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溝通無時不在,無處不在,但矛盾和問題依然層出不窮。這是為什么呢?根本原因是只強調了“溝”的過程,而忽視了“通”的結果。也就是說,不管話說得如何,反正是說給對方聽了,至于結果是否真正被對方所理解和弄懂,似乎不是說話者的事。這樣怎么能算是良好的溝通呢?溝而不通,原是溝通的互動出現了問題。
★沒有明確的目標,溝通沒目的
溝通要有雙方的互動才能實現,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只顧自己喋喋不休,而不顧別人是否愛聽,自然惹人討厭;而漫無邊際地說話,或者毫無目的地找人說一些無關痛癢的話,也不會受人歡迎。除了一些隨意的聊天外,一般與人說話,或者找人傾訴,都是有目標的,也就是帶著某種目的來溝通。
比如,夫妻之間吵架,想要達到和解的目的,所以有必要溝通;銷售人員要將東西賣給顧客,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千方百計地尋找與顧客溝通的方法;老師要達到教導學生的目的,而言傳身教,諄諄教誨,就要與學生做好溝通的工作;領導要傳達下屬某個旨意,要與下屬溝通,同樣,下屬要找領導匯報情況,請示工作意見,才會與領導進行溝通。
沒有明確的目標,溝通也就沒有目的,也就稱不上真正的溝通。
與人交談是為了享受對話的樂趣,謀求彼此心靈的交流,同時完成交談的目的。交談并不是唱“獨角戲”,它是雙方思想交流的形式之一。因此,無論是交談的哪一方,都應該明白交談的真正含義。有的人凡事都喜歡插嘴,而且一插上嘴就沒完沒了并認為自己是個說話高手,其實這是交談最大的誤區。試想,一個人總是向別人嘮叨一些自己津津有味也以為對別人趣味無窮的話,于是自說自聽自演自唱,那么有誰愿意聽呢?
因此,交談的重點在于要有一個共同的話題,而不應該像一個雜學博士那樣逢人就想說教。在交談的時候,有些人總是顯得不耐煩,使交談沒有活躍的氣氛。這種情況多半是因為話題沒有回應的話所造成的。再者,自己若是對這次的交談不感興趣,自然也會出現這種情況。
你以為壓下對方自己就能獨占會話的上風,但是別人不買賬,把你的話當耳邊風豈不是枉然?再說,如果你老是在說話時逞能,人們勢必對你“敬而遠之”,到了那種地步你又有什么意思呢?即使你想與人聊天,別人也不愿奉陪,如同舞會中的“壁花”,這便是自作自受了。
社交中的說話,彼此在對等的地位,如果在這種談話中,你一個人一直滔滔如高山瀑布,永不停止地傾瀉著,那對方就沒有說話的機會,完全是你說人聽了。這樣你肯定不會受人歡迎,甚至會被別人恥笑。
大家聚在一起聊天、說笑話,是為了達到交友、快樂的目的,于是所有人都會圍繞這個目標而輪番講述,不會冷落任何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著他自己的發表欲,如果你只想自己講,讓大家都聽自己的,就違背了與眾交談的樂趣了。比如幾個人聚在一起講述故事,甲一個一個地講了好幾個了,乙和丙誰不都是嘴癢癢的,也想來講述一兩個。可是,甲只管滔滔不絕地一個一個地講下去,使乙和丙,想講而沒有機會講。我們試想一下,乙和丙的心里一定不好受。因為他們自己沒有說話的機會,專門聽某甲的講話,自然會沒有精神聽下去,只好站起來不歡而散了。
一個商店的售貨員,拼命地稱贊他的貨物怎樣好,而不給顧客說話的機會,就不能做成這位顧客的生意。因為顧客對你巧舌如簧、天花亂墜的說話,頂多只把你看做一個生意經,決不會因此購買。反過來,你只有給顧客有說話的余地,使他對貨物有詢問或批評的機會,雙方形成討論和商談才有機會做成你的生意。
沒有明確目標的溝通,就如同沒有目的地做事一樣,說了什么話、辦了什么事,連自己都不清楚,稀里糊涂,對別人的感受也無從知曉。甚至可能會覺得,話也說了,該說的不該說的,對方也聽見了,就算是溝通了一次,然而,這種態度對對方來講并沒有起作用,帶來的是更多的反感。
反之,帶著目的的溝通,更能體現溝通的重要性,有利于人際關系的和諧。
著名科學家法拉第進入英國皇家學院工作,介紹人是戴維爵士,他們之間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談話:
戴維:“很抱歉,我們的談話隨時可能被打斷。不過你還幸運,此時此刻儀器沒有爆炸。法拉第先生,信和筆記本我都看了。你在信中好像沒有說明在哪里上的大學。”
法拉第:“我沒有上過大學,先生。”
戴維:“噢?但你做的筆記說明你顯然是理解這一切的,那又怎樣解釋呢?”
