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多彩摩洛哥
- 忽聞岸上鐵歌聲
- 曾軼
- 9802字
- 2020-05-26 16:13:07
菲斯:一座有呼吸的中世紀古城
經(jīng)驗再豐富的游客到了這里,也會瞠目結(jié)舌,感慨萬千。菲斯,摩洛哥四大皇城中最古老的一座,在這里,時間仿佛靜止,不,倒退,我們仿佛坐上了天方夜譚中的飛毯,穿越千年,回到了中世紀的阿拉伯古城。
九千九百多條小巷、三千五百間店鋪、十二萬多間房屋,人們在巨大的迷宮中穿行。據(jù)說,谷歌導(dǎo)航在這里也失去了功能;據(jù)說,生活在這里的人,也無法走遍古城的每一條小巷、每一個角落;據(jù)說,古城中應(yīng)有盡有,店鋪、醫(yī)院、學校、清真寺……有人一輩子也沒有走出過古城一步。我們的摩洛哥導(dǎo)游請了一位六十多歲的當?shù)叵驅(qū)В鸥規(guī)覀冞M城,才不至于在古城中找不到出來的路。
小巷很窄,有的窄到只允許一人通行。小巷很長,蜿蜒曲折,回環(huán)往復(fù),無窮無盡。沒有汽車,沒有摩托車,甚至沒有自行車。人們在古城生活靠步行,運送物資靠最古老的方式——用驢、馬馱行。
在這里,不僅每一棟建筑都得到完好的保護,就連生活習慣、生產(chǎn)方式也與一千年前無異。人們像一千年前一樣制作馬賽克,像一千年前一樣制作皮革。水果鋪、牛羊肉鋪、青菜鋪、銅器鋪、陶瓷鋪、雜貨鋪……幾乎與一千年前一樣。
一幅完好無損、活色生香的“清明上河圖”!只不過,主角是長袍飄飄的阿拉伯人、柏柏爾人。
菲斯古城建于公元793年,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中世紀阿拉伯城市。一直到今天,這里依然是北非政治、文化、宗教中心。建于公元859年的卡拉維因大學,這所專門從事伊斯蘭教學習和研究的高等學府,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比英國牛津大學早309年,比法國巴黎大學早291年,比清華大學早1052年。一直到今天,這座大學依然在行使自己的職能。
菲斯,顛覆了我的諸多認知,關(guān)于古城,關(guān)于旅行,關(guān)于阿拉伯……它告訴我們,什么叫尊重歷史、保護傳統(tǒng);告訴我們,傳承,有時候比創(chuàng)新更重要。
(2018年7月24日。于菲斯)
繽紛的國度,生命的贊歌
沒有哪個國家的人民像摩洛哥人一樣,喜歡用色彩裝點自己的城鎮(zhèn)。摩洛哥的每一座城鎮(zhèn)都有自己引以為傲的色彩。卡薩布蘭卡是白色的,“布蘭卡”是白色的意思,“卡薩”是房子的意思,卡薩布蘭卡就是“白色的房子”;馬拉喀什、瓦爾扎扎特是赭紅色的,整座城市觸目所及皆是赭紅色的建筑;索維拉的房屋外墻是白色的,門、窗被刷成藍色;菲斯是藍色的,墻壁、城門大多裝飾被譽為“菲斯藍”的馬賽克……
最奪人眼球的是舍夫沙萬。這個坐落在半山腰的小山城,是世界著名的三個藍白小鎮(zhèn)之一。門窗、房屋、街道,被刷成深深淺淺的藍,仿佛畫家一不小心打翻了盛滿各種藍色的顏料盒,鋪天蓋地、汪洋恣肆地灑滿小鎮(zhèn)的每一個角落。
在摩洛哥的每一天,美女導(dǎo)游小周都要提醒女團友第二天穿什么顏色的衣服:“明天去藍色的舍夫沙萬,大家穿紅色或黃色的暖色衣服,這樣對比強烈一些,拍出來的照片好看。”在摩洛哥的每一天,女游客們花枝招展,嬌柔做作;男游客們目迷五色,心情蕩漾。
沒有哪一個國家的人民像摩洛哥人一樣,喜歡用色彩裝點自己的生活。赭紅色的塔吉鍋(蒸制摩洛哥國菜的鍋),五顏六色的頭巾、長袍,五彩斑斕的建筑材料馬賽克,花園中的“馬約爾藍”……生活中處處是彩色,甚至連他們文化中最重要的、莊嚴肅穆的清真寺,也被裝點得五彩繽紛。
