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揭秘常見異常心理(4)
-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大全集)
- 牧之編著
- 5585字
- 2014-01-17 15:07:53
1. 自尊心過強的人易產生虛榮心理。每個人都有維護自尊的需要,每個人都喜歡聽恭維、贊揚的話,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人的本性的顯現。如果一個人的自尊心過于強烈,渴望獲得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尊重和贊揚,而自身又缺乏過人之處,不具備足以令人稱道的實力,則不得不尋求其他手段,如借用外在的、表面的,甚至是他人的榮光來彌補或替代自己實力的不足,以此滿足自尊的需要。在此過程中,虛榮心理的產生在所難免。
2. 私心過重的人容易產生虛榮心理。私心過重的人會時刻考慮個人的利益得失,總希望自己時時處處勝過別人、超過別人。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常常煞費苦心地營造或借用本來不屬于自己的、虛假的榮譽來掩飾個人的缺陷和不足,以抬高自己,顯示自己的“過人之處”。
3. 缺乏自信的人容易產生虛榮心理。虛榮心理的產生往往是那些缺乏自信、自卑感強烈的人進行自我心理調適的一種結果。某些缺乏自信、自卑感較強的人,為了緩解或擺脫內心存在的自慚形穢的焦慮和壓力,試圖采用各種自我心理調適方式,其中包括借用外在的、表面的榮耀來彌補內在的不足,以縮小自己與別人的差距,進而贏得別人對自己的重視和尊敬,虛榮心便由此而生。
4. 處于特定社會文化環境中易產生虛榮心理。在人際交往中注意“臉”和“面子”,是中國人長期形成的一種社會心理。所謂“臉”,是一個人為了自我完善而通過形象整飾和角色扮演在他人心目中形成的特定形象;所謂“面子”,則是一個人在社會人際關系中依據對“臉”的自我評價,估價自己在別人心目中所應有或占有的地位。所以,“臉”和“面子”代表著人的榮譽和尊嚴。一個人要想有臉面,必須先成就大事,通過他的不平凡的作為而獲得人們的褒揚,形象才會隨之高大起來。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中國社會人際交往中注重“臉”與“面子”的文化傳統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強化了中國人虛榮心理的產生。
(三)解決之道
一、改變認知,認識到虛榮心帶來的危害
虛榮心強的人,在思想上會不自覺地滲入自私、虛偽、欺詐等因素,這與謙虛謹慎、光明磊落、不圖虛名等美德是格格不入的。虛榮的人為了表揚才去做好事,對表揚和成功沾沾自喜,甚至不惜弄虛作假。他們對自己的不足想方設法遮掩,不喜歡也不善于取長補短。虛榮的人外強中干,不敢袒露自己的心扉,給自己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虛榮在現實中只能滿足一時,長期的虛榮會導致非健康情感因素的滋生。
二、端正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提高自我認知。提高自我認知,正確認識自己的優缺點,分清自尊心和虛榮心的界限。
做到自尊自重。誠實、正直是做人最起碼的要求。我們絕不能為了一時的心理滿足而喪失人格。只有做到自尊自重,才不至于在外界的干擾下失去人格。我們要珍惜自己的人格;崇尚高尚的人格可以使虛榮心沒有抬頭機會。
樹立崇高理想,追求真善美。人應該追求內心的真實的美,不圖虛名;一個人追求真善美就不會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來炫耀自己,就不會徒有虛名。很多人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績,就是因為有自己的理想。同時,要正確評價自己,既看到長處,又看到不足,時刻把實現理想作為主要的努力方向。
三、擺脫從眾的心理困境
