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十七節 板藍根

Banlangen

ISATIDIS RADIX

菘藍Isatis indigotica Fort.又名大藍根、大青根等,為十字花科一二年草本植物。以根入藥為板藍根,以葉入藥為大青葉,具有清熱、涼血、消腫、解毒功效。主治丹熱、熱毒發斑、神暈吐血等癥。在河北、河南、甘肅、安徽、江西、山東、黑龍江等地均有栽培。生產上病害,主要有霜霉病、菌核病、根腐病、白銹病、黑斑病、炭疽病、病毒病等。霜霉病在各地普遍發生,為害甚重;菌核病在長江流域及南方沿海各地分布普遍。

一、板藍根霜霉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莖、花梗和角果。發病初期葉面生邊緣模糊的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病斑,淡黃綠色至黃褐色,葉片呈黃褐色;葉背相對應處生有白色至淺灰白色霜霉層,為病原菌游動孢子囊梗和游動孢子囊,嚴重時植株葉片干枯。莖、花梗、花瓣、花萼及角果等被害后褪色,上面長有白色霜霉層,并引起肥厚變形(圖7-84、圖7-85)。

(二)病原

病原為寄生霜霉菘藍專化型Peronospora parasitica Fr.f.sp.isatidis,屬于鞭毛菌亞門、卵菌綱、霜霉目、霜霉屬真菌。孢囊梗單生或叢生,無色,全長192~332.8μm,基部膨大,主梗123~192μm×6.4~16μm。冠部銳角二叉分枝大部3~6回,頂枝6.4~25.6μm×1.3~3.2μm,彎曲,枝端尖細。孢子囊橢圓形或近球形,大小13.4~28.8μm×13.4~25.6μm。卵孢子黃褐色,球形,大小33.6~42μm,壁平滑,有時有皺褶。病菌可為害多種十字花科植物,但有不同的專化型和生理小種。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體及肥厚組織在土壤中越冬、越夏。生產上板藍根生長周年銜接,或早晚茬口重疊,因此病菌能以菌絲體在受侵染的病株內越冬、越夏。病菌的孢子囊通過風雨傳播,整個生長季可引起多次再侵染。氣溫較低、晝夜溫差大、多雨高濕或霧重露大時有利于發病,多發生于春秋兩季。4~6月發生較重,9~10月又繼續擴展為害。冬暖春寒、多雨高濕有利于發病,抽苔開花期病害發生嚴重。

(四)防治措施

(1)入冬前徹底清除、燒掉田間病殘體。

(2)選擇高燥地塊栽植,與十字花科以外的植物輪作,低濕地作高畦栽培;選栽抗病品種,合理密植,適當調整播種期,增施肥料,適時澆水。

(3)發病初期噴灑58%瑞毒霉錳鋅600~800倍液、1:1:120波爾多液、75%百菌清800倍液或25%甲霜靈600倍液等藥劑3~4次,間隔10天左右。

二、板藍根白銹病

(一)癥狀

罹病初期,葉面出現黃綠色小斑點,無明顯邊緣,葉背生白色微隆起的膿皰狀斑點,外表有光澤。病斑直徑2~3mm,膿皰破裂后散出白色粉末狀物,即病原菌孢子囊。發病后期,形成不規則形枯斑。葉柄及幼莖發病,病部也產生許多白色皰斑,使葉柄、嫩莖扭曲變形,最后枯死。采種株莖上亦可受害。

(二)病原

病原為白菜白銹菌Albugo candida (Pets.) Kuntze.,屬于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白銹菌目、白銹菌屬。孢囊梗,大小35~40μm×15~17μm,棍棒狀、無色、單胞。頂端自上而下依次形成孢子囊,貫連成串,相互連接處有細小頸部。孢子囊近球形、無色、單胞,大小15~27μm×13~25μm。孢子囊萌發時產生游動孢子。游動孢子圓形或腎形,具有兩根鞭毛,從孢子囊先端游出。經過短期游動后,鞭毛收縮,體形變圓,外部形成一層胞膜。隨后,孢子萌發伸出芽管,從氣孔侵入寄主組織。孢子囊萌發最適溫度為10℃左右,最高25℃。藏卵器近球形,無色,多呈空腔,大小60~93μm×42~63μm。卵孢子近球形、褐色,生于腫大的莖及果上。外壁有瘤狀突起,大小33~48μm×33~51μm,瘤狀突起高2.75μm。雄器側生,大小24.53μm×11.88μm。

(三)發病規律

以卵孢子在土壤及病殘組織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生長期病部長出的孢子囊隨氣流、風雨傳播,再次侵染,擴大蔓延。低溫高濕有利于發病。4月中旬至5月發生,為害時間較短。

(四)防治措施

(1)合理輪作,田園清潔,減少越冬菌源;雨后及時通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

(2)發病初期噴藥保護。可噴施1:1:120波爾多液、25%瑞毒霉600~8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交替使用,每7~10天噴1次,噴施2~3次。

