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論語譯注
  • 金良年
  • 6242字
  • 2020-06-12 16:02:06

八佾第三

◎八佾第三

3.1 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注釋

①季氏:指當時執掌魯國大權的貴族季孫氏。②八佾(yì逸):八八行列的舞隊(六十四人),按禮制規定,只有天子才能使用這種舞隊。諸侯的舞隊應該是六六行列(三十六人),大夫的舞隊則是四四行列(十六人),像季孫氏那樣的諸侯國大夫只能用四四行列舞隊。

譯文

孔子談到季氏,說“他使用八八行列的舞隊在廳堂上樂舞,這樣的事情能容忍,還有什么不能容忍呢?”

段意

此章是孔子對魯國政務的批評,當時執掌大權的貴族季孫氏居然用起了天子規格的舞隊,在孔子看來,這是絕不能容忍的,所以發了以上這一通議論。在古代的等級社會中,制度的僭越,向來是統治衰微的象征。

3.2 三家者以《雍》撤,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釋

①三家:當時執掌魯國大權的叔孫、孟孫、季孫三家貴族,他們都是魯桓公(公元前711—前694年在位)的后裔,所以亦稱“三桓”?!队骸罚阂话阏J為,它就是《詩·周頌》中的同名詩篇。這是天子在宗廟祭祀時用以撤除祭品的樂歌。②相:協助。維:語助詞,無義。辟:諸侯國君。公:夏、殷王室的后裔。

譯文

仲孫、叔孫、孟孫三家用《雍》來撤除祭品,孔子說:“《雍》說:‘諸侯恭敬助祭,天子肅穆主祭?!趺茨盟迷谶@三家的廳堂上呢?”

段意

這一章的意思與上一章相同。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注釋

①如禮何:意思是說,把禮放到是說什么位置上去了呢?一說,其意為禮拿他有什么辦法呢?

譯文

孔子說:“作為人卻不仁,怎么來對待禮呢?作為人卻不仁,怎么來對待樂呢?”

段意

有人認為,這一章也是針對季氏破壞禮樂制度而發。在儒家學說中,禮樂是典制的主要骨干,孔子曾多次以“禮崩樂壞”來表達自己對統治制度被破壞的憤慨。從這一章可以看出,孔子把禮樂制度的維系歸結為德行是否仁的問題,也就是說,仁是禮樂的根本。

3.4 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

注釋

①林放:魯國人,一說他是孔子的弟子。②易:此指周到、具全。③戚:悲哀。

譯文

林放詢問禮的要義,孔子說:“問得重要??!禮與其奢侈,不如儉約;喪葬與其周全,不如盡哀?!?/p>

段意

禮有外在的儀式與內在的意義兩個方面,一般人往往容易注重形式,而忽視內在實質,孔子認為,禮的內在實質比它的形式更重要。

3.5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p>

注釋

①夷狄:泛指邊地的少數民族。②諸夏:中原地區。亡:通“無”。

譯文

孔子說:“邊地蠻族有君主,不如中土沒有君主?!?/p>

段意

這一章從文義上看,是贊美中原地區文化的先進。據說,后來女真人打到山東時,曾對著孔子的像斥責他說了這句話,而孔子也確實有“內諸夏而外夷狄”的思想。但是,就這段話來說,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這是孔子對當時周天子勢力衰微所表達的憤慨。既然文明程度不高的“夷狄”尚且知道要有君主,文化一向發達的中原地區反而卻無視天子,難道不感到羞愧嗎?

3.6 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注釋

①旅于泰山:祭祀泰山。旅是一種祭祀的名稱。按規定,當時只有天子和諸侯才有資格祭祀境內的山岳。②冉有:魯國人,姓冉,名求,字子有??鬃拥牡茏?,擅政事。③女:通“汝”,你。

譯文

季氏祭泰山,孔子對冉求說:“你不能挽回嗎?”冉求答道:“不能?!笨鬃诱f:“嗚呼!難道泰山居然還不如林放嗎?”