從眾行為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另一面。對社會上的一種良好時尚,就要大力宣傳,使人們感到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從而發生從眾行為。如果社會上的一些歪風邪氣、不正之風任其泛濫,也會造成一種壓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隨波逐流。虛榮心理可以說正是從眾行為的消極作用所帶來的惡化和擴展。例如,社會上流行吃喝講排場,住房講寬敞,玩樂講高檔。在生活方式上落伍的人為免遭他人譏諷,便不顧自己的客觀實際,打腫臉充胖子,弄得勞命傷財,負債累累,這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做法。所以我們要本著清醒的頭腦,面對現實,實事求是,從自己的實際出發去處理問題,擺脫從眾心理的負面效應。
要正確對待輿論,正確看待他人的優越條件,不要影響自己的進步,而應該作為自己前進的動力。要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自己的需要。只有自信和自強,才能不被虛榮心所驅使,成為一個高尚的人。
四、調整心理需要
需要是生理的和社會的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是人活動的基本動力。人有對飲食、休息、睡眠、性等維持有機體和延續種族相關的生理需要,有對交往、勞動、道德、美、認識等社會需要,有對空氣、水、服裝、書籍等的物質需要,有對認識、創造、交際的精神需要。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斷滿足需要中度過的。可人畢竟不能等同于動物,馬克思指出:“饑餓總是饑餓,但是用刀叉吃熟肉來解除的饑餓不同于用手、指甲和牙齒啃生肉來解除的饑餓。”在某種時期或某種條件下,有些需要是合理的,有些需要是不合理的。
(四)測試
你是個愛慕虛榮的人嗎
1. 你經常停留在商店櫥窗前,悄悄欣賞自己的身影嗎?
2. 你曾經做過整形手術嗎?
3. 你曾經動過整形的念頭嗎?
4. 你定期花錢保養你的指甲嗎?
5. 你喜歡欣賞自己的照片嗎?
6. 度假回來時,你會向別人展示紀念品嗎?
7. 你很注重衣著打扮嗎?
8. 你每天梳頭超過三次嗎?
9. 你喜歡身上戴許多首飾嗎?
10. 你偏愛名牌手提箱嗎?
11. 你偏愛名牌衣服嗎?
12. 跟一個渾身邋遢的朋友走在路上,你會覺得尷尬嗎?
13. 你希望自己擁有一些頭銜嗎?
14. 你花在打扮和保養上的費用超過預算嗎?
15. 你喜歡照許多照片嗎?
分析:
每題選擇“是”記1分,選擇“否”記0分。將各題得分相加,算出總分。
分數為10~15:無可否認,你是個虛榮心相當強的人。你自己的外表非常在意,在他人面前,無時無刻不在注意自己的儀容,因為你希望自己永遠留給別人最佳的印象
分數為4~9:你有點虛榮心,還好,不算很嚴重,也許你只是比較在意自己的外表和給他人的印象,你仍覺得人生還有別的事比外表更重要。
分數為0~3:你這個人,可以說一點兒虛榮心都沒有。即使有些虛榮的人會覺得你很邋遢,但是你一點兒也不在乎,寧愿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也不愿花許多時間和金錢在虛無的外表上。
嫉妒:不能忍受別人比自己出色
(一)問題描述
小雅發現,自己越來越討厭同屋的小芹了。一年前,小雅和小芹同時從學校畢業,分配到這個單位。她們住在同一個宿舍里,很快就成了形影不離的好朋友。小芹活潑開朗,小雅秀麗迷人,二人都不乏追求者。半年后,小芹有了一個人人羨慕的男朋友,而小雅還是名花無主,這讓心高氣傲的她心里很不是滋味。慢慢地,小雅覺得自己像一只丑小鴨,而小芹卻是那個令人討厭的美麗公主。小雅總覺得,是小芹搶占了自己的風頭,于是經常冷眼以待。前兩天,小雅得知與自己資歷相當的小芹竟然升職了,更是痛不欲生,她簡直不愿意再看到小芹。
(二)問題分析
嫉妒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理。它包括焦慮、恐懼、悲哀、猜疑、羞恥、自咎、消沉、憎惡、敵意、怨恨、報復等不愉快的情緒。別人天生的身材、容貌和逐日顯示出來的聰明才智,可以成為嫉妒的對象,其他如榮譽、地位、成就、財產、威望等有關社會評價的各種因素,也都容易成為人們嫉妒的對象。
嫉妒是一種負性情緒。它有明顯的敵意,甚至會產生攻擊詆毀行為,不但危害他人,給人際關系造成極大的障礙,最終還會推毀自身。地位相似、年齡相仿、經歷相近的人之間容易產生嫉妒。
