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印文明:中國古代印刷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中國印刷博物館組編
- 1050字
- 2020-06-15 17:24:11
二、西夏文印本中的“仿宋體”
仿宋體是印刷字體的一種,是仿照宋版書上所刻的字體創制的一種新的印刷字體。仿宋體于20世紀初期由錢塘丁輔之、丁善之兄弟等人,模擬北宋歐體刊本字體而創制,名為“聚珍仿宋”體。它融合了楷書的筆畫和宋體字的間架結構,筆畫粗細均勻,出鋒犀利,剛柔相濟,結體嚴謹,具有歐柳風韻(圖版12)。

圖版12 聚珍仿宋本(網上資料)
西夏文一經創制便迅速推廣使用。為便于學習、傳播,標準化的西夏文楷書應運而生。楷書和“八分書”的主要區別是增加書寫時的提按動作,橫畫和豎畫轉折時的提按和頓筆,使線條產生了更多裝飾意味,使楷書更具有審美內涵。印本中的西夏文楷書,點畫都做了裝飾,整齊劃一,既實用又美觀,相當于現在的美術字,也即印刷體。目前所見的西夏文楷書,應該來源于“方整類八分”的西夏文隸書,它們是西夏日常通用的字體,以標準化的形式大量存在于印本中。我們把西夏文印本中標準化的西夏文楷書字體,與現代仿宋體進行比較,發現二者的風格和神韻非常一致。文字筆畫橫豎粗細均勻,橫畫普遍向右上方傾斜;起筆、落筆和轉折都有筆頓,豎筆、撇筆起筆筆鋒明顯,撇筆整體弧度較大,捺筆結尾處一律呈現出直線形態。經過整齊劃一裝飾的西夏文,字體工整勻稱,清秀挺拔,章法森然整潔。這些字體有別于橫平豎直,字體方正的楷書,又與橫細豎粗、筆畫硬挺、棱角分明的宋體字存在差別,顯然已經具備了現代仿宋體的特征。西夏文刻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圖版13)、西夏文木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續》(圖版14)中的西夏文字,具有典型的“仿宋體”特征。印本中的西夏文字,每一字都一絲不茍,點畫清麗整潔,橫豎粗細均等,結字方峻嚴謹,字體略呈長方形,均勻秀麗,清秀美觀,既有楷書的意味,又有宋體字的規范。字與字之間的距離疏密得當,行列齊整。活字印本中的字體大小差別不大,板框欄線四角互不搭接,盡顯活字印刷的特征。這些特點,皆反映了西夏印刷術高超的技藝和書法審美崇尚。

圖版13 甘肅省博物館藏木刻本《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圖版14 寧夏藏木活字《吉祥遍至口合本續》
從考古發現和傳世的遺物可知,西夏人的模仿力和創造力是不容置疑的,文字的創制、泥活字的引進和改良、木活字的發明、瓷器的創燒,以及火器的使用等,無一不彰顯他們的聰明才智。西夏印刷技術本就是仿宋的,在西夏文書籍的印刷過程中,西夏人也許按照自己的審美標準和西夏文印刷的需要對漢字宋體字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西夏文印刷字體,成為更加標準化的、美化了的西夏文印刷體,它與漢字宋體字有著十足的親緣關系,也成為后來漢字仿宋體的模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