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管理細節之二

果敢決策,進退堅決

管理背景之二:糾纏枝節,議而不決

人們普遍怕擔責任,所以在做決定時常常拖拖拉拉,“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

而某些公司的股東大會則更離譜,一般其地點都選在大家不容易找到,就算找到也很難停放車輛的地點;時間則定于大家最不可能前來的時刻,好不容易趕到了,也只能發現會議早已結束,只留下若干服務人員,分發給報到的,一人一份相當精美的紀念品。

之所以會而不議,定是有深層的原因不便明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

其一是害怕會議上引起爭議,擔心破壞和諧的氣氛。

人們開會,若不是異口同聲,便是吵吵鬧鬧,很少會平心靜氣地集思廣益。具體倒向哪邊,當視主持人而定。若會議主持德高望重,比較罩得住,大家察言觀色,很快就會異口同聲,“一致通過”。

主持人若是罩不住,大家就會七嘴八舌,說不定按捺不住,唾沫橫飛之余,還有拳腳相交。

唯有當主持人功力高深之時,才有辦法讓大家心平氣和地暢所欲言,并且歸納出若干具體可行的決議。

其二是害怕有人從中搗亂,使局勢失去控制。

會議場中大庭廣眾,若是有人倚仗意見合理,當場與領導頂起來,眾目睽睽之下領導就會下不了臺,丟盡面子。

其三是防止意氣用事,形成對立。

雖說“一山容不得二虎”,但哪個單位沒有“二虎”,甚或“幾虎”對峙。廠長和書記,若在大會上列陣對峙,就會僵在那里。

所以,會議規模越大,越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形勢不好控制,寧愿在會外各個擊破,也不要在會上拉起竿子,因而采取多開會而不議之法。

“議而不決”是硬頂,若是沒有頂住,僵住之后,對方強行決了,那就換上軟抗,即“決而不行”,把決定擱置起來不執行。

不但在會議時如此,在日常的決策中也經常遇到類似的情形。“公文旅行”

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現在每一件事都有許多人管著,但真正作決策的時候,卻誰也不愿意出頭拍板定案。于是甲部門推到乙部門,乙部門推丙部門……周游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甲部門,文件上還是寫著:“請甲部門斟情處置。”

某市的一個環衛所打算在一個廣場上修建一個收費公廁,報告打上去之后,過了兩個月也沒有回音,等到半年之后,批文返回,上面居然蓋了23個公章!

由于大家在主要問題上不敢做決斷,于是就都在細枝末節的問題上糾纏。一些本來并不重要的問題被當作了不得的大事議過來,議過去,而在本應當充分討論的主要問題上大家卻“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結果日子越拖越久,討論卻還沒進行到主要問題上來。至于“有關方面”那就等著吧!

洞悉管理情境很多人喜歡“研究”問題,但不喜歡“決定”問題。一個“拖”字消磨多少英豪!于是乎,開會研究就“會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公文請示就搞“公文旅行”,開“圖章展示會”。形式走了,時間去了,問題卻沒有得到解決。

相應管理對策:適度咨議敢決斷

很多人遇事喜歡推諉責任,不愿在自己的手中拍板定案,同時有許多人遇事又追求完美,總想等所有的事情都計劃好了之后再作決斷,這樣就難免會造成久拖不決,難以決斷的情況。

這種情況對于領導來說是不利的,一方面它會使上司對你產生了不好的印象,認為你優柔寡斷,首鼠兩端,沒有干練的作風,不堪大用;另一方面它會讓部下對你心生怨艾,認為你是個沒有魄力的人,這會使你的權威下降。

因此,一個領導對于他職權范圍的事情要在適度咨議的基礎上敢于拍板。

“當斷不斷,必留后患”,不抓住機遇進行決策,決策就會失去時效性,這對各方面都不利。

有些領導最怕工作上碰到新情況,遇上新問題。一有情況,不論是否可以解決,他總是左顧右盼或眼睛朝上,看其他的人如何處理,或等待上級的指示。這樣干往往會貽誤時機,影響工作,造成互相推諉,辦事效率低下。

一個領導在情況已經明晰的情況下之所以不敢決斷,不外以下三種原因:

1.心理素質欠佳,辦事優柔寡斷,缺乏魄力和決斷力;2.私心重,害怕負責任,擔風險;3.依賴心理濃厚,缺乏工作主動性,遇事就等靠。

領導必須克服以上三種不良心態,首先要提高領導能力,加強自身素質,提高判斷能力。其次要增強工作責任心,敢于負責任,克服自己的私心,敢作敢為。再次要明曉工作權限,不能胡亂越權。最后要搞好調查研究,運籌規劃,通過縝密思考之后再作決斷,不能胡亂拍板。

領導只能做到了既敢于拍板,又善于拍板,才能避免下屬在具體問題上的糾纏,才能樹立起自己的權威,加強自己在下屬心中的地位!