我以為,愛好色彩的民族一定是熱愛生活、熱情善良的民族。我們所到之處,當?shù)厝硕加押谜嬲\。當然,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的地陪阿什拉夫。阿什拉夫的中文名穆文軒,是一個帥氣的小伙子,是摩洛哥僅有的七個中文導(dǎo)游之一。他盛情邀請我們一行到他家做客。他家在米拉姆鎮(zhèn),離金色撒哈拉沙漠僅有一百公里。父親是柏柏爾人,是村里的“阿訇”,不茍言笑,忙著給我們烤雞肉、羊肉;母親是阿拉伯人,她與我們每一個女團友擁抱、行貼面禮,給她們?nèi)∶利惖陌⒗郑唤憬闶欠ㄕZ老師,教每一個女團友扎阿拉伯頭巾;他的暖男弟弟,聰慧的妹妹,漂亮的中國嫂子……一家人忙前忙后,我們賓至如歸,度過了一個愉快又難忘的下午。
我以為,愛好色彩的民族一定是熱愛生活、熱愛藝術(shù)的民族。在馬拉喀什的德吉瑪廣場,這個號稱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夜市,小販、藝人、游客絡(luò)繹不絕,徹夜不眠,熱鬧非凡,我們領(lǐng)略了摩洛哥不同民族的民間藝術(shù);翻越阿特拉斯山脈時,我們邂逅了柏柏爾人的“割禮”儀式,幾十個盛裝的柏柏爾男女圍在一起,載歌載舞;我尤其愛聽阿什拉夫一路上給我們播放的柏柏爾音樂。柏柏爾音樂風格獨特。柏柏爾語發(fā)音主要靠上腭部,缺少喉音和鼻音,聲音清脆悅耳、高亢嘹亮。以說唱、男女對唱為主,伴以鼓點和木琴聲,節(jié)奏強烈、明快。柏柏爾人的歷史是一部苦難史,他們先后被羅馬、阿拉伯、葡萄牙、西班牙、法國等征服和奴役。在他們的音樂中,我聽到了敘述歷史的悲傷,但也更多地聽到了他們對愛情的渴望與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以為,愛好色彩的民族一定是熱愛生活、熱愛和平的民族。2010年12月,一個突尼斯小販的自焚事件,開啟了“阿拉伯之春”,改變了北非和中東地區(qū)的歷史進程。突尼斯總統(tǒng)本·阿里逃亡沙特,埃及總統(tǒng)穆巴拉克被審判,也門陷入內(nèi)戰(zhàn)泥淖,敘利亞至今戰(zhàn)亂不休……只有摩洛哥,短暫的群眾游行示威之后,政府與民眾很快達成諒解,一切恢復(fù)平靜,人民享受著北非與阿拉伯地區(qū)難得的穩(wěn)定與繁榮……阿什拉夫自豪地告訴我,摩洛哥與一切國家友好,包括曾經(jīng)的宗主國西班牙與法國。在摩洛哥,我看到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之間,經(jīng)歷了長期沖突之后,最終實現(xiàn)融合的范例。
火車上的兩小時
重溫我的人生電影
平均一年兩分鐘
半小時給了童年
半小時給了監(jiān)獄
愛情,書本,漫游
分占其余的時間
同伴的手
漸漸融化進我的手中
她的頭靠在我的肩膀
像小鴿子一樣輕
抵達時
我將進入我的五十歲
還剩下大約一小時
我可以生活
這是摩洛哥著名詩人阿卜杜拉蒂夫·拉阿比的一首詩,題為《火車上的兩小時》。這是一首生命的贊歌,詩中寫道,不管經(jīng)歷怎樣的苦難,哪怕是蹲監(jiān)獄,依然要享受愛情、享受閱讀、享受旅行、享受生活,哪怕人生只剩下“一小時”。
這首詩,也許正是摩洛哥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民族性格的真實寫照。
(2018年7月26日。于舍夫沙萬)
豐盈與簡約,喧囂與寧靜
有一個地方,是三毛心中的“詩和遠方”。遺憾的是,三毛匆匆的腳步,只丈量過它很小的一部分。因此,縱使細膩敏感如三毛,也無法全面揭示它的豐盈與簡約。
有一個地方,是許多電影故事的發(fā)生地或取景地。《卡薩布蘭卡》《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阿拉伯的勞倫斯》……光與影的傳說,帶給我們美好的回憶,卻沒有深刻揭示它的喧囂與寧靜。
