起不停地吹曬河水,而河水卻絲毫沒有減少,這是為什么呢?其實答案很簡單:惟有源頭活水來!
所以,天地之間,萬事萬物要想平安相存與共,必須要具備自己確定不移的條件。離開了水和空氣,萬物就難以生存。水流要靠土地、山丘四周圍繞,才能匯集在一起,成為江河,成為湖泊,匯成大海。
影子要依附于一件實物,也還要有光線才能存在。實物不存,陽光不照,也就沒有影子。這就是自然界中事物彼此相依相存的道理。而且自然界的這些規律也同樣適用于人類,一個人的生存、發展,也必須依賴于特定的條件。條件改變了,消失了,個人也必須改變自己生活的方式,尋找新的生存條件。如果條件變了,過去生存發展的條件不復存在,個人仍固步自封,那危險就要來臨。
我國古代的范蠡與文種這兩個人的結局就是這—道理的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吳王夫差大舉攻越,越王國破,越王勾踐都城被占,只可憐帶著三千戰士退守在會稽山上。關國大軍席卷,勾踐螳臂擋車,滅頂之災就在眼前。這時只有大臣文種能救勾踐,他出使吳軍,利用關系,讓吳王答應保全勾踐的性命與越國百姓的安全。后來,文種又同范蠡幫助勾踐領兵消滅吳國,使吳王夫差自殺。
可越王勾踐是一個只能與人共患難,不能與人共富貴的人,他功業成就必定要殺死功臣。范蠡看準了這一點,深知原來生存、發展的條件,隨著勾踐的大功告成,已變成自己死期不遠的因素。于是他領著美女西施,坐著小木船悄悄地走了,臨行前他給文種留下一封信。他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越王長須烏喙,不可與共安樂。子何不去?”
然而,文種還是不走,只是向越王請病假,不再上朝問政事,以為我不管事還不讓我平安?但很快有人陷害文種,說他想造反,越王立即命令他自殺。這時,文種后悔不聽范蠡的勸告,但一切都來不及了。
能干一番大事業,卻不善于保全自身,是多么的遺憾。這是一個極端的例子,告訴我們如果條件有變,而我們卻沒有做出相應的調整,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危害。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要知道世間唯一不變的規律就是一切都在變。不適應變化的人就像刻舟求劍的那個人,會被時代所淘汰。
生活中的一切都在發生著變化,往往是我們難以預料的。我們剛到一個公司工作,可能勝任一項工作,于是高枕無憂,滿足現狀,不思進取。年輕人常常會有這種情況。可是沒過多久,上司提醒你要學會一樣新本事,如果你無法適應新的要求,很可能要被淘汰,因為老板可以找到比你更適合那個職位的人。也許你原來的工作人家能做,此外人家還比多出幾項本事,而老板付出的薪水可能是相差無幾的,這樣,新人就比你更有就業的優勢。
一個企業的經營如世間任何事物一樣,都在發生著變化,它對人才的需求可能也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所以現代企業裁員、換人是常有的事。這也是現代社會打工一族越來越感到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比如一家公司本來經營某種項目,需要某種人才,但隨著市場的改變,公司的發展戰略有變,要經營一種更賺錢的新項目,如果你只精通原來的項目,而不懂新的項目,自然成了新時期下的無用之人,當然就在被淘汰之列。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老板的錯,而是現實的需要。任何人都要服從市場。
所以你永遠不可以為自己的職位是牢固的,無論你暫時看起來多么春風得意。別說是初入職場的人,就連世界首富比爾·蓋茨都時刻懷著危機感,他說: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的時間。真是居安思危的睿智之言。只有居安思危,時刻警惕,未雨綢繆,才能使自己最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才能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而不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