段意

根據禮制,諸侯國疆土內的山岳,應該由諸侯來主持祭祀,季氏要去祭泰山實際是一種僭禮的行為。當時冉求正擔任季氏的家臣,所以孔子要責問他為什么不阻止季氏。當孔子得知這件事已經無可挽回時,說了“難道泰山居然還不如林放”的話。這句話有兩層涵義。其一,是希望季氏懂得不當祭而祭,神是不會領受的道理,從而停止僭禮行為;其二,是以林放(在本篇的前二章中,他曾向孔子詢問禮的要義)來勉勵冉有,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不能掉以輕心。

3.7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p>

注釋

①射:射箭。上古時,比賽射箭是集會、宴飲時必有的娛樂節目,所以,射藝是古代貴族必須掌握的技藝之一,相傳孔子也曾將它作為弟子的必修課之一。

譯文

孔子說:“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要是有爭的話,那必定就是射了!作揖謙讓而上場比試,射畢下來飲酒,但那種爭也是君子式的?!?/p>

段意

此章是贊美射藝有君子之風。關于射藝的詳細情況,可以參閱《儀禮·鄉射禮》。

3.8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后素?!?/p>

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注釋

①巧笑倩兮:笑得很倩麗。兮(xī西),句末感嘆詞,無義。美目盼兮:美麗的眼睛左右顧盼。素以為絢兮:在白絹上著上絢麗的色彩。素,指白色的絲織物。②起:這里有發揮、領悟的意思。予:我。

譯文

子夏問道:“‘巧笑倩麗,美目流盼,在白絹上著上絢麗的色彩’,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先以白色打底,再上顏色?!?/p>

子夏說:“要以禮為后盾嗎?”孔子說:“商啊,你悟到我的用意了!能開始和你談《詩》了。”

段意

此章是孔子與子夏談《詩》。子夏提到的一節《詩》本是形容女子的美貌,孔子發揮為儀態必須用禮來熏陶,子夏由此引申出以禮為立身根本的道理,得到了孔子的稱贊。由此可見,孔子向弟子講授《詩》,有很強的實用性,他不僅僅說《詩》義,而且從中引出一定的道德訓誡。

3.9 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征之矣?!?/p>

注釋

①杞(qǐ起):周初為夏朝王室后裔所建立的封國,公元前445年為楚所滅。②宋:周初為殷朝王室后裔所建立的封國,公元前286年為齊所滅。③文獻:指典籍(文)和賢人(獻),與現在的“文獻”涵義不盡相同。

譯文

孔子說:“夏代的禮我能述說,但杞國不足以證明它;殷代的禮我能述說,但宋國不足以證明它。這是典籍和熟悉掌故的人不足的緣故,足了我就能證明它們?!?/p>

段意

孔子認為,禮制不僅僅是條文,而且還有賴于掌握它的賢者。夏、殷兩代的禮,雖然沒有完全散失,但由于沒有人去繼續掌握它們,所以不僅不能恢復,連談論它們都有困難了。

3.10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觀之矣。”

注釋

①禘(dì 帝):當時由天子每隔五年在祖廟中舉行一次的祭祀大典。魯國由于開國君主周公的特殊地位,所以也能舉行這樣的祭典。灌:指祭典中用香酒酹地,迎請神靈的禮節。而往:以下的禮儀節目。

譯文

孔子說:“禘祭從酹酒以后的節目,我就不想觀看了?!?/p>

段意

此章是孔子感嘆魯國禘祭的失禮。關于“吾不欲觀之矣”的涵義,有兩種說法:一說魯國舉行禘祭是僭越行為,所以孔子不想觀看;一說魯國宗廟的祖宗神位排列失序,孔子不便說國君失禮,因此說不想再看下去了。

3.11 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

注釋

①示:通“視”,觀看。

譯文

有人詢問禘祭的涵義,孔子說:“不知道啊,知道它涵義的人看待天下,就如同看這里?!闭f著指著自己的手掌。

段意

孔子并非真的不知道禘祭的涵義,由于魯國禘祭失禮,所以,說了等于是暴露國家和君王的缺點,有背于“為尊者隱”的準則,因此,孔子在這種場合只能回答不知道。但孔子又暗示那人,自己其實是知道的,說不知道是另有原因。

3.12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p>

注釋

①如不祭:舊說孔子因事不能親自祭祀,所以委托人代他進行祭祀,禮儀雖然舉行過了,但孔子因沒有親自到場向祖先表示敬意,感到歉意,所以說“如不祭”。

譯文

祭祖如同先祖在世,祭神如同神存在??鬃诱f:“我沒有參與祭祀,就如同不祭祀?!?/p>

段意

這一章是說,祭祀不僅是一種儀式,更主要的是表達虔誠的心意。

3.13 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竈’,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注釋

