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1章 中國第二步改革發展戰略(1)

斯蒂格利茨

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已經歷了20年的歷程。中國制定自己的戰略,追尋自己的目標,并取得了顯著的成功。在慶祝貴校100周年的業績之時,我們也應該慶祝中國在過去20年來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兩億人口擺脫貧困;人均經濟增長率每年平均達到8%;從1970年起,人均壽命提高十歲。我們需要將上述成就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這將有助于我了解這些成就的顯著之處。在低收入國家中,中國是最成功的國家。從1978年至1995年間,中國經濟的增長占到所有低收入國家經濟增長的近2/3,而中國在這一時期之初只占低收入國家GDP的l/4,人口卻占低收入國家人口的40%。同樣顯著的是中國經濟增長所涉及的地區非常廣泛。當我們對中國30個省份在同一時期的收入增長分別進行衡量時,我們發現其中有20個省的人均經濟增長速度要快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國家。

與其他轉軌國家相比,中國的成就更為突出。蘇聯向市場經濟過渡已有近十年時間,在這十年里,雖然效率低下的中央計劃體制被市場體制所取代,扭曲的價格體系幾乎不復存在,私人所有制也為建立激勵機制創造了條件,但是這些國家的產出卻只有改革前的l/3。若按標準的經濟學原理,蘇聯國家的變化應該使產出大幅度增加。

當然,中國與俄國之間的改革初始條件有很大的差別。中國的經濟遠遠落后于俄國,即使在今天,中國官方規定的貧困線一天不到一美元,這是俄國官方貧困線的l/6。但是這些差別使中國面臨的挑戰更加艱巨:中國既要從欠發達國家向較發達國家過渡,又要從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渡。中國之所以能在這兩個方面同時取得成功,以及與俄國的情況相比,說明了關于改革速度和秩序的兩條經驗教訓:一是引進競爭機制比在沒有競爭的環境下搞私有化更能夠改善經濟業績和提高生產力;二是在過渡時期要保持社會組織結構穩定,并建立市場經濟所需要的體制上的基礎設施。

無論從任何角度來看,中國取得的成就都是引人注目的。但是東亞出現的金融危機使人們對東亞奇跡產生了懷疑。這些成功是否是人們的虛構?是否更多的是幻覺而不是現實?即使這些成功是真實的,但是否是建立在一種非常脆弱的經濟體系之上,因而經濟無法持續增長,并難免會出現逆轉?對那些尚未受到影響的國家來說,尤其是中國,面臨金融危機的沖擊只是時間問題嗎?

我相信這些成功不是虛構,而且受益范圍非常廣泛。在1975年,十個亞洲人中就有六個人的生活消費一天不到一美元。到1995年,這一數字下降到兩個。危機造成的經濟下滑非常嚴重(如果及時采取適當行動的話,還不至于這樣嚴重),并使上千萬的人重新陷入貧困。即使就如我們許多人所開始看到的那樣,經濟的恢復將經歷漫長而困難的過程,但我仍然相信東亞奇跡的成就將比危機造成的困難更為長久。例如,教育狀況得到改善,人均壽命提高,技術與知識取得進步,這些成就將為今后恢復增長奠定基礎。

中國至少在目前還沒有受到其他東亞國金融危機的影響,有幾條重要的經驗值得汲取:我在其他場合也曾講過,中國對長期資本的流入開放,特別是外國直接投資,這種投資還引入了人才和技術;但是中國抵擋住了對短期資本流入開放的誘惑(及壓力)。這是非常明智的選擇,因為這種短期資本流入極易波動,風險很大,卻帶不來相應的利益。那些受害最深的國家既不是金融體系最為脆弱的,也不是透明度最低的,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放開了短期資本賬戶。這似乎是解釋危機為何蔓延的一個關鍵原因。

在許多方面,初期的改革雖然實施起來比較困難,但卻是建立在非常基本的原則之上的:個人和機構都需要激勵。有了正確的激勵措施,人民將會更加努力地工作,并愿意承擔更多的風險。中國需要國外的資金和技術,也需要發展國內儲蓄和培育企業家。這兩方面中國都做到了,而且合資企業起到了將兩者結合起來的橋梁作用。中國不是對現有企業搞私有化,而是注重建立新的企業。標準的經濟學理論認為,成功的市場需要產權和競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強調產權,而中國強調競爭;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不重視經濟組織機構,不重視我所稱之為的“組織與社會資本”,而中國則采取了逐步的過渡,在改革中轉變了經濟組織結構。的確,蘇聯收入的下降要歸咎于沒有重視上述因素。雖然蘇聯的主要資源形勢略有惡化,但是人力資本和知識基礎仍然存在。既然效率低下的分配體制已被以產權為基礎的、更為有效的市場體制所取代,而且這種市場體制利用的是同一資源,為什么收入卻下降得如此之多呢?答案是:組織和社會資本不斷受到破壞,這一過程實際上在舊體制下就已經開始,而對建立新的體制基礎又努力不夠。的確,一些處理方法可能會使轉軌的努力受到損害,無論在什么方面,甚至對建立必要的法律及模仿框架都不重視,包括破產、競爭和合同等方面的法律。

