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來公司的挑戰:管理者必須回答的5大問題
- (美)加里·哈默
- 2192字
- 2020-06-17 18:24:59
重拾農夫的價值觀
金融危機爆發時,我的岳母費內(Ferne)過世了。在85個春秋的有生之年中,她大部分時間是與丈夫埃爾頓·芬德利(Eldon Findley)在農場度過的。他們以租賃一臺拖拉機和一塊地起家,最終將其經營成一個1000英畝的大農場(位于加利福尼亞州肥沃的圣華金河谷),沒有背負任何債務。他們是怎么做出這樣的成績的?他們每天工作14個小時,每周工作6天,很少休假,放棄了大部分奢侈品;他們在年景好的時候存款,以度過糟糕的年景;為了減少價格波動的影響,他們豐富了農作物的種類;他們對自己十分吝嗇,卻在土地和設備上盡最大可能進行慷慨的投資。
與許多同輩人一樣,費內和埃爾頓·芬德利不喜歡負債。對他們而言,負債就是背負著契約。鑒于務農的現金流不穩定,需要借款,夫婦二人不知疲倦地勞作,來減少長期貸款,贏得土地的所有權。他們在結婚30年后實現了這一目標。
我的岳父岳母彎著腰在地里勞動時最快樂了,他們將快樂分享給信仰“農夫信條”的所有人:
我相信,人最大的財富就是他的尊嚴,沒有什么能比務農給他帶來更大的尊嚴。我相信,勤勞的工作和可敬的汗水能夠鑄就人的品格。我相信,盡管會出現困難和失望,但務農依然是人活在這個世上最誠實和光榮的方式。
岳父岳母這種量入為出的生活方式,為我和妻子買到了一棟房子,為在全世界修建教堂籌集到了資金,使他們的兒子得到了蒸蒸日上的事業。
如果更多地借助杠桿效應,他們的事業可能會發展得更快,或者過上更富裕的生活,但是兒時在經濟大蕭條年代吸取的教訓,讓他們以及同時代無數的人有所防備,抵擋住了杠桿的誘惑。
建設芬德利農場的美德——審慎、節儉、自律和犧牲,也是使美國、英國和日本等國家得以建立的美德。但是在最近數十年,這些美德明顯缺失了,無數的消費者用揮霍代替了節儉。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你等候時盤子里的蛋糕”要比“天空中飛走的餡餅”更加誘人。所以,銀行家鼓勵我們貸款,我們就照做了。
我去尋找了,但是沒能找到“銀行家信條”的文件,其能夠簡明扼要地列出銀行家的美德。但是,近期發生的事情足以說明,許多銀行家(盡管我確定不是大多數)實際上也遵循著一些共同的信條:
我要買通競爭對手,建立一個“系統上重要”的銀行,這樣我就能夠將收入私有化、損失社會化。
我會不失時機地獵取客戶,利用他們對我錯誤的信任所賦予的權利來賺錢。
我會利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空前地冒險,就算股東希望在分紅日拿到百萬到千萬美元的收益,我也不在乎他們的利益。
我會將自己魯莽行為帶來的后果歸咎于“全球金融體系”,因此我不會背上欺騙投資人、客戶和監管者的罵名。
我已經習慣了索取賠償,就算出現了公共援助,我也還會繼續索賠。
我會與金融街的同行們聯合起來,粉碎任何企圖進行真正改革的圖謀。
金融界的銀行家不是擁護這種唯利是圖信條的第一種人。大約70年前,在大蕭條水深火熱的時候,羅斯福在其就職演講中說道:1
……不擇手段的銀行家的行徑應當受到公共法庭的審判,受到老百姓思想和靈魂的唾棄……
銀行家已經從我們文明殿堂的高位上逃之夭夭了。現在,我們可以恢復文明殿堂的傳統信念。恢復措施取決于我們社會價值觀適用的程度,而不僅僅是資本利潤的大小。
幸福不取決于擁有的金錢,而取決于成就帶來的喜悅,取決于創造性工作帶來的興奮。在瘋狂追逐短暫利潤的同時,我們不應忘記工作的樂趣和道德的激勵……
……金融和商業行為必須終止,人們神圣的信任換來的是無情和自私的惡行。難怪人們失去了信心,因為只有誠實、榮耀、神圣的責任、對虔誠的保護和無私的表現才能夠鼓舞人們的信心,失去了這些,信心注定蕩然無存。
與1933年一樣,銀行家很容易成為人們譴責的目標。可過于野心勃勃的人不只有銀行家。想想看,在20世紀50年代,當嬰兒潮一代的人還在蹣跚學步的時候(他們的父母在拼命工作,償還貸款),普通美國家庭的債務和收入比低于0.4。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這一比例上升到0.7。但是到了2008年,這一重要的晴雨表飆升到了1.4。在此期間,美國普通家庭收入調整后的負債激增了超過350%。實際上,在2001~2008年期間,這一比率的增長幅度達到了39年以來的新高。在經濟蕭條迫使人們精打細算、想辦法儲蓄之前,典型的美國家庭用于償還貸款的錢比購買食物的還多。
我們都是成年人了。如果不是大面積喪失抵押品贖回權、降低幾十億美元的賬面價值,災難性的經濟衰退、債務危機如何收場?即使中國能夠提供援助資金,我們也應當認識到,總有一天,我們會因負債付出慘痛的代價。
在過去的幾年里,全世界的政策制定者都在想方設法運用通貨膨脹刺激經濟,但是成效甚微。去杠桿化的過程總是痛苦的:無數的人已經借債成癮,現在卻要戒掉,而且不再享受美味的沙拉、舒適的枕頭和顧問柔聲細語的服務之類上流人士的生活,而要過上接受法院傳票、吃福利性食物、洗冷水澡和接受粗暴服務這樣的生活。
這又有什么好處呢?一定有。第一個好處是喚起人們對永恒的美德的追求,它可以給我們帶來真正的財富和持久的繁榮。農夫價值觀的興起和銀行家價值觀的衰退,會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經濟也會越來越好。
第二個好處是,我們的孩子不再成為瘋狂的借貸者。目睹父輩們開支過大,并因此付出了代價,他們會希望在經濟上過節儉的生活。(我兒子的建議:要求高中生選修個人財務管理課。)如果千禧一代能夠在節儉、勤勞和財務自律上吸取重要的教訓,那么我們就不會白白經歷這場無休止的危機。所有像我的岳母費內那樣為后人艱辛付出的人,他們的在天之靈也會為此感到欣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