這個地方,就是摩洛哥——非洲的后花園,神的故鄉(xiāng),旅行者的圣地,藝術(shù)家的天堂,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其為一生必去的五十個地方之一。
摩洛哥北瞰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南接撒哈拉沙漠,是地理上離歐洲最近、文化上又與中東有親緣關(guān)系的北非國家。原住民是柏柏爾人,歷史上曾經(jīng)被羅馬人、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法國人侵擾。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碧波萬頃的地中海,洶涌澎湃的大西洋,高聳入云的阿特拉斯山,神秘莫測的撒哈拉沙漠。然而,更引人入勝的是它璀璨奪目的文化。由于地理及歷史的原因,摩洛哥文化多元、包容、豐厚、深邃,辨識度極高,既保留了阿拉伯人、柏柏爾人及猶太人的傳統(tǒng)藝術(shù)特征,又吸收了不同時期歐洲國家的風格,從而形成了摩洛哥獨具個性的藝術(shù)風格。
摩洛哥風格首先表現(xiàn)在對色彩的恣意追求上。摩洛哥之旅,就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和狂歡。赤橙黃綠青藍紫,隨處可見各種鮮艷色彩的排列組合。摩洛哥人對色彩的癡迷與運用達到了極致。隨便一面民居墻上的一塊馬賽克,都有三到五種顏色搭配在一起。我曾經(jīng)在拉巴特一家酒店不到一平方米的墻飾上,找到了近十種顏色!摩洛哥人對色彩的大膽追求,曾經(jīng)賦予不少藝術(shù)家靈感。比如二十世紀初的法國畫家馬蒂斯,在到訪摩洛哥后,更加堅定了對野獸派畫風的嘗試,創(chuàng)作了傳世名畫《舞蹈》。
摩洛哥風格其次表現(xiàn)在對繁復(fù)圖案的追求上。摩洛哥人不厭其煩地在建筑、器物上描繪各種繁密、精細的圖案與紋飾,直線、曲線、弧線,菱形、三角形、多邊形被反復(fù)應(yīng)用;他們不厭其煩地把整塊的瓷片切割成各種形狀,重新拼砌成富麗堂皇的馬賽克拼圖。簡單的圖形回環(huán)往復(fù),熱熱鬧鬧地堆積在一起,產(chǎn)生復(fù)雜的奇幻的效果,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與心靈震撼。
摩洛哥風格還表現(xiàn)在材質(zhì)的任意混搭上。比如一件首飾,中國人喜歡純金或純銀,摩洛哥人則喜歡在精雕細琢的金屬造型上鑲嵌貝類或?qū)毷T俦热缂揖友b飾,也講究多種材質(zhì)的搭配,如布藝沙發(fā)、窗簾配合精美絕倫的木雕、金屬鏤空的燈飾,柔中有剛,剛?cè)嵯酀赃_到某種平衡。
正是因為以上三種特征,摩洛哥藝術(shù)尤其是建筑藝術(shù)風格色彩絢麗,線條豐富,混搭多變,多姿多彩。但求整體風格統(tǒng)一,不求細部的精確一致。在摩洛哥,毫不夸張地說,你幾乎找不到相同形狀、紋飾的門和窗。很難想象,嚴謹?shù)囊了固m文化中,竟然有如此靈動活潑的藝術(shù)形式。
多種文明的碰撞與交融,必然帶來豐盈與喧囂的文化。然而,摩洛哥人在造簡為繁的同時,又能化繁為簡,在形式的華貴典雅中,萬變不離其宗,堅守一份不一樣的簡約與寧靜。
摩洛哥人對藍色情有獨鐘,菲斯藍、馬約爾藍、舍夫沙萬藍……除了在城市建筑中諸如門、窗、墻、穹頂、街道大面積潑灑藍色外,他們把藍色運用到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細節(jié),器皿、衣物、首飾……觸目所及,無所不及。藍色代表詩意與寧靜。莫非,他們想要用藍色表達對紛擾喧囂世界的期許?