法拉第:“我盡可能去學習一切知識,我還在自己房間里建立了小實驗室。”
戴維:“年輕人,我很感動。不過,可能因為沒到實驗室中干過,所以才愿意到這兒來。科學太艱苦,要付出極大的勞動,而只有微薄的報酬。”
法拉第:“但是,只要能做好這件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報酬啊。”
戴維:“哈哈,你在看我眼邊的傷疤,這是我在實驗中引起的一次爆炸留下的。我想,你裝訂的那些書籍總不曾將你炸痛,讓你出血或把你打昏吧。”
法拉第:“是的,不曾有過,但每當我翻開裝訂的科學書籍,它的目錄常常使我目瞪口呆,神魂顛倒。”
這段對話重點突出,詳略得當,饒有趣味。戴維爵士所強調的是從事科學研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需要付出艱苦的勞動,甚至要付出傷殘或犧牲的代價,而法拉第所表示的是對知識強烈渴望,對科學的執著追求。談話結果,戴維破例讓法拉第當了自己的助手。后來,有人要戴維填表列舉自己對科學的貢獻,他在表的最后寫道:“最大的貢獻——從一句話中發現了法拉第。”假如當初一個強調學歷,另一個貪圖金錢,那肯定是另一番情形了。
所以,溝通不是信口開河,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溝通也不是天南地北無所不聊,萬事通也要看在什么人面前表現。說話東拉西扯,不著邊際,讓人不知所云,如墜霧中,聽了半天不知要表達什么意思,這樣的溝通只能是失敗的。
真正的溝通是有明確目標的,要為了實現某種目的來溝通,或解決矛盾,或尋求意見,或請求幫助,或答疑解惑,或談判合作。沒有無目的的溝通,溝通必然要取得某個結果,才算達到了目的。
有效溝通
在社交活動中,沒有人喜歡在別人面前只談自己,也沒有人愿意奉陪夸夸其談卻無半點意義的說話者,說話只講自己喜歡的話題而對別人毫無關系,這對傾聽者來說也是難以忍受。只有帶著目的來溝通,而對方又能善解人意地幫助自己完成了目的,才是溝通的雙贏。
★口才不到位,溝通沒效果
口才是一門學問,學得好的人能夠輕松自如地面對生活,并且可以借此獲得幸福、笑容、掌聲、榮譽和力量。
說話容易,但是要把話說到位、說得有價值、說得能夠打動他人,那是非常困難的。善于說話的人,可以流利地表達自己的意圖,能把道理說得清楚、動聽,并使別人樂意接受。有些人善言健談、口若懸河、出口成章,說出無數金玉良言、絕詞妙句、豪言壯語、警世箴言;又有些人信口雌黃、搬弄是非,制造多少廢話、蠢話、無用之話,給人留下說話輕浮、行動草率的不良印象,溝通自然更是無門。
有一個人為了慶祝自己40歲生日,特別邀請了四個朋友,在家里請客吃飯。三個人準時到達了,只剩一個人不知什么原因,遲遲沒有來。
這個人有些著急,不禁脫口而出:“該來的怎么還沒來呢?”三個人聽了有些不高興,其中有一個人對主人說:“你說該來的還沒有來,意思就是我們是不該來的了?那我告辭了,再見!”說完就氣沖沖地走了。
一人沒來,一個人又氣走了,主人急得又冒出一句:“真是的,不該走的卻走了。”剩下的兩個人其中一個也生氣地說:“照你這么說,該走的是我們了!好,我也走。”說完,掉頭就走了。
又把一個人氣走了。主人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不知所措。最后剩下的這個朋友與主人交情較深,就勸他說:“朋友都被你氣走了,你說話應該注意一些。”
