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藥用植物保護學
  • 陳君
  • 5760字
  • 2020-06-19 13:09:28

第二節 三七

Sanqi

NOTOGINSENG RADIX ET RHIZOMA

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H.Chen,又名田七,為五加科人參屬植物,是我國特有的名貴中藥材,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州和廣西百色等地區。其中云南文山是三七的主產區,其產量、質量均居全國之冠,種植面積約3600hm2,年產量150萬kg,占全國的90%以上。但由于連年大面積單一種植,病害問題十分突出。據報道,三七的病害有20余種,主要有根腐病、黑斑病、銹病、病毒病、疫病、圓斑病等。

一、三七疫病

(一)癥狀

發病初期,葉緣、葉尖或葉柄出現暗綠色水漬狀不規則病斑,病健界限模糊不清,繼而發展致葉片軟化,后期病斑顏色變深,葉片像被開水燙過一樣,呈半透明狀,隨后變褐軟腐、凋萎下垂甚至黏附在莖稈上,嚴重時,地上部迅速彎曲倒伏,莖、葉枯萎死亡。根莖部受害產生黃褐色腐爛。

(二)病原

病原為惡疫霉Phytophthora cactorum (Lebert et Cohn) Schroet,為鞭毛菌亞門、卵菌綱、疫霉屬真菌。菌絲無色透明,不分隔,具分枝。孢子囊無色,球形或卵圓形,頂端乳突明顯,有短柄,常群生或單生,大小20~46μm×18~35μm。孢子囊萌發產生具鞭毛的游動孢子。卵孢子球形,壁厚,黃褐色,表面光滑。

(三)發病規律

病原菌主要殘留在土壤中,以菌絲體或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殘組織中越冬,成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三七疫病常在多雨季節發生,一般5月開始發病,6~8月氣溫高,雨后天氣悶熱,暴風雨頻繁,天棚過密,園內濕度大時,發病較快而且嚴重。氮肥過量,有促進病害發生的作用。

(四)防治措施

(1)及時清除病株、病葉,集中燒毀。冬季清園后用波美1~2度的石硫合劑噴灑畦面,消滅越冬病菌。

(2)增施草木灰或噴施0.2%的磷酸二氫鉀,視苗情追施相應肥料,促進三七健壯生長,增強抗病力。雨季加強防漬排澇,經常打開園門,通風透氣,調整園內濕度。

(3)發病前用1:1:200波爾多液,每10~15天噴1次,連噴2~3次。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700~8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700~1000倍液噴霧,每隔5~7天噴1次,連噴3~4次。

二、三七銹病

(一)癥狀

葉片背面密集似針腳一樣大小的夏孢子堆,初期呈水青色小皰,葉片皺縮,葉緣稍卷,隨后孢子堆變黃,破裂。病情嚴重的病株,葉片卷縮不展,最后變黃,枯萎脫落成光稈。11月以后,在葉背大量冬孢子堆均勻密布葉片,初期淡黃色,后變為桔黃色。銹粉不易脫落,也不散開。遇雨水后,成熟冬孢子極易發芽,侵染寄主。整個三七生長發育過程中都可感染發生。

(二)病原

病原為人參夏孢銹菌Uredo panacis Syd.,屬于擔子菌亞門、冬孢菌綱、不完全銹菌目、夏孢銹菌屬。夏孢子堆散生或群生于葉面及葉背,近圓形或不定形,大小約1mm,有包膜,破裂后呈松散黃色粉末。夏孢子近球形至廣卵形或梨形,大小22.5~25.0μm×20.5~22.40μm,壁厚1.8~2.2μm。孢子膜外滿布刺狀物,未見芽孔,通常萌發具1~2個芽管。冬孢子堆散生或群生葉背,初呈淡黃色,后變桔黃色,多為近圓形,直徑2.80~3.60μm。冬孢子茄瓜形或短圓柱形,一般具3個隔膜,孢子頂端鈍形,柄稍窄小,由4個細胞構成,隔膜很薄,冬孢子大小49~61μm×15.5~21.5μm,胞壁光滑,淺黃色,孢柄無色,長25~35μm,柄基部稍膨大。

(三)發病規律

病菌冬孢子萌發,侵染休眠芽為翌年初發病的中心病株。風雨能幫助病菌作短距離傳播。在高溫多濕條件下,潛伏期30~40天,發病迅速。上年度發生過銹病危害的三七園發病早,病勢也較猛。

(四)防治措施

加強預防工作,及早摘除早春中心病株,噴波美1~2度石硫合劑保護。栽種時應選無病種子。發病時,用500倍代森鋅或波美0.1~0.2度石硫合劑噴施,每7天1次,連續2~3次。

三、三七根腐病

(一)癥狀

三七根腐病癥狀有如下6種類型:

(1)黃腐型 最為常見,表現地上部植株矮小,葉片逐漸黃化,地下部塊根初期以尖端受害居多,但可逐步擴展。受害病根呈黃色干腐,??梢婞S色纖維狀或破麻袋片狀的殘留物,病程一般較長,2~4個月。

(2)干裂型 塊根表面黃褐色,縱向開裂,一般先從塊根末端開始腐爛,部分維管束變褐,逐漸干腐呈空洞狀。

(3)髓爛型 髓部組織先爛,干腐狀,表皮相對完整,有時病部呈紅褐色。

(4)濕腐型 一般地上部先受病菌為害,明顯通過莖稈擴展至塊根,病塊根呈濕腐狀。

(5)莖基干枯型 近地表莖稈干枯,病害擴展至塊根致腐爛。

(6)急性青枯型 當地群眾稱為“綠腐”,表現為植株地上部急性萎蔫、葉片下垂,但葉色仍為綠色,發病塊根上有時可見有大量的菌膿呈“滴”狀滲出,用水清洗后病塊根表面可呈蜂窩狀。該癥狀一般在三年生和二年生三七上常見,一年生三七上較少,從地上部顯癥到全株死亡所需時間較短,一般約7天。

(二)病原

目前對三七根腐病的病原學問題尚難定論。1952年浙江省衛生局記載該病病原為蔗草鐮孢菌Fusarium scirpi;1987年陳正李報道該病病原為一種莖線蟲Ditylenchus sp.;1991年曹福祥和戚佩坤報道病原菌是腐皮鐮孢菌根生?;?span id="1whjywm" class="italic">F.solani f.sp.radicicola;1993年王淑琴等報道三七黑斑鏈格孢Alternaria panax亦能侵染三七根部,引起根腐?。?999年羅文富等報道從三七根腐病不同發病期根部分離到假單胞桿菌Pseudomonas sp.、腐皮鐮孢菌F.solani、細鏈格孢A.tenuis和小桿線蟲Rhabditis elegans,并經活體接種證明假單胞細菌的致病性最強,腐皮鐮孢和細鏈格孢的致病性較弱,小桿線蟲無致病性,前三者混合接種的發病率高于單獨接種;環境條件和生產管理水平與三七根腐病的發生也有密切關系。2006年繆作清等報道引起三七根腐病的病原真菌類群主要包括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C.didynum、Fusarium solaniF.oxysporum、Phytophthora cactorum、Phoma herbarum、Rhizoctonia solani等。田間人工接種以P.cactorumP.herbarum的致病性較強,發病率分別為48.4%和50.0%。C.destructansC.didynum的致病力雖然較弱,但在田間分布范圍廣,分離頻率高,且可導致典型的黃腐型癥狀。因此,認為C.destructansC.didynum是田間三七根腐病的重要病原真菌。絕大多數標本中可以同時分離到多種微生物,表明三七根腐病存在復合侵染現象,對此種復合侵染的機理尚待進一步的研究。

(三)發病規律

根腐病在一年生和二年生以上的三七上均能發生,但以后者發生較為嚴重。該病以土壤及種苗帶菌為主要初侵染源。發生的適宜條件為:溫度15℃~20℃,相對濕度大于95%,一年中的兩次發病高峰在3~4月和8~10月。連作及整地不細、土質黏重、蔭棚透光率過大等都會使根腐病發生嚴重。三七根腐病是典型的土傳性病害,且病原菌在土壤中可存活相當長一段時間,故其輪作年限以8~10年為佳。生荒地是種植三七的理想選擇。

(四)防治措施

(1)認真做好選地、整地工作 種植地最好選背風向陽、pH為5.5~7.0的土壤疏松肥沃砂壤土、排灌方便、有一定坡度、7~10年內未種過三七或新開墾的生荒地種植三七。播種前精細整地,因地作床。認真搭建好蔭棚,透光率掌握在10%~15%為宜。

(2)選擇健康的種子、種苗 選擇無病果留種和健康種苗,在播種或移栽前進行種子種苗處理。種苗用58%瑞毒霉錳鋅加70%甲基托布津,處理后播種或移栽。

(3)合理地灌水和施肥 三七園土壤含水量應經常保持在25%~30%,相對濕度在75%~80%;夏秋雨水多時應注意排水,打開園門、天窗等通風排濕。施肥應注重底肥和追肥,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主,輔以少量復合肥,切忌過量施氮肥,并適時施用葉面肥。

(4)清潔田園 田間一旦發現中心病株應及時徹底清除,帶出七園外深埋,并對周圍植株進行藥劑處理。在三七整個生長期間,應不斷清除雜草,對改善七園小氣候。老病區應采用8年以上的與禾本科作物輪作制。