摩洛哥眼花繚亂的裝飾藝術(shù)看似復(fù)雜,實則簡單。只有兩類:一是花卉圖案,二是幾何圖形。在摩洛哥,人們幾乎看不到類似歐洲古羅馬建筑和基督教堂中的人物繪畫和雕塑。《古蘭經(jīng)》認為神才能創(chuàng)造生命,因此禁止用藝術(shù)表現(xiàn)人和動物。所以,阿拉伯人充分發(fā)揮聰明才智,把抽象的數(shù)學語言形象化,借以表達對宗教的理解與敬仰。
近年來,受現(xiàn)代派極簡主義思潮的影響,摩洛哥簡約風風行全球。這種風格說到底是對摩洛哥傳統(tǒng)文化中過于華麗與繁復(fù)、蕪雜與喧囂的反叛。藝術(shù)家萃取精華,保留其混搭的風格,保留其對藍白格調(diào)的偏愛。表現(xiàn)在家居裝飾上,更加注重顏色、材質(zhì)的合理搭配,更加注重視覺效果及空間布局,以達到簡約而不簡單,簡約卻有品位的效果。清新文藝,時尚高雅,深受廣大小資的歡迎。可以說,摩洛哥簡約風成了當代時尚潮流的代名詞。
摩洛哥的簡約與寧靜,最令人感動地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守上。馬拉喀什的德吉瑪廣場,九百年了,依然是民間貿(mào)易、娛樂休閑的場所。菲斯古城,一千年了,條條古巷、棟棟古樓,斑駁的墻壁與窗欞,古老卻生機如昔的手工藝攤檔,依然講述著百姓安居樂業(yè)的故事。最令人驚艷的是,走著走著,轉(zhuǎn)過一條狹窄的街角,迎面而來的那些包裹在面紗與長袍下的清麗面容與曼妙身姿,讓你恍如身處中世紀的某一段時光……
摩洛哥幾乎每一座城市——索維拉、艾本哈杜、馬拉喀什、梅內(nèi)克斯、沃呂比利斯、菲斯、拉巴特……都有引以為傲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摩洛哥人不是修復(fù)、復(fù)制,而是一直在延續(xù)、傳承、發(fā)揚歷史文化。在紛繁復(fù)雜的歷史長河中,摩洛哥人排除一切干擾,堅守著自己的堅守,創(chuàng)造著自己的創(chuàng)造。代代不已、生生不息,最終蔚為大觀,令人嘆為觀止。
豐盈卻不失簡約,喧囂卻不失寧靜,看似矛盾而又和諧統(tǒng)一,這就是摩洛哥獨樹一幟的文化,這也正是摩洛哥非凡的美之所在。漫步在卡薩布蘭卡海濱,欣賞著壯麗的海上落日,我懷疑,面對謎一樣的摩洛哥,我是否已經(jīng)真正讀懂了她……
(2018年7月29日。于卡薩布蘭卡至香港航班)
在柏柏爾人家做客
旅行的樂趣在于,在路上,哪怕是在遙遠的國度、陌生的人群中,也常常會遇見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有故事的人,讓你感動,讓你回味,讓你體驗到風景之外的美好。
敘述起來有點復(fù)雜。我們的摩洛哥之行導(dǎo)游一共有三人,全陪美女小顏,我們的旅行定制師;地陪美女小周,土生土長的蘭州人,畢業(yè)于西北師范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yè);地陪阿什拉夫,中文名穆文軒,是一位俊朗的摩洛哥小伙子。阿什拉夫有一位雙胞胎哥哥穆罕默德,是美女小周的未婚夫,目前在蘭州大學讀研究生。三年前,穆罕默德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大學留學時去蘭州游玩,結(jié)識了美女小周,窮追不舍,轉(zhuǎn)學至蘭州大學,終于俘獲芳心。小周山高水長、漂洋過海,心甘情愿做了現(xiàn)實版的三毛,與男朋友一起開了一家旅行社,開啟了中摩友好交流的嶄新模式……
