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兒童心理治療的理論和實踐一直在不斷發展變化,最終徹底改變,出現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發展心理病理學(Cicchetti and Cohen, 2006; Toth and Cicchetti, 1999)。盡管用以理解內心沖突的經典心理動力學模型仍然可用,但如今該理論對于我們理解兒童心理發展的作用越來越小。循證認知和行為治療得到開發,特別是對兒童焦慮(Kendall, Aschenbrand, and Hudson, 2003)、抑郁(Stark et al., 2008)和行為障礙(Kazdin, 2005;Webster-Stratton and Reid, 2003)的治療;生物學因素在童年期心理障礙中的影響作用也得到了廣泛認可;不同流派的兒童治療師都開始重視父母在治療過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