四、三七黑斑病

(一)癥狀

三七植株的地上部和地下部均可發病受害,但以地上部幼嫩組織或組織結構較松散的幼莖、莖頂、葉柄和花軸等部位為主,占所有發病植株的60%以上。最初呈橢圓形褐色病斑,然后病斑向縱向和橫向擴展,往往造成發病部位縊縮,最終病部折斷致莖枯或花苔下垂枯萎死亡,到后期在病斑上可以看到明顯黑色霉層。葉片受害時,多數在葉尖、葉片邊沿或中間開始產生圓形或橢圓形水浸狀褐色病斑,近而發展呈不規則形,病斑易穿孔破裂。在空氣相對濕度較高時病斑迅速擴大,并變為黑褐色,嚴重時葉片脫落。空氣相對濕度較低時病斑中央為褐色,病健交界處黃色,病斑易破裂。果實受害時,果實表面產生不規則形褐色水浸狀病斑,果皮逐漸干縮而發黑,上生黑色霉狀物。根部受害后呈褐色濕腐狀,后逐漸腐爛(圖7-18)。

(二)病原

病原為人參鏈格孢Alternaria panax Whetz.,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鏈格孢屬真菌。該病菌主要危害人參屬的多種植物。在PDA培養基上,病菌生長前期為白色,菌絲生長一段時間后菌落變為灰黑色,培養基的背面為黑綠色。在培養基上一般難以產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單生或簇生,褐色,頂端色淡,不分枝,具隔膜,直形或曲折,呈曲膝狀,大小10~55μm×3~5μm。分生孢子單生或2~3個串生,倒棍棒形,黃褐色,咀喙逐漸變狹,孢身具3~8個隔膜,0~4個縱隔膜,隔膜處略收縮,大小34~90μm×12~18μm,咀喙0~3個隔膜,大小4~32μm×3~5μm。

(三)發病規律

三七黑斑病的侵染源主要來自帶病種子、種苗和葉、莖、果等病殘體及土壤。帶菌的種子、種苗是新三七園的初侵染源;殘存在三七園內的枯枝、落葉等病殘體上的孢子和菌絲及土壤帶菌是老三七園的主要侵染來源。病菌借澆水、風雨、昆蟲等傳播引起多次侵染。在海拔1300~1600m地區,黑斑病發生期在三七出苗期間至展葉期(4月)至10中旬或下旬。4~5月進入雨季時越冬的病菌分生孢子或菌絲體通過雨水飛濺到三七幼苗的莖稈,成為發病的初侵染源,在田間形成初發病中心,在發病中心的植株上形成的分生孢子,再經過風或雨水飛濺進行傳播侵染,10月中下旬后病菌又進入越冬期。病菌侵染和發病的溫度為18℃~22℃,空氣相對濕度80%以上,并隨著空氣相對濕度的增加而發生嚴重。3~10月間的日平均氣溫均18℃~25℃,為三七黑斑病發生的適宜溫度范圍,因而降雨情況和空氣相對濕度是決定該病發生的主要因子。該病在文山地區有三個高峰期,分別在5月、7~8月、9月。高峰期雨量集中、空氣相對濕度大,如防治不及時會導致該病的暴發與流行。

(四)防治措施

(1)嚴格選地使用無病種苗 三七園一般宜選用生荒地,忌連作,可與非寄主作物如玉米等輪作3年以上,以減少田間菌源數量。用代森銨1:500倍液浸種半小時,浸種苗5~10分鐘,可達到種苗消毒的目的。

(2)加強田間管理 勤查三七園,一旦發現病株要在發病組織未發黑之前及時清除將其集中挖坑深埋處理,并及時用藥劑對發病中心進行全面處理。雨季加強園內空氣流動速度,以降低園內空氣相對濕度;雨季后增施磷、鉀肥以提高三七植株的抗性。

(3)藥劑防治 可選用10%世高2000倍液、80%代森錳鋅500倍液、多抗霉素100~200ppm等,以上藥劑可單獨使用或選擇兩種混合使用。進行種子或種苗處理時,要根據上述藥劑適當增加稀釋倍數。在三七植株的開花或幼果期時,花序或幼果對化學藥劑比較敏感,一般選用多抗霉素以免發生三七干花現象。

五、三七圓斑病

(一)癥狀

該病發生在三七的各個部位,葉上病斑初期水漬狀,后變為褐色,圓形,直徑5~20mm,隨后病斑合并腐爛。葉柄和枝柄受害呈暗褐色水漬狀縊縮,脫落;莖稈受害后病斑變褐折垂。潮濕環境下病斑表面生稀疏白色霉層(圖7-19)。