阿什拉夫的家在瓦爾扎扎特市米拉姆鎮(zhèn),離撒哈拉沙漠只有不到一百公里,是人類生存環(huán)境最為惡劣的地區(qū)之一。阿什拉夫家是個大家庭。父親穆罕默德(柏柏爾傳統(tǒng),長子的名字與父親名字必須一致,小周男朋友是長子,所以也叫穆罕默德)六十多歲,柏柏爾人,是村子里的阿訇(伊斯蘭教講經(jīng)人)。母親歐在拉是阿拉伯人,家庭主婦。兄弟姐妹九人,阿什拉夫排行第六。靠政府獎學金,九人中有四人學習中文,除阿什拉夫雙胞胎兄弟外,目前,還有一個姐姐、一個弟弟在中國學習漢語。
三年前,摩洛哥國王到中國訪問,與中國簽訂了互免簽證的協(xié)定。仿佛一句“芝麻開門”,中國游客一夜之間發(fā)現(xiàn)世界上竟然有如此奇特的風景與人文,到訪摩洛哥的游客從原來每年不到三千人,近兩年幾十倍、成百倍地增長。阿什拉夫一家年輕一代個個上進好學,想要通過讀書改變命運。他們原本是沙漠邊緣農(nóng)牧民的后代,努力轉(zhuǎn)型,做起了與中國有關(guān)的生意,成為中摩友好交流的民間使者。
阿什拉夫這個名字阿拉伯語意思是“誠實”,人如其名,阿什拉夫用他的言行舉止詮釋著父母對他的希望。他像個靦腆的鄰家大男孩,中文不很流暢,話不多,但做事卻毫不含糊,一路上有求必應(yīng),服務(wù)周到。從他身上,我們感受到摩洛哥年輕一代的健康、陽光、進取和友善。
阿什拉夫和小周請我們一行十三人到他家做客。這行程之外的安排,無疑是意外的驚喜!近距離感受當?shù)厝宋氖沁h方游客夢寐以求的。
早上九點半從瓦爾扎扎特出發(fā),翻越阿特拉斯山,途經(jīng)艾本哈杜村、托德拉峽谷,到達米拉姆鎮(zhèn)阿什拉夫家已經(jīng)是下午三點多。一路風景如畫,長途跋涉卻也使我們略顯疲憊。導(dǎo)游貼心的安排,不僅讓我們松弛有度,而且還享受了當?shù)厝说臒崆楹兔朗场N覀円坏剑⒀b打扮的一家人熱情地圍上來,一一握手擁抱,打著招呼。
阿什拉夫家不大不小,兩層鋼筋混凝土小樓,后面有一個小院。這條街看樣子是政府剛規(guī)劃的,大部分都是新建的現(xiàn)代民居,鎮(zhèn)上的舊街道上還保留有柏柏爾人的“卡斯巴斯”傳統(tǒng)民居。摩洛哥與中國一樣,面臨現(xiàn)代化、城市化的問題,許多農(nóng)牧民逐漸搬離農(nóng)村。小院剛建好不久,只有一面墻上掛著一幅小周從中國帶來的畫,其他墻上空空蕩蕩,來不及裝飾。門前屋后也沒種上花草。據(jù)小周介紹,阿什拉夫老家在離鎮(zhèn)十幾公里的村子里,平時父親住老屋,家里種了椰棗,養(yǎng)了羊和雞。母親帶著兩個讀高中的弟妹住鎮(zhèn)上。
穆罕默德家還有一個長遠目標,爭取將來舉家搬遷到更大的城市去。“米拉姆太熱了。”阿什拉夫有些歉意地對我們說。嚴酷的環(huán)境、沉重的生活壓力并沒有擊垮穆罕默德一家,他們不斷調(diào)整目標,嘗試改變。
柏柏爾人是摩洛哥乃至整個北非地區(qū)的原住民。這是一個苦難深重的民族。在西方人眼里,柏柏爾人生性野蠻好斗,“柏柏爾”就是“野蠻人”之意。其實,柏柏爾人的歷史,就是一部爭取民族生存、自由與解放的歷史。一千多年前,隨著羅馬人、阿拉伯人的入侵,柏柏爾人在長期與強大外族的周旋中,不斷斗爭、融合。現(xiàn)在,幾個世紀的通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除山區(qū)和沙漠外,許多地方已經(jīng)很少有純正的柏柏爾人了。阿什拉夫一家就是柏柏爾人與阿拉伯人融合的結(jié)果。
為了迎接我們,兩位老人一大早就起來,買好牛肉羊肉雞肉,做好“庫斯庫斯”(一種用粗麥磨碎、混合肉菜蒸熟的主食)招待我們。母親和姐姐給客人們倒上薄荷茶,陪大家聊天。父親在后院里忙著烤肉。不一會兒,兩大盆烤肉、一大盆“庫斯庫斯”就端上來了。肉香“飯”軟,說實話,這是我們在摩洛哥吃得最可口、也是最飽的一頓!
