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都會以自己所特有的相貌體態、氣質風度、儀表神情、言談舉止等外部特征給別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而在與人交往的不同階段內給人留下的不同印象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應。人的形象很重要。一個人的形象直接構成了別人對你的印象,直接影響到別人是否喜歡與你溝通。
★第一印象好,溝通難不倒
心理學上有一個規律,在和比較陌生的人交往中,他給我們的早期印象往往比較深刻。有這樣一個心理學實驗證明了這個規律。
心理學家設計了兩段文字,描寫一個叫吉姆的男孩一天的活動。其中一段將吉姆描寫成一個活潑外向的人:他與朋友一起上學,與熟人聊天,與剛認識不久的女孩打招呼等;而另一段則將他描寫成一個內向的人。研究者讓有的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外向的文字,再閱讀描寫他內向的文字;而讓另一些人先閱讀描寫吉姆內向的文字,后閱讀描寫他外向的文字,然后請所有的人都來評價吉姆的性格特征。結果,先閱讀外向文字的人中,有78%的人評價吉姆熱情外向,而先閱讀內向文字的人,則只有18%的人認為吉姆熱情外向。可見,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傾向于根據最先接受到的信息來形成對別人的印象。這就是第一印象的作用。
第一印象又稱為初次印象,指兩個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第一次見面時所獲得的印象。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還會影響別人對你的看法。
一個新聞系的畢業生正急于尋找工作。一天,他到某報社對總編說:“你們需要一個編輯嗎?”“不需要!”“那么記者呢?”“不需要!”“那么排字工人、校對呢?”“不,我們現在什么空缺也沒有了。”“那么,你們一定需要這個東西。”說著他從公文包中拿出一塊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寫著“額滿,暫不雇用”。總編看了看牌子,微笑著點了點頭,說:“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們廣告部工作。”
這個大學生通過自己制作的牌子,表現了自己的機智和樂觀,給總編留下了美好的“第一印象”,引起對方極大的興趣,從而為自己贏得了一份滿意的工作。并且,因為對他有良好的第一印象,總編一直對他印象頗佳。
由此可見,第一印象真的很重要!人們對你形成的某種第一印象,通常難以改變。而且,人們還會尋找更多的理由去支持這種印象。有的時候,盡管你表現的特征并不符合原先留給別人的印象,人們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仍然要堅持對你的最初評價。第一印象在人們交往時所產生的這種先入為主的作用,被叫做首因定律。
我們要特別注意給別人的第一印象,要爭取在第一次亮相的時候,就顯出最有光彩的自己。
第一印象首先的外在表現就是個人的儀表形象。一個人的儀表是最先被對方的感官感知的。儀表是與他人的視覺距離和角度最為舒適和直接的,是彼此交往中最引人注意的部分。別人要獲悉你是怎樣一個人,首先注意的就是你的儀表,而我們想要留給對方美好的印象,首先也要從儀表開始。
儀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姿態、服飾和個人衛生等方面,它是人精神面貌的外觀。對儀表的總體要求是:樸實自然、整潔大方、莊重親切、給人好感。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公眾場合人總是趨近衣著整潔、儀表大方的人,或衣著略優于自己的人。這種行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見到,沒有人愿意同一個不修邊幅、骯臟邋遢的人在一起。
第一個印象往往是人們對其作出判斷的心理依據。如果你見到一個人衣著整齊、合體入時,表情自然,則會認為此人做事細心,有條有理,進而會想,這個人一定有責任心,你就必然會在心里產生最初的滿意的感覺,并且還會聯想到其人會有這樣、那樣的能力。反之,倘若一個人給你的最初形象是衣冠不整,嘴巴里還罵罵咧咧,你定然會作出其缺乏道德觀念的結論,甚至還會聯想到此人的其他缺點。
所以,在你要開始交友、求職等各種攻勢之前,請先花些時間審視一下自己。你的外表,穿著打扮,舉止是不是能被大眾所接受?不管你怎么的熱情和健談,不管你如何的懂得社交技巧,如果你的打扮過于考驗大眾的接受力,恐怕在一開始,你就會給人一種“不好接觸,不容易相處”的感覺,從而讓你所有的努力在一開始就注定了失敗的結果。
一個人的儀表不但可以體現他的文化修養,也可以反映他的審美趣味。穿著得體,不僅能贏得他人的信賴,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且還能夠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相反,穿著不當,舉止不雅,往往會降低了你的身份,損害你的形象。
由此可見,儀表是一門藝術,它既要講究協調、色彩,也要注意場合、身份,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體現。
你對別人可以抱著不以貌取人的原則。但你無法阻止別人對你“以貌取人”。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我們為什么不利用一切有利條件來使自己在競爭中占有更大優勢呢?