主人很無奈地說:“他們全都誤會我了,我根本不是說他們呢。”最后這個朋友再也按捺不住了,臉色大變道:“什么!你不是說他們,那就是說我啦!莫明其妙,有什么了不起的。”說完,鐵青著臉走了。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一定要掌握語言這門學問,切不可像上述故事中那位不會說話的主人一樣。
口才不是先天造就的,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訓練來提高。因此,說還是不說,說什么,怎么說,和誰說,是一種技巧,更是一門藝術,掌握這門藝術,就能駕馭奇妙的舌頭,改變你的一生。
溝通效果的關鍵是看是否會說話。話說得好,可以增強彼此的溝通;話說得不好,就會給人際關系造成緊張。恭維的話可以張嘴就來,但是人家不會感謝你;罵人的話可以脫口而出,但是人家必定憎恨你;吹牛的話更是信手拈來,但是人家也許因此而輕視你。
溝通的效果的好壞,并不在話語的多少。有時候使盡全身力氣去喊未必讓人震驚,一聲嘆息卻能讓人心潮澎湃;有時候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常常有鼾聲相伴,而平平淡淡的只言片語卻說不定能換來掌聲雷動。所以,有時想說而不能說;有時想說而不該說;有時想說而不會說;有時想說而不敢說。這樣的情況會大大地影響了溝通的效果。
因此,說還是不說?說什么?怎么說?是一種技巧,是一種人生藝術,是一門值得你花畢生的精力去研究的學問。說話的藝術與溝通的效果是緊密相連的。
良好的談吐可以助人成功;蹩腳的談吐可以令人萬劫不復。在日常生活中,周圍的人有的口若懸河;有的期期艾艾、不知所云;有的談吐雋永;有的言語干癟;有的唇槍舌劍;有的吞吞吐吐、語無倫次……人們的口才能力有大小之分,溝通的效果自然也是天壤之別。
溝通的效果還取決于一個人說的話能否被別人所接受。不同的人接受他人意見的方式和敏感度都是不同的。
有這樣一則小故事:有個秀才去買柴,他對賣柴的人說:“荷薪者過來。”賣柴的人聽不懂“荷薪者”(擔柴的人)三個字,但他聽懂了“過來”兩個字,于是把柴擔到秀才面前。秀才問他:“其價如何?”賣柴的人聽不太懂這句話,但他聽懂了“價”這個字,于是就告訴秀才價錢。秀才接著說:“外實而內虛,煙多而焰少,請損之。”(木柴的外表是干的,里面是濕的,燃燒時會濃煙多,火焰少,請減些價錢吧!)賣柴的人聽不懂秀才說什么,于是擔著柴就走了。
故事中的秀才用別人聽不懂的語言與買柴的人進行溝通,所以,最終導致溝通失敗。我們只有必須因人、因時、因地、因內容而變化,熟練掌握溝通的技巧,才能達到溝通的目的,產生良好的溝通效果。
一般說來,文化水平高的人,不愛聽膚淺、俗氣的話,應多用一些邏輯性強的推理;文化層次較低的人,聽不懂高深的理論,應多舉淺顯易懂的例子;剛愎自用的人,不宜循循善誘,可以適當地激一下;喜歡夸大的人,不宜用表里如一,不妨誘導一下;生性沉穩的人,要多調動他的情緒;脾氣暴躁的人,用語要明快簡潔;思想頑固的人,要善于發現他的興趣點,進行轉化。如此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對癥下藥,收到最好的說服效果。為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修煉自己的口才。
1. 說話不要以自我為中心
不要把最沒有價值的“我”字當成說話中最大的字,而應該把頻率最高的“我想”“我認為”改成“我們”“你看呢”“你覺得”。少敘述自己的經歷和故事,除了真正貼切簡短的以外,更不要逢人便滔滔不絕地吐苦水,把周圍人當成宣泄對象。開口詛咒,閉口發誓,漫天許愿,隨便插嘴,也是粗鄙俗劣的表現。不講別人不感興趣的話題,要把所有人的談興都調動起來。