飯后,我們一邊吃著大甜瓜、喝著茶,一邊與阿什拉夫一家比手畫腳地聊著天。穆罕默德大叔沉默寡言,站在一旁微笑地看著大家。歐在拉大嬸則非常開朗,一會兒給每個同行的女同胞取一個阿拉伯名字,一會兒與阿什拉夫姐姐(一位氣質(zhì)優(yōu)雅的法語老師)一起教大家扎頭巾,一會兒高興地與每一位客人合影。阿什拉夫妹妹讀高一,她把一撂暑假作業(yè)——類似手抄報——一一拿給我們看,她寫得一手漂亮的阿拉伯文字,畫得一手漂亮的插圖。見我們愛不釋手,送給我們幾個團友一人一張。
小周忙前跑后,為雙方做翻譯。看得出來,她在這個柏柏爾大家庭很受寵,老兩口看著這個漂亮能干的中國準媳婦,眼睛里流露的都是寵愛。
轉(zhuǎn)眼就下午五點多,該告別了。我們依依不舍地與穆罕默徳大叔、歐在拉大嬸一家握手、擁抱,互相說著祝福的話。直到我們走出很遠很遠,一家人還站在門口,頭頂炙熱的陽光,不停地揮手……
離開摩洛哥的頭兩天,在首都拉巴特,我們遇見了阿什拉夫的另一個弟弟雍納斯——他在蘭州大學留學,放暑假剛剛回國。阿拉伯有一句諺語:“智慧即使遠在中國,人們也會千方百計去尋找。”七百多年前,與馬可·波羅齊名的摩洛哥大旅行家伊本·白圖泰從丹吉爾出發(fā),歷盡艱辛,到達中國,帶回遙遠東方的故事。今天,穆罕默德一家,正在默默無聞而又堅定執(zhí)著地續(xù)寫著古代先賢的傳奇。
祝福他們。
(2018年7月31日)
帶回一瓶撒哈拉
我問自己,為什么去摩洛哥。我心里知道,因為撒哈拉。雖然我不大喜歡三毛的作品,她的“橄欖樹”,她的“詩和遠方”,只是年輕女文青的夢想和迷茫。但是,從三毛那里,我記住了撒哈拉。
出發(fā)前,我正好一不小心迷上了京劇,瘋狂下載了幾十首劇目,準備帶去沙漠聽。我突發(fā)奇想,在世界上最蒼茫磅礴的風景里,聽世界上最婉轉(zhuǎn)細膩的抒情,會是怎樣一種體驗?zāi)兀?
