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二十幾歲必須重視的事
- 二十幾歲決定男人的一生
- 砍柴人
- 5035字
- 2014-01-13 14:34:40
二十幾歲的時候,利用所有的機會和條件,打幾次漂亮的硬仗,就會像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一戰成名的關云長那樣,讓曹操始終念念不忘。
學會借力打力
■
已經兩手空空,就別再赤膊上陣。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地球。
——阿基米德
一個人的資源總是有限的,特別是赤手空拳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打拼,可以說是兩手空空、一窮二白。所以一定要學會利用,利用別人的經驗,利用別人提供的機會。
在一個行業的某家公司里,我們會有許多機會去學習、實踐和證明。這時,我們一定要知道利用。學會利用,是一門學問,也是一門藝術。不知道利用的人,很難取得實質性的進步。
長久以來,我們習慣性地把利用當作一種卑鄙的行徑,其實那是我們對利用的誤解。利用,本身就是一種借鑒和補充。只要我們的目的純正,不損害別人的利益,把利用這一行為用在促進自己的提高和發展上,就是無可厚非的。世間誰不是一直處在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中呢?老板利用我們的知識和能力為他賺錢,我們利用老板提供的平臺和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與能力,并獲得相應的報酬。
在一家公司工作幾年,我們通過利用各種外力,很有可能會從一個新人,成長為公司的業務骨干,深受老板的重用。但這時候我們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應該何去何從。
因為,在這個人才流動性非常強的時代,我們不可能在一個地方待一輩子,即使這個公司一直存在下去。同時,即使現在的工作再好,我們也不能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目標。當我們積蓄足夠的力量之后,自然會產生更高的要求。一個人有多大的價值,總是在他跳槽后體現出來的。
二十幾歲的時候去找工作,靠的是文憑,靠的是潛在能力和經驗,而在30歲之后,靠的就是自己的身價。這就像足球運動員,他們轉會的身價,往往代表著他的足球天賦、高超的球技和比賽得分能力,甚至還包括他將給球隊帶來的利益。
我們在一家公司工作,就像一個想成為足球明星的孩子到一家足球俱樂部訓練一樣。這個孩子只有利用好俱樂部提供的一切機會,他才有可能成長為一名球星。
作為一個球員,要時刻清楚自己是哪一線的球員,是三線、二線還是一線?是替補還是主力?所在的俱樂部是什么樣的俱樂部?自己希望到什么樣的俱樂部去?去那樣的俱樂部自己還欠缺什么?
如果是三線球員,就應該下苦功夫練好自己踢球的基本功,跟隨教練刻苦訓練,多看各種比賽的資料,加強自己對足球的認識和理解,提高自己參與激烈對抗的能力和解讀比賽的能力。
如果自己是二線球員,在刻苦訓練的同時,還要利用每一次預備隊之間的比賽,珍惜自己的上場時間,盡量把自己負責的位置踢好,并抓住一切機會進球得分,讓一線教練看到自己的能力。
如果自己是替補球員,那么不要一味地問別人自己為什么不能打主力。任何一個俱樂部、任何一個主教練都想贏得比賽的勝利,這就決定他們不會浪費手下任何一名優秀的球員。而一名優秀的球員,不是要看他上場多長時間,打了多少場比賽,而是只要他一上場,就能讓人看出他絕對夠優秀。
如果是一線球員,并且是主力,那么就得好好調整自己,始終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態,百分之百地全身心投入到每一場比賽中。利用各種比賽證明自己是最好的,爭取進入國家隊,與世界強隊過招,積累自己解讀比賽的能力,積累實戰的經驗。
利用國際大賽的平臺,引起國際著名俱樂部對自己的關注。
只有成為優秀的球員,才能持久地打上主力,才能在轉會時有更高的身價,才能轉會到更有實力的俱樂部,有機會拿到更好的冠軍待遇和更高薪金。
作為公司的員工,我們也一樣要坐好現在的位子,按照這一位子的標準要求自己,利用一切機會證明自己的價值,那么我們的公司就會不斷向前。
隨著我們給公司做出的貢獻越來越大,我們在業內的知名度就會越來越高,同時自己的身價也就越來越高。
二十幾歲的時候,利用所有的機會和條件,打幾次漂亮的硬仗,就會像斬顏良捉文丑、過五關斬六將、一戰成名的關云長那樣,讓曹操始終念念不忘。
不進步本身就是倒退
■
如果身邊的人一日千里,而我們卻選擇原地踏步,兩相對照,其實等于是拱手認輸!
