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節 桔梗
Jiegeng
PLATYCODONIS RADIX
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為桔梗科、桔梗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藥,具有補肺泄火、散寒邪、開滯氣、止嗽化痰等功效。桔梗全國各地均有分布與栽培。桔梗苗期和成株期根部病害有立枯病、根腐病、根結線蟲病及紫紋羽病等,其中以根腐病和根結線蟲病危害性最大。桔梗葉部病害有斑枯病、輪紋病、炭疽病、銹病、斑點病等。
一、桔梗枯萎病
(一)癥狀
苗期就可受害,出現爛根倒頭,枯萎死亡。成株期發病,植株葉片由下向上黃化,變褐枯萎或局部分枝發病,維管束變褐色,莖基和根部也出現褐色斑后腐爛。病株很易拔起,在濕度大時,根頭和莖部產生大量粉紅色霉層,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最后全株枯萎。
(二)病原
病菌為尖鐮孢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也有其他鐮孢菌,為半知菌亞門、瘤座孢目、鐮刀菌屬真菌。產生大小兩種類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多胞,有隔,無色;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
(三)發病規律
鐮孢菌是土壤習居菌,能長期在土壤中存活。病菌侵入寄主主要通過根部的傷口,側根分枝裂縫和莖基部自然裂口也是侵入的途徑。病菌侵入后在維管束內寄生蔓延,經過一段潛育期才表現病狀。病害在田間傳播主要依靠地面水流和土壤耕作。地下害蟲和土壤線蟲不但是枯萎病菌的傳播媒介,造成的傷口也有利于病菌的侵入。連作、多雨、地勢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施用未腐熟的農家肥及地下害蟲活動猖獗等造成根系發育不良或傷口易引起發病。通常自5月下旬開始發生,隨著溫度升高,癥狀逐漸明顯。
(四)防治措施
(1)選擇旱地、地勢高、平坦的地塊種植桔梗,防止地勢不平低洼出現積水。
(2)改變耕作制度,減少土壤菌量。枯萎病發生嚴重的地方,可以采取和禾本科作物輪作的方法,輪作一般3~4年以上。
(3)精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植株抗病力。
二、桔梗紫紋羽病
(一)癥狀
被害根部,表皮紅色,逐漸變成紅褐色至紫褐色。根皮上密布網狀紅褐色菌絲(俗稱紅筋網),后期形成綠豆大小的紫褐色菌核。最后,根部只剩下空殼,植株地上部枯死,故俗稱爛腳病。
(二)病原
病菌為桑卷擔子菌Helicobasidium mompa Tanaka,為擔子菌亞門、層菌綱、木耳目、卷擔子屬真菌。擔子果平伏、松軟,子實層平滑。擔子圓柱形,彎曲,小梗鉗形,單面側生。孢子無色,卵形,光滑。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土壤中、病殘體上越冬。一般7月下旬開始發病,8月上旬出現紅筋,9月中旬逐趨嚴重,10月底受害植株全部腐爛致死。土層淺薄,保水保肥差的地塊有利發病,多雨年份發病早而嚴重,地塊不平坦低洼積水處發病嚴重。連作地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實行輪作。與禾本科作物實行四年以上輪作,在重病區實行水、旱輪作,可降低土壤帶菌,減輕病害發病程度。
(2)及時拔除病株燒毀,并在病穴中澆注10%石灰水。
(3)加強栽培管理,精耕細作,增施有機肥。在低洼地或多雨地區種植,應作高畦,注意排水。山地每畝用50~100kg石灰粉,改善土壤,減輕發病。
三、桔梗斑枯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桔梗的葉片。病斑單生或稀疏散生,較少兩個或多個聚生。葉面病斑不規則形、圓形或近圓形,后期病斑擴大受葉脈所限,常呈多角形,直徑2~5mm;初期病斑淡黃,之后顏色變褐加深,后期呈灰白色,其上生眾多小黑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器(圖7-88)。發生嚴重時,導致葉片枯死。
(二)病原
病原為桔梗殼針孢Septoria platycodonis Sdy.,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殼針孢屬真菌。分生孢子器大多葉面生,不規則地散生,初埋生,成熟后孔口突破表皮而外露,直徑80~120μm。分生孢子線形,兩端鈍,大多彎曲,3~5個假隔膜,無色,大小35~50μm×1.5~2.5μm。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在病葉上越冬,或以菌絲體在病根芽、殘莖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侵染來源。生長期不斷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進行再次侵染,擴大為害。偏施氮肥發病重,栽培密度大、多雨潮濕條件下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秋后清除病殘組織,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
(2)加強栽培管理,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適時中耕除草,雨后及時排水。
(3)生長期噴灑波爾多液(1:1:100)或50%甲基托布津800~1000倍液。
四、桔梗根結線蟲病
(一)癥狀
根結線蟲病在桔梗上發生普遍,有時為害十分嚴重。有些地區已威脅到桔梗的生產。病株新生的支根或側根上,因線蟲寄生,細胞分裂加快,形成大小不一、不規則的瘤狀物即蟲癭,單生、串生呈念珠狀或粗糙的棍棒狀。根結初為黃白色,光滑堅實。剖開根結可見到有若干乳白色鴨梨形的顆粒;如寄生較淺,雌蟲尾部則微外露,膠質的卵囊滲出根外。瘤狀根結后期變褐腐爛。病根結上方受刺激形成密集叢生的根系。病株地上部葉片出現黃綠色的斑,生長衰弱,天旱時容易發生萎蔫枯死。
(二)病原
病原為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incognita Chitwood,為線蟲門、側尾腺口綱、墊刃目、根結線蟲屬。雌雄線蟲異型,雄成蟲蠕蟲形,大小1.2~1.5mm×0.03~0.036mm。雌成蟲梨形,大小0.4~1.3mm×0.27~0.75mm。每個雌蟲約可產卵500粒,排放在尾部膠質的卵囊內。此外,根結線蟲其他幾個種,如M.arenaria、M.hapla等也可能為害桔梗。根結線蟲類寄主范圍廣,包括桔梗、川芎、牛膝、北沙參、丹參、地黃、白芷、白術、玄參、黃芪、栝樓、黨參、砂仁、杜仲、白及、羅漢果、決明、風仙花、青葙、靈香草等多種藥用植物。
(三)發病規律
根結線蟲以病根結遺留在土中或由根結外露的卵囊團落入土壤中。病土既是病害的主要侵染來源,又是病原線蟲傳播的途徑。春季當地溫上升到15℃時,2齡幼蟲破卵而出(在卵殼內孵化的1齡幼蟲已蛻皮一次),在潮濕土壤中活動,侵入寄主的幼根內寄生,取食并分泌唾液,刺激寄主組織形成巨形細胞,致使細胞過度分裂形成疣腫。幼蟲經過四次蛻皮發育成形態各異的成蟲。蠕蟲形的雄蟲從根部鉆出,在土壤中自由生活。梨形的雌蟲交配或不經交配產卵,蟲卵可產生在根組織內部或根外。卵可以直接孵化或越冬后在春天孵化。在27℃完成一代生活史需25天,溫度過高或過低則所需時間較長。孵化出的2齡幼蟲遷移到鄰近的根或其他植株的根上再引起新的侵染。根結線蟲通常在5~25mm的根際范圍數量最多。在氣溫較高或冬季短而不太冷的地區及多濕的砂壤土中,線蟲病發生重。
(四)防治措施
(1)種苗檢疫,病苗不作種用。
(2)冬灌淹水,與水稻或水生作物輪作。
(陳炳蔚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