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大黃

Dahuang

RHEI RADIX ET RHIZOMA

大黃Rheum spp.為蓼科多年生草木植物。以根、根莖部分入藥,味苦、性寒。有利尿、清熱、行瘀解毒的功效。大黃包括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tanguticumMaxin.et Balf.和藥用大黃R.officinale Baill.。大黃在我國分布較廣,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西藏、四川、云南、貴州等地。大黃病害主要有葉黑粉病、斑枯病、銹病、輪紋病、霜霉病、根腐病等。

一、大黃葉黑粉病

(一)癥狀

大黃葉黑粉病主要發生在2年生以上大田栽培大黃上。植株發病后,全株均可表現癥狀。以葉、葉柄受害為重。初期葉背的葉脈變褐、變粗,隆起呈網狀,山脊狀,有些呈束狀結節,表面粉紅色、紫紅色或玫瑰色。葉正面略現紅粉狀,淡黃色網狀。嚴重時病部組織呈灰白色、紅褐色、紫黑色壞死,有時也產生瘤狀物,后期病斑破裂,病組織內散出黑粉,即病菌冬孢子。葉柄上病斑呈大小不等的瘤狀,成行排列,初為紫紅色后變黃褐色。發病嚴重時植株矮小,葉片皺縮,生長停滯,提前枯死。

(二)病原

病原為什瓦茨曼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schwarzmaniana Byzova,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黑粉菌目、楔孢黑粉菌屬真菌。孢子團褐色至肉桂色、粉狀。孢子球淡褐色、褐色、黑褐色、由2~14孢子組成,大小14.1~44.7μm×11.8~41.2μm,黑粉孢子半球形、楔形、多角形、黃褐色,直徑9~16μm,表面粗糙,有小刺。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孢子團隨病殘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宜萌發侵染,為系統性病害。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實行3年以上輪作,收獲后認真清除病殘組織,集中燒毀;不從病株上采種。

(2)建立無病苗圃 按種子重量0.3%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拌種;土壤用多菌靈藥劑處理。

二、大黃斑枯病

(一)癥狀

葉片受害,初期產生褪綠小點,后擴大為多角形、近圓形病斑,直徑為0.8~1.2cm。有些病斑邊緣褐色、紅褐色,較寬,中部灰白色,其上生有很多黑色小顆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有些病斑中部淡褐色、淡黃褐色,上生粉紅色、白色霉粉,粉層下有黑色小顆粒。病斑邊緣很窄、隆起、褐色,略現油漬狀。病斑外圍有褪綠區,有些病斑之外有很寬的紫黑圈。癥狀變化較大。

(二)病原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殼針孢屬真菌Septoria sp.。該菌的分生孢子器球形、近球形,黑褐色,大小188.1~349.4μm×174.9~277.7μm。分生孢子,粗繩狀,線蟲狀,無色、直或彎曲,頂端較細,具2~5個隔膜,多為2~3個,大小61.2~134.1μm×3.53~5.3μm。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及菌絲體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有再侵染。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收獲后認真清除病殘組織,集中燒毀和漚肥,漚肥時一定要充分腐熟,以殺死組織中的病菌。

(2)藥劑防治 發病初噴灑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及10%惡醚唑水分散粒劑1500倍液。

三、大黃根腐病

(一)癥狀

根莖部產生不規則形淡褐色病斑,后不斷上下擴展,主根、細根上產生不規則形黑色病斑、并腐爛?;o下部的葉柄基部亦發病變黑,病株枯黃。

(二)病原

病原為半知菌亞門多種真菌,主要有:①鐮孢菌Fusarium sp. 該菌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3~5隔,無色、小型分生孢子單胞、無色、橢圓形,單瓶梗。②柱孢霉Cylindrocarpon sp. 該菌分生孢子無色,柱狀1~3隔,多為2~3隔,大小24.7~54.1μm×5.3~7.1μm,分生孢子梗無色,長短不等,大小17.6~60.0μm×1.8~2.9μm。

(三)發病規律

鐮孢菌以分生孢子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高溫、高濕條件下發病重,連作地發病重,田間積水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與禾本科、豆科實行5年以上輪作;發現病株及時拔除銷毀,收獲后認真清除田間病殘組織,以減少菌源。

(2)藥劑防治 發病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3%惡霉·甲霜水劑750倍液灌根,每株300mL。

四、大黃輪紋病

(一)癥狀

自幼苗期至收獲期均可發生,葉面初生褐色、紫褐色小點,擴大后形成直徑為1.0~1.8cm的圓形、近圓形、橢圓形病斑,病斑邊緣墨綠色、灰黑色,中部灰綠色、灰褐色、紅褐色,有同心輪紋,后期生有黑色小顆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嚴重時葉片枯黃而死(圖7-20、圖7-21、圖7-22)。

