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文觀止譯注
- (清)吳楚材 吳調侯編選 李夢生等譯注
- 1206字
- 2020-06-12 15:40:46
展喜犒師
《左傳》僖公二十六年
【題解】
這篇文章的結構立意與《陰飴甥對秦伯》完全相同,都是弱者向強者標舉禮義原則,給對方施加壓力,使對方不得不為自己的名譽著想而作讓步。春秋雖然是戰爭頻仍、勾心斗角的時代,但不少君主為了外交上的需要,不得不在表面上稱揚道義,表示自己是仁者之師,是以義服人,一些政客辯士就是利用這一點,來緩和矛盾,解救自己國家的危難。《左傳》中記下了不少出色的說詞,宋蘇洵在《諫論》中總結說詞的方法有五種,即理諭之、勢禁之、利誘之、激怒之、隱諷之,這篇文章采用了前兩種,詞氣充沛而不卑不亢,堂正威嚴,封死了對方斡旋的余地,齊孝公無法回答,只好撤兵。
齊孝公伐我北鄙〔1〕,公使展喜犒師〔2〕,使受命于展禽〔3〕。齊侯未入竟〔4〕,展喜從之〔5〕,曰:“寡君聞君親舉玉趾,將辱于敝邑,使下臣犒執事。”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6〕,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7〕,太師職之〔8〕。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9〕。’我敝邑用不敢保聚〔10〕,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恃此以不恐。”齊侯乃還。
【注釋】
〔1〕鄙:邊境。
〔2〕公:魯僖公。 展喜:魯大夫。
〔3〕展禽:名獲,字禽,謚惠,食邑于柳下,故又稱柳下惠。展喜是他弟弟。
〔4〕竟:同“境”。
〔5〕從之:迎上去見齊孝公。
〔6〕室如縣罄:縣同“懸”,罄同“磬”。磬懸掛,中高兩邊低,中間空虛。此比喻百姓貧乏,家中一無所有,雖房舍高起,兩檐低垂,但同懸磬,內中空空。
〔7〕載:載書,即盟約。
〔8〕太師:掌管盟約的官。或謂即齊姜太公。
〔9〕率:因循。
〔10〕保聚:保城聚眾。
【譯文】
齊孝公攻打我國北部邊境,僖公派遣展喜去犒勞齊軍,令他去展禽那兒去請教如何措辭。齊孝公還沒進入魯境,展喜迎上去進見齊孝公,說:“寡君聽說君王您親自前來,將要屈尊駕臨我國,派下臣前來犒勞您的左右。”齊孝公說:“魯國人害怕嗎?”展喜回答說:“小人害怕了,君子卻不害怕。”齊孝公說:“你們家中空虛如懸磬,原野中寸草不長,憑仗著什么不害怕?”展喜回答說:“憑仗著先王的命令。往昔周公、太公輔佐周室,在左右協助成王。成王慰勞他們,命令他們結盟,說:‘世世代代的子孫,不要互相侵害。’這盟約存放在盟府,由太師掌管著。齊桓公因此而聯合諸侯,解決他們之間的糾紛,補救諸侯的缺失而撫恤救援他們的災害,這都是顯揚齊國往昔輔佐周室的舊責啊。等到君王即位,諸侯都盼望說:‘他會繼承桓公的事業。’因此,我敝邑不敢保城聚眾,說:‘難道他剛繼位九年就拋棄王命、廢棄自己的職責,他怎么向先君交代?君王一定不會這樣。’憑仗著這些,所以不害怕。”齊孝公于是撤兵回國。
(李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