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培養了不起的男孩之生活篇(14)
- 培養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 凡禹 燕君
- 5478字
- 2014-01-17 11:55:13
這位做爸爸的應該怎樣對女兒說呢?他應該高興地對女兒說:“多么漂亮的一塊石頭呀!讓我們把它清洗干凈,以便我們能夠好好地欣賞它。接下來我要給你一條毛巾,一副手套,或許你能夠發現更加漂亮的石頭。”這位做爸爸的應該知道:石頭上的泥土很容易被洗掉;然而,他對孩子探索精神和想像力所造成的創傷,卻是短時間內無法愈合的。
孩子們都很欽佩那些勇于探索、敢于迎接挑戰的人,并樂意效仿他們。然而,大多數時候,我們卻教孩子們循規蹈矩,不要冒險。.
3.讓孩子用心考慮如何取得成功。勸導你的孩子多想想如何去取得成功,而不要為成功路上可能會遇到的坎坷過多地擔憂。相信自己能夠取得成功的人,才能夠成為一位激勵他人追隨自己的領導者。·
“可能性思考”是領導能力的一種重要體現。那些能夠認真地思考問題,并把想出來的解決之法告訴大家的人,無疑將成為大家的領導者。鼓勵孩子作如果前提變化又將怎樣的推測。孩子一旦具備勤于思考、善于推測的能力,往往很容易成為同齡人中的領頭羊。
4.給他們一個機會。領導才能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磨煉。鼓勵你的孩子出面組織一些集體活動。支持孩子在班上競選班干部,在運動隊中擔任負責人,因為這些都可以給孩子提供展示自己領導能力的機會。如果孩子能夠成為校學生會或團支部的成員,那么他或她同樣擁有鍛煉并展示自己領導才能的良好機會。
然而,你需要注意的是,應當讓你的孩子在他或她自己感興趣的領域,爭取成為領導者。有些孩子樂意作運動場上的領頭羊,另一些孩子則對當班干部情有獨鐘。并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夠成為班長,或者都想成為班長。但寫作方面才華橫溢的孩子,可以成為校報的編輯;擅長下象棋的孩子,則可以力爭成為學校象棋俱樂部的主任。孩子們在自己所擅長的領域統領別人,有助于他們樹立信心,而信心又是領導能力的基礎所在。
5.認真對待孩子們的夢想。家長要認真對待孩子們的夢想,鼓勵他們樹立自己的理想,哪怕他們的理想你聽起來非常稀奇古怪。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善于想像,以及考慮著如何把自己的想像變為現實的能力。
人們所說的領導者,就是那種能夠勾畫出一個藍圖,把它給大家做一解釋,并激勵大家沿著他的道路前進的人。領導者邁出的第一步,就是有自己的夢想。
6.讓孩子作“如果前提變化又將怎樣”的推測。你可以借全家人一塊兒吃飯的時機,鍛煉孩子的這類能力。讓你的孩子主持家庭晚間討論會,使孩子有權依次聽取其他家庭成員所發表的意見,然后總結出全家人在哪些方面達成了共識。
7.做孩子競選活動的支持者。當班級中競選學生干部時,你的兒子或女兒希望能夠當選。遇到這種情況,你應該主動做孩子競選活動的支持者,并為他或她競選出謀劃策。比如,當我的孩子想競選班干部時,我告訴他一條秘訣:每天到學校剛一見到班上的同學,就熱情地打個招呼,向他們友好地微笑。
久而久之,他的人緣就會很好,就能夠團結班上的許多同學,這樣一來,他在競選班干部時也就有了較好的群眾基礎。試想一下,那些不僅對自己圈內的朋友熱情相待,而且也對其他同學表示友好的孩子們,是很容易得到大家認可的,也很快能夠成為大家的領導者。
