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歷十二年冬[公元一六五八年],南明永歷帝等官員逃往滇西,吳三桂,卓布泰領兵不戰而奪昆明,得到南明留下糧草縱兵搶食后,馬不停蹄猛追永歷帝,由于南明失策和內部不合,到此時已是窮途,只得走上流亡的路。
就在永歷帝逃離昆明時,慶陽王馮雙禮,艾能奇長子艾承業等人已領兵向四川撤去,駐扎在建昌想避開清軍主力,在敵后聯絡夔東十三家軍隊,另開創新局面并響應永歷帝南明朝入川,指揮各部抗清以期光復中原,不料李定國因為馬吉翔,金維新勸說而改變計刬而撒向滇西,馮雙禮等人雖然忠心耿耿,卻又因各部進攻重慶而失敗,加上兵力不足,而難有做為。四川各部抗清將領信心動搖,導致各部相互火并有些則兵變降清。
同年三月,徳安侯荻三品領兵降清,并且用計賺慶陽王馮雙禮來自己營中,拿住馮雙禮獻給吳三桂,并且招降因永歷和晉王等撤向滇西地區和四川抗清各部,各部人馬失去聯糸,既不能相互呼應,也沒法集中力量對付清軍,因此清軍正好利用機會,各個擊破,一舉將南明各部力量消滅,短短兩三年時間,黔,川,滇,桂南明各部都被清軍打敗,當然也才有我們今天看到這些細細讀來令人神傷的歷史。明軍進攻重慶之役,雖由于譚詣、譚弘叛變致敗,然而這一戰役本身就說明夔東十三家大多數將領是堅決抗清,也是顧全大局的,以原大順軍為主體的這支重要抗清武裝,在南明朝廷內幾乎一直遭到歧視和排擠,早在隆武時期何騰蛟、章曠等人控制著湖南全境時,就在駐地糧餉上對其多方進行刁難,后來在永歷朝廷內又受到瞿式耜、陳邦傅、李元胤等人傾軋,孫可望掌權時也從來沒有對其提供后勤支援,把這支能征慣戰軍隊放在關鍵位置上,只有堵胤錫和劉文秀,胸懷全局主張重用十三家共圖復明大業,但是他們自己就不得志,空言無補這又從一個側面說明李定國受馬吉翔等人挑唆,沒有采納劉文秀遺表中建議由滇入川,在戰略上是失策。作為永歷朝廷后期實權人物的李定國,只想利用夔東明軍進攻重慶減輕云、貴壓力卻未能想到以主力出川,同十三家會師。如果定國主力由建昌、宜賓、樂山向重慶推進譚詣、譚弘叛變可能必然大大減少,西南兩大系統明軍會合后兵力還相當強,整個戰局演變將會有所改觀。
夔東明軍,原是大順軍舊部,抗清意志堅決,李來享原是闖王部將李過收養孤兒,后過繼給李自成當義子,李自成戰死后,李來享在夔東[今湖北西部四川東部]。【懷陵流寇始終錄》所記“夔東十三家”名號,則主要是大順軍余部:“闖賊遺黨袁宗梯(即袁宗第)、賀珍合郝搖旗、李本營、黨守素、李來亨等以兵出(今湖北東)、渠(羊渠今重慶萬州區)、施、巫、鄖(今湖北鄖縣)、竹(今湖北竹山)所謂夔東十三家也,而郝搖旗最著”“其外蜂起之盜天生城有譚文、譚詣、譚弘巫山有劉體純豐都有胡明金城有姚玉麟施州衛有王光興又有王有進、呼九思、景可勤、張顯、劉惟靈、白蛟龍、楊丙英、李世杰等莫可稽考,總所謂夔東十三家者也。”這里所記多達21家,照樣有“搖黃十三家”將領名號摻人大順軍余部,占7家即:劉體純、郝搖旗、袁宗第、賀珍、李本營、黨守素和李來亨。
這支由各部組成南明軍隊,此后乃苦苦支撐了六年直到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年]。八月初四日,李來享殺妻自焚后,才全部滅亡[注本節內容參考滕新才先生著作抗清史論敬謝]。晉王李定國和永歷朝廷在滇西日子也不好,過下關之戰失敗,讓在騰越永歷帝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王皇后,楊貴妃,竇貴妃等嬪妃,官婢老弱病殘多啼泣不支,各官員朿手無策,只有長吁短嘆。沒一人拿得起主見,永歷帝此時也更倚重馬吉翔,對他言聽計從,隨身太監楊國明,李國泰等人也和馬吉翔相互勾結,對沐天波漸漸疏遠,沐天波常流淚而無語。