撒哈拉沙漠地區(qū)是地球上自然環(huán)境最為嚴酷的地區(qū)之一,無時無處不在挑戰(zhàn)人類生存的極限。然而,越是艱苦的環(huán)境,越有壯美的景色,越有壯麗的人生。三毛的“流浪”,既有她極度的天真和蝕骨的孤獨,也有她敬畏自然、藐視庸俗、追求自由的選擇。從這個角度講,我的撒哈拉之旅,也是向三毛的致敬之旅。
翻過阿特拉斯山脈,沿途秀麗的風光逐漸向戈壁荒漠過渡。觸目皆是光禿禿的干燥的荒原,看似與新疆戈壁灘地貌無異。然而,你仔細觀察,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一些洼地有一片綠洲,溝谷兩邊長滿了高高的蘆葦,中間平整處種著許多橄欖樹、椰棗樹、玉米和蔬菜,顯得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溝谷兩旁是一些柏柏爾人的村莊。柏柏爾人的建筑很有特點,冬暖夏涼,既美觀又實用,是非洲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叫“卡斯巴斯”。厚厚的外墻,取當?shù)氐募t色粘土混合碎石夯筑而成,屋頂用蘆葦編織再覆蓋泥土。遠遠望去,一棟棟紅色的堡壘似的房屋,帶給人滄桑而又奇崛的美的享受。
最美的柏柏爾村落當數(shù)艾本哈杜村。這個村莊有近千年的歷史,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小村絕美的景色,被許多好萊塢導(dǎo)演看中,《木乃伊》《星球大戰(zhàn)》《角斗士》《權(quán)力的游戲》等一二十部電影、電視劇在此拍攝。前段時間上映的國產(chǎn)電影《紅海行動》也曾在此取景。
在如此嚴酷的環(huán)境下、靠近大沙漠如此炎熱的地方,柏柏爾人竟創(chuàng)造出如此文明的奇跡,讓人不得不贊嘆人類的智慧與力量。可是,他們從何處獲得珍貴的水源呢?
原來,秘密就藏在阿特拉斯山上。它像一道綠色的屏障,把撒哈拉沙漠同大西洋沿岸平原截然分開。阿特拉斯山蜿蜒一千多公里,主峰圖卜加勒山海拔4177米,是非洲北部的最高峰。夏季,圖卜加勒山上的積雪消融,雪水順著山勢流向低洼處,流向一條條干涸的溝谷中。這汩汩的清泉,看似微不足道,卻是戈壁荒漠中的生命之源。柏柏爾人正是沿著這些溝谷,艱難卻又堅定地建設(shè)著美麗的家園。
在大沙漠附近的托德拉峽谷,這個被譽為世界上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我們見證了水對柏柏爾人是多么重要。托德拉峽谷最窄處只有十多米,中間一條涓涓細流,兩岸懸崖峭壁,最高處垂直高度三百多米,吸引了許多攀巖愛好者前來一試身手。峽谷涼風習習,就像一個天然冰庫,與峽谷外面的世界簡直冰火兩重天。七月底正是旱季,河床大多干涸,只有一段不足千米的小溪汩汩流淌。溪水清澈冰涼,最深處僅能沒膝。然而,就是在這短短的一段峽谷中,卻聚集了成百上千的當?shù)厝罕娫诖讼谋苁睢:⒆觽冊谒飺潋v嬉戲;青年男女手拉手載歌載舞;親朋好友圍坐在一起,興高采烈地聊著天,分享著各自帶來的“庫斯庫斯”。我們十幾個中國游客如天外來客,好奇地打量著這一切。柏柏爾人友善熱情,一路走過,時不時可以聽見“你好、你好”的招呼聲,有的還盛情邀請我們品嘗了“庫斯庫斯”……
汽車經(jīng)過離沙漠最近的小鎮(zhèn)——伊爾福德小鎮(zhèn),盡管已經(jīng)下午六點多鐘,太陽依然炙烤著大地,街上熱烘烘的。我看見幾家店鋪里有人,街心小廣場上有幾個老人孩子。小周告訴我們,地質(zhì)學家和考古學家稱此地是“全球最大的露天化石博物館”。方圓一百平方公里內(nèi)有近五百種化石,包括各種魚類和三葉蟲化石。這里的居民,基本上靠化石貿(mào)易為生。
