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竭蹶救亡
- 明史三記之馬背王朝
- 梅林心
- 3344字
- 2020-08-17 18:38:21
楊容,李怡等眾人自回道人山后,只在山中勤練武藝,扎下寨來。又有山下不愿附清逃上山的村民數十戶,儼然成村寨一般,開墾土地,狩獵采桑倒也安然得以生存。
吳三桂部清軍因奮力攻打黑山門,從各處調集兵馬,所以永昌府內各地把守清兵士卒更少,楊容等眾人倒也可經常下得山來,盤查不甚太嚴,因清軍兵力有限,雖一面和緬方談判,另一面陳兵邊境,以防南明和緬軍聯合。清政府此時下決心消滅南明永歷帝等殘部。【李定國占桂林,攻湖南,戰廣東時,清廷有放棄爭奪南方之念。】
吳三桂令各部清軍奮力攻打木邦門戶黑山門,由于地勢較險要,又有李嗣興一部明軍相助,清軍也是一時難以攻下,加上吳三桂一直有私心,想做云南之主,讓朝廷給兵給糧,故不愿短時間結束云南戰事,以免清廷以云南無大戰事而召調自已,因此南明軍才得以守住黑山門,使白文選部入緬迎接永歷帝時,而不成腹背受敵之勢。
話說白文選命其子白繪為先鋒,直出緬都阿瓦城下,薩爾溫江邊。[薩爾溫江在中國境內稱之為怒江]。自已隨后領兵跟進,扎營在江邊,遣使過江與緬方交涉,意欲迎回永歷帝等人,晉王李定國亦引兵在中緬邊境,若鞏昌國公白文選部得手更可接應白文選部,從而兩部合兵擁戴永歷帝向南撤退,建立抗清基地。不料白文選連派三批使者,盡為緬方所殺,無法和永歷帝等人取得聯系。
因天氣炎熱,白文選部眾將士大多下馬來休息,將士多己不堪瘴氣之苦,多解衣甲而躺在樹下,明軍數千人馬,在緬方數十萬眾大軍看來更是顯得少,緬軍見明軍士兵馬匹很好,于是命三百緬騎渡江,奔明軍營中搶馬,不料白文選早有防備,命白繪伏兵營中。大開營門待緬騎沖入大營,營中白繪領兵殺出,四下截住緬兵便殺,那白繪將門虎子,揮動手中斬馬刀上下翻飛舞,瞬息間便將三百余緬騎盡數殺盡,有十余騎拼死突出,亦盡被趕入江中被江水卷去,未被江水沖走,亦被白繪強弓盡數射殺。白繪箭術盡得白文選傳,有百步穿楊之技。
緬方見三百騎盡被白文選部斬殺,仍以為明軍不足為慮,緬大臣象牙簡甚至告緬王;“漢軍遠來,衣甲不整,人數也不多,又身后有清軍追殺,多已疲憊,只整頓軍馬待漢軍渡河過半時,引兵擊之自可得破!”緬王即令緬軍只管把守江岸,心下卻不以明軍為重,以為待白文選渡一半時擊之可獲大勝,又下令嚴密封鎖白文選引兵到來消息,教永歷帝等不得知。
白文選自少隨張獻忠參加農民起義入,大小數百仗文武兼備,怎會不識得緬方之計?于是砍樹扎成筏排,命白繪從營中挑選百余士兵由白繪帶領,徑自大膽渡江,故作耀武揚威之勢,以引緬軍。
不多時百余騎便渡過了江,白文選命其余明軍做好渡江準備,那緬軍見明軍百余騎渡江,又不好攻擊,以為一攻擊白繪等百余人,其它明軍便不過江,白繪等百余人過得江來,跨馬提刀盡往緬軍陣中沖殺,對岸明軍擂鼓令進兵,緬軍那料到明軍區區百人敢向緬軍發動攻擊?一下子紛紛大亂,一時抵擋不住。
白文選又命明軍隨即渡江,頓時鼓聲震天,喊殺之聲陣陣,數千明軍直撲緬方大營,緬方大軍瞬間被沖得七零八落,潰不成軍紛紛逃散而去,緬王莽達喇在文武官員擁護下傖促逃入阿瓦城中,緊閉城門不敢應戰,緬王君臣一時驚慌失措。此一戰白文選部大獲全勝,繳獲大象十余頭,軍馬物資不計其數,讓那緬軍不敢小看。【顧誠先生南明史】
且說永歷帝等一干人并不知白文選己領兵到阿瓦城外,永歷帝和馬吉翔等一幫人惶惶不可終日,每每派使入見緬方,卻無意聯絡李定國等人,連沐天波等人也不見。
緬方吃了敗戰,白文選又兵臨城下,緬方無奈,只得派人到永歷帝處;“爾等君臣既來家避難,我王以禮善待爾等,何以命白文選,李定國二部兵馬殺軍民,掠我財物是何理?”那永歷帝頓時無言以對,倒是沐天波;“爾等豈知,上邦大國君臣到爾小邦荒蠻之地,爾等當以禮相待,派兵勤王。護圣上歸國,卻反而將圣上禁在此偏僻之地,對外不通消息,對內不以禮相待做何理?如今反誣天朝大軍掠爾財物殺爾軍民?”緬使不敢答。原來沐天波世居云南,封黔國公,在邊境是威名遠揚,連緬王也懼他,是故來使不能答,反是馬吉翔和永歷帝耳語半響,竟許緬使曰;“既是我家之兵,不妨下詔,讓其退出緬境。鞏昌王和晉王見詔,必會引兵退去,以免干戈再起。”遂下詔命命白,李二王退兵。