(二)病原

病原菌為槭菌刺孢Mycocentrospora acerina (Hartig) Deighton,為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菌刺孢屬真菌。該菌在國內還危害植物細辛,引起細辛葉枯病。在PDA培養基上28℃培養48小時后,菌落初期無色,后變為紫紅色,最后為黑色。菌絲中常產生膨大、厚壁、褐色的厚垣孢子。分生孢子梗短菌絲狀,淡褐色,分枝,有隔膜,合軸式延伸,大小7~24μm×4~7μm。產孢細胞合生,圓桶形,孢痕平截。分生孢子單生、頂側生,倒棍棒形,具長喙,基部平截,淡褐色,大小54~250μm×7~14μm,4~16個隔膜,隔膜處微突起。少數孢子具有一個從基部細胞側生出的刺狀附屬絲,大小25~124μm×2~3μm。

(三)發病規律

三七圓斑病的發病率隨產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主要集中于海拔1700m以上,且發病早、持續時間長、危害重,說明圓斑病的發生與低溫有關。地勢低凹的三七園因空氣流通不暢濕度過大,有利于圓斑病的發生。日平均溫度在16℃~22℃,空氣相對濕度在80%以上,并持續3天以上時,三七圓斑病開始發生。持續的天數越長,圓斑病的危害越嚴重。當溫度高于28℃和空氣相對濕度低于60%時,圓斑病停止發生。該病發生于雨季的7~9月,最初發生時均從田畦邊開始,靠雨水飛濺傳播。病情隨著連續陰雨天數的延長而加重,當陰雨連續7天以上時,將造成全園三七葉片脫落。

(四)防治措施

(1)加強田間管理 圓斑病發生季節宜打開園門,以降低空氣相對濕度。注意蔭棚透光率在適宜三七生長的范圍內。發病初期要及時清除病株,并對發病中心施藥防治。雨季來到之前要及時修補過稀的蔭棚,并在廂溝內鋪撒覆蓋物,以防止從溝內飛濺起帶有病菌的水滴到三七植株上。

(2)藥劑防治 可選用40%福星4000倍液+春雷霉素8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150倍液等藥劑,限采挖兩個月前使用。

六、三七病毒病

(一)癥狀

三七病毒病主要為害葉片,其癥狀表現為多類型,主要有葉片皺縮、花葉、褪綠與黃化、白化、壞死、卷葉等。不同類型可能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的,有時表現為多種癥狀復合類型,但普遍發生的病毒病以皺縮型為主,即葉片表面凹陷或突起,葉脈扭曲,葉緣有缺刻,葉片變厚且顏色加深。

(二)病原

三七病毒病的癥狀類型復雜,有的癥狀類型又可能由多種病毒復合侵染引起。目前從三七病毒病樣品中檢測到的病毒有黃瓜花葉病毒(CMV)、三七Y病毒(PnVY)、中國番茄黃化曲葉病毒(TYLCCNV)、番茄花葉病毒(ToMV)、三七病毒A(PnVA)等,其中PnVY和TYLCCNV為當前云南三七產區的優勢病毒。PnVY是最近報道的一種馬鈴薯Y病毒屬新成員,目前僅在三七中被發現。PnVY的病毒粒體長度為700~900nm,可以通過摩擦接種傳播,辣椒、豇豆、菜豆及黃煙是PnVY的寄主。TYLCCNV病毒粒體為20nm×30nm,可經粉虱和嫁接傳播,侵染的寄主也十分廣泛。

(三)發病規律

葉片褪綠黃化型、白化型、皺縮型在各三七產區均有分布,花葉型、壞死型和卷葉型僅零星發生,褪綠和泡斑復合型主要在二年生和三年生部分三七園中發現,而皺縮和葉肉壞死花葉復合型及皺縮和葉脈黃化壞死復合型僅為零星發生。各類型病毒病主要以二年七為主要顯癥時期,三年七次之。三七病毒病在文山中海拔地區有三個發病高峰期,即4月下旬、6月下旬至7月下旬、10月中旬。

(四)防治措施

(1)建立無病毒三七良種繁育基地,加強種苗基地的病毒檢測以保障使用健康的種子、種苗,從源頭控制病害的發生。

(2)三七園中可懸掛藍板、黃板或殺蟲燈誘殺傳毒介體蚜蟲、煙粉虱等昆蟲;田間及時拔除中心病株,深埋或燒毀病株。

(3)藥劑防治 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或12.5%阿維菌素·啶蟲脒微乳劑,或30%啶蟲脒3000倍液防治蚜蟲和煙粉虱。

(丁萬隆 李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时尚| 镇康县| 通州市| 宝应县| 布拖县| 湘西| 利辛县| 乐山市| 溧阳市| 永修县| 雷波县| 通江县| 永兴县| 西和县| 布尔津县| 肃宁县| 峨边| 德惠市| 塘沽区| 若羌县| 孟村| 高平市| 汾阳市| 繁峙县| 来安县| 松江区| 平谷区| 时尚| 安庆市| 垣曲县| 阳新县| 焉耆| 汤阴县| 德清县| 库车县| 宜城市| 平凉市| 古田县| 海兴县| 海晏县| 秦皇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