說話間,遠遠望去,大沙漠終于出現(xiàn)在眼前!大家先是一陣歡呼、繼而屏住呼吸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大沙漠咫尺之遙,有一個叫梅爾祖卡的小村,是離沙漠最近的人間煙火,遠近矗立著稀稀拉拉的幾棟房子,稀稀拉拉的幾棵椰棗樹,讓人嚴重懷疑自己的眼睛。我們下榻的Raid Madu酒店,是村子里一家典型的柏柏爾民宿。一下車,撲面而來陣陣熱浪,呼吸是滾燙的,手碰到欄桿也是熱乎乎的。估計此時室外溫度至少有四十大幾攝氏度。來不及仔細觀察酒店,導(dǎo)游催促大家盡快把行李放好,七點鐘集合騎駱駝進沙漠。
不一會兒,大家戴上墨鏡、太陽帽、防沙塵用的頭巾,迎著夕陽,騎上駱駝,出發(fā)。牽駱駝的柏柏爾人,一路上從各個角度為我們拍照。我注意到,這些黑瘦精干的柏柏爾人,光著腳在熾熱的戈壁與沙漠里健步如飛。
遠處無垠的沙丘與身前茫茫的戈壁有明顯的分界線。億萬噸沙粒如同身穿黃金甲的千軍萬馬,被同一時間念了咒語,猛然間剎住腳步,高高地聳立在前方。在夕陽下,面目猙獰、一言不發(fā)地俯瞰著我們,俯瞰著我們身后的世界。此刻,我感覺自己是如此渺小,茫然無措,失魂落魄。我到過許多地方,吐魯番、可可西里、好望角、北極圈內(nèi)的荒原……但沒有哪一次、哪一種自然力量,讓我內(nèi)心受到如此強烈地震撼,讓我像此刻一樣心緒難平。不到十分鐘,我們終于踏上了沙漠。
然而,只要撲進大沙漠的懷抱,我們立刻忘乎所以。我們“撥開重重的暮色,向她跑去”(三毛語)。每一個人,都變成了沙粒,都回歸為沙漠的一分子。忘了年齡,忘了存在,忘了相信。我們與沙子一起嬉戲、玩耍、歡笑,爭相與沙漠合影留念……我一回頭,發(fā)現(xiàn)阿m往瓶子里裝沙子,美女小顏裝了好幾瓶!我們大夢初醒,連忙也裝滿一礦泉水瓶金色的細沙。
是夜,云霧迷蒙,傳說中的滿天繁星并未出現(xiàn)。意料之外的是,在梅爾祖卡的Raid Madu酒店里,在水貴如油的撒哈拉沙漠,竟然有游泳池!已是深夜,外面還是熱氣蒸騰,我們幾個跳進沁涼的水里,盡管泳池寬不過五米、長不過十米,但足以讓我們心滿意足了。我們調(diào)侃著,誰能相信,此時此刻,我們在撒哈拉沙漠游泳呢!水太涼,但我不愿回到房間。躺在泳池邊滾燙的馬賽克瓷板上,仰望著寥落的星空,久久不愿離開。
回程的路上,我特意要求在伊爾福德小鎮(zhèn)停一下,請阿什拉夫帶我們走進一家化石加工廠。這個地方曾經(jīng)是汪洋大海。隨著地殼抬升,滄海桑田,如今此地一片荒漠。只有地下埋藏的大量的動物化石,證明這里遙遠的過去。我挑了一塊有故事的化石,上面兩只清晰的三葉蟲,一大一小,仿佛母親和孩子。四億年前的那一天,母親帶著孩子在海底歡快地游弋。突然間,天崩地裂。眼前的化石記錄了這一瞬間……
猛然想起,我還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不是準備在撒哈拉沙漠里聽京劇的嗎?“海島冰輪初轉(zhuǎn)騰,見玉兔,玉兔又早東升……”在沙漠里,或者在泳池邊,忘記聽一曲《貴妃醉酒》,成了此行最大的遺憾。那夜無月,只有幾顆星星,在撒哈拉的夜空,明明滅滅。
旅途如人生,有許多不確定性,不確定你下一秒會遇見什么,不確定你下一秒會忘記什么。我也不確定,這手中的沙子,它原本從何處、何時來到撒哈拉,它又打算去向何方。我只知道,我和它的遇見,改變了它的一生。我把它帶回遙遠的東方,給它找一個新的家。我不確定這些沙子是否喜歡我的自作多情。正如三毛所寫的那首歌: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
我的故鄉(xiāng)在遠方
為什么流浪
流浪遠方
如今,我殘忍地把它禁錮在小小的瓶子里,終止了它的“流浪”,終止了它的“詩和遠方”。
旅途如人生,常常無法選擇。比如,選擇像三毛那樣出發(fā)、留下或離開。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忘記,忘記青春年少時的夢想,忘記路上的艱辛和遺憾;可以選擇珍藏,珍藏撒哈拉金色的沙粒,珍藏伊爾福德珍貴的化石,珍藏旅途中那些美好的遇見……或許,我們還可以選擇期待,期待下一次的,再出發(fā)。
(2018年8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