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揭秘常見異常心理(2)
- 做自己的心理醫生(大全集)
- 牧之編著
- 5660字
- 2014-01-17 15:07:53
一個人由于缺乏成功的經驗,缺乏客觀的期望和評價,消極的自我暗示又抑制了自信心,加上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惡劣的生活境遇等等原因導致了自卑心理的產生。這種心理常表現為抑郁、悲觀、孤僻。如果任其發展,便會成為人的性格的一部分,難以改變,嚴重影響人的社會交往,抑制人的能力發展。那么如何來超越自我,克服自卑心理呢?
首先,要有意識地選擇與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熱情、善良、尊重和關心別人的人進行交往。在交往過程中,你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會感受到他人的喜怒哀樂,跳出個人心理活動的小圈子,心情也會變得開朗起來,同時在交往中,能多方位地認識他人和自己,通過有意識的比較,可以正確認識自己,調整自我評價,提高自信心。
其次,增加成功經驗。一個人成功經驗越多,他的期望也就越高,自信心也越強。可見,通過一次又一次微小的成功,可以使自信心得到增強和升華。對于自卑的人來說,重要的是建立起符合自身實際情況的“抱負水平”,增加成功的經驗。這可以由小由少做起,確保首次努力的成功,形成良性循環。如果已遇到困境,感到自卑時,則可改做一件比較容易成功,或者自己愿意并有興趣的活動或工作,以便增強信心,免除自卑。
再次,多向名人學習。多讀些有關名人成功的書籍,尤其是那些曾被自卑感困擾的名人的事跡,從中獲得克服困難的經驗,進而鼓勵自己加強自信,發揮所長,集中精力,矢志不渝地達到目標。這樣,自卑心理也會不驅而散。
最后,學會深層冥想法。日本精神療法研究所所長小林英夫認為,此法能充分運用潛能抑制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長處,例如想想小學時期那些令人高興的事,想想別人的贊美,就擁有越多的自信,不要羞于承認自己的長處,以零為基點,不斷去增添它。
(四)測試
你有自卑心理嗎
1. 一旦你下了決心,即使沒有人贊同,你仍然會堅持做到底嗎?
2. 參加晚宴時,即使很想上洗手間,你也會忍著直到宴會結束嗎?
3. 如果想買性感內衣,你會盡量郵購,而不親自到店里去嗎?
4. 你認為你是個絕佳的情人嗎?
5. 如果店員的服務態度不好,你會告訴他們經理嗎?
6. 你不常欣賞自己的照片嗎?
7. 別人批評你,你會覺得難過嗎?
8. 你很少對人說出你真正的意見嗎?
9. 對別人的贊美,你持懷疑的態度嗎?
10. 你總是覺得自己比別人差嗎?
11. 你對自己的外表滿意嗎?
12. 你認為自己的能力比別人強嗎?
13. 在聚會上,只有你一個人穿得不正式,你會感到不自然嗎?
14. 你是個受歡迎的人嗎?
15. 你認為自己很有魅力嗎?
16. 你有幽默感嗎?
17. 目前的工作是你的專長嗎?
18. 你懂得搭配衣服嗎?
19. 危急時,你很冷靜嗎?
20. 你與別人合作無間嗎?
21. 你認為自己只是個尋常人嗎?
22. 你經常希望自己長得像某某人嗎?
23. 你經常羨慕別人的成就嗎?
24. 你為了不使他人難過,而放棄自己喜歡做的事嗎?
25. 你會為了討好別人而打扮嗎?
26. 你勉強自己做許多不愿意做的事嗎?
27. 你任由他人來支配你的生活嗎?
28. 你認為你的優點比缺點多嗎?
29. 你經常跟人說抱歉嗎,即使在不是你錯的情況下?
30. 如果在非故意的情況下傷了別人的心,你會難過嗎?
31. 你希望自己具備更多的才能和天賦嗎?
32. 你經常聽取別人的意見嗎?
33. 在聚會上,你經常等別人先跟你打招呼嗎?
34. 你每天照鏡子超過三次嗎?
35. 你的個性很強嗎?
36. 你是個優秀的領導者嗎?
