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藥用植物保護學
  • 陳君
  • 4424字
  • 2020-06-19 13:09:31

第二十三節 白術

Baizhu

ATRACTYLODIS MACROCEPHALAE RHIZOMA

白術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又稱于術、浙術、冬術,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狀莖入藥,有健脾燥濕、止汗等功效。主要分布于長江流域,全國各地均有栽培。白術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鐵葉病、白絹病、立枯病、花葉病等。

一、白術根腐病

(一)癥狀

病株地下部細根變褐腐爛,后蔓延到上部肉質根莖及莖稈,呈黑褐色下陷腐爛斑,地上部開始萎蔫。根莖和莖切面可見維管束呈明顯變色圈,后期根莖全部變為海綿狀黑色干腐,植株枯死,易從土中撥起。新、老產區均發生普遍,造成干腐、莖腐和濕腐,嚴重影響產量與質量(圖7-55、圖7-56)。

(二)病原

病原主要為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Schl.,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瘤痤孢目、鐮刀菌屬。菌絲無色或淡褐色,多隔膜,氣生菌絲棉絮狀。大型分生孢子長柱形,兩端較鈍,微彎或正直,足細胞較顯著,無色,多隔,一般為3個隔膜,個別的有7個隔膜,大小19.9~23.2μm×2.2~3.7μm。小型分生孢子以橢圓形為主,無色,多數單胞,大小6.6~8.8μm×2.0~2.2μm。在PDA培養基上,子座白色或紫色,厚垣孢子頂生或間生。有報道為多種鐮刀菌復合侵染所致。

(三)發病規律

土壤病殘體帶菌是病害的侵染來源;種栽貯藏過程中受熱使幼苗抗病力下降,是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病菌可借助于傷口侵入根系,也可直接侵入。土壤淹水、黏重或施用未腐熟的有機肥造成根系發育不良及由線蟲和地下害蟲為害產生傷口后易發病。生長中后期如連續陰雨后轉晴,氣溫升高,則病害發生重。6~8月為發病盛期。

(四)防治措施

(1)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栽種,中耕易淺以免傷根;加強對地下害蟲及線蟲的防治。

(2)合理輪作,選栽抗病力較強的矮稈闊葉品種;選用健壯無病栽作種,貯藏期間要保持種栽鮮活,防止發熱后失水干癟。

(3)早期拔除病株,并用50%多菌靈或7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澆灌病穴;栽種前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種栽6~8分鐘,撈出晾干后栽種。

二、白術鐵葉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也可為害莖及苞片。葉上初生黃綠色小斑,后因葉脈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暗褐至黑褐色,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點。嚴重時病斑相互匯合布滿全葉,呈鐵黑色,藥農稱其為“鐵葉病”。后期病斑中央呈灰白色,上生小黑點,即分生孢子器。莖和苞片也產生相似的褐斑。該病發生普遍,造成葉片早枯,導致減產。

(二)病原

病原為白術殼針孢Septoria atractylodis Yu et Chen,屬于半知菌亞門、腔孢綱、球殼孢目、殼針孢屬。分生孢子器表生或生于葉的兩面,球形至扁豆形,無色。分生孢子直或彎,有隔膜,大小30~48μm×2~2.5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絲體在病殘體及種栽上越冬,成為翌年的初次侵染來源。翌春分生孢子器遇水滴后釋放分生孢子,自氣孔侵入引起初侵染;病斑上產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又不斷引起再侵染,擴大蔓延。種子帶菌造成遠距離傳播,而雨水淋濺是近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本病主要為害葉,由基部葉片首先發生,逐漸向上蔓延,在白術整個生長期間均能為害,一般在4月下旬發生,6~8月為發病盛期。遇陰雨天氣,很快形成發病中心,然后向四周擴展,出現發病高峰,以后仍可繼續出現幾個高峰期。病情發展后,白術成片枯死。

(四)防治措施

(1)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并合理密植;選擇健壯種栽,栽種前用50%多菌靈500倍液浸泡2分鐘。

(2)收獲后,掃集并燒毀田間殘株落葉,減少翌年菌源。進行2~3年輪作。忌雨后或露水未干前,在白術地進行中耕除草等田間操作。

(3)田間出現發病中心后,噴1:1:100的波爾多液,每10~15天1次,連續2~3次。或在第1次噴藥后,根據天氣預報在雨前再噴1次,抑制發病高峰的出現。發病期選擇噴灑77%可殺得600倍液或50%代森錳鋅500倍液,視病情噴1~3次,間隔10天左右。