在我們今天越來越復雜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的社會上,人們恐怕來不及有時間去認真地、深入地了解一個人,就根據對一個人的外表而產生對某人的印象。所以為了更好地適應現實,給和我們交往的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我們應該花一定的精力在自己的外貌上。雖然我們更要重視內在的實力,但如果你富有外在魅力,會對你的事業有所助益。外在魅力十足的人,讓人產生“事業心強、辦事牢靠、和藹可親、有遠見、有自信、意志堅強、性情開朗、認真直率、城府不深、容易溝通”等好感。
如果領導者具有外在的魅力,必然帶給人親切和有能力的感覺,也容易被認為具有優良的品行,那么在說服或交涉之際必占有利的地位。
如果你是位俊男或美女,不妨將你的外在魅力展現在商談或說服的工作上,切勿讓它像被遮住光芒的鉆石。
一位哲人說過:“我們不僅應有美好的心靈,還應有美麗的外表。”先天的條件即使無法改變,后天我們總可以努力使自己穿著打扮更加得體一些,這樣對我們的事業甚至婚姻都會產生有利的影響。
有效溝通
第一印象是人與人之間展開良好溝通的通行證。一個衣裝得體、妝容適當的人會受到大家的歡迎,人們也樂于與其打交道;而一個不修邊幅、太過隨便的人會給人一種不想與之交往的念頭。
★打造親和力,溝通沒距離
某些人的人緣特別好,會特別吸引朋友,討人喜歡,即使是第一次與人交往。這到底有什么秘訣?對于這樣的人,你不禁感嘆地說:“他把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了!”這真是一句妙詞,一語而言中。
也有這樣一種人,也許他是我們當中最優秀的,但是我們不見得會愿意與他深交。如果要問理由,那只有一個:和他在一起覺得不自在。因為他所散發出來的優秀氣勢,讓我們感到某種距離,感到某種壓抑,感到自卑。即使這個人如何杰出,作為朋友,人們也會對他敬鬼神而遠之。
下面列舉的,是一般正常人所共同需要的三大基本渴望。利用這三種方法,就能提高你的吸引力、親和力,讓你獲得好人緣。
1. 容納
容納是人際關系的維生素。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完完全全地被接受,希望能夠輕輕松松地與人相處。在一般情況下和人相處時,很少有人敢于完完全全地暴露自己的一切。所以,若是能讓我輕松自在、毫無拘束,我們是極愿和他在一起的,也就是說,我們希望和能夠接受我們的人在一起。
專門找人家錯處而吹毛求疵的人,一定不是個好親人,好朋友。請不要設定標準叫別人的行動合乎自己的準則。請給對方一個自我的權利,即使對方有某些變態也無妨。別要求對方完全符合自己的喜好,以及行動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要讓你身旁的人輕松自在。
能接受任性、殘暴的人往往具有帶動他人向上的最大力量。一個原本脾氣暴躁、動作粗魯的人,在不知不覺中卻變成了一個和善、可靠的市民,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的太太信賴我。她從不責備我,只是一味地相信我,使我不好意思不改變。”
某位心理學家說:“要改變一個任性或殘暴的人,除了對他表示好意,讓他自己改變之外,再也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了。”很多優秀的人,往往能影響本質善良的人,接受他們,使他們更好。但是對于任性、殘暴的人,他們往往束手無策。因為優秀的那群人根本不能接受粗暴的人,甚至于避之如蛇蝎,在感情上并不相通,這怎么能想象對方變好呢?一位有名的精神科醫生談到人際關系中的容納問題時,他認為:“如果大家都有容納的雅量,那我們就失業了!精神病治療的真諦,在于醫生們找出病人的優點,接受它們,也讓病人們自己接受自己。每個人剛生下來,都很輕松自在,同時暴露出恐懼與羞恥心。醫生們靜靜地聽患者的心聲,他們不會以驚訝、反感的道德式的說教來批判。所以患者敢把自己的一切講出來,包括他們自己能夠感到羞恥的事與自己的缺點。當他覺得有人能容納、接受他時,他就會接受自己、有勇氣邁向美好的人生大道。”
2. 承認
每個人的第二渴望就是獲得承認。承認比容納更深一層。容納,實際上是消極的作法。我們容納對方的缺點與短處,伸出熱情的雙手接受他們,這只是消極的作法。倘若是積極的做法,就是找出對方的長處,不光是停留在接受忍耐對方的缺點上。
有一天,一位父親帶著自認為是無可救藥的孩子到心理學家那里去。那個孩子已經被嚴重灌輸了自己沒有用的觀念。剛開始,他一語不發,怎樣詢問、啟發、他也絕不開口。心理學家一時之間也真是無從著手。后來心理學家從他父親所介紹的情況和所說的話里找到了醫治的線索。而他的父親堅持著說:“這個孩子一點長處也沒有,我看他是沒指望,無可救藥了!”
