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佟[1]: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賢圣,誰獨能免?子夏有言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2]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3]故耶?吾年過五十,而窮苦荼毒[4],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5]俗患,俛辭世[6],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7]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8],室無萊婦[9],抱茲苦心,良獨內愧。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10]。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11]。緬求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12]見救,自恐大分[13]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14],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15];歸生、伍舉,班荊道舊[16]。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17]。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潁川韓元長[18],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19]。濟北范稚春[20],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21]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何言。
注釋
[1]儼、俟、份、佚、佟:指陶淵明的五個兒子——舒儼、宣俟、雍份、端佚、通佟。
[2]四友:《孔叢子·論書》所謂“四友”指孔子的四個學生顏回、子貢、子路、子張,無子夏。或者陶淵明另有依據,四友包括子夏;或者意思是子夏與他們同列。
[3]外請:額外請求。
[4]吾年過五十,而窮苦荼毒:我五十以后仍然窮困而且苦痛。
[5]貽:遺留,致使。
[6]俛辭世:努力辭世歸隱。辭世:避世,隱居。
[7]孺仲賢妻:指東漢王霸之妻,與王霸一起隱居。見《后漢書·逸民列傳》《后漢書·列女傳》記載。
[8]二仲:指漢代的兩位隱士羊仲、求仲。
[9]萊婦:指老萊子的妻子,與其一起逃隱江南。
[10]羲皇上人:遠古真淳之人。羲皇:伏羲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
[11]機巧好疏:疏于投機取巧之事。
[12]藥石:泛指藥物。
[13]大分:大限,壽數。
[14]不同生:非同母所生。
[15]鮑叔、管仲,分財無猜:鮑叔牙與管仲一起經商,分財時無所猜忌。
[16]歸生、伍舉,班荊道舊:歸生與伍舉情誼不改。
[17]以敗為成,因喪立功:接上句,指管仲因得鮑叔牙的幫助而在失敗中轉向成功;指伍舉在逃亡之中因得歸生的幫助而回到楚國立下功勞。
[18]韓元長:名融,字元長,東漢名士。
[19]沒齒;終身。
[20]范稚春:名毓,字稚春,西晉時人。
[2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見《詩經·小雅·車轄》。
延伸閱讀
《與子儼等疏》是陶淵明晚年重病中恐怕來日不多而寫給五個兒子的一封帶有遺囑性質的家信,詩人在信中用通俗易懂而又飽含深情的語言簡要地回顧了他五十余年的人生,訴說了自己的生活志趣和人生態度,希望兒子們能夠攜手互助,和睦相處。
陶淵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屬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是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有著深廣的影響,而他本人更是古代士人精神上的歸宿,不為五斗米折腰成了讀書人精神世界的城堡。
陶淵明有這樣的成就和影響,和他的家族是分不開的。陶淵明的曾祖父是東晉名將陶侃。陶侃出身貧寒,初任縣中小吏,后出任郡守,最后官至大司馬,封長沙郡公,謚號桓。他多次平定動亂,戰功赫赫,為穩定東晉政權立下不可磨滅的功績;他治下的荊州,史稱“路不拾遺”。他為官正直清廉,為世人所稱道。而這樣的陶侃又是受到陶母的悉心教育而來的。陶母是中國“四大賢母”之一,她教育陶侃的“封壇退鲊”“截發延賓”“限制飲酒”等故事廣為流傳,也奠定了陶氏一門的良好家風。陶淵明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親也曾出仕,但對于仕宦不熱衷,生性淡泊。陶淵明的外祖父孟嘉是東晉名士,名揚京師,有才華有志向,頗受時人推重;曾長期在桓溫幕府任職,留下了“孟嘉落帽”的佳話。陶淵明為其作有《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陶氏家族可說是仕宦之家,只是到陶淵明時已沒落。而陶淵明少時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且有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先后做過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但因為晉宋易代,社會動蕩,有志難伸,加之對田園生活的喜愛,陶淵明最終歸隱山林,成了隱士。因為親自耕種,他的田園詩接地氣,真切感人。他的散文和辭賦也寫得美好淳樸,很有感染力。歐陽修說:“晉無文章,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已。”在陶淵明的眾多詩文中,都表達了自己安貧樂道、淡泊守志的情懷。這篇《與子儼等疏》也是如此。
陶淵明這封書信自敘平生,感嘆家庭貧困,疾病纏身。一方面教育兒子要仰慕先賢,以韓元長、范稚春為榜樣,團結友愛,共享生活的憂樂;一方面也表明了自己追求恬淡人生、怡情山水,雖貧困卻無悔的志向。雖然“窮苦荼毒”,在自然的風光里,“亦復歡然有喜”“自謂是羲皇上人”。他對平生志趣的自述,表現了“窮達不可妄求”的人生哲理。不過,陶淵明并沒有用上對下的嚴厲口吻責令兒子該如何,而是以情動人。因為自己的選擇,家庭貧困,孩子們也受了不少苦,“使汝等幼而饑寒”,他表現了作為父親的深深歉意,“抱茲苦心,良獨內愧”。在娓娓道來的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陶淵明的良苦用心。他希望孩子們理解自己的選擇,并且能夠隨順自然、熱愛生活,像自己一樣追求精神的自由,能自得其樂。
這封家書的影響主要在于后世讀書人的接受。明朝進士林云銘《古文析義》云:“與子一疏,乃陶公畢生實錄、全副學問也。窮達壽夭,既一眼覷破,則觸處任真,無非天機流行。末以善處兄弟勸勉,亦其至情不容已處。讀之唯見真氣盤旋紙上,不可作文字觀。”說明了信中表現的陶淵明的志趣和深情對后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