三、板藍根菌核病

(一)癥狀

植株從苗期到成熟期均可發生。病菌為害根、莖、葉和莢果,以莖部受害最重。受害幼苗在莖基部產生水漬狀褐色腐爛,引起成片死苗。植株莖部受害,通常在近地面黃弱葉片的葉柄與地表接觸處首先發病,向上蔓延到莖部及分枝。病部水漬狀,黃褐色,后變灰白色,組織軟腐易倒伏。莖內外長有白色棉毛狀菌絲層和黑色鼠糞狀菌核。后期干燥的莖皮纖維如麻絲狀。莖葉受害后,枝葉萎蔫,逐漸枯死。花梗和種莢也產生灰白色斑,不易結實或子粒癟縮。

(二)病原

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屬于子囊菌亞門、盤菌綱、柔膜菌目、核盤菌屬真菌。菌核球形、豆瓣或鼠糞形,大小1.5~3mm×1~2mm。一般萌生有柄子囊盤4~5個,子囊盤盤狀,淡紅褐色,直徑0.4~1.0mm。子囊圓筒形,大小114~160μm×8.2~11μm。子囊孢子橢圓形或梭形,大小8~13μm×4~8μm。側絲絲狀,頂部較粗。病菌寄主范圍極廣,可侵染32科160多種植物。藥用植物受害重的有人參、川芎、延胡索、菘蘭、丹參、菊花、紅花、益母草、細辛、補骨脂及牛蒡等。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菌核在病殘組織或菌核落在土壤中及混雜于種子中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生長期適宜條件,菌核萌發產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通過氣流、風雨傳至寄主表面萌發引起侵染,一般先為害花瓣及老黃葉,后菌絲由葉通過葉柄擴展到莖部。病部產生的菌絲也可通過植株間的接觸傳染蔓延,擴大為害;菌核還能直接產生菌絲侵染靠地面的枝葉和幼嫩植株引起發病。此病的發生與土壤菌核數量和環境條件關系密切。種子田在3~4月發病,4月下旬到5月為發病盛期。偏施氮肥、排水不良、田間濕度大、植株密集、通風透光差、雨后積水、茬口安排不當及連作,均有利于發病。

(四)防治措施

(1)農業措施 收獲時應盡量不使病組織遺留在地面;收獲后深耕,將菌核翻于土層下或淹水促進菌核腐爛;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田塊栽種;種植不要過密,以保持株間通風透光,降低表面濕度;水旱輪作或與其他禾本科作物進行輪作,避免與十字花科作物輪作。避免過多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早施蕾薹肥,可以促使花期莖稈健壯,提高抗病力。帶有菌核的種子播種前應通過篩選、水選等方法汰除混雜的菌核。

(2)藥劑防治 發病季節,可用50%速克靈1000~15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及65%代森鋅400~600倍液噴藥保護。藥液應集中噴灑植株中下部,一般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此外,還可用草木灰石灰粉(1:3)撒施在植株中下部及地面,也有一定作用。消滅菌核可施石灰氮每畝20~30kg,應在收獲后翻入土壤中。

四、板藍根根腐病

(一)癥狀

病菌為害根部。被害植株,地下部側根或細根首先發病,病根變褐色,后蔓延到主根,也有主根根尖感病后擴展至主根受害。根內維管束變黑褐色,向上可達莖及葉柄。以后,根的髓部發生濕腐,黑褐色,最后整個主根部分變成黑褐色的表皮殼。皮殼內呈亂麻狀的木質化纖維。根部發病后,地上部分枝葉發生萎蔫,逐漸由外向內枯死(圖7-86)。

(二)病原

病原為茄鐮孢菌Fusarium solani 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瘤座菌目、鐮孢菌屬。該菌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無色或淺色。產生2種類型的分生孢子,小型孢子為圓形、單胞;大型孢子為鐮刀形,多胞。

(三)發病規律

土壤帶菌為重要侵染來源。5月中下旬開始發生,6~7月為發病盛期。田間濕度大和氣溫高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土壤濕度大,排水不良,氣溫在20℃~25℃時,有利發病,高坡地發病輕。耕作不善及地下害蟲為害造成根系傷口,根腐病發病重。高坡地病害較輕。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選擇地勢高,排水暢通及土層深厚的沙壤土種植;實行3年以上的輪作;合理施肥,適當施氮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500~1000倍液澆灌根部及周圍植株,防止蔓延。發病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劑600倍液噴施。

五、板藍根黑斑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在葉上產生圓形或近圓形病斑,灰褐色至褐色,有同心輪紋,周圍常有褪綠暈圈。病斑較大,一般直徑3~10mm。病斑正面有黑褐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梗和分生孢子。葉上病斑多時易變黃早枯(圖7-87)。莖、花梗及種莢受害產生相似癥狀。