錦囊妙計

許多領導由于害怕擔責任而不愿拍板或由于下屬意見相左而無法拍板,都會造成組織的效率低下,也會使上司和下級對他的能力產生懷疑,這對他的形象是不利的。領導只有在適度咨議的基礎上果斷決策,才能解決部屬的糾紛,樹立自己的威信。

經典管理實例趙武靈王斷行“胡服騎射”

決策之前,聽取多方意見,全面打算固然是好事,但此過程拖延過長,大家只議不決,則會貽誤戰機,影響士氣。魄力不夠,信心不足的領導往往容易犯此錯誤。

其實,領導者的決斷力也是其個人魅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領導如能在廣泛吸收意見的基礎上看準時機,做出決斷,往往能在部下中起到主心骨的作用,號召并引導著大家一起行動。在危急時刻更是如此,這種決斷力往往是共渡難關的動力之源。

趙武靈王是一位頗有建樹的封建君王,以推行“胡服騎射”而著稱。但在當時,“胡服騎射”這一大膽主張的實施卻是以相當大的勇氣和決斷力為前提的。,趙武靈王親自執掌朝中大權時,趙國的實力并不強大,國內糧草不足,對外戰爭也負多勝少。如此下去,趙國必會為國力增強的其他各國所吞并。

國家形勢危急,趙武靈王打算改革以強國,他決定號召全國改穿胡服,學習騎射。

他首先做朝中重臣的工作,征求他們的意見。他對大臣樓緩說:“先王因事之變,為趙國開疆辟土,敗林胡、修長城、功業未遂。而今天的局勢,中山國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屬,而無強兵之救,是云社稷,奈何?”

他從國家的實際國情出發,以政治家的深謀遠慮,預見到要使胡地、中山日后成為趙國疆土一部分,光大祖宗之功業,要勞民傷財,興師打仗,顯然得不到民眾支持,勝利并不是把握中事,而教百姓學習騎射,穿著胡服則可迂回達到目的。

他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但勢必遭到一些保守大臣的反對,甚至是取笑。的確,這一消息一傳出,眾大臣都表示不愿執行。但趙武靈王拿出魄力,拍板決定,在全國范圍內實行胡服騎射政策。

為保證政策的實施,減少阻礙,他先說服了大臣樓緩、肥義,又以同樣的方式取得了貴戚、大臣王諜和公子成的支持。后來發布了《胡服令》,胡服騎射政策在全國廣為實施。此政策使騎射之術在中原國廣為流傳,成為一種作戰方式,使趙國的軍事水平得以提高,趙國邊疆得以鞏固,更增進了中原同北方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民族融合。可見,趙武靈王斷行胡服騎射政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及中華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高招解析

適度咨議敢決斷還要注意:

一個領導者把一個政策拿來與眾人討論,然后決策,這固然有好處,但該決斷的時刻則要當機立斷。是否采用此政策的依據是當時的實際情況,而非眾人帶有主觀偏向的意見;符合實情時盡管遭到眾人非議,也不能猶豫,而要迅速決斷。趙武靈王根據國情,決定實施胡服騎射政策,雖有大臣反對,仍不動搖,堅持實施,最后產生較好的效果,為中華民族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林紹良敢拍板用人擁有近100億美元資產的印尼華人林紹良號稱“世界第六巨富”o據說,林紹良的財產已超過了地產大王李嘉誠和臺灣的經營之神王永慶。

1938年,年僅11歲的林紹良離開福建,背井離鄉去印尼,靠在花生油店里打工為生。1954年,37歲的他才開始開設自己的工廠,但就在其后的20年中,他的事業迅猛發展,一躍成為印尼華人最雄厚的五大財團之一。

到了20世紀80年代,美國《投資家》雜志就把他列為世界12大銀行家之一。

林紹良成功的秘訣之一,就是他果斷拍板,聘用了一個能干又忠實的伙伴——李文正。李文正原來是香港汪印銀行的總裁,由于他才能出眾,對于業務十分在行,尤其善于融資,所以獲得了“醫治銀行能手”的稱號,成為全香港家喻戶曉的人物。

他的金融知識廣博,實踐經驗豐富,在金融界的驕人業績引起了林紹良的注意,但是李文正本人也辦有銀行,又享有盛譽,他會不會再加盟林氏集團?林紹良自己心里也沒底。很長時間,他一直為此苦悶不已。

當林紹良征求部下的意見時,大家也是眾說紛紜,各執一詞,難有定論。

有人說李文正有家有業,正值事業高峰,怎么會輕易另謀高就?

