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用植物保護學
- 陳君
- 4476字
- 2020-06-19 13:09:28
第四節 山藥
Shanyao
DIOSCOREAE RHIZOMA
山藥即薯蕷Dioscorea opposita Thunb.,為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草質藤本植物。以根莖入藥,有補脾氣、益腎精、健胃化痰的功效。山藥分布很廣,以河南新鄉產量最大,質量最好,故有“懷山藥”之稱。病害是影響山藥生產的重要因素,1999年四川雅安山藥炭疽病大發生,造成100hm2山藥幾乎絕收。病害有炭疽病、褐斑病、斑點病及灰斑病、根結線蟲病等病害。
一、山藥炭疽病
(一)癥狀
山藥炭疽病主要為害葉片,葉柄、莖及其他部位也可以受害。發病初期,在葉片上產生略有凹陷的褐色斑點,不斷擴大成黑褐色病斑,中央色淺,有不規則的輪紋,上面著生小黑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盤(圖7-23、圖7-24)。莖基部被害,出現深褐色水漬狀病斑,后期略向內凹陷,造成枯莖、落葉。
(二)病原
病菌為膠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屬于半知菌亞門、黑盤孢目、炭疽菌屬真菌。分生胞子盤,圓盤形,直徑36~40μm。分生孢子梗,單胞,無色,棍棒形,頂端鈍圓或稍尖,大小4.8~14.7μm×2.5~4.9μm,有時長達20μm。剛毛在后期形成,暗褐色,頂端色淡,偶有隔膜,大小16.3~51.6μm×3~6μm。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或圓筒形,大小12~19μm×4~6μm,內含顆粒體。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分生孢子盤組織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是翌年病害發生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靠雨水飛濺傳播,一般靠近地面的葉片先發病。昆蟲及農具攜帶的病菌,都可能在適宜的條件下,從山藥的傷口處侵染。病害發生后,在山藥組織上會產生分生孢子,成為再次侵染的病原,以發病單株為中心,隨風雨傳播和農事操作完成再次侵染。一般于6月初田間出現零星病斑,前期病情發展緩慢,7月中旬雨季來臨后進入盛發期,7~8月的降雨量是病害流行的決定因子,連陰雨天氣有利于病害的流行。沒有進行支架管理的山藥田,田間環境郁閉,降雨后易形成局部的高溫高濕小氣候,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夏季多雨年份,適合該病害的發生為害,給山藥生產帶來嚴重減產。地上莖蔓進行支架管理的田塊,田間通風透光良好,發病晚,發病輕。
(四)防治措施
高溫高濕的環境條件和郁閉的田間環境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在生產上應采用控制田間小氣候的栽培方法,輔以藥劑防治對山藥炭疽病進行綜合防治。
(1)栽培防治 采用支架栽培,加強通風透光,有利于雨季及時排水;山藥收獲后,集中清除田間病殘體,消滅初侵染源。
(2)藥劑防治 零星發病時用5%菌毒清或40%氟硅唑等交替使用,對炭疽病進行預防,如遇多雨天氣,雨后應及時補防。
(3)發病前噴1:1:150的波爾多液,每10天1次,連噴2~3次;發病初期,摘除病葉,再噴80%代森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每隔7天1次,連續噴2~3次。
二、山藥枯萎病
(一)癥狀
病原菌主要侵染地面以下根莖蔓,發病初期莖基部出現黑褐色梭形凹陷病斑,病斑縱向橫向同時擴展,當發展至環莖黑色后,維管束變黑褐色,地上莖蔓干枯,葉片黃化、脫落,整株死亡。侵染地下塊莖后,會以皮孔為中心形成圓形或不規則形黑褐色病斑,皮孔上的須根和塊莖變褐色、干腐。
(二)病原
