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生要講低調,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 低調做人 高調做事
- 龍小云
- 10145字
- 2014-01-13 14:26:04
低調,是一種境界。參透人生的清醒,閱盡滄桑的悟見,更有包容與豁達的成熟。低調的人,呈現的是一種王者風范。
低調,是一種力量。低調的人,不爭強好勝,但有不爭而勝的氣勢;不強出頭,但有“無欲則剛”的力量;看似安于蟄伏,實則是暫時隱忍以圖進取。
低調是一種大智慧,但是真正能領悟到這種智慧的,只是少數人。
地低成海,低調積蓄能量
在跳高比賽中,運動員在起跳之前會有很長一段距離的助跑,而助跑的好壞會最終影響運動員跳高的成績。事實上,如同跳高助跑一樣,我們在工作和學習中,同樣需要助跑。就如同要做大事的人,總會先做好小事,利用小事的成功來提高心氣,利用小事的積累,來爆發出最后一跳的力量。
有些人胸中隱藏著高遠的志向、抱負,表面上卻顯得很“無能”,這正是他心高氣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講謀略的表現。這種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遠見卓識和深厚城府。
劉備一生有“三低”的行動,正是這“三低”對他日后的事業起了很大作用。
一低是桃園結義,與他桃園結拜的人,一個是酒販屠戶張飛,另一個是殺人在逃、因被通緝而流竄江湖的關羽。而劉備是皇親國戚,卻肯與他們結交為異姓兄弟,這樣一來,兩條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來,一條是五虎上將張翼德,另一條是儒將武圣關云長。劉備的事業,從這兩條長河開始匯成汪洋大海。
二低是三顧茅廬。為一個未出茅廬的后生諸葛亮,劉備竟前后三次登門求見。不說身份地位,只論年齡,劉備已是長輩。這個長輩吃了兩碗那晚輩精心調制的閉門羹,連關羽、張飛都在咬牙切齒,他卻毫無怨言,一點都不覺丟了臉面,這又是一低,得到了一張宏偉的建國藍圖,一個千古名相。
三低是禮遇張松。益州別駕張松,本來是想賣主求榮,把西川獻給曹操,可曹操自從破了馬超之后,志得意滿,數日不見張松,見面就要問罪,差點將其處死。而劉備派趙云、關云長迎候于境外,自己親迎于境內,豪飲三日,淚別長亭,甚至要為他牽馬相送。張松怎能不為之感動?他終于把原本打算送給曹操的西川地圖獻給了劉備,這一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西川。
劉備胸懷大志,卻平易近人,禮賢下士,慢慢地成就了自己的基業。與之相反,曹操心高氣傲,目中無人,白白丟掉了富饒的天府之國,并且因此還耽誤了統一中國的大計。單從這一點看,劉備是真英雄,雖然他沒有所謂的氣勢架子;而曹操則一副狂徒之態,因此吃了大虧,其實一點都不冤。
事實證明,劉備是個跳高能手,他懂得如何積蓄自己的力量,等待爆發的時機。是啊,成功的人總是善于積累的,成功的人也總是善于忍耐的。
做人智慧
海納百川,成汪洋之勢,是因為它地勢最低。如果你想登上成功的頂峰,你就必須要學會低調。這既是我們對自己的理智審視,也是我們對別人更為溫和的態度。
高調過頭,難為世容
姜太公因為功高,周王把齊國封給姜太公。齊國有一個叫華士的人,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稱臣,也不與諸侯交往。太公命人去召他為國效力,連去了三次,華士都拒絕了,太公便叫人殺了他。周公問姜太公:“華士是齊國的杰出人物,你怎么能殺了他呢?”太公說:“這個人不向天子稱臣,不與諸侯交往,難道我還能希望他向我稱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嗎?肯定是不可能的,這種人是可以放棄的人,也是自我放縱的人。如果不殺這種人,反而縱容他,那么全國的民眾都會仿效他,誰還會知道君王是誰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孔子的門人三盈三虛,都是少正卯在蠱惑。孔子當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誅殺了少正卯。子貢對孔子說:“少正卯是魯國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卻殺了他,先生不覺得有些不妥嗎?”孔子說:“沒有什么不妥的,人有五惡,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誅殺之,而少正卯卻是五惡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殺。”
