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節 苦參
Kushen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苦參Sophora flavescens Ait.又名水槐,為豆科多年生亞灌木。根和種子均可入藥,有清熱燥濕、殺蟲之功效,治熱毒血痢、赤白帶下等癥。栽培苦參病害有加重趨勢,主要有銹病、白粉病、根腐病、斑點病等。
一、苦參白粉病
(一)癥狀
主要發生于苦參葉片正面,開始出現極小的白色稀疏粉狀物,隨著病害的發展,粉狀霉層不斷加厚,病斑面積不斷擴大,通常占據葉片面積的20%~25%。白色絲狀物從每個中心點向四周放射狀擴展,此特征不同于常見的其他植物白粉病。受害部位由綠變褐,無霉層覆蓋部位逐漸變黃,致使全葉卷曲,最終脫落(圖7-82、圖7-83)。
(二)病原
病菌無性階段為粉孢菌Oidium sp.,屬于子囊菌無性型、粉孢屬。菌絲白色,分隔不明顯,有分枝,寬2μm。粉孢子卵圓形、圓柱形或長卵圓形,大小14~18μm×5~7μm。僅有粉孢子,未觀察到有性階段的閉囊殼。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在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源。溫濕度適宜時,分生孢子萌發,借助風雨傳播侵染。在東北地區,一般7月中下旬開始發病,8月至9月中旬為盛發期。高溫干旱條件有利于發病,栽培環境、方法及品種等因素對白粉病也有影響。
(四)防治措施
(1)加強栽培管理 注意枝蔓的合理分布,通過修剪改善通風透光條件。合理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的抗病力,增強樹勢。
(2)及時清除田間病殘體,降低菌源基數 萌芽前清理病枝、病葉,發病初期及時清除病葉、落葉,集中燒毀或深埋,減少初侵染源。
(3)藥劑防治 發病前期噴灑1:1:100倍等量式波爾多液進行預防,7~10天1次。發病初期,可選用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25%嘧菌酯懸浮劑1500倍液、50%醚菌酯干懸浮劑3000~4000倍液噴霧,7~10天1次,連續噴2~3次。
二、苦參銹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侵染葉片,嚴重時會侵染葉柄及莖。受侵染葉片變黃脫落,形成癟莢。在發病初期,葉片出現灰褐色小點,以后病菌侵入葉組織,形成夏孢子堆,葉片出現褐色小斑,夏孢子堆成熟時,病斑隆起,呈紅褐色、紫褐色及黑褐色。病斑表皮破裂后由夏孢子堆散發出很多銹色夏孢子。在溫濕度適于發病時,夏孢子可多次再侵染。在發病后期產生冬孢子堆,內聚生冬孢子,冬孢子堆表皮不破裂,不產生孢子粉。
(二)病原
病原為苦參單胞銹Uromyces sophorae-flavescentis Kusano,屬于擔子菌門、銹菌綱、銹菌目、單胞銹屬真菌。夏孢子堆著生于葉背,橙色至紅棕色,橢圓形至不規則形,散生或聚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大小0.8~1.8mm×0.5~1.2mm。夏孢子是單細胞,亮黃色,卵形至橢圓形且大小可變,大小20~30μm×15~25μm。夏孢子壁透明,上有小刺并伴有5~7個毛孔。冬孢子堆發生在秋季,散生或聚生,后突破表皮,孔口外漏,暗褐色,橢圓形至不規則形,葉背生并被下表皮覆蓋,大小1.0~2.4mm×0.7~l.4mm。冬孢子是單細胞,卵形、近球形或橢圓形,淺至深褐色,基部鈍圓,大小19~26μm×15~23μm。冬孢子壁厚為1.5~2.8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夏孢子作為初侵染源,借助風雨傳播完成病害周年循環。銹病的流行由銹菌的多重侵染特性和夏孢子巨大的繁殖能力決定。溫暖、多雨、潮濕的天氣或低洼潮濕的生態環境下易發病。
(四)防治措施
(1)徹底清除田間病殘體,降低越冬菌源基數 采收后及時清除病殘體深埋或燒毀,田間初見病葉及時摘除,以減少田間越冬和傳播菌源。
(2)加強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選擇排水良好的向陽坡種植。合理密植、施肥、灌水,及時排水,避免植株徒長和土壤過濕,增強植株抗病性。
(3)藥劑防治 在花期或花前期噴施2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每7~10天1次,連噴2次。
三、苦參斑點病
(一)癥狀
病斑生于葉片上,圓形至不規則形,直徑2~4mm,中心部分淡褐色,邊緣褐色,其上生許多黑色小點,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二)病原
病原為槐生葉點霉Phyllosticta sophoricola Hollos,屬于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葉點菌屬真菌。分生孢子器葉面生,聚生,突破表皮,扁球形,器壁褐色,膜質,直徑76~85μm。分生孢子近橢圓形,無色透明,單胞,大小5~7μm×2~3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在病株殘體上越冬。翌年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借氣流傳播,引起侵染。在東北8月發生。
(四)防治措施
清除病殘體,燒毀或深埋;發病前噴波爾多液(1:1:160~200)。
(陳炳蔚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