鞏昌王白文選下關戰敗,后兵卒多已戰死,于是燒毀瀾滄江橋,引兵退往邊境木邦土司府所在地區籌糧籌響,積極備戰,部眾尚有五六千人,只是進入南方炎熱潮濕之地,士卒多有病死者,減員嚴重軍心渙散。
木邦,[在今云南龍陵縣南邊外怒江之西其地東至耿馬、孟定、孟連與車里連界北至遮放、芒市西北至猛卯、南坎西近緬甸舊名孟都,一名孟邦。相傳為蜀漢時,木鹿王苗裔元時內附,立木邦路軍民總管府,明置木邦軍民宣慰司,清乾隆間,緬甸攻破木邦以威協之歲供差發,光緒二十年薛福成與英訂約將木邦畫歸中國],與騰越相距二百余里,至此出國木邦人多以經商出緬,故多富庶。白文選到此找到當地土司糧響多供足。
晉王李定國派人告白文選,白文選便接入木邦軍民宣慰司,商議當前局勢,告白文選曰;“吳三桂和卓布泰,領大軍占領永昌,過不了幾天肯定會追來,晉王想在高黎貢山設伏,一舉消滅卓布泰和吳三桂大軍,以圖扭轉大局,駐防怒江防線,然后再設法聯絡內地各路抗清義軍,以圖大事。”白文選;“今已無路可退,偏安一隅不是辦法,倒不如行險棋依晉王之計,在貢山設伏,只要消滅了吳三桂,卓不泰,這明軍便可在怒江之西站穩,白文選手;“大勢漸危人心多散,降者極多,忠義之士今不多矣,望轉告晉王殿下能把守好怒江,打黑渡等,勿使敵有機也。”李定國自在貢山調集銳,六千明軍由竇名望,高文貴,任國璽每人引一部埋伏,楊祥領一支兵策應,吳三省領一支兵準備増援,自已親自帶靳統武,梁杰坐鎮中軍,高山上指揮備足滾木雷石火藥等物,做好大戰前準備。
吳三桂自入滇來,很少遇到明軍激烈抵抗,漸漸失去戒心,占昆明,奪下關,打敗鞏昌王白文選,順利占領永昌府,可謂勢如破竹所向披糜,自是張狂根本未把南明軍隊放在眼里,手下兵將也極驕橫,以為李定國已無力再打大戰,便與卓布泰等人商議;“本藩自入黔來未有-敗,今已將偽朝廷逼到緬邊,執拿偽朝廷諸逆那是指日可待,大軍自當-鼓作氣,打過怒江執拿偽朝諸逆,再班師回朝,上報皇恩,眾清軍將領皆喜形于色。
永昌府原是蠻荒之地,自明以來多有發配充軍之流犯人,遷入永昌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移入之人漸多,其中洪武年間因朱元璋為穩定國家,讓百姓回到土地上來而禁商,因此商犯多移入云南,永樂年間進入永昌移民多數因屯兵,時有土司和緬酋領兵犯境,朱棣派兵部尚書楊寧之長子楊冕,領兵抗擊叛亂,叛亂平息后朱棣命楊冕駐守永昌,木邦一帶,封楊冕為武功大將軍,其后人多在永昌府境內,兩次大遷移才使永昌府人增加起來,也因此而造成永昌府百姓祖藉多是來自內地各省。
永昌百姓都奉明為正統,見吳三桂明朝重臣而引清兵入關多視吳三桂為漢賊,更有許多人跟隨永歷帝出奔,許多鄉民組織義兵,搶吳三桂軍糧物資。只恨得吳三桂派兵四處剿殺,而吳三桂越殺越多,不得不在以后數年年剿匪,而反清百姓多為明朝移民官兵,清軍來便向山中撤去,清兵-撤又從山上下來。
永歷十三年正月中旬,[其時應是二月因那一年閏正月]吳三桂命大軍砍樹伐木準備渡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