①王孫賈:衛靈公的大臣,是當時衛國的有權勢者。②奧:房屋的西南角,古代一般是尊者所居處的地方。媚:討好。竈:煮飯的灶頭。一般認為,這兩句話是古代的俗語。其涵義有多種解釋,大體是說,奧的位置雖然尊貴,不如灶經常起作用。

譯文

王孫賈問道:“‘與其討好奧神,不如討好灶神’,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不是這樣的,得罪了上天,連祈禱的地方也沒有?!?/p>

段意

王孫賈用比喻的方式暗示孔子,應該討好有勢力者;孔子也用同樣的方式回答他,任何有勢力者都無法逃脫大道的制約。

3.14 子曰:“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p>

注釋

①監:通“鑒”,借鑒。二代:指在周以前的夏、商二代。②郁郁:茂盛的意思。文:此指典章制度。

譯文

孔子說:“周借鑒了夏、殷兩代,多么豐富的典制??!我遵循周代的。”

段意

此章是贊美周代禮制的完備。

3.15 子入太廟,每事問?;蛟唬骸笆胫^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p>

子聞之,曰:“是禮也。”

注釋

①太廟:祖宗的神廟。②鄹人之子:孔子的父親曾擔任過鄹邑(在今山東曲阜東南)的大夫,孔子就出生在鄹邑,所以人們稱他為“鄹人之子”。

譯文

孔子進了太廟,每件事情都詢問。有人說:“誰說叔梁紇的兒子了解禮呢?進了太廟,每件事情都詢問?!?/p>

孔子聽說了,說:“這就是禮?!?/p>

段意

據說,這一章所記載的是孔子在官府擔任職務后,初次進入太廟參加祭祀的事情,它反映了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求實態度。

3.16 子曰:“‘射不主皮’,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p>

注釋

①皮:皮做的箭靶子。②科:等級。

譯文

孔子說:“‘射不以穿透皮靶為主’,射藝的力度有不同的等級,是古時候的規矩?!?/p>

段意

射藝主要是陶冶情操,人的力量有大小,是天生的差距,所射藝不以此為主。宋代的理學家認為,孔子這番話主要是針對當時諸侯不敬奉周天子而“爭于力量”所發的感嘆。

3.17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p>

注釋

①告朔:按當時的禮制,周王室在每年年末要向諸侯國頒布第二年的歷書,諸侯國的國君應在自己的祖廟里舉行儀式接受歷書。餼(xì戲)羊:用于告朔禮的牲羊。

譯文

子貢打算去掉向祖廟告朔所用的活羊,孔子說:“賜啊,你愛惜這只羊,我愛惜這項禮儀?!?/p>

段意

當時告朔禮已不再舉行,但魯國的有關部門依然分配給祖廟用于告朔禮的牲羊。子貢從節約的角度出發,想省下用于禮儀的活羊??鬃诱J為,在這個問題上,節約并不是主要的,關鍵在于不要廢禮。按照古代的傳統觀念,接受歷法意味著尊奉王室的統治權,所以告朔禮的意義重大。魯國雖然不舉行禮儀活動,但撥出用于儀式的用品,還有一點禮的殘存形式,如果去掉了牲羊,那就什么痕跡都沒有了。

3.18 子曰:“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p>

譯文

孔子說:“事奉君主禮數周到,人們會認為是諂媚?!?/p>

段意

孔子既感嘆當時君臣之間失禮,同時也感慨行為正直的困難。

3.19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注釋

①定公:魯定公,名宋,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定”是他的謚號。

譯文

魯定公問道:“君主差使臣子、臣子事奉君主,該怎么樣呢?”孔子說:“君主以禮差使臣子,臣子以忠事奉君主。”

段意

此章是說,君臣應各自做合乎自己身份的事,君臣之間要以禮儀、道德來互動。

3.20 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注釋

①《關雎》(jū居):《詩·周南》中的第一篇詩歌。全詩描寫了女子對自己所愛者的想念之情。淫:過分、放縱。

譯文

孔子說:“《關雎》快樂而不放縱,哀怨而不傷感?!?/p>

段意

《關雎》是《詩》中的一首著名愛情詩。孔子認為,這首詩表達感情含蓄委婉,“發乎情,止乎禮”,所以加以稱贊。這一點,不僅是孔子評價文藝作品的標準,同時也是他對道德修養的基本要求。