2. 不做沉默的“智者”
有些人因為自卑心理或因某種原因而不敢開口說話。其實,你只要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緊接著第二、第三、第四句就會跟著講出來,別人決不會在意你說得怎樣。所以,把話說出來是關鍵,因為無論怎樣你表達了自己的思想,而與人交流才是學習和進步的階梯,不要當“故作”深沉的智者,把自己封閉起來并無益處。
3. 可以試著清除語音障礙
有的人聲音尖銳刺耳,有的人聲音沙啞低沉,盡管一個人聲音的基調改變不了,但每個人還是可以發出一些不同的聲音,其中,也必有一種音色是最亮麗而具有魅力的。不同的聲音給人的感覺是不一樣的。因此,堅毅激進的聲音,給人一種奮發感;柔和、清脆的聲音使人愉快;低緩憂郁的聲音讓人悲哀;而粗俗急躁的聲音使人發怒。
說話太快,使人喘不過氣來,聽不清,你自己也白費口舌;說適太慢,使人聽得不耐煩。在說話中,聲調要注意有高有低,正如樂曲中旋律的快慢和強弱,要使你的話如同音樂一樣動聽,就要注意聲調的快慢高低。另外,說話帶口頭禪,會擾亂節奏,顯得雜亂無章。
4. 端正說話態度,溝通效果會進一步提升
在人際交往中,人們最忌諱那種傲慢的腔調、趾高氣揚的神情、刻板僵硬的語氣。而謙遜的態度、委婉動聽的語調,能給人一種心悅誠服的力量。
在奧斯卡領獎臺上,著名影星英格麗·褒曼在連獲兩屆最佳女主角獎后,又一次獲得最佳女主角獎,但她對和她角逐此獎的弗倫汀娜推崇備至。英格麗·褒曼走上領獎臺,手中舉起獎杯的時候說到:“原諒我,弗倫汀娜,我事先并沒有打算獲獎。”謙遜的一句話就消除了對方的心理隔閡。
當然,我們還應意識到:說過頭的話、刻薄話、挖苦或諷刺話、傷害感情的話都會給別人的心靈留下創傷。盡量避免舌頭惹麻煩,不搬弄是非、不說人之短、不談他人隱私。當遇事應當表白時,不要畏畏縮縮,鼓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要勇于把當時的情況講明,否則會人為地引起麻煩,產生誤會,事后難以說清。
夸張的詞有一種引人注意的效果,但用得太濫,反而使人不相信。你不可能每次說的都是最重要的消息,不可能每次都講最動人的故事,隨時、隨地經常出現“最”這個字,別人會認為你是個喜歡夸大的人。
有效溝通
與別人探討學問、接洽事務、交換信息、傳授技藝,還有交際應酬、傳遞情感和娛樂消遣的時候都離不開說話。甚至衡量一個人是否有能力,這種能力能否表現出來,在很大程度上是看他說話的水平。可以說,說話的水平決定了溝通的效果。
★人性的弱點對溝通的影響
每個人都是有著優點和缺點的,人人也都想在他人面前表現自身的優點,而掩蓋自己的不足。但有的時候,自身存在的一些弱點恰恰給彼此的溝通造成了阻礙,影響了本該和諧和平衡的人際關系。
比如,帶著偏見的眼光看待別人、看問題,無端的猜測和妄加論斷,自私性、內心狹隘等人性的弱點,是構成溝通中最可怕的障礙。
1. 主觀臆斷對溝通的影響
對人的行為沒有調查就妄加揣測,以自己的一孔之見便全盤否定,用有色眼鏡看問題,就會難于得出正確的判斷和結論。懶于思索問題,拒絕接受新的觀點和見解,就會使人越來越愚昧無知。不管對方是不是具有美好的愿望和善良的動機,對他人輕易斷言的人是不容易理解他人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