華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人高調,喜歡孤芳自賞,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殺了這兩個人并沒有掩蓋他們自己的光輝,反而使得他們的形象更加高大,被后人稱贊為做事有魄力。而華士和少正卯兩個人卻逐漸被人遺忘,幾乎沒有人同情他們。
做人不要高調。如果為人高調,又和別人私人關系較好,或許別人會在一段時間內縱容你,但心中已不愉快了,你遲早會招來禍患。如果為人高調,又喜歡標新立異,自詡不和別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別人相處長久,而且過得不愉快。
為人高調很難找到朋友。雖然大多數人喜歡和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們不喜歡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的人交朋友,兩者并不矛盾。比自己聰明優秀是自己由衷欽佩的,而顯得比自己聰明優秀其實是并不心悅誠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說,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現得比別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敵人,你盡可能地表現得比別人聰明些。為人高調的人是表現得比別人聰明的人,是很難交到很多朋友的。
做人智慧
俗話說:樹大招風。過于高調的人,難免會讓一些人看不順眼,這就等于無形中給自己樹立了敵人,就會無端生出許多麻煩。
強勢太過易折斷
無論在什么時候,對人都不要太強勢,要學會溫柔。然而,很多人得勢的時候很強勢,對人很苛刻,結果事情往往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商鞅原名公孫鞅,又名衛鞅。商鞅年輕時就喜歡刑名法術之學,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做了中庶子。公叔痤知道他很賢能,準備向魏王推薦。這個時候正趕上公叔痤得了重病,魏惠王親自去看望他,魏王問他:“如果你有不測,國家將怎么辦呢?”公叔痤回答說:“中庶子公孫鞅,雖然年輕,卻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國政交給他,由他去治理。如果大王不能重用他,就一定要把他殺掉。不能讓他跑到其他國家去。”魏惠王聽了以后無言。不久公叔痤病死,惠王并沒有重用商鞅,也沒有下令殺他。
后來商鞅聽說秦孝公下令在全國尋訪有才能的人,要重整秦穆公時代的霸業,向東收復失地,他就去了秦國。他求見孝公,跟孝公講了富國強兵的治國方略,孝公很是高興,決定重用商鞅。
孝公任用商鞅以后,打算變更法度,又怕天下人議論自己。這時商鞅對孝公說:“行動猶豫不決,就很難有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況且那些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經常被世俗非議;那些有獨到見解的人,一定會被普通人嘲笑的。愚蠢的人事成之后都弄不明白,而聰明的人事先就能預見將要發生的事情……圣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必沿用舊法;只要能夠對百姓有利,就不必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表示認同,便大膽任用商鞅推行變法。
商鞅推行變法之前怕百姓不相信,就在國都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宣布百姓中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因此沒有人敢動。商鞅又宣布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人賞五十金。結果有一個人把它搬走了,商鞅當下就給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事后商鞅立即頒布了新法。
