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培養了不起的男孩之生活篇(12)
- 培養了不起的男孩(大全集)
- 凡禹 燕君
- 5585字
- 2014-01-17 11:55:13
每個人的這一時段都是不太一樣的,比方巴金喜歡挑燈夜戰,艾青則早上詩興大發,福樓拜則慣于通宵寫作。家長可與老師配合,把一天中比較重要的學習任務在這一時段交與孩子完成,這樣花較少的時間可以完成較多的工作,讓孩子產生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成就感。
與此同時,有意識地將孩子“玩”的時間擠在大腦皮層的興奮狀態處于抑制狀態的時間段,長期如此會讓孩子產生出一種“玩原來也這么沒勁”的心理,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截斷其貪玩費時的心理路徑。培根說得好,合理安排時間,就等于節約時間。此種方法亦有功效,而且長此以往還能逼迫孩子培養一種高效利用時間的習慣。
3.適時提醒孩子遵守作息時間表。生活最忌信馬由疆、放任自流,成功往往來源于長期的堅持不懈。生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應打“持久戰”,就像馬拉松長跑,不能隨時隨刻都用全力去拼。通盤策劃,方為勝算。古人云:“文武之道,一張一弛。”
列寧說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而休息的最好方式就是不同性質的工作交叉起來。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工作的變化,便是休息。”休息好,效率自然高,時間的利用率也就高,從而達到珍惜時間的目的。
所以可以結合孩子的實際情況,在孩子、老師和家長三方參與的前提下,在充分尊重和考慮孩子休息娛樂的基礎上,為其制訂出一份合理的時間表,適時提醒孩子遵守。時間一長,可以培養起孩子對時間的一種無聲的遵從,使其樹立起一種“守時”的意識,從而養成惜時的習慣。
“守時”是做事有成的重要環節。從小養成守時的習慣,不僅到時就能自然地安心學習,提高學習自覺性和學習效率,而且有利于將來適應社會生活。
4.不要丟棄時間的“邊角余料”。零零碎碎的時間具有極大的利用價值,大塊時間的學習反倒容易導致疲勞的積累,使學習效率受到很大影響。零碎時間的學習能保持大腦的興奮狀態,效果極佳。而且,利用零碎時間學習一些必須熟記的生詞、公式、規則等,有利于反復記憶,加深印象。利用零碎時間的技巧很多。
比方,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個可隨身攜帶的小本子,記上要背的知識點,有空就讀一遍;在起床、洗臉、刷牙、就餐等活動場所的墻上,釘上一個和視線等高的小夾子,夾上一張卡片,寫上當天要背的單詞、公式等;還可運用錄音機,把要背的知識內容錄下來,吃飯、洗腳的時候都可以聽。
總之,利用零碎時間小時間,往往可能做成偉大的事。
5.把握現在,馬上行動。家長對孩子的“身教”非常重要。在孩子面前,只要有了目標,家長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孩子耳濡目染,自會意識到:立即行動,才能真正把握“今天”和“現在”。這樣可以讓孩子對時間產生一種緊迫感,做事不拖沓延宕,意識到時間是一逝而過的,抓不住,時間就溜走了。
記得大畫家柯羅曾對一位向自己請教,并表示“明天全部修改”的青年人激動地說:“為什么要明天?你想明天才改嗎?要是你今天晚上就死了呢?”所以家長應該告訴孩子,如果你決心珍惜時間并想對社會和人生有所貢獻,那么現在就行動起來吧!
6.引導孩子按照事情的輕重緩急來著手處理。當孩子面前擺著一大堆事情,比方面臨半期考試或畢業考試時的巨大復習量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不要讓自己處在窮于應付之中,不要為課業太多、時間太少而緊張和苦惱,應引導他首先冷靜地想想: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然后把它挑出來,做最優先的處理。
通過培養孩子按照問題輕重緩急的程度將其分為不同類型逐一解決的能力,可以在孩子心中樹立起自己是“時間”的真正主人的感覺,這樣孩子就會生出一種從容利用時間的心理優勢,從而使其更加珍惜時間。
7.每天都要試圖去找到一個能幫助贏得時間的新技巧。馬克思說,任何節約歸根到底都是時間的節約。培養孩子節約時間的意識能夠輕易地讓孩子對時間產生一種珍惜之情。比方,告誡孩子,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對沒有做事情的內疚上,也不要因后悔失敗而浪費時間。同時逐步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努力讓自己不要去浪費別人的時間,從而也為自己節約了時間。另外,還可將手表一直撥快幾分鐘,以使孩子每天都能趕在時間的前面。還可讓孩子在閑暇時有意識地問自己:“此時此刻,如何才能最好地使用時間?”