3.21 哀公問社于宰我,宰我對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戰栗。

子聞之,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p>

注釋

①社:社神,這里指神廟中所供奉的木主。宰我:魯國人,名予,字子我。孔子的弟子,言語科的高材生。

譯文

魯哀公向宰我詢問社主,宰我答道:“夏人用松木,殷人用柏木,周人用栗木?!辈⒄f,這是要使得民眾顫栗的意思。

孔子聽說了,說:“已成的事情不述說,結束的事情不勸諫,過去的事情不怪罪。”

段意

夏、商、周三代社主用不同的樹木,與他們各自的風俗有關,而宰我卻用不恰當的解釋來回答哀公的詢問,孔子知道后,說了這一番話來抵消它的消極影響。

3.22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注釋

①管仲:名夷吾,仲是他的字。齊桓公時的大臣,曾輔佐齊桓公改革內政,增強國力,使齊國稱霸諸侯。②三歸:前人對此有各種解釋,據楊伯峻說,三歸是指市租。③官事不攝:家臣不兼職,意思是他所設置的家臣很多。④塞門:門前起遮蔽作用的墻壁,類似后世的照壁。⑤反坫(diàn店):廳堂上用以放置器物的土臺。

譯文

孔子說:“管仲的器度狹小啊!”

有人問:“管仲儉約嗎?”孔子說:“管仲收取市租,家臣不兼職,怎么能儉約呢?”

那人說:“那么,管仲通曉禮嗎?”孔子說:“國君設立照壁,管仲也設立照壁;國君為了邀結他國君主,有放置酒杯的坫臺,管仲也有放置酒杯的坫臺。如果管仲通曉禮,誰不通曉禮呢?”

段意

此章是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在本書的《憲問》篇中,孔子對管仲的事功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但孔子并不贊同齊桓公稱霸的行為,因此,對于管仲個人的道德修養則頗有微辭。所謂“器度狹小”,并不是小氣,而是指不具有王佐之才。

3.23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注釋

①大(tài太)師:主管音樂的官員。②翕(xī西)如:形容聲音一齊奏響。如,表示樣子、狀態。③從(zòng縱):指展開。④純:此指節拍和諧。⑤皦(jiāo澆):明晰。⑥繹:連續不斷。

譯文

孔子告訴魯國太師奏樂之道,說:“奏樂是能通曉的。開始演奏時,五音齊鳴;展開時,音律和諧,節奏明晰,連綿不斷,以此成樂?!?/p>

段意

孔子把和諧作為樂的基本要求,這一點與他主張“中庸”的思想是一致的。

3.24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注釋

①儀:地名,屬衛國,今地不詳。封人:官名,具體職守不明,大體是地方上的長官。②二三子:諸位,此指孔子的弟子。喪:此指景況不好。③木鐸(duó奪):古代用以召集眾人的銅鈴,里面的鈴錘是木質的,故名。

譯文

儀邑的地方長官求見孔子,說:“凡有君子來到敝邑,我從沒有得不到接見的?!笔虖牡牡茏邮顾娏丝鬃?。他出來后說:“你們何患不遇呢?天下無道很長久了,上天將要把夫子作為醒世的木鐸?!?/p>

段意

這一章是對孔子德行的贊美。

3.25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注釋

①《韶》:相傳是舜時歌頌世道升平的樂曲名。②《武》:相傳是周初歌頌滅商武功的樂曲名。

譯文

孔子談到《韶》樂,說它“極其美好,又極其完善”;談到《武》樂,說它“極其美好,但并不極其完善”。

段意

孔子對這兩種樂曲的不同評價,體現了他對于舜和武王取天下方式(禪讓與征伐)的不同態度。

3.26 子曰:“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注釋

①寬:寬宏大度。②臨喪:參加喪禮。

譯文

孔子說:“居于高位不寬厚,行禮不恭敬,臨喪不悲哀,我為什么去觀瞻呢?”

段意

這一章與本篇林放問禮的意思相同。行禮盡意是最高的境界,后代所謂的“通儒”和“陋儒”正是在這一點上區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托克前旗| 洪湖市| 小金县| 广河县| 启东市| 永登县| 嵊泗县| 黄大仙区| 灵丘县| 雷山县| 东台市| 会宁县| 尼木县| 青浦区| 浙江省| 昭觉县| 绥阳县| 荆州市| 苍南县| 香河县| 巴彦淖尔市| 吴桥县| 黑水县| 德兴市| 九龙坡区| 唐山市| 北安市| 东乌珠穆沁旗| 手游| 十堰市| 华池县| 保德县| 河南省| 绿春县| 雷州市| 尤溪县| 白沙| 东山县| 天气| 新建县| 双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