新法施行了整一年,秦國老百姓到國都說新法不好的人數不勝數。恰好在這個時候,太子觸犯了新法。商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因為上層有人觸犯它。”于是決定依新法處罰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是不能施以刑罰的,于是商鞅就處罰了太子的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秦國百姓知道這件事情后,就都遵照新法執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以后,秦國逐漸富強了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百姓都非常高興。甚至有當初說新法不好的百姓又來說法令好的,商鞅認為這些人都是在擾亂教化,于是把他們全部遷到邊疆去。此后,再沒有人敢議論新法了。
商鞅出任秦相十年,雖然使得秦國日益富強起來,但是卻招來了很多皇親國戚的怨恨。趙良去見商鞅。商鞅要和他交個朋友,趙良拒絕了。商鞅認為自己可以和五羖大夫比比功勞,然而趙良卻說:“五羖大夫,是楚國偏僻的鄉下人。聽說秦穆公賢明,就想去投奔,但由于當時沒有路費,于是他把自己賣給了秦國人,給人家喂牛。過了整整一年,秦穆公知道了這件事,于是把他提拔起來,讓他凌駕于萬人之上,秦國人對此沒有誰不滿意。他出任秦相六七年,向東討伐鄭國,三次擁立晉國國君,一次出兵救楚。在境內更是施行德化,八國前來納貢;施德政于諸侯,四方民族都來朝見。五羖大夫出任秦相,不辭辛勞,能夠忍受酷暑嚴寒,走遍國中,從來不用隨從的車輛,也不帶武裝防衛,他的功名載入史冊,藏于府庫,他的德行可用來教育后代。五羖大夫死時,秦國不論男女都痛哭流涕。這才是五羖大夫的德行。而您得以見秦王,靠的是秦王寵臣的推薦介紹,這就說不上什么名聲。您當了秦國國相以后,不為百姓造福而大規模地營建宮闕,這就說不上為國家建立功業。您懲治太子的師傅,用嚴刑酷法殘害百姓,這都是在積累怨恨、聚積禍患啊!……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憑靠施德的昌盛,憑靠武力的滅亡。您現在的處境就好像早晨的露水,隨時都有消亡的危險。”趙良勸商鞅把商邑十五邑封地交還給秦國,自己到偏僻荒遠的地方澆園自耕,同時勸秦王重用那些隱居山林的賢人,贍養老人,撫育孤兒,使父兄相互敬重,依功序爵,尊崇有德之士,只有這樣才可以稍保平安。但商鞅沒有聽從勸告。
幾個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要造反,派人去逮捕商鞅。商鞅逃到邊境關口,想住旅店。但旅店的主人說:“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可以證明自己身份的東西,店主要連帶判罪。”商鞅這個時候才嘆息道:“沒有想到制定新法的貽害竟然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于是逃往魏國,魏國也怨恨商鞅曾經欺騙魏國公子,拒絕收留他,并把商鞅送回了秦國。商鞅回到秦國以后,就潛逃到他的封地商邑。他和部屬發動邑中的士兵,向北攻擊鄭國以謀求生路,這個時候秦國出兵攻打商鞅,在鄭國黽池大敗商鞅。秦惠王把商鞅五馬分尸示眾,并且警告臣民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最后還誅滅了商鞅全家。
商鞅殘忍少恩,而且在功成之后不知道身退,而是想繼續享受榮華富貴,結果落得被誅殺的下場,還被定了叛國的罪名。商鞅的得勢是由于太監的推薦,這并沒有積累起很好的出身資本。在他得勢后,又十分殘忍,所有的事情完全不講究一點人情,因此得罪了很多人,當然其中大部分是秦國的權貴。商鞅依靠秦孝公推行變法,卻得罪了新的王位繼承人,最后落得被車裂的下場。
趙良對商鞅的勸告切中要害,但商鞅沒有意識到情形已經糟糕成那種程度,同時還貪圖自己的安逸生活。人一旦養成了習慣,就很難擺脫,這就是為什么有那么多人只有到火燒眉毛的時候才明白奮起抗爭的原因了。
與人交往,切忌過于強勢和刻薄,真正的強者往往是溫柔的。
做人智慧
強勢的人缺乏融合性,個性的凸現會與蕓蕓眾生格格不入;強勢的人會給身邊的人不安全感,勢必會引起別人的強烈戒備。強勢的人很難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
唯埋頭方能出頭
俗話說:“唯有埋頭,才能出頭。”種子如不經過在堅硬的泥土中掙扎奮斗的過程,它將止于一粒干癟的種子,而永遠不能發芽滋長成一株大樹。
許多有抱負的人忽略了積少才可以成多的道理,一心只想一鳴驚人,而不去做埋頭耕耘的工作。等到忽然有一天,他看見比自己年輕的,比自己天資差的,都已經有了可觀的收獲,他才驚覺在自己這片園地上還是一無所有。這時他才明白,不是上天沒有給他理想或志愿,而是他一心只等待豐收,可是忘了播種。