★觀察能力,給孩子一個國際化的視野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眼睛好、聽覺靈敏,觀察力就一定很強。其實不一定。觀察力并不是如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其實,它是在綜合了視覺能力、聽覺能力、觸覺和嗅覺能力、方位和距離知覺能力、圖形辨別能力、認識時間能力等多種能力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并且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發展的基礎。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父母不注意培養孩子的觀察力,沒有把觀察力的培養放在應有的位置上。這樣最大的弊病就是抑制了孩子思考能力的提高。俄國生物學家巴甫洛夫說:“觀察,觀察,再觀察。”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對發展孩子的智力是十分重要的。
觀察能力達到準確無誤并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功夫,并非一日養成。比如,藝術家有一種藝術家特有的眼睛,人們認為是白色的墻壁,畫家的眼里卻認為是紅色的、黃色的、藍色的……博物學家能一眼認出動物、植物的種類,檢測員則能從建筑物的外形上識別其不同的結構。當你沾沾自喜地買到一件“十分滿意”的商品時,商品質檢員一眼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
父母在鼓勵孩子勤于觀察的同時,還要注意幫助孩子善于觀察。著名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培養觀察力的最好方法是教他們在萬物中尋求事物的“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父母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呢?我們的建議是:
1. 明確觀察目的。孩子對觀察的任務的了解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致,越深入,觀察的效果也就越好。孩子在觀察中,有無明確的觀察目的,得到的觀察結果是不相同的。比如,父母帶孩子去公園,漫無目的地東張西望,轉半天,回到家里,也說不清看到的事物。如果要求孩子去觀察公園里的小鳥,那么,孩子一定會仔細地說出小鳥的形狀,羽毛的顏色,眼睛的大小,聲音的高低等。這樣孩子就能有的放矢地去觀察,從中獲得更多的觀察收獲。
2. 培養孩子觀察的興趣。孩子本來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家長應很好地利用孩子這一天性,經常帶領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讓孩子在盡情地玩耍之中,觀察萬物的悄然變化。去看春天的綠芽,夏日的鮮花,秋季的果實,寒冬的落葉,去聽蟬鳴鳥唱,這些都會引起孩子的興趣和思考。同時,家長在平時要指導孩子觀察,開闊孩子的眼界,充實孩子的知識和生活。
比如,讓孩子觀察家里養的花草、小魚,晚上帶孩子觀察星空,講講簡單的星系。白天觀云,看到云的流動,講一講“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披蓑衣”等諺語的簡單道理,這樣做不僅使孩子從中學到知識,體驗觀察的樂趣,又能促使孩子多思考,從而培養和發展孩子的良好的觀察能力。
3. 教孩子正確的觀察方法。觀察的主要方法有:
(1)綜合觀察法。即先局部后整體或先整體后局部的觀察方法,以達到對觀察對象全面正確的認識。
(2)動靜觀察法。動態觀察指按先后順序或方向位置觀察物體的變化;靜態觀察指按物體的顏色、形狀等進行觀察,建立基本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法則。父母要指導孩子學會動靜結合觀察法,為孩子以后看圖數數和看圖例式打下基礎。
(3)對比觀察。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繪畫作品,并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
(4)反復觀察。對于某一動作可讓孩子進行重復觀察,這種方法可以強化孩子大腦皮層形成暫時性的聯系,并能使各個暫時性聯系之間相互貫通,逐步形成動作的連貫一致。反復觀察能形成孩子對事物的整體認識,并掌握復雜的難度大的各個環節。
(5)順序觀察。事物的發生一般都有一個先后順序,如植物的生長。讓孩子認識一個事物發展的全部過程,建立一個完整的概念,使孩子養成按順序觀察的好習慣。讓孩子有順序地觀察,能使他們有條理地思考,達到思路清晰、言之有序,邏輯思維能力增強。一般來說,觀察是由近及遠或由遠及近;從上而下或從下而上;從左到右或從右到左;先中間后四周或先四周后中間;由表及里或由里及表等。
(5)重點觀察。在事物完整的發展過程中,必定有一個環節是主要的,如植物生長是其從生到死過程中的最主要的環節,這個環節是重點觀察的對象。這些訓練對培養孩子抓主要問題,抓中心環節,掌握大局都有好處。
4. 讓孩子見多識廣。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力必然受到影響。看到同樣一種現象,有的孩子能說出許多,有的孩子卻說不上幾句,這是什么道理呢?這與孩子知識學習的情況有關。知識學得扎實,道理融會貫通,觀察問題就比較深刻。可以說,觀察力基于知識與經驗,而知識與經驗的豐富與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觀察力的發展。
5. 鼓勵孩子邊觀察邊思考。不要總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常常會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如“天冷了水為什么會結冰?”“自己是從哪里來的?”等等。
孩子們的問題有許多是父母們意想不到的,或者覺得可笑、荒唐。面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母可能會不耐煩地說:“去!去!去!哪有這么多為什么?”也許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也許認為這些問題不值得回答。如果是這樣,會使孩子很掃興,挫傷乃至磨滅孩子對周圍事物的敏感與思考。應該明白,當孩子提問時,正是孩子求知的好機會。鼓勵孩子提問,就是為了培養他們對周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并非必須立即把每個問題的現成答案告訴他們。
★幽默才能,讓快樂一生相隨
幽默感在人際交往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幽默風趣的人,往往比不具幽默感的人更受到大家的喜歡。同時,幽默還能幫助我們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更開心地生活。俄國文學家契訶夫說過:不懂得開玩笑的人,是沒有希望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幽默可以淡化人的消極情緒,消除沮喪與痛苦,舒緩緊張氣氛,更能帶給自己和別人喜悅和希望。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家庭開始越來越重視孩子幽默感的培養。
報載一篇名叫《兒子特別“逗”》的文章,是這樣寫的:
兒子特別“逗”
兒子胖乎乎的圓腦袋,一眨一眨的大眼睛,說話慢條斯理的蠻有味,還有那兩個酒窩,總是似笑非笑的,老師夸他特別逗。一次,我帶他搭公共汽車去商場,上車后問他:“老師說你特別逗是咋回事?”兒子滴溜著大眼睛不搭話。這時車停靠站,上車的人很多,塞得滿滿的。最后上來的一個人被車門“咔嚓”一聲夾住了,半截身子在車外,那人惱火地大喊:“怎么搞的,我還沒上來!”兒子在這節骨眼上卻大聲說:“別嚷,收你半價!”滿車人都笑得前仰后合,有人說:“這小家伙準是相聲演員的兒子!”