(二)病原

病原為大黃殼二孢Ascochyta rhei Ell.et Ev.,為半知菌亞門、腔孢綱、黑盤孢目、殼二孢屬真菌。該菌分生孢子器灰黑色、近球形、扁球形,孔口明顯。孢子器,大小103.0~147.8μm×94.1~134.4μm。分生孢子,圓柱狀、花生狀,無色,雙胞,隔膜處隘縮、兩端鈍圓,大小9.4~20.0μm×4.7~5.9μm。內有1~2個油珠,該菌與文獻記載略有不同,即此菌分生孢子隔膜處隘縮、有油珠,較寬,但長度相近。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菌絲體在病組織及子芽內越冬。翌年春天,條件適宜時產生分生孢子進行侵染,借風雨傳播。潮濕多雨有利于病害發生,7~9月為發病盛期,在根組織分離中經常出現該菌。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與禾本科、豆科實行4年以上輪作;收獲后認真清除病殘組織,集中漚肥或燒毀,漚肥時應充分腐熟。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噴施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及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等藥劑。

五、大黃霜霉病

(一)癥狀

大黃霜霉病菌主要為害葉片。葉面產生多角形、不規則形病斑,黃綠色、水漬狀,邊緣不明顯。潮濕時,葉背產生灰紫色霉狀物,即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發病嚴重時,病葉變黃干枯。

(二)病原

病原為酸模霜霉Peronospora rumicis Corda,為鞭毛菌亞門、卵菌綱、霜霉目、霜霉屬真菌。該菌孢囊梗自氣孔伸出,單枝或多枝,上部二叉銳角分枝3~6次。孢子囊,橢圓形、卵形、近球形,淡褐色,大小16~32μm×14~22μm。萌發時釋放游動孢子。卵孢子球形。

(三)發病規律

病菌以卵孢子隨病殘組織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條件適宜時,卵孢子萌發,釋放游動孢子,借風雨傳播,自氣孔侵入。再侵染頻繁。低溫、高濕條件病害發生重。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始發病,5~6月為發病高峰。

(四)防治措施

(1)耕作栽培措施 與禾本科、豆科實行4年以上輪作;及時拔除病株,收獲后徹底清除病殘組織,集中燒毀或漚肥,減少病源。

(2)藥劑防治 發病初噴施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1~2次。

六、大黃銹病

(一)癥狀

在葉片兩面產生鮮黃色夏孢子堆,初埋生后突破表皮,隆起呈半球形,多單生,也可聚生。孢子堆周圍組織褪綠呈灰色、灰綠色,多角形、不規則形枯死病斑,大小2~4mm。冬孢子堆主要生于葉背、散生,有少量聚生,隆起呈小皰、黑色,結構緊密,不易飛散,冬孢子堆周圍有綠島現象??缮谙逆咦佣阎車?,也可單獨生于另外的葉片上,發病嚴重時,孢子堆相互融合,葉片發黃、提早枯死。

(二)病原

病原為掌葉大黃柄銹菌Puccinia rhei-palmati B.Li.,為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柄銹菌屬真菌。該菌夏孢子橢圓形、近圓形,初無色后變淡黃色,壁上有小刺,大小21.2~27.0μm×16.5~24.7μm。冬孢子,黃褐色、褐色,雙胞,多數為上部細胞大,下部細胞小,棒狀,頂部圓或尖、較厚,有柄。個別為3胞,冬孢子,大小34.2~44.7μm×14.1~22.3μm,隔膜處隘縮或不隘縮,頂部厚度4.7~8.1μm;柄無色,大小18.8~24.7μm×3.5~7.1μm。

(三)發病規律

越冬后冬孢子萌發,在大黃葉面產生夏孢子堆,夏孢子借風、雨傳播為害健葉。陰雨多,濕度大的地塊發病重;陰坡比陽坡發病重;生長茂密通風透光差的地塊發病重。

(四)防治措施

(1)栽培措施 收獲后認真清除病殘組織,集中燒毀或漚肥,漚肥時要充分腐熟,以殺死病菌。

(2)藥劑防治 發病初期,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40%福星乳油7000倍液和10%世高水分散顆粒劑1500倍液,視病情噴施2~3次。

(丁萬隆 李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合山市| 苍山县| 清新县| 丹凤县| 邓州市| 德钦县| 乌恰县| 湛江市| 巴马| 大田县| 高台县| 集贤县| 胶南市| 商河县| 永嘉县| 德化县| 西乌珠穆沁旗| 新野县| 蛟河市| 治多县| 惠来县| 阿拉善盟| 榆中县| 安福县| 报价| 阳东县| 肇州县| 黔江区| 沙田区| 常宁市| 杭锦旗| 嵩明县| 焦作市| 岫岩| 乳山市| 青龙| 衢州市| 商都县| 衢州市| 平原县| 东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