因此,單是對自己那無法實現的愿望焦急慨嘆是沒有用的。要想達到目的,必須從頭開始。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正如爬山,你只要低著頭,認真耐心地去攀登,等你付出相當的辛勞努力之后,登高下望,你才可以看見你已經克服了多少困難,走過來多少險路。這樣一次次的小成功,慢慢才會累積成大的更接近理想目標的成功。
最終的目標絕不是轉眼之間便可以達到的,在未付出辛勞艱苦和屈就的代價之前,空望著那遙遠的目標著急是沒有用的。而唯有從基本做起,按部就班地朝著目標行進才會慢慢地接近它、達到它。
大學畢業后,同學們都找到了工作,思明仍然在家無所事事。思明學的是法律,卻熱衷于戲劇,希望有機會能夠得到某導演的賞識,躍登銀幕,成為大明星。但是,卻沒人見他去嘗試。于是同學問他:“為什么不去嘗試參加戲劇學院的考試呢?”思明說:“我不愿去和那些初出茅廬的小孩子們競爭。我已經是奔30歲的人了,即使考進去,也不過做個小小的配角,有什么意思呢?我要等與我的戲路合適的角色,那時我一去就會被錄用,才可以一鳴驚人。”
于是,思明繼續在家等待機會。
不錯,每個人都希望幸運能降臨到自己頭上,但是幸運是建立在勤奮的基礎之上的。案例中的思明不肯從第一步做起,妄圖一步登天,結果只能是任歲月蹉跎,一事無成。
有時候,并不是我們對自己食言,而是我們缺乏成功所要求我們付出的相應的毅力和持之以恒。其實很多時候,成年人和小孩子是一樣的。成年人也會喜歡玩樂,喜歡游戲,喜歡拖延,或許比小孩子還更缺乏自制力。當我們需要面對我們為成功而設計的計劃時,當我們需要開始做出具體的行動時,痛苦就來了。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吧,你準備出國讀MBA,這是你的近期目標,你的遠期目標是當你拿到學位時,你要在國際大都市的跨國公司里謀得一個職位,然后從那個起點上進行新的人生奮斗,成為一個全方位的高級國際管理人才。這個目標無疑是美好的,但你得為實現這個目標開始付出努力。首先,你得準備TOEFL、GRE、GMAT。當你需要坐在桌前,面對英文資料時,你就會覺得辛苦。那種每天、每夜需要付出的實際努力才是對你的真正考驗。大量的記憶、重復枯燥的勞動會令你很快就覺得厭倦。電影、書籍、娛樂、美食在時時向你發出誘惑。這時,如果沒有足夠的毅力,你很容易就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向這些誘惑投降。
做人智慧
“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埋頭苦干的人往往能夠脫穎而出,施展才華,實現抱負,因為他們不驕傲,不強勢,不甘于現有的成績,這樣的人能不斷地接近目標。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學會低調,要適當地降低自我標準,不要事事與人爭。在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大環境里,不爭者更容易受到別人的嘉許和認可。
有時候,激烈的爭論,可能會使人一時喪失理智,甚至大動干戈,到了這一步,好朋友做不成了,有時候還會成為終生的敵人。
春秋時期的哲學家老子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爭的人,不是臨陣畏縮,而是用一種更為高明的方式化解紛爭,使事情向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
當年,華盛頓還是一名上校。他率領部隊駐守在亞歷山大里亞。那里正在選舉弗吉尼亞議會的議員,有一個名叫威廉?佩思的人反對華盛頓所支持的候選人。
在關于選舉的某一具體問題上,華盛頓與佩思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情緒激動的華盛頓說了一些冒犯佩思的話,佩思被激怒了,一拳將華盛頓打倒在地。華盛頓的部下馬上沖了過來,準備替他們的司令官報仇。
馬上要動手的時候,華盛頓阻止了部下的沖動,并命令他們回到營地。
第二天一清早,華盛頓給了佩思一張便條,要求他盡快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來。佩思知道華盛頓要報昨天的一拳之仇,他帶著準備決斗的心情,準時來到了約定地點。不過令他驚訝的是,他看到華盛頓的武器不是手槍,而是酒杯。
華盛頓站起來迎接他,并笑著向他伸出手。“佩思先生,”華盛頓說,“犯錯誤乃人之常情,糾正錯誤是光榮的事。我相信昨天我是不對的,你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解決的話,那么請握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佩思為華盛頓的胸懷所感動,從此,他成為華盛頓最有力的支持者!