8.教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靈活應變,并具有責任感。積極育兒法研究中心位于北卡羅萊那州的加斯托尼亞市,在該中心工作的家庭心理學家約翰·羅斯蒙多,把尊重他人、靈活應變及責任感視為家長應當在孩子身上培養的基本品格。領導的重任時常要落到那些為人隨和、以禮相待(尊重他人),遭受挫折時總能想出新的解決方法(靈活應變),并且敢于面對自己行為所帶來的結果(責任感)的人們的肩頭。
最后需要提醒一點,真正能夠對孩子起作用的,是你的言傳身教,而不是你的夸夸其談。如果你整日對你的鄰居或同事說三道四,你就無法指望你的兒子或女兒尊重他人;如果你偷稅漏稅,那么你也無顏教育你的孩子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對領導者進行的研究表明,他們的父母也展示出了領導素質,盡管他們時常是以一種并沒有為眾人意識到的方式來展示的。他們把社區服務看得很重要;他們樂于助人;他們夢想著自己的家人能夠養成高尚的品德,而不是獲得豐厚的物質財富。在現實生活中,他們時常展示出能夠讓全家擺脫困境的內在力量。
營養專家告訴我們,如果你想讓孩子身體健康,那么你就應當給孩子提供健康食品:你投入什么,你就收獲什么。這條法則也適用于性格培養。你對孩子的關愛與引導,可以讓孩子獲得那種能夠轉化為領導才能的內在力量與信心。
§§§第5節了不起的男孩要窮養
“男孩窮著養,女孩富著養”是在中國流傳很久的一句教子格言,之所以根深蒂固一定有它的道理。那么,男孩為什么要“窮”養呢,對這種傳統的教育理念我們該如何理解,“窮”養男孩又有何深刻的道理和內涵?這無疑是每個男孩父母應該仔細思量的事。
★不要在男孩面前露富
生活富裕當然是好事情,誰不希望日子越過越好呢?但是“日子天天向上”不等于“孩子天天向上”。相反,我們現在見到的情況往往是“生活充滿希望”,“孩子令人失望”。為什么生活好了,孩子反倒教育不好了呢?
千萬別認為這是因為你家的孩子特別頑皮、特別不可救藥,其實這可能正是家庭教育中一種近似規律性的東西——不但北方南方有共同性,甚至中國外國都可能差不多。美國夠富強了吧?在史蒂芬·格來和簡·納爾森所著的《城里的孩子早當家》一書中,就有這樣一段關于兩代美國孩子的論述:
在20世紀30年代,成人們整日為溫飽奔波忙碌,孩子們也都非常積極地設法為家庭生活做出自己的貢獻。“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在那時,他們必須具有自理能力,他們還不得不幫助父母取得經濟收入。在家庭里,家長作為家庭的養育者和收入的主要來源,是非常受尊重的。孩子們都順從父母的教導,處處以父母的行為為榜樣。孩子從辛勤的父母那里繼承了這樣的價值觀—自我約束,負責,良好的判斷和耐心。他們也往往非常重視學校的功課,把取得好成績作為對父母養育的一種回報。
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大兒子20歲時去歐洲旅行,一個多月后,他把自己所帶的路費差不多花光了,臨行前他遇到了一匹非常好的馬,正好馬的主人要賣掉它。他太愛這匹馬了,就把自己最后的一點兒路費拿出來買下了這匹馬。然后他打電報讓父親寄點兒路費讓他回家。羅斯福給他回了一封電報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好又賣掉了馬。羅斯福反對男孩依靠父母生活。他希望自己的兒子能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
羅斯福總統訓練男孩獨立的方法則可以稱為“窮養”。羅斯福貴為總統卻不肯為兒子拿路費,實在出乎大家的意料,但正是他用 “窮養”的方法才教會了兒子自食其力。然而,中國現今的大中城市卻出現r一批批的“啃老族”。他們并非找不到工作,而是主動放棄了就業的機會,賦閑在家,不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銷往往不菲。中國家長的教育方式和羅斯福的教子方式大相徑庭。“啃老族”的出現讓我們不禁想到中國那句“富不過三代”的老話。
