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是由什么東西構成的?
隨著學校的校規越來越嚴,對安全問題的關心不斷增加,男孩們肆意莽撞的行為已經被看作是個問題,而不是值得欣賞的天性。這些變化也影響了家長如何看待他們的兒子,以及男孩怎么看待自己。直到大概十年前,大部分來訪的男孩的家長,都是聽了學校的建議來找我咨詢的。學校說這個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方面有些落后,在學校里不停地打鬧,惹麻煩,要不就是莫名其妙的沒精打采。如今,家長們都是自覺地來找我。最常見的咨詢原因是什么?是關于兒子的各種擔心。這些憂愁的家長們說的話都一模一樣,我還以為我在面試一群念著同樣對白的演員。來聽聽六歲的斯賓塞的媽媽是怎么說的:
“斯賓塞穿衣服上學時,一定要我或他爸爸在房間里陪著他。他回家時,無論多想找什么東西—一塊樂高積木也好,他的拖鞋也好—他都不肯自己一個人上樓去找。做作業時,他問的問題太多了,通常我只能從頭到尾坐著陪他。”
“要是他知道我和他爸爸晚上外出吃飯,他就會很難過。即使我們趁他睡著了才出去,他還是哀求保姆給我們打電話。他做了噩夢,就要睡到我們床上;要是我們不肯,他就鉆到他妹妹的床上。而且他不肯到別的小朋友家過夜,只接受小朋友來我們家過夜。”
還有一些家長來訪,是因為他們的兒子總是很粗魯、蠢鈍或冷漠。八歲的雨果的媽媽向我講述她每天面對的打擊:
“雨果總是以為他說的話很好笑,他說的是:‘嘿,媽媽,你是不是懷孕了,你怎么不告訴其他人呢?’每次他把弟弟叫作‘毛腳丫的大笨鳥’,兩人就會打起架來。他當著客人的面說他們的食物惡心,我反復叫他不要這樣說了,他就會張著嘴大聲咀嚼食物來惡心我們。”
斯賓塞的家長擔心他永遠得不到滿足,而且他的懦弱會讓他成為學校里被霸凌的目標。雨果的家長擔心兒子對他人毫不關心,將來他會變成一個壞人。等他到了青春期,父母就更沒有安寧日子過了。然而,盡管父母覺得兒子在家里的表現令人心碎、可憐或讓人討厭,但學校的老師卻認為他們很棒。當我問起家長們上一次家長會得到了什么信息時,他們的回應再一次驚人的一致:“噢,老師們都很喜歡他!他們說他是班里的重要成員。他表現積極,和其他年幼的孩子一起玩時,會很照顧那些低年級的同學。他的幽默總是逗樂大家。”通常這些家長聽到老師這些評價時都會互相對望,心里疑問:這是我們的兒子嗎?她說的是其他男孩吧。
老師們熱情地匯報完男孩的優良表現后,按照慣例,她接著就必須要說“有待提高的方面”了。也許他有那么一點愛吹牛,說話不太謹慎,總是想到什么就說什么。也許他老是愛去醫務室,說這里那里不舒服。我對家長說,我總是不能理解為什么一開完家長會,他們就全然忘了兒子的優點,卻牢牢記住了“有待提高的方面”,這正好加深了他們對兒子在家的搗蛋或無禮行為的擔憂。
過去十年中,我從許多案例中看出了規律,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斯賓塞缺乏安全感,至少可以部分解釋雨果“不成熟”的行為。許多孩子在學校的一天里都勇敢而努力地做好自己,完成各種課外活動或鍛煉。但是,當男孩們回到了溫暖的家,從他們把書包扔到門口的那一刻開始,這些硬朗的小伙子們便又退回到缺乏安全感、放肆妄為的孩童狀態了。(女孩們從學校回到家里是另一種狀態,下一章我們會談到。)即使男孩們在學校操場上已經和朋友們蹦蹦跳跳好幾個小時了,但他們未必就累壞了。相反,他們只是心累了,變得煩躁了。這種焦慮是因為他們的能量、想象力和他們的探險對象從外部世界轉向了自己的內心。
父母害怕兒子長大后會成為社會的包袱或無業游民,除非他們能學會如何控制自己,因此家長們就專注教導他們如何控制自己。但是,如果我們對男孩們說的話,大部分都是在責罵他、糾正他,或是警告他,無論我們如何小心措辭,都是在對他們造成傷害。我們說:“我不是在生你氣,凱萊布,我是為你的行為感到不高興。”但是這不是真的,凱萊布能感覺到。他本人就是他的行為,而你就是在生他本人的氣。他只是不明白,你為什么會這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