有的時候,放棄爭斗并不是懦弱的表現,而是有著更高的行為準則。
戰國時期,趙國的藺相如憑借“完璧歸趙”而受到趙王的封賞,并被封為趙國丞相。武將廉頗聽說后怒氣沖沖,因為他認為自己連年征戰,立過無數的功勞,而如今藺相如僅僅憑借口舌之爭就做了比自己還大的官,心中難免不平衡。
有一天,他得到消息說,藺相如出門赴宴,街上的百姓都夾道歡呼,十分威風。于是,廉頗就想攔住藺相如的道路,好好羞辱他一番。想到這里,廉頗就帶領家丁來到大街上,讓手下們把路都封住了。藺相如說:“這是老將故意攔路,我們不要和他爭斗,繞路走就是了。”
沒想到,廉頗又追了過來,并且讓手下們出口不遜,故意要激怒藺相如。藺相如依然不與他爭,罷宴回府,廉頗這時候很是得意。
不久,這件事就傳遍了大街小巷。百姓們都說丞相雅量,紛紛稱贊。大夫虞卿也知道了,并將此事告訴趙王。趙王聽后急忙讓虞卿去調解,務必要讓兩人和好,因為這關系到國家的命運。
虞大夫先來到藺相如府,說:“大王聽說廉頗最近得罪了丞相,多蒙丞相寬宏大量,大王讓我特來問候。”藺相如說:“我不爭,是因為我為國家著想。別的國家知道廉頗武功高強,所以不敢來進犯。如果我們同室操戈,那么強大的秦國一定會趁虛而入。我藺相如若是哪里得罪了廉頗老將軍,我情愿賠禮謝罪。”虞大夫點頭稱贊。
虞大夫又到廉頗家。虞大夫說:“我久仰老將軍知兵善戰,威震四海。這國家有你和藺相如一定會強大昌盛的!”
廉頗聽后,很生氣:“藺相如算什么人?敢和我相提并論!趙國安危只有我一人獨掌,他怎能保國安邦?趙國有我一天,我就叫他做不成丞相!”
虞大夫說:“您和秦王誰更厲害?他連秦王都不害怕,怎會怕你?因為他知道如果你倆不和,秦國一定會舉兵進犯,到時候必定鬧得國破家亡、妻離子散呢!”
廉頗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做事太驕橫,于是就負荊請罪,向藺相如表示歉意,結果留下一段“將相和”的千古美談。
不爭,是一種寬廣的胸襟;不爭,是一種宏大的氣魄;不爭,是一種優雅的姿態。
做人智慧
在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爭名奪利的事情每天都在發生,有人為的圈套,也有自然的陷阱,它們如同一個巨大的漩渦,把無數人都卷了進去。對此,最聰明的做法是,迅速遠離它。
無為方可有為
做人,當學學老子的“無為”。說起“無為”,人們自然想到老子和莊子,自然想到那種隱匿山林與世無爭的思想。有人認為老莊的思想太消極,其實這是對老子的一種誤解。老子比一般人看得更遠、更深。也有人認為老子的“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無私歟,故能成其私”與“將欲取之,必先與之”之類的精辟之論是一種陰謀家的學問。其實陰謀不陰謀就看誰來用、為誰而用,以及怎樣用了。陰謀家是沒有無為而治的氣魄和胸懷的。還有人認為老莊提倡無為,屬隱世哲學,這與儒家主進取,倡導入世的哲學相左。其實不然,兩者異曲同工,相輔相成,成為中國古代士大夫的一種處世哲學,即“以出世的態度干入世的事業”。進而求取功名兼濟天下,退則隱逸山林修身養性。
“無為”并非是“無所作為”、“碌碌無為”,什么事也不做,而是不做那些愚蠢的、無效的、無益的、無意義的,乃至無趣無聊,而且有害有傷有損有愧的事。回首平生,一個人可能經歷了許多事情,聊以自慰的是自己做出了一點成績,干出了一點有意義的事,可讓自己唏噓不已的更多,那就是自己也干了很多的蠢事、糊涂事以及一些無意義的事。比如說無謂的爭執,庸人自擾的患得患失、大話連篇的自吹自擂、咋咋呼呼的裝腔作勢,還有小圈子里的唧唧喳喳、長篇累牘的空話虛話,還有不信任人的包辦代替(其實是包而不辦,代而不替),以及許許多多的根本實現不了的一廂情愿及為這種一廂情愿而付出的巨大精力和活動。無為,就是不干這樣的事。無為,誠如王蒙所言,就是力戒虛妄,力戒急躁,力戒脫離客觀實際,搞形式主義。這樣就可把有限的精力、時間節省下來,才可能做一點事,這也就是有為。無為體現了一種效率原則。