兒子的逗,也常讓他媽媽擔憂。從小就這么“沒有一點正經”的,學習成績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果然,我在檢查他的作文時,發現不少錯別字,譬如:“熊叔叔的個子很矮”寫成了“熊叔叔的個子很短”,“爸爸趴在桌子上寫字”,寫成了“爸爸爬在桌子上寫字”,“媽媽的膽子很大”寫成了“媽媽的肚子很大”。我真是哭笑不得,佯裝生氣的樣子指著他的腦殼說:“你他媽的滿腦子歪門邪道,錯字連篇!”兒子低著頭一邊改正錯字,一邊嘀咕說:“罵我就罵我嘛,干嘛把我媽也搭上。”看,這德性你把他咋辦?
一次,有個做學問的朋友到我們家串門,我們把兒子的“沒有一點正經”的“苦水”吐給他聽。沒想到朋友說,你兒子天生有一種幽默感,只要善于培養、引導,不讓它滑向油腔滑調,它便會成為一種特殊的才華。一般來說,幽默的孩子一定思維敏捷、聰明好學,長大后一定是塊材料。妻子不以為然,那位朋友說:“連恩格斯都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品德的表現,幽默能化解沉悶和尷尬,釋放輕松愉快。我要是有這么個兒子高興還來不及呢!”
有一件事果然印證了兒子的本領。一個雙休日,我和愛人帶著兒子去一個同事家做客,同事的兒子跟我們家的姜騰是同班同學,兩人玩得很親熱。吃飯的時候,同事的兒子當著許多客人的面突然嚷道:“爸爸,我要拉屎!”同事夫婦都是很愛面子的人,認為他們的孩子說話太粗魯,缺少教養,一時都把臉拉得老長,狠狠地訓斥孩子,氣氛一下子變得沉悶了。有人勸道,算了,童言無忌。但同事仍是不依不饒地責備自己的兒子:“你就不能換一種文明說法?”他轉過頭對我的兒子說:“姜騰,要是換了你,該怎么說?”我知道,我兒子歷來是說“解手”或“上衛生間”,但萬萬沒想到此時的他竟說:“文明的說法應該是‘爸爸,我的屁股想吐。’”話音剛落,引起滿堂大笑,連我那正在生氣的同事夫婦也笑得直不起腰,氣氛一下子變得輕松愉快起來。
回家的路上,我佯裝發怒地訓兒子:“就你邪門!”兒子答:“我不那樣說,我那同學會更遭殃。
試問天下父母,這樣具有幽默感的孩子怎能不招人喜歡,這樣的孩子將來立足社會也會給世界帶來片片笑聲。
幽默,是一種俏皮、含蓄、機智的方法,是一種優美健康的品質。幽默是智慧的流露、創造的結晶,是激活思維和創造的動力之一,它有助于優化孩子的個性品質,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美感的高尚情趣。
幽默感是人與人之間的潤滑劑,透過幽默的表達,可以舒緩緊張情緒,更能營造出快樂的氣氛。給孩子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尋找自己的生活樂趣。相信你也能培養出一個幽默健康的孩子。
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因而往往更討老師的喜歡,人際關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
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父母要善于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幽默感。那么,教育中如何讓孩子學會幽默呢?
1. 創設寬松氛圍。養成樂觀自信的心態是培養孩子幽默感的前提。寬松氛圍,一是指心理上的和諧愉悅。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如果氣氛輕松、愉快,會使孩子體驗到快樂,并促使其以快樂的心情來看待周圍的人或事物。二是指氣氛的感染。幽默的環境最能激發孩子的幽默感。當孩子有幽默的語言或有趣的動作時,父母可以給他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句鼓勵的話語,建立他的自信心。當孩子遇到尷尬時,做個夸張的表情表示安撫,說句幽默的話表示安慰,有助于孩子感受幽默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