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初中畢業的焊接工,要做自動秤領域的奔馳寶馬

“2004、2005年前期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投入很多,幾乎花光了我們幾個股東多年來打工攢下來的錢,但市場還沒有打開,那是我們最艱難的時期。”

——海川智能董事長、總經理 鄭錦康

記得小時候,在小賣部里買瓜子、豌豆等零食,貪吃的小朋友們都要挑挑揀揀,找出分量最大的那包。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這些食物的包裝都開始統一,重量相差不過幾克,要想挑出一包更重的糖果,幾乎不大可能。

原來,隨著工業科技的發展,過去的人工稱重已經被智能組合秤分裝取代。企業引入智能組合秤進行定量稱重,不僅節省大量人工,還能降低稱重誤差,節約原材料成本。

作為中國第一家成功自主研發智能組合秤的公司,海川智能(證券代碼:300720)從創業伊始到現在已經走過了13個年頭。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發與市場開拓,公司在自動衡器行業已具有較高知名度,能夠為客戶提供散裝物料動態組合稱重和連續自動計量混合供配料綜合解決方案,產品遠銷美洲、歐洲、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

鄭錦康接受全景網專訪,他總是樂呵呵的,非常開朗

海川智能董事長鄭錦康進入衡器行業35年,從一個初中畢業的打工仔一步步成長為上市公司董事長。從17歲到52歲,他又有怎樣的創業故事?

從焊接工到職業經理人

1982年,17歲的鄭錦康初中畢業后去了倫教電器設備廠做工人。這是佛山順德一家做水泥、陶瓷自動稱重配料機器的民營企業。鄭錦康最開始做的是焊接工,后來做裝配工。

“做裝配工需要看圖紙,在從焊接工到裝配工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怎么看機械圖紙。會看以后,就學著畫圖紙。自學了一段時間后,我覺得還是要專門系統學習提升一下,于是自費到華南理工大學接受機械設計培訓。”鄭錦康回憶。

回來之后,鄭錦康開始在廣東華普電器集團做設計員,負責自動衡器結構設計。從裝配員到設計員,他對自動衡器的設計、制作以及成本控制都有了深入了解。更重要的是,不同于做國企大廠的螺絲釘,在私企鄭錦康還耳濡目染學會如何經營管理公司。

1996年,鄭錦康跳槽到佛山科迪工控設備有限公司擔任總經理,開始做起了職業經理人。“在華普我學會了怎樣做機器,而在科迪我學會了怎樣賣機器,掌握了展覽銷售等一系列營銷的套路。”

1989年,鄭錦康(上)在廣東華普電器集團任設計員期間在勒流飼料廠進行測繪

從初中畢業的焊接工到總經理,不斷學習突破自身局限,這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鄭錦康將原因歸功于自己的家庭環境。“小時候家里做小生意,十來歲的時候我就跟著父母一起去采購原料,做出來再拿去賣。可能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我從小就知道怎么去做這些事情。”

即使成為總經理,也只是執行公司股東的決議,并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經營公司,鄭錦康有一些更專業的想法卻得不到實現。而此時他已經掌握了自動衡器研發、制作、銷售的全套流程,認為自己有把握去做好一個公司,于是辭職創辦了佛山市順德區海川智能機器制造有限公司,即海川智能的前身。

創業2年花光多年積蓄

鄭錦康將創業目標瞄準了自動衡器。2004年,國內的自動衡器比較簡單,智能組合秤科技含量很高,只有發達國家才能生產,對大家來說是一個高不可攀的產品。但鄭錦康偏偏想要挑戰這個不可能。

智能組合秤又稱微機組合秤、電腦組合秤,由多個獨立的進料出料結構稱量單元組成,通過多個稱量單元對相應的載荷進行組合計算,最終將載荷的組合作為一次裝料輸出。研發這種秤不僅需要懂機械原理,還需要懂計算機知識。鄭錦康找來了熟悉計算機的梁俊(目前為海川智能股東、技術總監兼開發總工程師)做搭檔,彌補自己的不足。

當時,國內還沒有生產智能組合秤的能力,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鄭錦康花費巨資購買全球頂尖公司生產的產品,學習別人是怎么做的。

“智能組合秤的高端產品都是國際大公司生產的,價格很昂貴,我們花了100多萬元購買瑞士、德國、日本等國的頂尖公司的產品,經過半年的分析研究,才開始自己做軟件、搞開發。”

然而,2005年,智能組合秤好不容易研發出來了,市場推廣卻遇到了麻煩。那個年代,人工很便宜,但智能組合秤卻要二三十萬元一臺,食品廠老板都認為買機器不如請工人劃算。因此,智能組合秤的國內市場一直打不開。

國內不行,那就去國外。鄭錦康帶領團隊去德國、美國參加展會,還在阿里巴巴上做外貿推廣。“我們是阿里巴巴第一批用戶。”他笑稱。

“2004、2005年前期的研發、生產和推廣投入很多,幾乎花光了我們幾個股東多年來打工攢下來的錢,但市場還沒有打開,那是我們最艱難的時期。”

當時,只有日本、德國、意大利、丹麥等國的六七個工廠生產智能組合秤,價格非常昂貴。海川智能的產品雖然沒有國際大牌那么完美,但價格只有它們的三分之一,非常有吸引力。而且當時中國基礎工業發展很快,制造業得到歐美國家的認可,加上中國加入WTO,中國企業在國際上生意好做了很多,海川智能一下子就打開了國際市場。