沐天波和王啟隆等人料想緬方可能吃了敗戰,便諫永歷帝;“不可也此,此番緬方恐吃了白文選和李定國的虧,何不趁此讓緬方將圣上禮送出境,得晉王和鞏昌王兩家之兵,或可東山再起,況南方各處尚有許多抗清義軍。”永歷帝;“自朕登基致今,大明曾擁有南方諸省,兵馬百萬尚不能抗擊清軍,如今勢窮,李定國和白文選部不過近萬人馬,如何能敵清軍?今幸緬王納朕在此,得以安定。如何可在馬背上四處漂泊?若晉王等光復大明,尚可一去。”遂與馬吉翔等商議,詔書不多時草詔而成,加上朱批付緬使而去。
白文選大破緬軍,士氣正盛,欲引兵攻打阿瓦城,又命人潛入城內尋找永歷帝等人下落,城一旦攻破可迎了永歷帝等人便走,勿使緬王從各地調兵勤王,一旦退過薩爾溫江,又有晉王領兵接應。計較停當,準準下令要攻城。
忽報緬使到,白文選便在營中接著,各文武將佐兩邊站定,緬方使臣入內見這陣勢,心中暗想;“不愧是上邦天朝,如此窮途末路,仍是威風凜凜!”心中唯是敬服白文選。入得營中,相見禮畢。拿出永歷帝詔書,白文選等盡伏地接詔,原是命自已退兵不可造次!又恐攻城時緬方對永歷帝不利,思之良久長嘆一聲,下令退兵。又命人回報晉王隨后引兵而退。
白文選部剛退出緬境,緬王忽又得報自騰越州銅壁關邊境,又有一支明軍入境,由于緬方不許明軍帶武器入境,兩軍又起爭執刀兵相見,原來此部人馬乃是懷仁侯吳子圣所領人馬,磨盤山之戰中和李定國等部失散后,慢慢收攏兵士,沿永歷帝入緬路線追趕進入緬甸,大小數十戰,和緬方互有傷亡,亦是準備強行入緬迎接永歷帝,緬方經過和白文選一戰,知明軍戰斗力,加之這懷仁侯引兵直進大有直取阿瓦城,不迎永歷誓不休之勢。
吳子勝部沿途收攏不少失散明軍將士,勢力有所壯大,競連連克緬軍,兵鋒直指阿瓦城,又命人速下木邦報知晉王,請李定國出兵接應。緬方無奈又只得命人逼永歷帝等下詔,讓懷仁侯退兵,還派人告訴吳子圣稱永歷已去了福建,被國姓爺鄭成功接著,吳子圣不知是假,以為永歷帝真去了福建,只得引兵入境向往木邦而去,沿途收聚敗兵聯絡各大小山寨頭領。
自此大凡有事,緬方總是逼永歷帝等下詔節制各部明軍,白文選,李定國二人也曾二次領兵入緬,然而緬方早有準備,白文選在離阿瓦城七十里外架設浮橋,命明軍先鋒分七條船渡江。然而緬方燒斷浮橋引兵據守,燒沉明軍五條戰船。二人仍無功而返,只得收兵回國,暗中派人和沐天波聯絡。當時李定國、白文選部活動于滇緬邊境一帶,同據守福建海島鄭成功、張煌言部等擁明勢力還斷斷續續保持著秘密聯系,當然知永歷帝仍在緬甸,并未“航閩”因此仍然不斷地派遣使者,甚至出兵迎接永歷君臣,白文選率領兵馬一直推進到緬甸都城阿瓦附近,九月間永歷朝廷收到晉王李定國迎駕疏,和致廷臣書其中寫:“前此三十余疏未知得達否?今此緬王相約何地遞?而諸公只顧在內安樂全不關切出險一事奈何?奈何?”緬甸當局又要求永歷帝發敕書退兵,明軍等候多日不得要領,只好拔營而回。
沐天波見緬方漸漸派人把守永歷帝等居住地,知事情可能有變,于是找原李定國部下總兵王啟隆商議;“如今晉王等人武力迎駕,已是不可能了,緬方極可能將圣上給吳三桂,然而圣上卻聽信馬吉翔等一幫小人之言,大明最后一脈恐要亡在這幫人手上了。”王啟隆也道;“時下馬吉翔,李國泰等人專權,錦衣衛又掌握在馬吉翔之弟手上,一時怕也奈何不得?”那沐天波乃有膽識之人乃道;“可召得力家丁數十人,將馬吉翔等人盡數除去,外面有晉王兵馬接應,帶上錦衣衛數百一同出去。”王啟隆也答道;“唯有如此,若萬般無奈時可先保太子突圍。”兩人歃血定謀,分頭準備。怎奈天亡大明二人之謀,被馬.李二人覺察,他們謊奏永歷帝說沐天波、王啟隆私下勾結緬甸,準備謀害皇室,永歷帝朱由榔沒有弄清情況,就下令把沐天波家丁李成、王啟隆家丁何愛各付其主立即處死,沐天波王啟隆雖未因此遇害,但他們為了挽救明室最后一片苦心卻化作了泡影。
李定國見沐天波事又不成,黑山門又被吳三桂大軍攻破,只得和白文選,吳子圣等引兵向東撤退,命劉文秀之子劉震,化裝潛入永昌府。按楊容留下地圖,來尋楊容,李怡。李定國親筆書信一封,讓劉震投滄江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