37. 你的記性很好嗎?
38. 你對異性有吸引力嗎?
39. 你懂得理財嗎?
40. 買衣服前,你通常先聽取別人的意見嗎?
分析:
回答“是”記1分,回答“否”記0分。將各題得分相加,算出總分。
分數為25~40:說明你對自己信心十足,明白自己的優點,同時也清楚自己的缺點。不過,在此警告你一聲:如果你的得分將近40的話,別人可能會認為你很自大狂傲,甚至氣焰太盛。你不妨在別人面前謙虛一點,這樣人緣才會好。
分數為12~24:說明你對自己頗有自信,但是你仍或多或少缺乏安全感,對自己產生懷疑。你不妨提醒自己,在優點和長處各方面并不輸人,特別強調自己的才能和成就。
分數為11分以下:說明你對自己顯然不太有信心。你自卑和自我壓抑,因此經常受人支配。從現在起,盡量不要去想自己的弱點,多往好的一面去衡量;先學會看重自己,別人才會真正看重你。
猜疑:內心深處不相信任何人
(一)問題描述
賀英原本性格溫和,待人和氣,可是近兩年她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快退休時,她時常向丈夫老張念叨,他們廠子里的某某總在算計她,企圖使她在退休前犯錯誤;同車間的某某總與她過不去,就是看她快退休了討厭她等等。老張對此只是一笑置之,并沒在意。后來,賀英提前辦了內退,在家里種花、養魚,日子很清閑。丈夫老張想,這回她可以靜心休養了。沒想到,她整天不是懷疑對門的鄰居在議論她,就是猜疑樓上的人家往家里陽臺上扔東西。
每天老張一下班回來,她就叨叨個沒完,有些想法讓老張覺得幼稚得可笑。老張勸她幾次之后,她卻將矛頭指向了老張,說他什么事都向著外人說話,總反著調與她作對,甚至由此懷疑老張有了外遇,看不上她了。從此,賀英就將全部注意力放在了丈夫老張的身上,規定他每天下班后必須準時回家,稍晚一點她就再三盤問干什么去了。不準老張穿整潔的衣服,甚至不讓他梳頭理發,一見他收拾自己,馬上就認為他要去約會。女兒有時看不過去了,說她幾句,她就認為丈夫將女兒收買了,兩個人串通好了氣她,為此她傷心欲絕。
(二)問題分析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曹操刺殺董卓敗露后,與陳宮一起逃至呂伯奢家。曹呂兩家是世交。呂伯奢一見曹操到來,本想殺一頭豬款待他,可是曹操因聽到磨刀之聲,又聽說要“縛而殺之”,便大起疑心,以為要殺自己,于是不問青紅皂白,拔劍誤殺無辜。
這是一出由猜疑心態導致的悲劇。猜疑心理是一種由主觀推測而對他人產生不信任感的復雜情緒體驗。猜疑心重的人往往整天疑心重重、無中生有,每每看到別人議論什么,就認為人家是在講自己的壞話。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風捉影,節外生枝,說三道四,挑起事端。猜疑是人性的弱點之一,歷來是害人害己的禍根,是卑鄙靈魂的伙伴。一個人一旦掉進猜疑的陷阱,必定處處神經過敏,事事捕風捉影,對他人失去信任,對自己也同樣心生疑竇。猜疑心理是人際關系的蛀蟲,既損害正常的人際交往,又影響個人的身心健康。
有一則很有趣的故事。古代有一個人,丟失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他的鄰居偷了。他有心觀察,覺得鄰居走路、說話、神態都像是偷了他的斧子,他肯定鄰居就是小偷。不久,他在自家地里找到了斧子,再觀察鄰居,覺得他說話、走路、神態竟全然不像小偷的樣子。這位丟斧者為什么會對同一個人作出前后兩種截然不同的判斷的呢?這正說明猜疑是一種主觀的想象和推測,不是以客觀事實為依據的。猜疑心理是如何養成的呢?