有人說林氏集團初創不久,實力尚弱,還有待發展,李文正不一定愿來。

有人說林氏集團池塘小,不一定能養得起李文正這條大魚,再說李文正來了,林氏集團的功臣們往哪里擺?

也有人說林氏集團雖然創業不久,但十幾年的發展已奠下不淺的基礎,而且發展前景十分廣闊,只要條件豐厚,也有來的可能。

還有人說,李文正是個人才,就算答應了我們,暫時留在這兒,肯定不能安心,干不了多久準得離開,到那時公司可又會有一番混亂了。

大家吵來吵去,沒有個定論。林紹良也一下子難以定奪。這事暫時先擱了下來。

1972年的一天,林紹良出差去香港,在飛機上剛好遇到了剛辭去汪印銀行總裁職務的李文正。

“怎么辦?”林紹良心中暗想:“是請他還是不請?”

部下們的意見,林紹良都聽到了,他們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實際上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世界上沒有只有一面理由的事,關鍵是要對事物作個整體的綜合評價,看他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而領導的責任就是在于綜合權衡,果斷拍板。

如果一個領導在關鍵時候不敢拍板定案,那事情就永遠不能開始,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使公司受害,也使員工對領導失去信心。

于是,林紹良決定當機立斷,聘請李文正加盟林氏集團,發揮他的金融專長為公司發展作貢獻。

主意已定,他就走過去與李文正熱情地交談,并邀請他到“中央亞細亞銀行”

中來,并允諾給他17.5%的股份。

由于林紹良的條件優惠,再加上他把握了李文正新近辭職這一時機,因此盡管“中央亞細亞”比“汪印”要小得多,李文正還是接受了林紹良的邀請。

在兩人的合作下,中亞銀行飛速發展起來,十年后,其資產總額比原來增加了332倍,存款額增加了1253倍,在全印尼開設了32處分行,成為全印尼最大的私人銀行。而且還在新加坡、臺北、香港、澳門及美國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成為東南亞數一數二的大銀行。

在巨大的成績面前,林氏集團的員工不得不佩服李文正的才能,更嘆服林紹良的眼光,大家都稱贊林紹良的果決,居然在飛機上拍板決定了一件大事,于是大家更加敬服林紹良,更聽從林紹良的指揮。

高招解析

當機立斷,敢于拍板要注意:

做事情要把握機遇,在機遇來臨時要迅速拍板,將計劃付諸實施,最后一舉取得成功;如果一味猶豫不決,那就會錯過大好時機,使本可以干成的事沒有結果。這就會對領導的形象造成損害,使部下對領導產生輕慢。林紹良廣泛聽取了部下對聘用李文正的意見,但在機會來時就果斷地拍案,引進了優秀人士,使自己的金融業在印尼居于前列。

名人談中國人性格:張愛玲談繁縟

[張愛玲:1921—1995,原名張(烘),筆名梁京,生于上海,現代著名女作家。]

古中國衣衫上的點綴品卻是完全無意義的,若說它是純粹裝飾性質的吧,為什么連鞋底上也滿布著繁縟的圖案呢?鞋的本身就很少有在人前露臉的機會,別說鞋底了,高底的邊緣也充塞著密密的花紋。

襖子有“三鑲三滾”、“五鑲五滾”、“七鑲七滾”之別,鑲滾之外,下擺與大襟上還閃爍著水銀盤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釘著名喚“闌干”的絲質花邊,寬約七寸,挖空鏤出福壽字樣。

這里聚集了無數小小的有趣之點,這樣不停地另生枝節,放恣,不講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費了精力,正是中國有閑階級一貫的態度。唯有世上最清閑的國家里最閑的人,方才能夠領略到這些細節的妙處。制造一百種相仿而不犯重的圖案,固然需要藝術與時間;欣賞它,也同樣地繁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穗县| 忻城县| 鄯善县| 凤台县| 措美县| 西峡县| 深州市| 元谋县| 正定县| 青川县| 石城县| 黔西| 株洲县| 巴林左旗| 调兵山市| 朝阳区| 南昌市| 四会市| 恭城| 保靖县| 青神县| 东丽区| 阿拉善盟| 富顺县| 昌江| 宜兴市| 民权县| 化州市| 忻城县| 闽侯县| 白山市| 航空| 邮箱| 临沧市| 阿克苏市| 陇西县| 册亨县| 泾阳县| 茌平县| 南安市| 蓬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