“我們的產品并不是面向終端用戶的,而是賣給設備生產商,他們把智能組合秤買回去,安裝在自己的機器上,再賣給食品廠等。如果他們要繼續生產或者加大產量,還需要類似的機器,因此,我們有很多回頭客。”鄭錦康介紹,“創業初期,我們90%的產品都是出口,因為產品在國內很難賣得動,海川的客戶大多都在國外。”

2007年、2008年,海川智能的智能組合秤在國內開始走俏,有很多回頭客,年營收達到五六千萬元。目前,智能組合秤是公司最主要的產品,占2014—2017年各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均在75%以上。2016年,海川智能的智能組合秤銷量為1979臺,在國內銷量排行第一。

撿起失重秤 多管齊下

除了智能組合秤,公司還有一款重要的產品——失重秤。“其實早在2006年,我們就開始研發失重秤了,但那個時候苦于資金、人力緊張,就先把失重秤放下了。2011年,公司靠智能組合秤賺到了錢,又重新撿起失重秤這款產品。”鄭錦康說。

失重秤是通過控制稱量容器內的物料輸出速率,來達到連續給料的重力式自動裝料衡器,它適用于粉料、球料、片料、顆粒料和各種纖維的動態計量。

失重秤的市場準入門檻很高,因為它是用來進行連續動態配料的,如果出現問題,這一天生產的產品都是廢品,損失巨大。因此,工廠購買失重秤非常慎重。失重秤在中國的應用只有10年左右的歷史,目前我國失重秤仍然以進口為主,國內失重秤企業的市場份額較小。

2011年,鄭錦康開始帶隊研發失重秤,購買全球先進的失重秤樣機進行測試研究,經過2年的努力終于研發成功。2014年到2016年,海川智能失重秤的銷量分別為24臺、38臺和310臺,2017年上半年銷量為125臺。雖然目前占總營收的比重比較小,但增長非常迅速。本次IPO募集資金中,將有1.03億元用于兩層智能組合秤及失重秤擴產項目。

除了智能組合秤和失重秤,海川智能還積極研發螺旋填充機等計量設備,還有檢測設備如重量分選機、金屬檢測器、檢測一體機等。2015年之后,公司在豐富產品線的同時,加大高技術附加值產品的研發和推廣:公司三層智能組合秤實現量產并銷售,打破了國外企業對三層智能組合秤的壟斷,是國內少數幾家擁有三層智能組合秤相關技術、生產工藝及配套生產規模的企業。

“客戶購買組合秤的時候,大多數還需要購買配套的機器,如果我不做的話,他們也會去找別人買。而我們生產這些配套設備只需要在原有基礎上發展就可以了,不用另外拓展銷售渠道,也不用多增加人手。”鄭錦康笑著說,“同一批客戶,同一個技術平臺,何樂而不為?”

作為中國較早專注于重力式稱重技術研究的公司之一,海川智能在科研上非常舍得投入。2014年到2017年,公司在研發上的投入分別為794.68萬元、737.37萬元、971.68萬元和932.45萬元,占當年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6.80%、6.54%、7.13%和6.19%。2017年,公司研發部門共有研發、技術人員88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7.81%。IPO募集資金中,將有3911萬元用于定量智能稱重技術研發中心擴建項目。

“我還是研發組組長,現在仍投入三分之一的精力去做研發。研發人員拿到專利、提出好的設計理念我們都會給相應的獎勵,鼓勵大家去搞創新、做研發。”鄭錦康說。

經過多年的發展,海川智能建立了計量設備和檢測設備涵蓋六大類產品的較為完整的產品線,能夠為客戶提供散裝物料動態組合稱重和連續自動計量混合供配料綜合解決方案,得到客戶的廣泛認可,產品遠銷美洲、歐洲、東南亞、中東、非洲等地區。

2014年到2016年,海川智能的營收分別達到1.17億元、1.13億元、1.36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146.69萬元、3182.82萬元、3788.22萬元,2017年營收達到1.51億元,凈利潤達到3814.6萬元,并通過嚴格的審核,成功登陸創業板。

關于未來,鄭錦康還有一個大想法——將海川智能做成國際中高端品牌,實現國外市場的產品替代。

2017年11月6日,鄭錦康在深交所敲響上市寶鐘

“雖然現在我們的產品在國內已經實現進口替代,而且超過半數出口海外,但相對于日本、德國等國的頂尖品牌,我們還是比較中低端的品牌。”鄭錦康說,“未來我希望用十年時間將海川智能打造成國際中高端品牌,在全世界,如果要買自動秤,大家就會想到海川,就像大家一提到好車,就想到奔馳、寶馬一樣。”

掃碼觀看海川智能專訪視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谷| 沙河市| 鸡东县| 罗江县| 石阡县| 高青县| 哈尔滨市| 偏关县| 沧州市| 玉环县| 屯留县| 洪湖市| 竹溪县| 虹口区| 蒙自县| 应城市| 苗栗市| 齐河县| 甘南县| 临邑县| 杨浦区| 临猗县| 五指山市| 仪征市| 额敏县| 浏阳市| 湘乡市| 出国| 广平县| 嘉定区| 绥中县| 桃园市| 香港 | 大方县| 开平市| 朝阳县| 龙里县| 遂宁市| 清远市| 易门县|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