一是心理不夠健康。他們常常會歪曲地理解別人善意的、正常的言行。例如別人贊揚他,他會懷疑是在挖苦、譏諷他;別人批評他,他會懷疑是攻擊他;別人不理他,他又懷疑別人是在孤立他。狹窄的心胸使他(她)無法容納別人對他的正確評價。
二是思想方法主觀。戴上“有色眼鏡”去觀察人,用別人的舉動來驗證而不是修正自己的看法,因而常常歪曲事實,對別人產生懷疑。
三是缺乏自信。他們總要以別人的評價來作為衡量自己言行的是非標準,很在乎別人的說長道短。而當別人的態度不明朗時,他就往往要從不利于自己的方面去猜測、懷疑,自尋煩惱。
四是聽信流言,不作調查分析,產生疑慮。
不管怎樣,猜疑都是人際關系的大敵。它會破壞朋友間的友誼,疏遠同學或同事間的關系,無端地挑起同學、同事和朋友間的矛盾糾紛,也很影響自己的情緒。生活在猜疑中的人,很容易郁郁寡歡,缺少內心寧靜。
愛猜疑的人,首先要開闊自己的心胸,加強自身的修養,培養開朗、豁達、大度的性格。需要澄清的事實,誠懇同別人交換意見;對雞毛蒜皮的小事,就不要過分計較。不必過分在乎別人的態度與說法。“未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走自己的路,任別人評說吧”。這些話都是鼓勵人們心胸坦蕩、豁達開朗的。人生在世,難免受他人的議論,只要時時檢點自己的行為,相信別人也不會跟自己過不去。相反,一切都要按別人意志去做,自己又怎么個活法?對似是而非的流言,不要偏聽偏信,要用理智分析對待,靜觀事情的變化,切勿感情用事。有的人一聽流言,就暴跳如雷,“說風就是雨”,迫不及待地找上門去講理爭辯。由于缺乏調查研究,找錯了說理對象,反倒使自己十分尷尬被動。理智、冷靜地對待別人的猜疑,這就是我們應保持的正常心態。
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一些猜疑心很重的人,他們總覺得別人在背后說自己壞話,或給自己使壞。有時我們自己也喜歡猜疑,看到別人說笑,便以為他們在議論自己,心里就不痛快起來。喜歡猜疑的人特別注意留心外界和別人對自己的態度,別人脫口而出的一句話很可能琢磨半天,努力發現其中的“潛臺詞”,這樣便不能輕松自然地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不僅自己心情不好,也影響到人際關系。
(三)解決之道
1.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當自己正想猜疑或已陷入猜疑,這時可自己暗示自己:他們這樣做是為了我好,他們的行為是善意的,并無惡意,是我多慮了,我應該向他們表示感謝。
2.進行思維轉移
即當自己胡思亂想瞎猜疑時,可轉移思維去想其他美好的人和事物,這樣心情會好些。
3.堅持“責己嚴,待人寬”的原則
猜疑心重的人,大多對自己要求不高,對別人倒多少有些苛求。如果對別人的要求不那么高,就不會把別人的言行變化看得那么嚴重,許多無端猜疑就從根本上失去了產生的基礎。
4.用理智力量克制沖動情緒的發生
當發現自己開始懷疑別人時,應當立即尋找產生懷疑的原因,在沒有形成思維之前,引進正反兩個方面的信息。現實生活中許多猜疑,戳穿了是很可笑的,但在戳穿之前,由于猜疑者的頭腦被封閉性思路所主宰,會覺得他的猜疑順理成章。此時,冷靜思考顯然是十分必要的。
5.培養自信心
每個人都應當看到自己的長處,培養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會處理好人際關系,會給別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6.學會使用“自我安慰法”
一個人在生活中,遭到別人的非議和流言,與他人產生誤會,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不要在意別人的議論,這樣不僅解脫了自己,而且還取得了一次小小的精神勝利,產生的懷疑自然就煙消云散了。
7.及時溝通,解除疑惑
猜疑者生疑之后,冷靜地思索是很重要的,但冷靜思索后如果疑惑依然存在,那就該通過適當方式,同被疑者進行推心置腹的交心。若是誤會,可及時消除;若是看法不同,通過談心,各自的想法為對方所了解,也有好處;若真證實了猜疑并非無端,那么,心平氣和地討論,也有可能使事情解決在沖突之前。
猜疑,似一條無形的繩索,束縛了人的手腳,使人遠離朋友,遠離人群。為避免猜疑,交往中一要力求實事求是;二要在猜疑得到證實前,予以“凍結”,不以懷疑為基礎,進行“合理推論”。做到這兩點,就能從猜疑的枷鎖中解脫出來。
(四)測試
你有猜疑心態嗎?