三、白術立枯病

(一)癥狀

未出土幼芽、小苗及移栽苗均能受害,常造成爛芽、爛種。幼苗出土后,在近地表的幼莖基部出現水漬狀暗褐色病斑,并很快延伸繞莖,莖部壞死收縮成線狀“鐵絲莖”,病部常黏附著小土粒狀的褐色菌核,地上部萎蔫,幼苗倒伏死亡。常造成幼苗成片死亡,導致毀種。貼近地面的潮濕葉片也可受害,邊緣產生水漬狀深褐色至褐色大斑,全葉很快腐爛死亡,藥農稱其為“爛莖瘟”。

(二)病原

病原為立枯絲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無孢目、絲核菌屬。菌絲體棉絮狀、蛛絲狀,多核,初無色,后變淡褐色,直徑6~8μm,分枝近似直角,分枝處縊縮,離分枝不遠處有一個隔膜,部分菌絲細胞膨大成酒壇狀,互相糾結形成菌核。菌核初為白色,后變為不同程度褐色,大小不等,多為扁球形。菌核生于基物表面或病部組織內,菌核與基物及菌核與菌核之間常有菌絲相聯。有性時期為Pellicularia solani Kuhn.,屬于擔子菌亞門、層菌綱、多孔菌目、革菌科、網膜革菌屬。擔孢子僅在酷暑高溫情況下偶爾形成,一般不易發現。擔子單胞,圓筒形或長橢圓形,頂端生2~4個小梗,其上各生一個擔孢子。擔孢子無色,單胞,橢圓形或卵圓形,大小9~15μm×6~13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株殘體上越冬,存活期長達3年,遇適當寄主即可侵入為害。病原菌通過雨水、農具、田間作業及肥料等進行傳播。一般從白術出苗至9月上中旬均可發病,干旱年份發病輕,雨水多、田內積水、土質黏重、通透性差的田塊易發病,新茬地發病輕。病菌寄主范圍廣,人參、三七、西洋參、芍藥、杜仲、黃柏、桔梗、黃芪、紅花、山茱萸、荊芥等藥材及多種農作物均可受其為害。該病為低溫高濕病害,早春播種后遇低溫陰雨天氣,出苗緩慢則易感病。連作及前茬為易感病作物時發病嚴重。

(四)防治措施

(1)秋季深翻土壤,將病殘體翻入土壤下層;與禾本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適期播種,縮短易感病期;播后多雨時及時開溝除濕。

(2)播種和移栽前每平方米用木霉制劑10~15g處理土壤;播前用種子重量0.5%的50%多菌靈拌種。出苗后可選用65%代森錳鋅或50%甲基托布津600~800倍液等噴霧1次。

四、白術白絹病

(一)癥狀

發病初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癥狀,后期隨溫濕度的增高,根莖內的菌絲穿出土層,向上表伸展,菌絲密布于根莖及四周的土表,并向主莖蔓延,最后在根莖和近土表上形成先為乳白色、半黃色最后為茶褐色的如油菜籽大小的菌核。由于菌絲破壞了白術根莖的皮層及輸導組織,被害株頂梢凋萎、下垂,最后整株枯死。根莖腐爛有兩種癥狀:一種是在較低溫度下,被害根莖只存導管纖維,似一絲絲“亂麻”狀干枯;另一種是在高溫高濕條件下,蔓延較快,白色菌絲布滿根莖。并潰爛成“爛薯”狀,因此,產區又稱“白糖爛”。

(二)病原

病原為齊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絲孢綱、小核菌屬真菌。菌絲白色有隔膜,具絹絲狀光澤,細胞大小2.35×1.0μm。菌核球形,橢圓形,直徑0.5~1.0mm,大的達3mm,平滑有光澤如油菜籽,先為白色后變棕褐色,內部灰白色,構成的細胞為多角形,表層細胞色深而小且不規則。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能以菌絲體在種栽上存活。以菌絲生長蔓延為害。菌核還隨水流或病土轉移傳播。菌核在土壤中能存活5~6年。土壤、肥料、術栽等帶菌是本病初次侵染來源。發病期以菌絲蔓延或菌核隨水流傳播進行再次侵染。本病于4月下旬發生,6月上旬到8月上旬為發病盛期。高溫多雨易發病。病菌寄主范圍很廣,能為害玄參、白芍、附子、地黃等藥材和其他農作物。

(四)防治措施

(1)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不與易感病的如地黃、玄參、附子、白芍等藥材及花生等作物輪作。

(2)選用無病種栽作種,并用50%退菌特1000倍液浸栽后種植。田間發現病株帶土移出燒毀,并在病穴及其周圍撒施石灰粉消毒。

五、白術花葉病

(一)癥狀

植株染病后,幼嫩葉片側脈及支脈組織呈半透明狀,即明脈。葉脈兩側葉肉組織漸呈淡綠色。病毒在葉片組織內大量增殖,使部分葉肉細胞增大或增多,出現葉片薄厚不勻,顏色黃綠相間,呈花葉狀。后花葉斑駁程度加大,并現大面積深褐色壞死斑,中下部老葉尤甚,發病重的葉片皺縮、畸形、扭曲。早期發病的植株節間縮短,嚴重矮化,生長緩慢;嚴重時不易正常開花結實,并易脫落,能發育的術蒲果小而皺縮,種子量少且小,多不易發芽(圖7-57)。

