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譯注
- 金良年
- 4140字
- 2020-06-12 16:02:06
學而第一

◎學而第一
1.1 子曰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②?有朋自遠方來③,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④,不亦君子乎⑤?”
注釋
①子:古代對有學問、有道德男子的尊稱,在本書中是指孔子。時:用以修飾“習”的副詞,指一定或適當的時候。習:練習、溫習。②說(yuè月):通“悅”,高興,快樂。③朋:具有共同見解的人。有人認為,這里的“朋”是指弟子。自遠方來:朱熹《論語集注》(以下簡稱《集注》)說:“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形容自己學說的影響廣泛。④慍(yùn韻):怨恨,發怒。⑤君子:此指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譯文
孔子說:“學了能按時溫習,不也很快樂嗎?有共同見解的人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不為他人所理解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段意
此章從學習的角度闡述了君子的要求。這一章的三句話,由于缺失語境,很不容易確切解釋,前人對此另有一解,謂“學而時習之”是指其學為時人所習,故而快樂;因而有人從遠方來談道就非常高興,反之,不為人所知亦不怨恨。可備一說。
1.2 有子曰①:“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矣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生⑥。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⑦!”
注釋
①有子:魯國人,名若,孔子的弟子。他的面貌很像孔子,所以孔子死后,孔門弟子一度“相與共立為師,師之如夫子時也”。在《論語》中,對孔子的弟子一般都稱字,唯獨對有若和曾參特稱為“子”,因此有人認為《論語》可能是他們兩人的弟子所編集的。②其:語助詞,表示虛擬或猜度。弟(tì替):同“悌”,敬愛兄長。③好(hào耗):喜好。④鮮(xiǎn顯):少。⑤務:致力于。本:根本、基礎。⑥道:事物的基本道理。⑦為:實行、做。與:同“歟”,感嘆詞。
譯文
有子說:“為人孝順悌愛而喜好冒犯在上者的,很少見;不喜好冒犯在上者而喜好作亂的人,還從未有過。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確立了,事物的基本道理就形成了。孝順悌愛大概是實行仁的根本要點吧!”
段意
孔子曾教導有子,道德修養要從根本上著手。
1.3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②!”
注釋
①巧言:花言巧語。令色:修飾儀表。②鮮矣仁:朱熹《集注》云:“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者所當深戒也。”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儀容偽善,幾乎就不具備仁了。”
段意
孔子認為,仁主要是內在的道德,外在表現是末節。花言巧語、儀容偽善都是為了取悅于他人而做的行為,所以幾乎無仁德可言。
1.4 曾子曰①:“吾日三省吾身②: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③?傳不習乎④?”
注釋
①曾子:魯國人,名參(shēn身),字子輿,孔子的弟子。②吾:人稱代詞,我。日:每天。三:古人常以三、九來表示多的意思。此處正好列舉了三件事,與“三省”巧合,不可因此釋為“三次”或“三件事”。省(xǐng醒):省察,檢查自己的思想行為。③友:具有共同志向的人。④傳(chuán船):此指傳授他人的學業。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省察自身:替他人謀事是否忠誠?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傳授他人的學業是否熟習了?”
段意
曾子認為,修身必須事事謹慎、天天自省。朱熹《集注》說:“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其自治誠切如此,可謂得為學之本矣。”
1.5 子曰:“道千乘之國①,敬事而信②,節用而愛人③,使民以時④。”
注釋
①道:治理。千乘(shèng剩)之國:具有千乘兵車的國家。春秋時代以兵車的數量來計算國家的實力,所謂“千乘之國”,指能動員千乘戰車、千乘防御用車的國家,即擁有十萬軍隊、八千匹戰馬和十萬戶居民。這在當時屬于中等水平的諸侯國。②敬:嚴肅慎重。③人:指士大夫以上的統治階層。④使民以時:春、夏、秋三個季節不妨礙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只在冬季征調勞動力。
譯文
孔子說:“治理具有千乘兵車的國家,謹慎處事而守信,節約用度而愛護他人,按時令來役使民眾。”
段意
此章是孔子論治國的大綱。
1.6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①,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②。行有余力③,則以學文④。”
注釋
①弟子:此指年紀幼小的人。②汎:同“泛”,廣泛。③行:指做到以上這些事。④文:朱熹《集注》取鄭玄的說法,認為此處的“文”是指古代貴族必修的禮(禮儀)、樂(音樂)、射(射箭)、御(駕車)、書(書法)、數(算術)等六項技藝。
譯文
孔子說:“后輩小子在家孝順、出外悌愛,謹慎而守信,泛愛眾人而親近仁者。做到這些還有余力,就用來學習技藝。”
段意
此章說,學習以修身、實踐為本,藝文的修習是次要的。
1.7 子夏曰①:“賢賢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③,與朋友交言而有信④。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注釋
①子夏:衛國人,姓卜,名商,子夏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孔門高材生,擅文學。②賢賢:敬重德行。前一個“賢”作動詞用。易色:輕視容貌。③致:獻出。④交:交往。
譯文