A、B兩個人去深山里旅游,很不幸,他們遇到了一只饑餓的大黑熊。毫無疑問,大黑熊把他們當作了美餐,它正兇猛地追上來。
A發現了遠處的大黑熊,撒腿就跑。B卻急忙放下背包,取出一雙輕便的運動鞋來。
A催促他的朋友說:“你想找死嗎?快跑啊!”
B卻不慌不忙地穿上了跑鞋,說:“不要急,會有時間的。換上鞋再跑也不遲。”
A繼續催促說:“在這樣的山地里,即使換上鞋也跑不過黑熊啊。”
這時候B已經換好了跑鞋,他一邊飛快地超過了A,一邊說:“我只要跑得比你快就行了。”
饑餓的大黑熊從后面逼近,目標是吃人填飽肚子。兩個人,誰都跑不過大黑熊,而誰先被黑熊抓到,就會為另一個人逃生贏得時間,另一個人就很可能獲得生機。
遇到同樣的危險,結果卻不同,原因是兩個人在面對危險的時候,考慮問題的思路不同,所處的位置也不同。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
在職場里,沒有一個員工愿意一個月換一次工作,都希望自己在滿意的公司里能穩定地工作下去;退一步講,即使是離開公司,員工也希望是自己主動辭職,而不是被動地被公司辭退。同樣,也沒有一個老板愿意每個月都更換自己公司里的員工,他們希望自己公司的員工能夠持續穩定地在自己的公司做下去。
遺憾的是,現實中,還是有很多人頻繁地轉換工作,還是有很多公司在不停地解聘和招聘員工。用人單位和求職者都不愿意這樣做,但都不得不這樣做。求職者因為找不到好工作而郁悶,用人單位因為找不到自己滿意的員工而發愁。
一個員工在應聘一家公司時,公司如果看不到他的能力和潛力,覺得他不能給公司提供某種服務,一定不會錄用他。每個公司都希望自己的員工,物有所值或者物超所值。如果員工不想方設法來證明公司錄用自己沒有錯,證明自己不會讓公司失望,那么公司就會讓自己失望。
任何一家公司都不是福利院,不會養活一個對公司毫無價值的人。但是有一個問題,作為員工必須應該明白:如果你的作用置于眾員工的末位,你同樣是處于危險之中。因為公司不但希望員工盡職,更希望員工卓越。
公司付出同樣的薪水給員工,員工回報給公司的卻不一樣。在這個用人單位處于買方的時代,每一個公司自然都希望員工物超所值,卻討厭員工與公司一對一的交換。
完成公司布置的工作、工作的結果讓公司滿意、工作的結果給公司帶來驚喜,這是一名員工做一件工作后,給公司帶來的三種結果。
假如公司要開除一名員工,提升一名員工,那么開除的往往是完成公司布置任務的員工,提升的則經常是能給公司帶來驚喜的員工。
每一名員工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是穩定和有保障的,那么員工怎么才能讓自己的工作穩定而且不斷提升呢?在激烈的職場競爭中,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作為員工,只有用更好、更高、更強的標準要求自己,工作中多努力一分,就會離最好更近一分,也就更安全一分。
在公司里,我們會面臨許多的變數,每個人都應該捫心自問:當裁員的大黑熊來臨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處在離大黑熊最近的位置呢?要想離裁員這只大黑熊遠一點,就得跑在其他員工的前面。你身后的人越多,你就越安全。
沒有人知道公司哪天會裁員,但是你應該清楚公司是否能夠離開你。當你對公司來講已經不可或缺,那么你必將成為公司最不愿意失去的人;而如果你可有可無,那么你毫無疑問地將成為公司最無關輕重的人,你,就是公司隨時可以替換的人。
所有的員工都希望自己能夠在短時間內獲得高位、高薪,可是能否做到這一點,不在于公司,而是取決于每個員工的自身努力。假如我們想坐穩現在的位子或者圖謀更好的位子,我們就應該時刻保持足夠的危機感,必須時刻提醒自己,裁員的大黑熊隨時都可能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如果公司沒有高素質的員工,它就會喪失市場競爭力;如果我們自己不努力,我們就會喪失在公司生存的空間。
不論我們以前成績如何,不論我們曾經為公司做出什么,都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我們的工作結果如何。如果我們在今天、在現在的位置上渾渾噩噩,與公司進行簡單的腦力與金錢的交易,那么我們就是離危機最近的人。
在別人進步的時候,我們沒有進步,我們就已經落后了。落后必定被動,這一點毋庸置疑。
我們永遠無法準確預知明天會發生什么,但是我們今天可以改變我們的工作態度,努力把簡單的工作變成驚喜還給公司,這樣,我們即使不是跑在最前面的人,肯定不是最后一個。
把吃虧當作占便宜
■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矛盾,有紛爭。即使在現代化的公司里也一樣。這些矛盾和紛爭各式各樣,有些人是為地位,有些人是為利益,有些人是出于嫉妒,不能接受別人比自己更好,有些人是出于陰暗心理,唯恐天下不亂,即使什么都不圖,也喜歡無事生非斗來斗去。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都渴望在那種人際關系簡單純潔的公司工作,但那種理想的健康單位,在現實社會中很難找到,即使存在,也是少之又少。
社會上沒有一個平臺能讓我們百分之百的滿意。而事實上,我們滿不滿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平臺能不能讓我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或者說,我們能不能在這個平臺上獲得自己發展需要的東西。
假如我們很不幸運,雖然找到了能實現自己目標的平臺,但那里的人文環境很差,甚至使自己無能為力,做任何事情都處處掣肘。這時我們該怎么辦?是跳槽再尋他處嗎?