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來自幾個方面。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往往容易忽視一些問題:如果在兩至三年內就能收回投資的話,可能就不會依靠明確產權來吸引投資。但這種高收益率是不可能持續的,隨著收益的下降,投資者會更加關注投資的長期安全。這就需要進一步完善體制。

的確,許多東亞國家只是在經濟速度放慢時才遇到了問題。像韓國企業那樣的高債務率,只有在產品銷售逐年增加的情況下才是有效的。如果經濟出現滑坡,或者利率增加,將會導致企業無力償還債務。隨之而來的是破產,以及整個國家經濟出現混亂。

我們不應當忘記經濟中的各種復雜關系:公司的大量破產會導致金融機構的脆弱;銀行資本的下降或者甚至破產,將造成信貸資金的減少,從而又導致更多的公司破產;任何一家公司的破產,不僅影響到向其提供信貸的銀行,而且還會影響到向其購買或銷售產品的其他公司。因此,人們非常擔心脆弱的銀行或業績不佳的企業會影響整個體系。

由于今后幾十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會放慢,因此有必要對經濟進行更好的調整。今后需進行的經濟體制變革可能會比在第一步改革中所做的更具挑戰性。而且,由于各項改革是密切相連的,因此一項改革的成功與否,要取決于其他改革是否成功。還有一條根本的經驗教訓:當經濟處于危機狀態時,改革是很難進行的。危機迫使人們采取早應采取的行動,例如銀行體系的重組,但這也使重組的任務更為艱巨。

大家可能沒有想到,我在具體的討論中會首先談到加強稅收收入的問題。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講,加強稅收收入是解決其他許多問題的基礎。中國政府的收入占GDP的比重從1978年的35%下降到1996年的11%,其中稅收收入從14%下降到10%。這樣的財政收入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要低得多,即使按可比較的GDP水平。而且從中國雄心勃勃的發展計劃以及為保證這項計劃取得成功所要解決的問題來看,這樣的財政收入規模尤其顯得很小。

政府收入下降的原因與整個經濟成功的原因有關。政府過去能夠從國有企業得到大量的上繳利潤,但是從1978年開始,國有企業的產值占GDP的比例出現下降,而且由于面臨新的競爭,利潤也隨之下降。的確,由于國有企業利潤下降以及相應稅收下降的雙重效應,成為政府收入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今天,雖然許多國有企業仍然是盈利的――這與凡是國有企業效益必定不好的意識形態上的假設相反――但是另有許多國有企業出現虧損。這些損失可能不是明顯顯示在賬目上,而是存在于銀行提供的、在商業上難以為繼的貸款中。關鍵的問題是,政府還沒有找到足夠的新的收入來源。在發展水平允許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應盡快設法彌補資金缺口,或許可以通過擴大個人所得稅,以及通過企業自行報稅來改善企業稅的征管。

為使增收措施更為有效,需要考慮以下三個問題:(一)在選擇收入來源時,決策者不僅要注意可能由于稅收政策本身帶來的扭曲,同時也要考慮政府實施稅收政策的機構能力。任何一項稅收措施的適當與否,與國家的機構能力有關。(二:)由于正常稅收征管的困難,可能會造成政府依靠“準財政”措施來籌集用于開支的資金,中國應盡量避免這種做法。(三)如果政府認為必須通過銀行體系來采取準財政措施,那么應當將其與商業性貸款分開,并且,一旦條件許可,就應停止這種準財政措施。

需要提高政府收入的原因之一,就是使政府能發揮新的關鍵作用:提供一個有效的社會保障體系。在過去,工人的社會保障主要是由企業提供,包括教育、醫療、養老金甚至住房等。過去沒有失業,所以也不需要失業保險。但是所有的市場經濟都有失業,如果要保持社會和經濟的穩定,要使企業重組取得成功,就必須為失業者提供保護。政府應承擔目前由企業提供的社會服務,使企業專心致力于生產。

中國政府非常清楚這一問題,并已采取措施加以解決。但我仍想簡要地談談為什么企業必須從提供社會保障的活動中解脫出來,這不僅是各自發揮比較優勢,使企業集中精力抓主業的問題,也是建立有效的勞動力市場的一個必要步驟。這種作法將使社會保障體制更具有透明度,從中可以比較容易地判斷哪些國有企業是由于本身的問題而出現虧損,哪些僅僅是由于社會負擔過重而造成虧損――在許多情況下,負擔是過去遺留下來的,與企業當前的經營好壞無關。

