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李嘉誠侍母至孝至敬,廣為人所稱道。
李嘉誠由于小小年紀就失去了父親,因為家境貧寒而不得不輟學,眼見這母親莊碧琴在夫喪子幼、寄人籬下的艱難日子里,面對著米薪珠貴的無情歲月,含辛茹苦地操持這個家。她撫育年紀尚幼的兩個弟弟一個妹妹,還經常在昏暗的燈光下做著手工,為幼子縫縫補補,督促孩子溫習功課做作業,苦口婆心地勸誡孩子們要恪守社會道德,學會做人,刻苦耐勞,奮斗成人。懂事的李嘉誠深知母親的摯愛與凄苦!盡管不時有舅父莊靜庵的關照,以解燃眉之急,得有三餐之安,但生活總還是過得甚為窘迫,時時捉襟見肘,而母親總也不向苦難低頭。
更使李嘉誠刻骨銘心的是,賢惠的母親總是以積極向前的態度面對現實生活的嚴酷和拮據,不時諄諄地教育孩子們要“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莊碧琴老夫人跟隨丈夫李云經先生多年,自也增長了許多知識學問,不時給孩子們講述許多諸如“岳武穆精忠報國”、“文天祥抗元護宋”、“林則徐虎門燒煙”以及好些潮汕動人的民間故事,給孩子們帶來勇氣和希望。
李嘉誠深深地敬愛他的母親。
李嘉誠走上社會,希望幫助母親撐起那個負擔沉重的家,扶持弟妹們快快成長,努力帶來生活的歡愉。
李嘉誠痛下決心,“吃得苦中苦,來日報母恩”。
李嘉誠有志氣、有毅力、能吃苦、尚儉樸、聰明、有活力,這些都是使母親感到高興的。
世事難料,時來運轉。
李嘉誠發跡了!老母親也舒心地微笑著。
莊老夫人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經歷了人生的許多苦難,仍然諄諄教誨自己的孩子:要循古德,要講“忠恕”之道,要“慈悲為懷”。
李嘉誠表示過:“我旅港數十年,每碌碌于商務,然無日不懷戀桑梓,緬懷家國,圖報母恩。”
他尊重母親禮佛的信愿,數次以老母親的名義捐資在家鄉潮州整修開元護國禪寺。
為了讓母親晚年生活過得歡愉,他斥巨款在香港渣甸山給母親購置了一座花園別墅。
每天上班前,下班后,他總要上門參拜高堂,聆聽教誨。
每天他都吩咐管家人上市買活魚來烹煮,給老人家補養身體。
凡有親朋饋贈食品,凡為母親所喜歡的家鄉土特產或為母親所鐘意的美食,他必親奉母親先嘗。
當母親病重入院治療時,他親自小心翼翼地把老母親抱上救護車,抱下救護車,生怕有所閃失而增加母親的痛苦。
老母住院治療期間,他極盡人子之孝,日夜守候勤加護理。
他聽從母訓,對弟妹極盡心力,幫助他們成家立業闖天下。
1980年,李嘉誠拿出巨款對府城北門街面線巷的祖宅重新改建,妥善地安排了堂兄們及子侄輩,讓他們安居樂業為社會做貢獻。
1986年5月1日,莊碧琴老夫人去世。李嘉誠為母親舉行了隆重的追悼及殯葬儀式。當日,香港總督衛奕信及港府的達官貴人、香港社會的顯要賢達、親朋好友、新華社香港分社主要負責人、潮州商會、潮州公會、香港汕頭商會、香港潮安同鄉會,以及企業界的同仁等等有3000多人參加追悼會。
汕頭市市長陳燕發、汕頭大學第一副校長林川,率汕頭市吊唁慰問團參加追悼大會。
當時,汕頭大學師生員工奉贈莊碧琴老夫人的挽聯是:
李莊太夫人千古
劬勞閔閔,含辛茹苦育人杰;澤被桑梓,懿德堪揚揚懿德。
誨化敦敦,創業奪魁報慈恩;蔭及庠序,母儀足式式母儀。
李嘉誠致的悼詞,更令人情折五內!
追悼會及舉殯儀式,備極哀榮,也顯現人子之至誠至敬至衷至孝。李嘉誠還跪地親自奉送禮贈給佛寺主持,以表誦經超渡之佛德。
莊碧琴老太太的靈柩葬于柴灣佛教墓地。
李嘉誠捐資500萬港元,在跑馬地興建“李嘉誠護老院”,為母親設置靈堂,供奉靈位,遺像懸瞻,以志永念。
李嘉誠的父親李云經早年(1943年)安葬于九龍沙嶺和合石之潮州義冢。數十年來歷經修繕,鋪筑路徑,廣植林木,竟至綠樹成蔭。先人有知。也慰安矣。李嘉誠還多次捐資修建潮州義冢,恩澤潤及桑梓同鄉先靈。鄉人有知,也謂之大仁大義大德。
每年春秋二祭,李嘉誠都偕同夫人、子弟,前往掃墓,忠孝之情,為人贊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