不,找到想進入的那個圈子的切入點不容易,我們要做的是去適應這個環境。如果隨便地放棄了,那么要是下一個工作平臺仍然如此,我們要跳到什么時候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平臺呢?
與其這樣跳來跳去,還不如把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現在的工作上。不要去想別人怎么看我們,也不要去在乎別人怎么說我們,原因就是我們在乎不起。我們需要這份工作,我們需要這個發展平臺。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是社會競爭中的弱者,弱者只能通過一個平臺使自己強大,僅此而已!
二十幾歲的我們應該在乎的是這個平臺,而不是這個平臺上的其他的人。
許多時候,很多事情,只要自己考慮明白了,認識清楚了,擺正位置了,心里也就自然輕松了。既然自己沒有可以傲人的資本,沒有讓別人給予足夠重視和尊重的資格,那么我們就先去試著接受別人的驕傲,試著給予別人重視和尊重吧。
作為一名新人,在新公司,不論見到誰,都先主動向他微笑問好打招呼;在辦公室里,主動打掃衛生,主動做大家的勤務兵。
我們這樣做,不會失去什么,反而會對我們大有好處,最起碼能改變我們在大家心目中的形象。既然沒有失去什么實質性的東西,而且有好處,同時只是做一些簡單的事情,并不會浪費我們什么時間,那為什么不去做呢?
當然,我們還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工作上。當我們把精力全部都投入到自己工作上的時候,我們似乎再也看不到別人的眼神,聽不到他們的評價了。同時我們也會明白,別人的眼神,別人對我們的態度和評價,此時于我們而言,已經沒多大的價值了。不論他們怎么看我們說我們,我們依然是自己。
對于工作上的主張,領導不接受,甚至不屑,我們就要告訴自己別多想,無所謂,也別追問太多原因和理由,別郁悶和煩惱。我們能做的,就是沒有任何借口地去做自己的工作。
充分利用公司的平臺,在業務方面加強自身的學習和鍛煉,經常去市場上轉一轉,對所有暢銷的產品和營銷方案加以研究,試著策劃一些產品的改進方案和營銷方案,無償提供給老板。
如果能嘗試著做這些,讓公司拿到市場上去檢驗,對我們也是一個鍛煉、一個證明。如果我們策劃的方案通過了,并且給公司帶來效益,雖然這是無償的,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我們吃虧了,但是這個虧我們吃得有價值有必要。
我們只有這樣,才能學會策劃,才能讓自己的策劃得到市場的檢驗,才能感悟產品在市場營銷中的玄機,才能掌握其中的規律和經驗。如果只因為得不到什么眼前的好處而選擇不去嘗試的話,我們就無法使自己增值。
對處于弱勢的我們來說,有些虧在二十幾歲時,是必須要吃的。如果不想吃虧,不甘心吃虧,我們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光有所謂的自尊心不夠,面對不公平時,需要隱忍,這是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我們只有做好吃虧的心理準備,甚至主動去吃虧,能夠把吃虧當作自己前進的階梯,把吃虧當作自己成長的肥料,才能擁有屬于自己的機會。否則,我們將繼續貧窮,甚至比以前更貧窮。而可怕的是,窮的將不僅僅是我們的口袋,還會包括我們的腦袋。
對于人來說,二十幾歲也好,八十幾歲也好,成功都不會主動去找一個弱者,不會去找一個面對困難首先選擇逃避的人,不會去找一個滿腹牢騷到處找借口的人。
二十幾歲,是一個人生的完全蛻變進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吃虧,并在吃虧中不斷地學習,默默地經營自己,積蓄力量,那么30歲后,我們就可以坦然地說不,也才能真正擁有選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