嫉妒幾乎人人都有,它是人們普遍存在的病癥。從本質上看,嫉妒心理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無論是何種形式和內容的嫉妒,都有害于保持正常的人際交往及健全的社會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地受到別人的嫉妒,或自己本身也在不知不覺對別人產生嫉妒之心。被嫉妒的人常常是自己周圍熟識的人。有時,明知道是嫉妒,是不應該的,卻無法消除。
嫉妒是心靈的地獄。嫉妒的人總是拿別人的優點來折磨自己。別人年輕他嫉妒,別人長相好他嫉妒,別人身材高他嫉妒,別人風度瀟灑他嫉妒,別人有才學他嫉妒,別人富有他嫉妒,別人的妻子漂亮他嫉妒,別人學歷高他嫉妒……德國有一句諺語:“好嫉妒的人會因為鄰居的身體發福而越發憔悴。”所以,好嫉妒的人總是四十歲的臉上就寫滿五十歲的滄桑。
好嫉妒的人往往自大。因為自大,想高人一等,所以就容不下比他強的人。看到周圍的人有超過自己之處,要么設法去貶低,要么設置陷阱去抗害對方。
好嫉妒的人必然自私,自私的人必然嫉妒。嫉妒和自私猶如孿生兄弟。法國作家拉羅會弗科就曾說過:“嫉妒是萬惡之源,懷有嫉妒心的人不會有絲毫同情”“嫉妒者愛已勝于愛人。”因為嫉妒,他不希望別人比自己優越;因為自私,他總是想剝奪別人的優越。好嫉妒的人從來不為別人說好話。嫉妒的人,因為容不下別人的長處,所以他就通過說別人的壞話來尋求一種心理的滿足。好嫉妒的人沒有朋友,因為他容不下別人的長處,而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長處,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人視作自己的敵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視別人。
嫉妒害己又害人。從自身來講,嫉妒傷身,嫉妒使人把時光用在阻礙和限制別人身上,而不是潛心于自我的開發。就他人而言,嫉妒者的流言、惡語、陷害、阻撓、拆臺、造謠等,往往對被嫉妒者造成惡劣的影響。在中國古代,龐涓嫉妒孫臏、李斯嫉妒韓非子、潘仁美嫉妒楊令公等,都是以害人開始,以害己結束。總而言之,嫉妒不僅折磨患者本人,也危害被嫉妒的人。中國古代有副對聯,叫做“欲無后悔須律己,各有前程莫妒人”。希望好嫉妒的人經常誦讀此聯,不斷地反省自己,改善自己的品性。
嫉妒如此可怕,又如此不能割舍,我們不能期待消滅嫉妒,而要把嫉妒的力量轉為建設性的行動能源。這樣,我們就真正戰勝了嫉妒。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影響深遠的20世紀思想家之一伯特蘭·羅素在《快樂哲學》一書中談到嫉妒時說:“嫉妒盡管是一種罪惡,它的作用盡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個惡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種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現;人們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許走向一個更好的歸宿,也許只是走向死亡與毀滅。要擺脫這種絕望,尋找康莊大道,文明人必須像他已經擴展了他的大腦一樣,擴展他的心胸。他必須學會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過程中,學得像宇宙萬物那樣逍遙自在。”
其實總的說來,嫉妒的建設性大大超過破壞性。我們之所以總是把它和破壞性連在一起,是因為我們所見到的、所聽到的關于妒忌的案例都比較極端,令人震驚。然而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嫉妒是功不可沒的。出于嫉妒,人們奮發圖強。過去,我們古老的文化為我們贏得了許多嫉妒的眼光。當嫉妒者悄悄追趕時,我們還在洋洋自得。今天,環顧四周,突然發現我們已經掉隊了。為了和世界“接軌”,我們還得哼哧哼哧學英語。我們嫉妒了,于是我們跑步前進。這就是嫉妒的力量。