“富不過三代”的背后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意義呢?臺灣塑膠天王土永慶給出了答案。
王永慶常常用“富不過二代”自勉,也用其教育子女。他認為“富不過三代”的原因足后代不能繼續吃苦,缺乏危機感,而且過分追求享樂,把前人的家業都揮霍掉了。王永慶分析了三代人的特征,他認為:
第一代人,不怕困難,不怕吃苦,踏踏實實,能克服一切困難,最后取得了成功。
第二代人,雖然沒有經歷創業的艱辛,但深受父輩的影響,還能夠勤于自勉,努力工作,但是跟第一代人比起來,用功和吃苦的程度已經大大降低了。
第三代人,創業的艱辛,對于他們來說已經是很久遠的事了,他們沒吃過苦,也不知道什么是吃苦,認為今天得到的一切是理所當然的。因而隨意揮霍.不知珍惜,長久下去,自然家境衰敗。
“富不過三代”的老話告訴人們,再富也要窮孩子。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里,要讓男孩知道,富裕的生活是要靠自己的雙手去創造的,不能讓孩子以為父母已經提供了一個衣食無憂的環境,就不需要自己奮斗了。在富裕的家庭里,不在男孩面前露富是一個很需要注意的方面。
悉尼一家婦產科醫院曾出現過這樣一幕:一對夫妻來做二胎產前檢查,妻子進診室面見醫生去了,丈夫便帶著兩歲的兒子在外面大廳等侯。少頃,兒子鬧著要喝水,于是那父親便在身旁的自動售貨機上順手扯了一個免費紙杯,進廁所接了一杯自來水遞到男孩手里(自來水經過凈化,可以飲用)——那父親不是買不到飲料,自動售貨機正出售一元一杯的可口可樂和橙汁,而他也不是買不起飲料,據說,他是一家體育用品公司的主管,年薪15萬澳元。
上面案例中的父親的身體力行為“窮養男”作了最好的詮釋。他的做法的確值得我們中國的父母學習。
那么我們該怎么做呢?希望下面這15條基本注意事項能給家長以啟示:
1.孩子的物質要求,凡是過分的,絕對不可以滿足;合理的要求,除非急需,也不要立刻滿足,要延緩時間,讓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父母雙方必須統一思想,意見一致,以免孩子鉆空子。
2.絕不要出于虛榮心和攀比心理給孩子買名牌玩具、名牌服裝等。花家長的錢擺闊,會對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自立造成他們自己覺察不到的極大的暗傷,使他們外強中干。我們常常說“用父母的錢來顯擺自己,是最大的恥辱”。
3.在孩子面前絕不要露富,寧可裝窮。特別是不可以把存款告訴孩子,否則就可能引導他成為寄生蟲和無能之輩。
4.適當降低生活水準,粗茶淡飯足矣。學校要告訴學生:“家長有義務滿足你們的基本需要,沒有義務滿足你們的虛榮、奢侈和貪婪。”
5.千萬不要過早教孩子消費,不要刺激孩子的消費欲。花錢太簡單,孩子什么時候學都來得及,而掙錢的本事長大再學怕就遲了。
6.凡是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家長絕不要幫忙,除非你想刻意培養孩子的自卑和無能。不清楚孩子能不能做到的事情,應該讓孩子先試一試,家長不要急于插手,絕不要試圖掃除孩子前進道路上的一切障礙,那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7.孩子做了錯事,一定要讓他自己負責任。家長不可以代孩子受過,更不可以簡單地花錢消災,否則就是在培養孩子的軟弱、自卑和不負責任。好漢做事好漢當。從小不負責任,長大怎成好漢?