(二)病原

病原為蕪菁鏈格孢Alternaria napiformis Purkayastha et Mallik,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暗色孢科、鏈格孢屬真菌。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直立,或屈膝狀彎曲,分枝或不分枝,褐色至淡褐色,具分隔,大小31.0~70.0μm×3.0~5.5μm。分生孢子倒棒狀,褐色,單生或短鏈生,孢身31.5~54.5μm×8.0~14.0μm,具橫隔3~9個,縱隔膜2~3個,斜隔膜0~2個,分隔處稍隘縮。喙柱狀,有或無分隔,大小0~50.0μm×3.0~3.5μm。另外,蕓薹鏈格孢A.brassicae Sacc.也可為害板藍根。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自5月起開始發生,一直可延續到10月,其中以6~9月發生最為嚴重。高溫多雨季節有利于發病。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合理輪作,清潔田園,消滅越冬菌源;加強田間管理,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1:1:100波爾多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代森鋅600~8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六、板藍根灰斑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受害葉面產生細小圓形病斑,略凹陷。病斑邊緣褐色,中心部灰白色。病斑變薄發脆,易龜裂或穿孔。病斑直徑2~6mm,葉面生有褐色霉狀物,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自老葉先發病,由下而上蔓延。后期,病斑可互相愈合,病葉枯黃而死。

(二)病原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尾孢屬真菌Cercospora sp.。該菌孢子線狀或蠕蟲狀,具有2~7個橫隔膜,孢子梗垂直、暗色,孢子暗色或無色。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隨病殘組織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侵染源。種子亦可帶菌。6月上旬開始發病,6月下旬至9月上旬為發病盛期。日平均溫度在23℃~25℃時,有利于發病,蔓延迅速。

(四)防治措施

(1)輪作和清理田園,減少菌源;注意排水,降低土壤濕度。

(2)發病初期,噴灑1:1:100波爾多液保護、50%甲基硫菌靈懸浮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每5~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七、板藍根炭疽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葉部病斑圓形,直徑1~2mm,中央白色,半透明,邊緣紅褐色,病斑上微露小黑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盤。后期病斑易穿孔。葉片上有時密布小圓斑,但通常并不致葉片干枯。莖、花梗及種莢受害后呈梭形、條形、紅褐色下陷斑。

(二)病原

病原為希金斯刺盤孢Colletotrichum higginsianum 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腔胞綱、黑盤孢目、炭疽菌屬真菌。該菌剛毛稀少,分生孢子長橢圓形、端鈍圓、單胞、無色,直或稍彎,常具大油滴,大小16.5~19μm×4μm,分生孢子盤小,直徑25~42μm,黑褐色,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頂窄、基部較寬,大小9~16μm×4~5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在病殘組織上越冬。病菌喜高溫,常在夏末秋初發生,多雨高濕有利于病害發生。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收獲時認真清除病殘組織,減少越冬菌源;與非十字花科植物輪作。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灑25%咪鮮胺乳油1000倍液或50%施寶力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3次。

八、板藍根病毒病

(一)癥狀

葉面表現系統花葉、斑駁。嚴重時植株矮小,葉片扭曲,并伴有壞死斑塊。

(二)病原

目前報道的板藍根病毒病的病原為黃瓜花葉病毒(CMV),屬于雀麥花葉病毒科黃瓜花葉病毒屬的典型成員,其病毒粒子的結構是等軸對稱的二十面體類球體,直徑約29nm。

(三)發病規律

在自然界CMV有廣泛的寄主,是分布最廣和最具經濟重要性的植物病毒之一,多種蚜蟲為傳毒媒介。高溫干旱有利于蚜蟲的活動及病毒的傳播,發病嚴重。

(四)防治措施

(1)治蟲防病 蚜蟲發生期噴施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1%啶蟲瞇2500倍液、40%氰戊菊脂乳油6000倍液及25%阿克泰乳油5000倍液。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1.5%植病靈乳油1000倍液、3.85%三氮唑核苷·酮·鋅水乳劑500倍液、10%混脂酸水乳劑100倍液及50%氯溴異氰尿酸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

(王蓉 丁萬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砀山县| 同心县| 张家界市| 聊城市| 饶河县| 潼关县| 曲周县| 日照市| 汶川县| 南木林县| 沁源县| 舟山市| 咸丰县| 南江县| 北辰区| 博客| 阿图什市| 同仁县| 东乡族自治县| 开化县| 徐汇区| 阳城县| 砚山县| 十堰市| 昌平区| 抚州市| 丹阳市| 阿拉善左旗| 灌云县| 武定县| 沅陵县| 新兴县| 定南县| 阿克陶县| 公安县| 陕西省| 佳木斯市| 图片| 枣阳市| 德保县| 饶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