無為是一種超然的智慧,它又體現為一種快樂原則。因為只有無為才能擺脫世俗名利的纏繞和羈絆,才會不為名利所累,金錢所惑,才不會自尋煩惱。當然這里并不是說,人們不應該去追求功名。無論是為官從政,還是經商下海,人人都想功成名就,這是正當的追求,無可厚非。說無為“而治”,是說在名利問題上,要拿得起、放得下,一邊享受著名利,一邊又不為名利所困擾、所羈絆。莊子曾堅辭楚王千金重禮,卿相高爵不受,因為他深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之理,不想去充當君王祭祀天地的犧牲,寧愿在田野里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無為的要義在于有所不為,而不是無所不為,這樣,才能使自己脫離低級趣味,不糾纏于雞毛蒜皮的事情,不醉心于蠅營狗茍的勾當。一個事無巨細都上心都操勞的人不會有成績;一個斤斤計較于蠅頭小利的人不會有作為;一個熱衷于關系學的人不會有真正的建樹;一個拼命做表面文章的人不會有深度;一個孜孜求成的人反而成功不了。一定要放棄許多誘惑,才能有所為。有意栽花花不活,無心插柳柳成蔭,這正好說明強求而不得。
做人智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好的狀態就是“無為”,順應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人的機巧聰明往往會將事情變得復雜。
今天韜光養晦,日后方能成王
在時勢未到的時候,低調的人一定更善于韜光養晦,待時而動。時機一到,必能一鳴驚人。
人要明白對于自己來說最重要的是什么,絕對不是奢華的陳設和美麗的裝飾,而是自己的生存根本。一個人要牢牢掌握自己的生存之本,有了它,就不用擔心自己將來沒有發展。
人要學會韜光養晦,待時而動。青梅煮酒論英雄是歷史上最為著名的韜光養晦的故事。
曹操滅掉呂布以后,把劉備也帶回了許都。許都朝廷上,曹操極力為劉備邀功。皇上因為他與自己同姓,便問起祖輩。劉備說明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人,皇帝一聽更是高興,叫人粗略查了一下宗族世譜,便認劉備為皇叔。劉備此時的德望無可復加,在他心中自鳴得意的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天子則寄望于劉備而令諸侯,以后舉大事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不久,許田圍獵,曹操過于猖狂,居然擋在皇上面前接受群臣對陛下的稱頌。關羽動了殺機,劉備急忙制止。劉備隱隱感覺到有事情會發生。
果然沒有過多少日,董承求見。原來皇上對曹操忍無可忍,于是想聯絡忠臣義士鏟除曹操。劉備當然加入,畢竟他是皇叔,他始終要站在皇帝這一邊。他想過了,站在皇帝這一邊,如果皇帝取勝,他以后就能夠取代曹操的位置;而站在曹操一邊,他可能性命不保,因為曹操生性多疑,而且他與曹操還是有些舊怨的。但是他更要學會保護自己,現在在別人的屋檐下,保護自己的最好辦法只能是韜光養晦,他寧可別人說他是懦夫,說他沒有大志,也不能不顧自己的性命去強出頭,去搶風頭。表面風光的人背后不知道受了多少罪。他劉備要留著性命為他日東山再起。于是他就在自己的后園種起菜來。
關羽、張飛不理解。他沒有多說話,因為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不理解就不理解吧,不管他們怎么不理解,他們對自己都是忠心耿耿的,這點絕對不用懷疑。不久,曹操便派了一大隊人來請劉備過府。劉備還以為是事情泄露了,心里十分惶恐。一見曹操,曹操便冷言對他說:“看你在家做的好事!”劉備心想這下完了。幸虧曹操隨即說:“你在家種菜園不容易吧!”劉備這才放寬了心。曹操就是這種人,生性多疑,喜歡詐人,在平時的言語中這種性格也表現得淋漓盡致。幸虧劉備反應有點遲鈍,而曹操也把劉備當為上賓,不想讓他尷尬。
曹操邀劉備過府是請他喝酒的。曹操很久沒有見過劉備了,探子回報說劉備在家種菜園,他不信。世人都說劉備是何等英雄,怎么會甘于去種菜園呢?正好府中梅子青青,于是決定以青梅煮酒來請劉備過府一聚。劉備得知原來是喝酒,心便寬了許多。
曹操想了想,沒有多少話題可說,總不能老提人家呂布吧,呂布都已經是陳年往事了,不提也罷,而且提到呂布會讓劉備想起徐州,好不容易他自甘墮落在家種菜園,讓他想起徐州來干什么?于是就決定和劉備論一下天下英雄,也正好借這個機會看一下劉備是否真的淪落為種園人。