8.要邀請而不是簡單地命令孩子分擔一些家務,而且要長期堅持。要讓孩子明白,“家庭需要我出力,我的工作是別人無法代替的。”這對培養孩子的自尊、自信和責任感都很重要。
9.不要就事論事地抓學習。研究表明,學習不好的孩子絕大多數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愿學。不愿學是性格問題、非智力問題,單純補課是補不上去的。
10.不要送禮物賄賂老師特殊照顧自己的孩子,那樣等于鞏固和發展孩子的缺點。這種目光過于短淺,后果很不好。而且它可能是家長心理脆弱的表現。
11.從小注意孩子的智力類型,根據其特點,引導孩子樹立職業理想。如果家長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可以向專家咨詢。
12.少看電視多聊天。電視是單向的信息傳遞,聊天是雙向的交流;電視是虛擬的生活,別人的生活,聊天是實在的、自己的生活。但要注意,聊天時必須平等,不能只是家長一味訓斥孩子。
13.寒暑假或休息日,盡量讓孩子承擔一些負責任的工作,如給人打工,體驗自食其力的感覺。不要怕因此而耽誤學習,磨刀不誤砍柴工。
14.孩子的品質和基本性格的培養,主要靠家庭,而不是學校。不可把孩子推給學校了事,更不要以為花錢上個好學校就萬事大吉了。教育孩子靠自己,花錢買不來好孩子,這一點家長頭腦一定要清醒。
15.家長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抽時間讀點家庭教育的雜志或者參加家庭教育培訓班,以提高自身素質。中國有中國的國情,孩子教育不好,掙多少錢也挺不起腰桿來。
以上15條,講起來并不深奧,做起來卻不容易。為什么?因為許多家長總是心太軟,只顧眼前,這就是家長的見識和素質問題了。生活富裕起來以后,對家長素質的要求更高了。不是說要家長都成為家庭教育的專家,而是要求家長意志更加堅強,更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目光更加遠大。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家長成為學習型的、心理健康的家長。
★讓男孩體會到父母的工作辛苦
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噓自己的父母地位怎么顯赫,怎么日進斗金,卻不愿講其父母的錢是如何來之不易。由于不了解,所以不理解,也就談不上孝敬了。這種情況下,有意識的把孩子帶到自己父母的工作場所,讓其親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以致自然而然的心生敬意。
劉明今年1 3周歲,上初中一年級。不久前,他滋生了一種和別的同學比闊氣、比花錢大方的思想。比如,學校組織校外參觀,他聽說有的同學帶了20元零花錢,他就要家長給他30元。以前,踢足球穿一般的足球鞋就行,現在他則嚷著要買名牌球鞋,還說:“不少同學穿的是進口名牌,我買國產名牌已經是低標準了。”為了他上學方便,家里去年專門給他買了輛輕便自行車,結果沒騎多長時間,他就又纏著要買變速車。
這是青少年的一種攀比心理,青少年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錢是從哪里掙來的,并對父母給予的錢抱有一種無所謂的態度。而父母因為男孩是全家的寶,所以男孩要什么就給買什么。無形中使男孩變得花錢大手大腳,一點兒也不知道節約。男孩不知道錢是怎么來的,他們覺得來得很容易,久而久之,亂花錢的行為就會根深蒂同。如果這種行為愈演愈烈,也許真的會有那么一天,你的孩子的生存會因此而受到威脅。
如有可能,還可以讓孩子適當的參與父母的勞動,加深體會、那名對已下崗的父親嗤之以鼻的男生,有一天,陪父親在街頭替人修自行車,還在父親手把手的指導下擰了幾下扳手。他回家后默不做聲,臉上寫滿了愧疚。從此,每當父親回家,他必定端一盆溫水,絞干毛巾塞到父親手里。那份真誠的孝心,出自對父親艱辛的感激和敬重,絕非來自所謂父母的不凡。
讓孩子了解父母的收入來源、開支、儲蓄等經濟情況,知道父母賺錢的辛苦后,家長還可以通過上街購物等機會,教孩子做一些物品價格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