(二)病原

病原為煙草普通花葉病毒(TMV)和黃瓜花葉病毒(CMV)。煙草花葉病毒屬煙草花葉病毒屬Tobamovirus。該病毒長桿狀,長度為300~310nm,直徑18nm;螺旋對稱結構,以右手螺旋排列2130個蛋白亞基,螺距為2.3nm,粒子中央有一直徑4nm的軸芯。該病毒粒子非常穩定,相對分子質量為40×106;為ssRNA病毒,核酸約占病毒粒子重量的5%;外殼蛋白是由158個氨基酸構建的多肽。該病毒存在于系統感染的寄主植物表皮、薄壁細胞、韌皮部組織、篩管、導管及氣孔保衛細胞中,大量病毒粒子分布于細胞質及液泡中。通常存在兩種類型的內含體,一種是結晶體,為六角形片狀、針狀、纖維狀結構;另一種是無定型的X-體,由許多不規則排列的X小管、核糖體、內質網、液泡和少量病毒粒子組成。該病毒寄主范圍特別廣,可侵染茄科、十字花科、葫蘆科及豆科等植物。

黃瓜花葉病毒屬雀麥花葉病毒科Bromoviridae黃瓜花葉病毒屬Cucumovirus。該病毒為等軸對稱的十二面體(T=3),無包膜;三個組分的粒子大小一致,直徑約29nm;RNA1和RNA2各包裹在一個粒子中,RNA3和RNA4一起包裹在一個粒子中,常存在衛星RNA分子。三種粒子的相對分子質量均為5×106~6.7×106。該病毒為三分子線形正義ssRNA病毒;核酸約占病毒粒子重量的18%。該病毒粒子主要分散在細胞質和液泡中,有的株系病毒粒子也存在于細胞核中,但核的變化不大。該病毒寄主范圍特別廣,易通過機械接種傳播,有時也可以種傳。

(三)發病規律

煙草花葉病毒病初侵染源有帶病殘體、染病越冬植物和未充分腐熟的帶毒肥料。煙草花葉病毒主要藉汁液傳播,通過輕微摩擦造成微傷侵入,不從大傷口和自然孔口侵入;侵入后在薄壁細胞內繁殖,后進入維管束組織使整株染病。在22℃~28℃條件下,染病植株7~14天后顯癥。田間通過病苗與健苗摩擦或農事操作進行再侵染。黃瓜花葉病毒病初侵染源為病越冬植物,借汁液、蚜蟲等刺吸式口器的昆蟲傳播病毒,引發病毒病。田間通過傷口和昆蟲進行再侵染。病害發生與流行和氣候條件、栽培方法、媒介害蟲密度等因素密切相關。

(四)防治措施

(1)選擇耐病品種 選擇生長勢強,發育速度快,適應當地條件的耐病品種種植。

(2)采用無病術栽或術栽消毒 選用從無病田無病株上采收的術栽,用0.1%磷酸三鈉液浸種10分鐘,去除術栽表面病毒,浸種后要反復沖洗。

(3)農業措施 不與茄科、十字花科作物間、套作,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2~3年;及時拔除病苗;農業操作(摘蕾等)時,避免吸煙,遇病株后要用肥皂水洗手。

(4)控制蚜蟲 利用黃色黏蟲板誘殺蚜蟲;適時用藥防治蚜蟲,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25%阿克泰水分散粒劑800倍液等噴霧。

(5)提高植株耐(抗)病性 可適量增加鉀肥、含鋅、鈣、鎂等元素的微肥,噴施0.1%硫酸銅溶液,噴施0.01%蕓苔素內酯可溶性液劑1000倍液。

(6)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或發病前可用1.5%植病靈1000倍液、20%病毒A 750倍液、8%寧南霉素水劑800倍液、3.85%病毒必克500倍液、20%嗎胍·乙酸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藥劑噴藥防治,每隔7~10天1次,連續防治2~3次。

(王蓉 丁萬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河县| 岳阳县| 耿马| 车险| 黑龙江省| 彭水| 郁南县| 阿坝县| 新闻| 平和县| 宁德市| 新泰市| 湖州市| 河间市| 赣榆县| 滦平县| 东光县| 安多县| 仲巴县| 晴隆县| 云林县| 榆中县| 蒙自县| 遂溪县| 湘阴县| 阳泉市| 聂拉木县| 于田县| 崇左市| 若尔盖县| 海安县| 松潘县| 翁牛特旗| 香格里拉县| 福州市| 长子县| 大埔县| 怀安县| 文化| 黄平县| 巴林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