對于個人來說,戰勝嫉妒需借助于自身思想的成熟。幼兒會毫無顧忌地表現嫉妒,而成人在不斷的交往中學會了人際間的基本規則,懂得了破壞性的嫉妒于人有害,于己無利。對無法改變的事實,如容貌、身材等,屬父母所賜,理當珍惜,無需朝著瑪莉蓮·夢露努力;而對氣質、能力等跟后天努力密切相關的事情,我們盡可以去嫉妒別人,找出差距,迎頭趕上。當你理直氣壯地說“我嫉妒”時,你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戰勝了嫉妒。
跟其他情緒一樣,嫉妒也是一種本能力量。嫉妒作為一種本能反應,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都有它根深蒂固的存在。曾經在一些非洲部落流行一夫多妻制,那里幾乎都有一條準則,規定丈夫要不偏不倚,對他的所有妻子嚴格地平等分攤寵愛。妻子們的個人茅舍圍著丈夫的茅舍排成半圓形,她們都注意看著,丈夫是否在某個妻子那里多呆了哪怕一小會兒。
我們現實生活中也充滿了嫉妒。幾乎任何事物,只要是別人有自己沒有但又渴望擁有的,都會成為嫉妒的導火索。嫉妒的發生有個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即必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如果人的眼光只盯著自己,他是不會知道什么叫嫉妒的。有些學者認為只要人與人之間有不平等存在,就有嫉妒繁衍的土壤。20世紀初,曾經有一些以色列移民區的集體農莊試圖建立一種絕對平均的社會制度,以期消滅嫉妒。然而有關人士調查發現,這些地方關于嫉妒的問題依然懸而未決。可見,嫉妒作為一種本能力量,跟社會文化沒有必然的關系。
(三)解決之道
1.自知之明,客觀評價自己
當嫉妒心理萌發時,或是有一定表現時,能夠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意識和行動,從而控制自己的動機和感情。這就需要冷靜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同時客觀地評價一下自己,從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問題。當認清了自己后,自然也就能夠有所覺悟了。
2.胸懷大度,寬厚待人
19世紀初,肖邦從波蘭流亡到巴黎。當時匈牙利鋼琴家李斯特已蜚聲樂壇,而肖邦還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對肖邦的才華卻深為贊賞。怎樣才能使肖邦在觀眾面前贏得聲譽呢?李斯特想了個妙法:那時候在鋼琴演奏時,往往要把劇場的燈熄滅,一片黑暗,以便使觀眾能夠聚精會神地聽演奏。李斯特坐在鋼琴面前,當燈一滅,就悄悄地讓肖邦過來代替自己演奏。觀眾被美妙的鋼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畢,燈亮了。人們既為出現了這位鋼琴演奏的新星而高興,又對李斯特推薦新秀深表欽佩。
3.快樂之藥可以治療嫉妒
快樂之藥可以治療嫉妒,是說要善于從生活中尋找快樂,正像嫉妒者隨時隨處為自己尋找痛苦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想:比起別人可能得到的歡樂來,我的那一點兒快樂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會永遠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樂是一種情緒心理,嫉妒也是一種情緒心理。何種情緒心理占據主導地位,主要靠人來調整。
4.少一份虛榮就少一份嫉妒心
虛榮心是一種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實的榮譽,而虛榮心追求的是虛假的榮譽。對于嫉妒心理來說,它的要面子,不愿意別人超過自己,以貶低別人來抬高自己,正是一種虛榮,一種空虛心理的需要。單純的虛榮心與嫉妒心理相比,還是比較好克服的。而二者又緊密相連,相依為命。所以克服一份虛榮心就少一分嫉妒。
5.自我轉換法可以消除嫉妒心理
嫉妒可以使一個人萎靡不振,但是如果合理地自我轉換,不把時間浪費在抱怨外在環境,就能變為發奮圖強。作家愛德蒙德·威爾遜在看到同行寫的《偉大的蓋茨比》時,非常嫉妒其對戲劇場面的營造。但他馬上將嫉妒轉換成發奮,寫出了許多充滿激情、技巧高超的作品。
6.自我抑制和自我宣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