許多企業在過去提供的一項重要服務就是住房。建立具有活力的私人住房市場為何如此重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目前的住房體制不利于勞動力市場的發展,因而也限制了新企業,尤其是限制了無法向職工提供住房的小企業的發展(在市場經濟中,中小企業是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來源)。市場經濟既創造就業,也造成失業;市場經濟需要工人經常更換工作,甚至從一個城市搬到另一個城市。勞動力流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只要住房有限,而且大部分由企業所控制,那么勞動力的流動將會受到限制,新企業的建立也會受到阻礙。一位新的企業家無法雇傭到新公司需要的可能生產率會更高的工人,因為他無法在公司附近為這位工人找到住房。

其次,私人住房的發展還會帶動建筑、維修、裝飾等行業的私人小企業的發展,包括管道工、木工、漆工、電工等,新的住房還會增加對家用電器、家具等新消費品的需求,住房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在進行國有企業重組的同時,需要這些增長的動力,特別是新的企業,因為當國有企業分流人員的時候,中國需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私人擁有住房的愿望也有利于促進儲蓄;但是如果金融機構能夠以合理的條件提供抵押貸款,私人住房的范圍還會擴大。在美國,政府在建立高效的住房抵押貸款體系中發揮了帶頭作用。這種體系不僅可行,而且還在盈利的情況下向低收入階層提供抵押貸款。當然,這樣做還需要一個有效的法律體制來監督還款信譽,如果有人對抵押貸款到期不還,他將失去住房。必須要有還款激勵措施。

要發展一個更為靈活、更具活力的住房市場,自然會使人們關心住房消費中的不平等問題,不幸的是,這種不平等在某種程度上是向市場經濟過渡中不可避免的副產品。但對一些問題的說明也許可以幫助消除這些擔心。住房消費的不平等在市場因素較小的體制下沒有顯露出來,只是由于住房市場的引進才使得這種不平等變得明顯。人們可能更為關心的是,需要在住房市場中建立最低標準。但是在許多地區,住房市場的放開將會改善對大多數市民住房的提供。政府應采取積極措施,保證貧困市民的基本住房保障,但通過更加活躍的市場來增加住房供應,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整體住房水平。當然,如果住房不平等變得非常嚴重,政府可以通過稅收來解決這一問題。提高個人所得稅的累進稅率是一種辦法;然而,在這種稅制尚未完善之前,可以對大面積公寓和汽車等征收奢侈品稅。

中國政府已經認識到發展住房市場的重要性,但阻力還較大。對工人的住房價格實行限制,雖然是出于良好的動機,但在某些方面不僅不利于住房產權的轉變,而且還會加重企業的困難。如果住房產權的轉變是按低于市場的價格來進行,那么企業的資產負債表就會受到不利影響。

對住房的討論說明了許多改革之間的復雜關系:完善的住房市場不僅本身重要,而且是改善勞動力市場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國有企業改革的一部分。回過來看,這種關系會更為復雜,住房改革的成功取決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成功。

現代經濟學強調金融體制的重要性。金融體制是經濟的腦,其作用是保證有限的資本能夠被分配到最能發揮效率的地方,保證資金能夠按企業的承諾來使用。完善的金融市場有助于轉移和分散風險,使企業能夠承擔高風險、高回報的項目,而不用擔心破產。現代經濟學還強調金融市場的不完善是遭受沖擊的主要原因。金融危機頻頻出現,尤其是在過去的20年里。金融危機給政府帶來巨額的預算支出,從占GDP的3%(美國)到55%(阿根廷)。金融危機還會對經濟產生巨大不利影響。過去四年的情況表明,受沖擊國家在危機之后的五年內GDP連續下降1%~1.5%;而沒有遭受沖擊的國家則沒有任何下降。

教訓非常直接:要避免出現金融危機。但是即使是透明度很高、體制結構比較先進的國家也在近幾年遭遇了金融危機。管理金融體系顯然是不容易的。的確,在對東亞金融機構諸多批評的反駁中,其中有一條是:每一筆貸款與借款者和放款者都有關,如果一筆貸款出了問題,放款者同借款者一樣,也有錯誤。為什么那些管理很好的,受到嚴格監督的歐洲、日本及美國的銀行要借錢給那些債務――股本比例很高的韓國銀行和公司呢?這種利息可能從一開始就會不鼓勵貸款。的確,更應該受罰的是發達國家的放款機構,因為這些機構是起邊際作用的放款人,在資金貸出之時,借款的公司早已對韓國國內的銀行負債累累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神池县| 威远县| 西畴县| 花莲县| 宿州市| 资阳市| 北京市| 闻喜县| 腾冲县| 桂林市| 志丹县| 梁河县| 青阳县| 乐安县| 蛟河市| 正镶白旗| 阿勒泰市| 毕节市| 始兴县| 长岭县| 丽江市| 西乌珠穆沁旗| 南宁市| 进贤县| 大方县| 郎溪县| 盐池县| 抚顺市| 永宁县| 阳新县| 信丰县| 德清县| 松潘县| 收藏| 登封市| 包头市| 东平县| 盐城市| 漯河市| 隆林|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