1. 你是否經常認為別人不喜歡你?
2. 你是否經常認為家人和朋友在背后說你壞話?
3. 你心中是否已有給別人下結論的標準?
4. 你是否認為多數伴侶在有機會又不被他人發覺的情況下有不忠行為?
5. 假如有人贊揚你,你是否經常懷疑別人的贊揚出于真心?
6. 假如你找不到東西,第一個反應是不是認為一定是他人拿走的?
7. 如果你需要幫助,是否會多方求援,而非只信某個人的建議?
8. 你是否認為,多數人遵守規矩的原因是怕犯錯誤被別人發覺?
9. 在需要留下你的電話、住址時,你是否猶豫?
評析:
每個題答“是”得1分,答“否”得0分。
0~2分:你對別人過于信任。
3~8分:你對人既懷疑又信任,這很正常。
9~10分:你的疑心太重,應該學會如何正確地信任別人。
空虛:就這樣,啥也不想干
(一)問題描述
高一男孩王某,家庭生活條件優裕,經商的父母每天給他許多零用錢,用完了還可以向父母要,用多少要多少。他自己說,學習完全是為了父母,自己根本不想讀書,上課無精打采,作業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考試好壞無所謂。節假日成天閑逛,毫無目的地東溜西轉,顯得無聊、無事、無奈,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似乎生活中根本就沒有能夠足以引起興奮的事情。沒有興趣,沒有欲望,沒有愛好,也沒有精神,更沒有目的,凡事與己無關,自己也根本不想操什么心,看到期末自己的成績單上紅燈高掛無動于衷。有時他對目前這種心態也很苦惱,但木已成舟,無可奈何。
(二)問題分析
空虛,是指百無聊賴、閑散寂寞的消極心態,即人們常說的“沒勁”,是心里不充實的表現。空虛心理其實是一種社會病,存在極為普遍。當社會失去精神支柱或社會價值多元化導致人們無所適從時,或者個人價值被抹殺時,就極易出現這種不良心理。
心理空虛的人不思進取,沒有人生的奮斗目標,自然不會有奮斗的樂趣和成功的歡愉。他們無所事事或不愿事事,常常感到生活無聊、心靈空乏虛無、寂寞難忍。空虛者常常尋求刺激,比如抽煙、喝酒、賭博、鬧事等等,以此來排遣時間、擺脫心理寂寞。嚴重情況下,空虛者會偷盜、搶劫、奸淫等,走上犯罪道路。
人們通常是因為下述兩種情景而空虛:
1. 物質條件優越,沒有生活憂慮。此類人習慣了滿足與享受,看不到或懶得思考人生意義所在,沒有也不想有積極的生活目的,從而整日安逸奢靡、無所事事、空虛度日。
2. 人生目標不切實際,遭受現實打擊。有的人心比天高,目標不切實際卻又不屑追求,當目標無法實現時,感覺飽受挫折,心靈便虛無空蕩,一蹶不振。
空虛是一種病,是一種危害健康的心理上的疾病,是指一個人沒有追求,沒有寄托,沒有精神支柱,精神世界一片空白。空虛的心理,可來自對自我缺乏正確的認識,對自己能力過低的估計,終至整天憂郁,思想空虛;或是因自身能力和實際處境不同步,陷入“志大才疏”或“虎落平川”的窘境中,常常感到無奈、沮喪、空虛;或是對社會現實和人生價值存在錯誤的認識,以偏概全地評價某一社會現象或事物,當社會責任與個人利益發生沖突時,過分地講求個人的得失,一旦個人要求得不到滿足,就心懷不滿,“萬念俱灰”;或是因退休、下崗、失戀、工作挫折、投資失誤、經濟拮據等導致失落困惑感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