病原為尖孢鐮刀菌山藥專化型Fusarum oxysporum f.sp. discoreae。在PSA上培養,氣生菌絲體茂盛,絮狀,菌落背面淡紫色至紫色。小型分生孢子,數量多,不分隔或有1個分隔,橢圓形,大小4.8~9.0μm×1.4~2.6μm。大型分生孢子,紡錘形或鐮刀形,稍彎曲,兩端尖,有足細胞,有3~5個分隔,大小24~44μm×2.6~3.2μm,分隔越多分生孢子越大。厚垣孢子,球形,有1~2個細胞,頂生或間生,單生或雙生。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在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病原菌能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種莖帶菌是重要的初侵染源,土壤中越冬后病原菌在病殘體上產生分生孢子,借助風雨氣流傳播完成初侵染。農事操作、地下害蟲及線蟲為害后造成的傷口,容易被侵染,攜帶病原菌的昆蟲和線蟲,也可傳播病害。完成初侵染發病后,隨田間灌溉、雨水流動等,進行再次侵染。土壤黏重、地勢低洼積水、田間排水不暢等條件,有利于病害的發生。大水漫灌的田塊發病重,連作地發病重,出現陰雨天氣時發病重。
(四)病害防控
(1)栽培防治 山藥收獲后要及時清理田間病殘體,挑選無病健康塊莖留種;種植山藥選擇地勢高燥、采光良好、透水性好的地塊,與禾本科作物連作;采用開溝支架種植,田塊四周開挖排水溝,保證田間的通風透光和田間不積水;多施磷鉀肥,提高作物抗性,淺耕除草,避免傷根。
(2)藥劑防治 栽種前用50%多菌靈對山藥種塊進行浸種保護,使用70%甲基硫菌靈在發病初期進行淋灌防治。
三、山藥褐斑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葉片,植株下部葉片首先發病,葉柄、莖蔓也可受害。發病初期,葉面病斑黃色或黃白色,邊緣不明顯。病斑不斷擴大,并受葉脈所限,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直徑2~5mm,黃色,邊緣不清。后期,病斑周緣變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點,即病原菌分生孢子盤,有時形成暗褐色的邊緣。同時,在葉面長出無數白色小點,即分生孢子盤上大量聚集的分生孢子(圖7-25)。嚴重發生時,病斑匯合,葉片穿孔枯死。葉柄及莖蔓亦受害。
(二)病原
病原為薯蕷柱盤孢Cylindrosporium dioscoreae Miyabe et Ito,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柱盤孢屬真菌。分生孢子盤葉兩面生,聚生或散生,初埋生,后突破表皮而外露,直徑144~480μm。分生孢子梗,長圓柱形,無色至淺色,單胞,不分枝,正直或微彎,大小17~29μm×3~3.5μm。分生孢子,針形,無色透明,兩端較圓或一端較尖,正直或微彎,2~3個隔膜,大小28~67μm×2~3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盤和菌絲體在播病殘體上越冬,第二年條件適宜時,病殘體上的病菌就會形成分生孢子,隨風雨傳播,在植株的下部葉片首先發病,形成初次侵染。當病原菌侵入莖葉后,菌絲在莖葉組織中細胞間生長,在皮下形成分生孢子盤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會突破莖葉的表皮,當遇到適宜的濕度和溫度,經過1~2天的潛伏,分生孢子就可以萌發再次侵染,導致病害快速蔓延。氮肥過多時容易發病。不同山藥品種對褐斑病抗性存在差異。
(四)防治措施
(1)農業防治 選地勢較高,土地肥沃地塊種植,要深翻地,精細整地。實行輪作,避免連作。清潔田園,掃除枯葉殘葉,減少越冬菌源。提倡施用酵素菌漚制的堆肥,合理灌水,雨后排除田間積水。
(2)化學防治 從6月初開始,每隔7~10天1次噴灑1:1:200波爾多液,連續噴2~3次。發病嚴重時,噴灑80%代森錳鋅6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50%福美雙粉劑500~600倍液,隔7~10天噴1次,連續防治2~3次。
四、山藥根結線蟲病
(一)癥狀
病菌主要為害根系和塊莖。受害植株地上部葉片變小,藤蔓生長衰弱,葉色淡,嚴重時葉片枯黃脫落。塊莖受害后,山藥表面暗褐色,無光澤,多數畸形,在線蟲侵入點周圍腫脹突起,形成直徑2~7mm的蟲癭,嚴重時多個蟲癭愈合在一起,病塊莖上生出許多須根,在須根上產生有米粒大小的根結。剖視病塊莖,可見自線蟲侵入點向內組織變褐色;后期表皮組織腐爛,內部組織變深褐色,由于其他微生物的侵染而導致塊莖腐爛,完全失去山藥的商品價值,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