子夏說:“敬重德行而不看重容貌,事奉父母能竭盡其力,事奉君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與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即使自稱未曾學習,我必定說他學了。”
段意
學習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品德,如果達到了要求,就等于是學了。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①,無友不如己者②,過則勿憚改③。”
注釋
①主:為主。鄭玄《論語注》釋為親近,亦通。②無:通“毋”,不要。友:此作動詞用,結交。③過:過錯。憚:害怕。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不威嚴,所學就不穩固。以忠誠守信為主,不要與不如自己的人交往,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段意
此章是講君子自我修養的功夫。
1.9 曾子曰:“慎終追遠①,民德歸厚矣。”
注釋
①慎終:慎重處理父母的喪事。追遠:劉寶楠《正義》云:“言凡父祖已歿,雖久遠,當時追祭之也。”下文既謂“民德歸厚矣”,顯見以上是指統治者的行為,《左傳·成公十三年》云:“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譯文
曾子說:“謹慎送終、追念遠祖,民眾的德行就歸于淳厚了。”
段意
此章是說統治者應如何以自己的行為來影響民眾的道德。
1.10 子禽問于子貢曰①:“夫子至于是邦也②,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③?”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④。”
注釋
①子禽:姓陳,名亢(káng抗)。鄭玄《論語注》說他是孔子的學生,但從本書《子張》篇的最后一章來看似乎又不像,故而朱熹《集注》懷疑他是子貢的學生。子貢:衛國人,姓端木,名賜,子貢是他的字。孔子的弟子,擅言語。②夫子:當時對曾經當過大夫的人的敬稱,后來也用來稱呼長者。邦:指國家。③抑:或者、還是。④其諸:表示或然的語氣詞。
譯文
子禽問子貢說:“夫子來到一個國家,必定知悉它的政務,是特意去打聽的呢,還是人家告訴他的呢?”子貢說:“夫子憑藉溫順、和善、恭敬、節制、謙遜而得知的。即使夫子特意去打聽,恐怕也不同于別人的打聽吧。”
段意
此章主要說孔子德行的感召力。
1.11 子曰:“父在,觀其志①;父沒,觀其行②。三年無改于父之道③,可謂孝矣。”
注釋
①觀其志:觀察父親的志向。意思是說,父親在世時,當兒子的不能自專,應該順從父親的志向。②觀其行:觀察父親的行為。意思是說,父親去世后,應該遵循父親生前的行為。③三年:古人以三年子女為父母的服喪期,所以此處的“三年”當指實數。
譯文
孔子說:“父親在世,觀察他的志向;父親去世,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改變父親的準則,可以說是孝了。”
段意
此章說孝的行為。儒家認為,孝包括撫養父母,但主要不在于生活方面,而在于感情上的撫慰。父母最感欣慰的莫過于子女有所作為,因此,遵循父親的訓誡也是孝的一種具體表現。其次,在傳統社會中,老年人的經驗很有價值,一般情況下不可輕易否定,從這個意義上說,孝又是保持傳統延續的手段。至于“父之道”是否一定不能改變,朱熹《集注》引尹氏說云:“如其道,雖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然則三年無改者,孝子之心有所不忍故也。”
1.12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①,斯為美②。小大由之③,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注釋
①先王:前代君王。②斯:此。③由:遵循。
譯文
有子說:“禮的作用,和諧為重。先王的準則,以此為美。大小事情都遵循它,有的地方不照辦,是因為知道和諧雖然是和諧了,但如果不用禮來節制也是行不通的。”
段意
有子認為,和是禮的最高境界,但必須是用禮來加以節制的和。
1.13 有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①。恭近于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②,亦可宗也③。”
注釋
①復:復核、檢驗。②因:依藉。失:失去、離開。③宗:效法。
譯文
有子說:“守信接近義,是說的話經得起檢驗的緣故。恭敬接近禮,是遠離恥辱的緣故。所依藉的不離開自己的親人,也是能效法的。”
段意
此章的意思是說,道德修養可以從相近的小事上做起。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①,可謂好學也已。”
注釋
①就:請求。有道:朱熹《集注》云:“凡言道者,皆謂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者也。”
譯文
孔子說:“君子飲食不要求飽,居住不要求舒適,敏捷處事而謹慎言語,請求有道者匡正,可以說是好學了。”
段意
此章是說好學者的行為。
1.15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①,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②,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③。”
注釋
①未若:不如、及不上。貧而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引此句作“貧而樂道”,與下文“富而好禮”對舉,當系古本,但此處不加“道”字亦通。②《詩》云:此處引文出《詩·衛風·淇奧》。切、磋、琢、磨是加工玉器的不同工序,《爾雅·釋器》則說是指加工骨角、象牙、玉、石不同質料的工藝。③諸:之于。往:過去,此指已知的東西。知來:此指推及其他的東西,即本書《述而》篇中所要求的“舉一隅而以三隅反”。
譯文
子貢說:“貧困而不諂媚,富有而不傲慢,怎么樣?”孔子說:“可以啊,但不如貧困而快樂,富有而喜好禮。”
子貢說:“《詩·衛風·淇奧》說‘切割銼削,琢磨打光’,就是這個意思吧!”孔子說:“賜啊,可以開始和你談《詩》了,告訴你道理就能知道其他的東西了。”
段意
孔子教導子貢,修養不僅是行善,更主要的是樂道。子貢由此悟到了學習要不斷深化的道理。
1.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注釋
①己知:不了解自己。
譯文
孔子說:“不擔心別人不了解我,擔心我不了解別人。”
段意
此章告訴人們,遇到問題首先應尋求自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