心理學家開始應用承認的方法,找出他的長處——孩子不可能沒有任何長處。最終他找到了這個孩子喜歡雕刻,甚至可以說在這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賦,頗有高手的意味。他家里的家具也被他刻傷,到處是刀痕,因而常常受到懲罰。心理學家買了一套雕刻工具送給他,還送他一塊上等的木料,然后教給他正確的雕刻方法,不斷地鼓勵他:“孩子,你是我所認識的人當中,最會雕刻的一位。”
從此以后,他們接觸得頻繁起來。在接觸中,慢慢地找出其他事項來承認他。有一天,這個孩子竟然不用別人吩咐,自動打掃房間。這個事情,使所有的人都嚇了一跳。心理學家問他為什么這樣做?孩子回答說:“我想讓老師您高興。”看來,被人承認是每個人所渴求的。而其實要滿足這項欲望并不難。
你對一位電腦專家夸他眼光好,夸他善于看穿行情,洞穿下一步電腦發展的趨勢,他可能不以為然,覺得你不過是在拍他的馬屁而已。因為他并非只以一個成功的電腦專家自居。不過,換一個角度,你夸他做的家常菜十分有味道,也許他會樂昏了頭。稱贊人的規則是:“夸獎別人還沒有顯現出來的長處,才能使人快樂。每一個人一定都擁有不大為人所知的優點。為什么我們不去發掘這些尚不為人知的方面呢?”
3. 重視
人所需要的第三個欲望,是受人重視。所謂的重視,就是提高價值。我們都要求別人能夠重視自己的價值。為了表示我們對人家的重視,請注意以下的四種方法:不要怠慢人;對于不能立刻會面的拜訪者,應盡早約他會面;時時感謝別人;對人“特別”招待。
美國前郵政部長詹姆士·法利是親和力強,重視別人的人之中的一個杰出代表。一個有趣的事例表明,法利先生是一個知道如何增強親和力、讓人喜歡自己的專家。那是發生在費拉德菲爾城舉辦的一次“讀書和讀者”會上的事。當法利先生和其他演講者到賓館去吃午飯的時候,他們在走廊遇到了推著餐車的女服務員,餐車上裝載著桌布、毛巾和其他用具。他們繞過餐車走了進去,這位服務員絲毫沒有注意到他們。這時,法利先生向她走了過去,并且伸出手說:“嗨,你好,我是詹姆士·法利。能告訴我你的名字嗎?很高興認識你。”當這群人走過大廳的時候,一些人回過頭看了看那位女孩,她嘴巴張得大大的,顯得十分驚訝,但是,她的臉上立即綻開了甜美的微笑。
在現實生活中,凡是取得成功的人士,在社交場合中都能夠做到平易近人,善于營造舒適、自然、輕松氣氛,這也是他們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的根本原因。
有效溝通
人們都喜歡與看上去比較容易親近的人溝通,不喜歡冷若冰霜的面孔,所以,提升溝通力首先打造你的親和力。容納別人、對別人給予熱情、見面微笑,都是打造親和力的法寶。當你主動地愿意接近別人時,自然會贏得別人的真心微笑與親近感。
★腹中有詩書,溝通有底氣
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乘車到某大學去講授相對論。他的司機對他說:“博士,我聽您講過相對論已經有30多次了,您說的那些話,我都能背下來了……”
愛因斯坦笑著說:“那太好了!今天,我戴你的帽子充作司機,由你自稱是愛因斯坦去講 課吧,反正這個學校的人都不認識我,我正好休息休息。”
于是,司機果然出色地講了課。正當他要離開時,一位教授請他解答一個復雜的問題, 司機想了一下說:“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連我的司機都會解答,您不妨向他請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