(二)病原
線蟲屬Meloidogyne spp.的多種線蟲能引起山藥根結線蟲病,主要有花生根結線蟲M.arenaria、南方根結線蟲M.incognita、爪哇根結線蟲M.javanica和北方根結線蟲M.hapla。根結線蟲雌雄異形,其整個發育階段包括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卵,腎形,乳白色;二齡幼蟲線形,無色透明,頭鈍,尾稍尖,三齡以后的幼蟲呈豆莢形,隨齡期增長而漸膨大;雌成蟲一般為鴨梨形,葫蘆形,檸檬形等,乳白色,口針基部球向后略斜,會陰花紋圓或卵圓形,近尾尖處無刻點,近側線處有不規則橫紋,有些橫紋伸至陰門角,通常頭區有一個完整的環紋;雄成蟲細長,灰白色,頭略尖,尾鈍圓,導刺帶新月形。除山藥外,還能為害花生、大豆、菜豆、馬鈴薯、番茄、芋、南瓜、棉花等多種作物。
(三)發病規律
病原線蟲主要通過病土、病薯、田間灌水、雨水和農事操作等途徑傳播,遠距離的傳播主要是通過帶病的種薯。病原線蟲主要以卵和二齡幼蟲在山藥病殘體和土壤中越冬。二齡幼蟲為侵染幼蟲。越冬卵第二年環境條件適宜時,開始孵化變成一齡幼蟲,蛻皮后為二齡幼蟲,以穿刺的方式侵入山藥幼嫩的塊莖和根尖,進行繁育,引起發病。侵染塊莖的線蟲在病部組織內取食發育,再經二次蛻皮后發育為成蟲,雌雄成蟲交尾,交尾后不久雄蟲死去,雌蟲產卵于膠質卵囊內。卵在土壤中分期分批孵化進行再侵染。1年可發生3~5代,世代重疊。根結線蟲在土壤中的分布較廣,主要分布在20~40cm的土層內。土壤15℃~20℃,田間最高持水量70%左右最有利于線蟲侵入。一般砂性土壤發病重,連作年限越長發病越重。在一個生長季節內,卵囊中的卵可以繼續孵化再侵染。種植年限越長,發病越重。
(四)病害防控
(1)植物檢疫 禁止從病區引種,防止病土以各種方式傳播。建立無病種薯繁殖基地,做到統一繁殖、統一貯藏、統一供種。
(2)合理輪作 忌連作,宜進行3年以上的輪作,特別是水旱輪作效果較好,與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輪作,防病效果較佳。
(3)清潔田園 將病殘體植株帶出田外,集中曬干、燒毀或深埋,并鏟除田中的雜草如莧菜等,以減少下茬線蟲數量。以底肥為主,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作底肥,合理灌水,保證山藥生長過程中良好的水肥供應,使其生長健壯,提高抗病性。定植前淡紫擬青霉做土壤處理。
(4)精選種薯 種薯要經常更新,當年播種的種薯最好采用上一年新溝栽培收獲的山藥蘆頭,經冬季貯存后選用皮色好、質地硬、無病蟲侵染的嘴子作種薯。播種前將種薯鋪在草苫上晾曬,每天翻動2~3次,以促進傷口愈合,形成愈傷組織,增強種子的抗病性和發芽勢。
五、山藥根腐線蟲病
(一)癥狀
山藥塊莖發病初期表皮上產生少量圓形紅褐色小斑點。隨著線蟲數量的增加,病斑數量增多,病斑面積擴大到0.2~0.4cm,病斑顏色變為淺褐色至黑褐色,病斑邊緣稍凹陷。剖開表皮,病組織呈紅褐色,深度0.2~0.4cm。嚴重時,病斑可連成大片,甚至環繞根狀莖,表面有微細龜裂紋。最后,病部暗褐色、凹陷、干裂,內部病組織呈褐色干腐狀,深度可達0.5~1cm。根狀莖變脆,極易折斷。地上部表現為葉色淡綠、植株矮小,病重時全株發黃,枯萎死亡。
(二)病原
病原為薯蕷短體線蟲Pratylenchus dioscoreae,為線形動物門、線蟲綱、墊刃目、短體線蟲屬。病原線蟲為小形肥壯圓筒狀,頭部粗鈍,口針堅實而粗短,尾部鈍圓。目前僅知薯蕷是其唯一寄主。
(三)發病規律
種薯、病殘體及病田土壤是病害的侵染來源,土地是傳病的主要途徑。線蟲在土中可存活3年以上。山藥短體線蟲生活史極不整齊,經常可查到各個蟲態,1年發生2代,當6月上旬新塊莖形成,線蟲即開始侵染,隨后侵染延續增長,直至收獲。塊莖從蘆頭至40cm以上處均可受害,以1~20cm處病斑較多。線蟲主要分布在20cm左右的深土層內,地表30cm以下塊莖少見。線蟲病常與其他土傳病害共生,形成復合病害而加重損失。此病不僅影響山藥的產量和品質,而且影響種苗貯藏。
(四)病害防控
(1)農業防治 山藥忌重茬,忌與甘薯、大豆、胡蘿卜、地黃等輪作,應選擇地勢高燥、水系配套、肥沃疏松的新茬地;注重選種,選擇純正、健壯、無線蟲病危害的蘆頭或莖段。
(2)物理防治 用52℃~55°C熱水浸種薯15~20分鐘,殺死種薯內的線蟲。
(3)藥劑防治 有線蟲危害的地塊,栽種時用10%噻唑膦、淡紫擬青霉做土壤處理。
(丁萬隆 李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