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同頻思維:讓你成為受信賴的傾聽者
在即興表達中,表達和傾聽是兩個相輔相成的層面。上一節內容中的綠燈思維,會讓大家成為受歡迎的表達者;那么在這節內容中,我將對應地引入同頻思維,幫助你成為一個深受信賴的傾聽者。
相較于主題演講——一個人站在臺上夸夸其談的單項式傳播,即興表達則強調表達者與聆聽者之間的雙向式互動。因為即興表達可以在任何場合出現,如走廊、食堂、辦公室、會議室……這些日常場合并不是一個人的演說秀場,而是大家各抒己見的公共表達空間。
你除了清晰、準確、精辟地表達出自己的觀點,更重要的是要在別人表達觀點時,認真地去傾聽,讓對方感受到你對他的尊重。只有這樣,對方才能更有耐心地傾聽你的表達,更容易去理解、認同你,你才會成為一個更值得對方信賴的人。
正如我們經常聽到一種批評:“你說得太多了。”但我們從未聽過一種批評:“你聽得太多了。”
因此,學會去傾聽,也是即興表達中一項重要的技能。
在日常生活中,對于對方所表達的內容,許多人都在聽卻不會聽,難免聽完仍舊一頭霧水,抓不住要領,這是因為他們缺少了同頻思維。
所謂“同頻思維”,就是采用最簡單的理解方式,即“共振”。每個人都可以被視為一個磁場,發射出不同的頻率,而頻率相同的人就會產生共鳴和共振,這就是同頻。
同頻思維主要分為三個層面:身體的傾聽、理性的傾聽、感性的傾聽。
第一個層面:身體的傾聽
身體的傾聽,關鍵點在于有意識且靈活地模仿對方的動作。所謂“靈活模仿”,即小幅度地去模仿對方的動作。
比如,你在和一個人聊天時,對方狀態很放松,不禁蹺起了二郎腿,此時你如果畢恭畢敬地站在他的面前點頭哈腰,未免不合時宜,也難以融入聊天的氛圍。你不妨坐在他的對面,將蹺二郎腿的動作幅度減小,雙腳微微地交叉,向對方傳達自身狀態放松的信號。
如果對方又把雙手搭在沙發上,呈現出一副很松懈、“大老板”的樣子,此時你不妨將身體微微地向后靠,把雙手撐開,小幅度地模仿對方的動作,讓對方在不知不覺中覺得雙方是處于同一個頻率的。
你也許會問,為什么要小幅度地模仿對方的動作?對方蹺起二郎腿,自己也依樣畫葫蘆,蹺起二郎腿,不是更能體現出雙方的同一性嗎?其實不然,直接模仿對方的動作,不僅會給人帶來刻意的感覺,甚至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就像象棋開局,對方跳個“炮”,你也同樣跳個“炮”,以制衡對手。當對方蹺起二郎腿,你也蹺起二郎腿,會給人一種雙方都在自我保護的感覺。
因此,真正的溝通高手,一定會有意識地觀察并小幅度地模仿對方的某些動作。對方拿起杯子喝水時,他們也會下意識地拿起杯子喝一口;對方朝門口看了一眼,他們也會順著對方的目光方向望一下;對方停頓了,他們也會自然地放慢語速。這種由肢體語言傳達出來的同頻率的感覺,正是理性傾聽和感性傾聽的基礎。
第二個層面:理性的傾聽
理性傾聽又叫思維傾聽,想要呈現出思維上的傾聽,需要掌握一個重要的小技巧——回應對方的最后一句話。
需要注意的是,回應對方的最后一句話,并不是鸚鵡學舌,而是在一些特別的時刻,比如對方在說重要的事情或是說得特別陶醉的時候,見縫插針地回應對方的最后一句話。
比如,對方和你說:“今天的天氣真的很涼爽。”你只需要回應一句:“是的,很涼爽。”一句簡單的回應,就可以呈現出你在思維層面、理性層面上分析他的內容,并讓對方感受到你在認真傾聽,雙方在思想上是處在同一頻率的。
再如,對方告訴你:“周末,我陪孩子去海邊玩了一趟,雖然很熱,但是陪孩子玩還是挺開心的。”聽完之后,其實你完全不必去評價對方所說的內容,你只需要回應一句:“是啊,陪孩子很不容易,但卻真的很開心、很幸福。”你只不過是重復了最后的半句,并換了一種表達方式重新呈現一下,雙方就會自然地從肢體上的同頻,進入思維上的同頻。
第三個層面:感性的傾聽
感性傾聽,即我們通常提到的共情。對于對方所表達的內容,我們需要展現出一點點的共情力。
比如,對方向你訴說他和一位同事因為某件事情吵得不可開交,同事的誤解讓他覺得十分委屈。此時,你不要擅作主張地去評論孰是孰非,只需把對方內心的感受說出來即可,比如你可以這樣說:“我覺得你當時一定是挺為難的,你也不好處理吧?”
再如,家長經常會遇到孩子摔跤的情況,可能會說:“唉呀!不疼,站起來,勇敢一點!”然而孩子卻哭得更兇了。你不妨首先展現出自己的共情力,試試這樣說:“寶寶是不是有點疼,你是不是很希望爸爸這時候可以抱你一下?”把孩子內心那一刻的想法說出來,會讓孩子覺得原來爸爸是懂他的。而這個“懂”的層面,不僅僅是思維層面上的“懂”,更是對他的感性層面的“懂”,而這也是傾聽的最高境界,會迅速贏得對方的好感。
在你和別人交流的過程中,一旦你對他談論的某個話題比較感興趣,很想繼續深入了解,你不妨說:
“剛剛聽你在講那個同事的時候,我能感覺到你有一種由內而外的自豪感。”
“我看你一說到三年前的那件事,就特別激動。”
一旦你說完上述的話,對方基本上就會繼續這個話題再深入地跟你聊下去。
如果給“感性傾聽”換個比較專業的說法,這就叫“翻譯對方的感受”。這幾乎是人們最經常忽略的。因為從小很多長輩就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所以我們幾乎是在被忽略感受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
綜上,真正的傾聽需要做到三個層面:
一是身體的傾聽。你需要小幅度、靈活地去模仿對方的動作,從肢體層面上,向對方傳達出雙方處于同一頻率的信號。
二是理性的傾聽。你可以有意識地去復述或者模仿對方的最后一句話,從肢體上的同頻,進入思維上的同頻。
三是感性的傾聽。你需要用言語把對方的某種感受表達出來,展現出你對對方的共情力,以此進入雙方情感交流上的同頻率。雙方一旦到達表達感受的這個階段,就會拉近心理上的距離,從而使一切表達都可以進行到更深入的層面。哪怕是在親密關系中,比如夫妻之間的交流、親子之間的交流,表達感受依然很重要。
此外,更高層次的傾聽是進入對方的潛意識中。比如你在煩悶時,就喜歡找某個人聊天,因為在你的潛意識中,你認為對方和你是同頻的,是能讓你感到舒服且放松的。
掌握上述三個層面的傾聽,可以讓你靈活運用同頻思維,更自信、更有效率地去傾聽對方的內容,如同催化劑一般,讓溝通雙方的關系迅速升溫,讓表達更高效、更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