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節 北沙參
Beishashen
GLEHNIAE RADIX
北沙參Glehnia littoralis Fr.Schmidt ex Miq.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藥,具有清肺瀉火、養陰止咳等功效。主產于山東、江蘇、河北和遼寧;也產于廣東、福建、云南等地。北沙參主要病害有銹病、根結線蟲病、花葉病、根腐病等。
一、北沙參銹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也為害葉柄及果柄。開始時老葉及葉柄上產生大小不等的不規則病斑,病斑初期紅褐色,后為黑褐色,并蔓延至全株葉片。后期病斑表皮破裂散出黑褐色粉狀物,為病原菌的夏孢子或冬孢子(圖7-52、圖7-53)。發病初期葉片黃綠色,后期葉片或全株枯死。
(二)病原
病原為珊瑚菜柄銹菌Puccinia phellopteri Syd.,屬于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銹菌目、柄銹菌屬真菌。
(三)發病規律
病菌為缺銹孢子型、單主寄生的銹菌,以冬孢子在田間植株根芽及殘葉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侵染源。越冬病菌在春季形成性孢子器,并在其周圍產生夏孢子堆及夏孢子,經氣流傳播,在留種田和春播田中蔓延。高溫干旱對病菌有抑制作用,多雨有利于病害流行。出苗后即有發生,7~8月發病嚴重。
(四)防治措施
(1)加強田間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性。
(2)發病初期開始噴藥防治,可選用50%代森錳鋅600~800倍液、50%多菌靈500倍液或25%粉銹寧800倍液等藥劑,每10天噴1次,連續2~3次。
二、北沙參花葉病
(一)癥狀
病毒為害葉片及全株。發病初期在葉面產生黃白色的近圓形褪綠斑,擴大后呈不規則形或多角形。受害葉片葉色黃綠相間,斑區呈黃白色的花葉癥狀,葉面皺縮(圖7-54)。發病后期全株表現花葉,植株矮小,生長受到抑制。
(二)病原
病原為珊瑚菜花葉病毒Shanhucai mosaic virus。
(三)發病規律
病毒在病株殘體及帶病種根上越冬,翌年4月下旬出現癥狀,5~6月發病嚴重,夏季氣溫升高后隱癥。蚜蟲是主要傳毒昆蟲;土壤干旱、植株長勢弱、光照較強時有利于病毒侵染和擴展蔓延,故癥狀表現時輕時重,并且出現隱癥現象。
(四)防治措施
(1)選擇生茬地種植或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加強田間管理,注意配方施肥。
(2)春季發病盛期在田間選無病毒植株插標簽留種;及時除草,并在蚜蟲發生盛期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2次,間隔期為7~10天。
(3)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800~1000倍液或20%病毒A 500倍液2~3次,間隔期為7~10天。
三、北沙參根結線蟲病
(一)癥狀
植株受線蟲侵害后,出現全株矮小,部分葉片萎黃枯焦。檢視根部可見側根及須根上產生小米或綠豆大小的黃白色瘤狀物,呈念珠狀或粗糙棍棒狀。小瘤內有一至數個白色顆粒狀雌蟲。后期受害根皮層變褐腐爛,嚴重時大片死亡。
(二)病原
病原主要為北方根結線蟲Meloidogyne hapla Chitwood,屬于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墊刃線蟲目、根結線蟲屬。根結線蟲其他種如南方根結線蟲M.incognita Chitwood、花生根結線蟲M.arenaria Chitwood等也為害北沙參。
(三)發病規律
線蟲有卵、幼蟲和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根結線蟲主要以病根結遺留在土壤中,病土是病害的主要侵染來源,也是重要的傳播途徑。線蟲以孵化的2齡幼蟲引起侵染。參苗出土后即發生。在溫暖或氣溫較高地區,多濕砂質壤土中有利于根結線蟲病的發生。豆科植物連作發病重。從出苗開始發病,整個生長期均可受害。山東及其他北沙參產區均有發現。
(四)防治措施
(1)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不以花生等作物為前茬。
(2)翻曬土地;整地時用生石灰50kg/畝,殺滅幼蟲和蟲卵。
(王蓉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