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川芎
Chuanxiong
CHUANXIONG RHIZOMA
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別名芎穹、胡芎、香果、西芎、小葉川芎,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部分為根狀莖。具行氣活血、通經行氣、祛風止痛之功效。主產四川、云南、貴州等省。川芎主要病害有白粉病、根腐病和菌核病。
一、川芎根腐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根部和莖基部。發病初期,根部維管束褐變,根莖內部出現棕褐色病斑,隨病情發展,受害面積擴大,局部呈褐色至紅褐色,發干,部分變為水漬狀,然后內部壞死,若遇天氣潮濕多雨,常變為濕腐,根莖迅速腐爛,甚至無法從土中拔起。地上莖基部維管束褐變,后期須根潰爛、脫落,根莖朽爛或漿糊狀,有特殊酸臭氣。地上部癥狀不明顯,發病初期,地上部從外圍葉片開始褪色發黃,逐漸向心葉擴展,隨著病情的發展,植株生長減慢,葉片從葉尖和葉緣開始發枯,最后全株枯死。病株的一般生長明顯遲緩,長勢較弱,根較小,后期植株枯死、塊莖腐爛。
(二)病原
葉華智等報道為茄腐鐮刀菌Fusarium solani (Mart.) App.et Wollenw.,屬于半知菌亞門、瘤座孢目、鐮刀菌屬真菌。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紡錘形等,稍彎,多隔,無色透明,分1~3隔,大小30.8μm×5.9μm。小型分生孢子,無色透明,橢圓形、卵圓形等,0~1隔。厚垣孢子,間生或頂生,大小12.4μm×8.4μm。培養后期厚垣孢子產生于分生孢子頂部或菌絲之間串生,顏色較深,圓形或卵圓形,直徑8.4μm。曾華蘭等報道為尖孢鐮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張玉芳等報道為尖孢鐮刀菌和茄腐鐮刀菌,即不同地區間病原菌類群存在差異。
(三)發病規律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菌絲體等在土壤和苓種上越冬。產區混合堆放的苓種平均帶菌率高達33.8%。帶菌土壤和苓種是主要初侵染源。春季氣溫回升后,苓種和土壤中的菌絲生長,產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隨土壤、雨水和農事活動等進行傳播蔓延。發病期孢子借助土壤和雨水傳播至鄰近植株上。川芎根腐病流行與否及其流行程度主要決定于越冬菌源數量、降水量及外來菌源到達的時間和菌量。川芎根腐病10~11月川芎苗期開始發病,1~2月零星發生,4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根莖膨大期進入發病高峰期。5月高溫多雨天氣進入盛發期。苓稈上部幼嫩的苓種長出的幼苗比下部老熟苓種長出的幼苗更易發病。多年連作、偏施氮肥、排水不暢的地塊發病較重。
(四)病害防控
(1)農業防治 避免多年連作,病地實行水旱輪作;采用深溝高廂栽培,保持田間排水通暢;苓種攤晾于通風陰涼處,減少病菌相互傳染;加強肥水管理,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園,將殘株集中用生石灰處理后深埋。
(2)苓子消毒 秋季栽種前,苓子用清水洗凈后栽種,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20分鐘,清水洗凈后栽種。
(3)藥劑防治 栽種前結合施肥,每畝撒施1.5kg哈茨木霉菌。生長季發現病株及早防治。發病初期用枯草芽孢桿菌100億個/升的菌懸液、99%惡霉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等藥液灌窩10~15天1次,連續灌2~3次。
二、川芎白粉病
(一)癥狀
葉片、葉柄、莖稈和花梗均能受害。被害部位表面出現白色粉狀霉層,為病菌無性階段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后期粉層逐漸消失,并產生黑色顆粒狀物,為病菌有性階段閉囊殼。
(二)病原
病原為獨活白粉菌Erysiphe heraclei DC.,為子囊菌亞門、核菌綱、白粉菌目、白粉菌科、白粉菌屬真菌。閉囊殼,球形或近球形,黑褐色,直徑75~132μm。附屬絲15~26根,線形,無色,寬度不一致,有時呈波紋狀,頂端不規則分枝,通常無隔。閉囊殼內含4~6個子囊,子囊卵形,無色,具有明顯的柄,大小51~75μm×30~36μm。子囊內含2~6個子囊孢子。子囊孢子卵形,無色透明,單胞,大小18~27μm×10~14μm。
(三)發病規律
6月下旬開始至7月高溫高濕時發病嚴重,先從下部葉發病,葉片和莖稈上出現灰白色的白粉,后逐漸向上蔓延,后期病部出現黑色小點,嚴重時使莖葉變黃枯死。除為害川芎外,還可為害防風、蛇床子等藥材。
(四)防治措施
(1)冬季收獲后及時清理田園,清除枯枝落葉,將殘株病葉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適當增施有機肥,增強植株抗病力。
(2)發病初期用25%粉銹寧1500倍液或50%托布律1000倍液噴灑,每10天1次,連噴2~3次。
三、川芎菌核病
(一)癥狀
發病植株下部葉片首先枯黃,地下根莖濕爛。莖稈基部出現黑褐色病斑,稍凹陷,以后逐漸發黑,腐爛,最后爛成一圈,地上部倒伏枯萎;在被害根系的頂端,莖稈的莖部及周圍土面,可見到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和不規則的、大小不等的、黑色鼠糞狀菌核。
(二)病原
病原為核盤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Lib.) de Bary,為子囊菌亞門、盤菌綱、柔膜菌目、核盤菌屬真菌。菌核萌發可產生1~9個盤狀的子囊盤。子囊盤初為淡黃褐色,后變褐色,其上生有多數平行排列的子囊和側絲。子囊,棍棒形或橢圓形,無色,大小91~125μm×6~9μm。該菌寄主范圍廣,可侵染32科160多種植物。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混雜種子中度過不良環境,至少可以存活兩年,是病害的初次侵染來源。菌核病主要在雨水較多的5~6月發生。種用的苓子帶菌及生長后期雨水多,土地溝道淺,排水不良是發病的主要原因。
(四)防治措施
(1)做好選種工作 有菌核病的地塊不收取種苗,根莖提早收獲。剪苓子作種時,注意將基部腐爛的莖稈剔除。
(2)發病地塊避免連作,實行輪作倒茬,可與水稻進行輪作;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理道溝保持溝深水爽。
(劉琨 丁萬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