于是曹操問劉備:當今天下誰是英雄?劉備當然明白曹操的用意,自然是不會指自己的。在這個時候只有那些逞口舌之利的人才會指自己是英雄。于是他說了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凡是他叫得上名字、而且有一點氣候的諸侯他都叫了一個遍。但他漏了兩個人,一個是馬騰,因為馬騰是和他一起奉衣帶詔的,他需要保護他的安全,因為他知道他所說出來的英雄都是曹操要鏟除的對象;一個是自己,他是故意漏掉的,曹操論英雄,無非就是問劉備你看誰以后會是我最強的對手,因為以曹操的性格和今天的實力,他已經肯定自己是英雄了,既然他已經認定自己是英雄,而且是天下英雄,他自然不會允許其他英雄的存在。所以劉備絕對不可能說到自己,然而他心中有些不安,他隱隱感覺到曹操醉翁之意不在酒,他的用意在于試探自己的抱負。
果然曹操將他所說的那些人都否定了,他們都不算英雄。天下英雄只有你劉備和我曹操。劉備以為曹操看出了自己的抱負,嚇壞了,筷子掉到了地上。正好這個時候有一個響雷打過,掩飾了他慌張的神情。曹操看了一眼劉備,很是不解。劉備慌忙解釋說自己怕打雷。曹操沒有多想,隨口很輕蔑地說:“大丈夫會怕打雷嗎?”劉備謝天謝地,果然讓曹操消除了對自己的疑慮。曹操像吞了只死蒼蠅一樣,對自己認定劉備是英雄感到好笑,這種人連打雷都害怕,怎么可能是英雄呢?世人對他的評價太高了,太虛了,他連劉表都不如。
劉備心里明白,自己并不怕打雷,而是不想讓曹操知道他劉備有野心,因為劉備知道如果自己有野心,曹操會害怕的。曹操認為劉備怕打雷無所謂,只要能夠保住性命就行。其實是英雄也罷,不是英雄也罷,在任何時候,最關鍵的還是要學會保護自己,要求得自身的安全,如果自己性命都丟了,還談什么英雄,還平什么天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需要表現出自己有多聰明,有多能干,事實上,很多人并不喜歡我們的聰明和能干。這種時候,我們要善于保護自己,保全自己的實力。否則過于表現,別人會認為自己恃才傲物,目中無人。相反,只要還有實力,就一定能夠有出頭的一天。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做人智慧
韜光養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而核心是有所為,是高明的為、巧妙的為、有選擇的為。
天亮了,你就回來了
《夏有喬木雅望天堂》作者籽月闊別3年全新力作,電子書全文首發。穿越時空元氣少女VS風度翩翩優質大叔。如果愛人突然消失,你會等幾年?江倩兮撞上時空折疊,短短10個小時,外界已過了23年,好不容易追到手的新婚丈夫,轉眼變成陌生大叔?!完美言情男主再添一員猛將:顧池!少年時,他是腹黑學霸,牢牢抓住姐姐的心。新婚時,他是甜美奶狗,撒嬌男人最好命。愛人無故失蹤,他在漫長等待里事業有成,溫潤不油膩的優質大叔誰能拒絕?
龍族Ⅰ:火之晨曦(修訂版)
《龍族第2季》7月18日起每周五10點,騰訊視頻熱播中!人類歷史中,總是隱藏著驚人的秘密。在多數人所不知道的地方,人類與龍族的戰爭已經進行了幾千年。路明非的十八歲,在他最衰的那一刻,一扇通往未知國度的門轟然洞開。直升機如巨鳥般掠過南方小城的天空,在少年路明非的頭頂懸停。隱藏在歷史中的那場戰爭,就要重開大幕。歡迎來到……龍的國度!
麻衣神算子
爺爺教了我一身算命的本事,卻在我幫人算了三次命后,離開了我。從此之后,我不光給活人看命,還要給死人看,更要給……
天之下
昆侖紀元,分治天下的九大門派為新一屆盟主之位明爭暗斗,關外,薩教蠻族卷土重來……亂世中,蕓蕓眾生百態沉浮,九大家英杰輩出,最終匯成一首大江湖時代的磅礴史詩,并推動天下大勢由分治走向大一統。
劍來(1-49冊)出版精校版
大千世界,無奇不有。我陳平安,唯有一劍,可搬山,斷江,倒海,降妖,鎮魔,敕神,摘星,摧城,開天!我叫陳平安,平平安安的平安,我是一名劍客。走北俱蘆洲,問劍正陽山,赴大驪皇城,至蠻荒天下。斬大妖,了恩怨,會舊人,歸故鄉。刻字劍氣長城,陳平安再開青萍劍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