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斯納湖看落日
十號晩十二點從香港出發,約翰內斯堡轉機,二十個小時,一萬三千公里,抵達南非西南端的喬治鎮已是十一號下午兩點(時差晩六個小時)。一行人長途跋涉,人疲馬乏,個個萎靡不振。可是車一開上著名的N 高速公路,被花園大道兩邊如詩如畫的美景所吸引,我們仿佛打了雞血,一下子來了精神。
干旱、沙漠、貧窮、落后、疾病、搶劫、暴力,來之前關于非洲的想象大抵如此。甚至有朋友擔心地提醒打疫苗等等。此時此刻,所有的疑慮和不安都拋諸腦后。這哪里是想象中的非洲,分明是北歐或北美某個景區!只不過北美加州十七英里海岸線多了一些滄桑和奇崛,瑞士、挪威的山光水色多了一些秀美和夢幻。
南非雖然是冬季,卻陽光燦爛、溫暖如春。一路鮮花盛開,一簇簇如火焰般的霸王花、蘆薈,還有不知名的黃色、粉紅的小花不時映入眼簾,引起我們一路驚嘆。在國內沒有見過蘆薈開花。南非蘆薈種類繁多,據說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蘆薈集中于此。我們看見的這種蘆薈不知何名,花形碩大,色彩紅艷,常常鋪天蓋地地開滿山坡、草地,蔚為壯觀。
下午四點終于到達入住的酒店。推開窗子,幾米外就是奈斯納湖。奈斯納湖是海水瀉湖,兩山夾峙,湖外是印度洋的滾滾波濤,湖內波平浪靜。沿湖三面環山,山坡上歐式風格的建筑林立。據說當年英王三子喬治看中這塊風水寶地,率先在此修建度假別墅。如今,這里成了著名的度假勝地,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
五點鐘,我們登上游船,從碼頭向瀉湖出海口馳去。近處鱗浪翻滾、鷗鳥翔集,遠處綠茵遍野,一棟棟充滿異域風情的建筑雜處其間。觸目皆是美景,令人心曠神怡。
七月是南非的冬季兼雨季,可是我們運氣奇佳,天氣出奇地好。一路陽光相隨,微風和煦,準備好的毛衣羽絨服一件也沒用上。導游小李說,運氣好的話,我們還能在游船上欣賞落日的奇景。可是此刻天空卻半陰半晴,莫非天公不作美?不看也罷,欣賞落日本來就不在我這次的心愿列表中。
傍晚時分,云散天晴,一輪紅日從山那邊緩緩落下,余暉灑遍重重疊疊的群山,灑遍波光明滅的湖面。游客們紛紛用相機捕捉這美輪美奐的瞬間。與日出相比,我原本更喜歡落日。日出噴涌而出,氣勢磅礴,野心勃勃。落日是大自然每天上演的告別,依依不舍,有點黯然而惆悵。
我曾經有幸欣賞過幾處著名的落日奇景。在巴厘島金芭蘭海灘和庫塔海灘,與上萬人一起,屏住呼吸,靜候太陽沉入海底。那種壯觀的場景,那種巨人落幕的憂傷,是平生難以忘懷的一幕。普吉島巴東海灘、沙巴丹絨亞路海灘,那種海上落日的壯美,給人心靈的觸動與震撼,只能意會,難以言表。
在普吉島的卡倫海灘的一幕,卻使我對落日陡生厭惡與畏懼。那天傍晚,我們正沉浸在欣賞落日的喜悅之中,突然傳來一陣撕心裂肺的哭喊聲……親眼目睹了落日下一出生離死別的人間慘劇,悲痛之情讓我久久不能自拔。彼情彼景就像一道不能觸碰的傷疤,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奈斯納湖的落日帶給我不一樣的感受。它從容、安詳、靜謐。不像海上落日那樣聲勢浩大、驚天動地。它以一種意猶未盡的優雅姿態緩緩落下,在最后一刻,把美好和欣悅留下,帶走彷徨和憂傷。日出也好,日落也罷,只不過是大自然每天上演的常規劇目。正對應了月的陰晴圓缺,人的悲歡離合。我們不必訝異,也無須過于糾結。心境不同,帶給人的感受也不一樣。在奈斯納湖上,我終于釋懷。
游船在離湖口不遠處停下。身后的湖面波瀾不驚,遠處的印度洋挾雷霆萬鈞之勢,一層層的巨浪前赴后繼,奮勇爭先,撲面而來。兩岸懸崖絕壁,陰森可怖。回頭張望,湖畔已是萬家燈火。
(2016年7月13日)
開普敦看云
早上起來,開普敦市云纏霧繞,幾十米開外不見人影。不禁擔心,今天的旅游項目還能否順利完成?
昨天導游小李就打了預防針,由于開普敦地處印度洋與大西洋交匯處,暖濕氣流充沛,再加上現在正處雨季,開普敦常常云遮霧罩。我們能不能乘直升機環繞維港、坐纜車登上桌山鳥瞰市容,還得靠老天幫忙。
果然,上午九點,我們一行趕到直升機場,被告知云霧太大,現在不適合飛行。導游只好更改行程,帶我們到康斯坦提亞——南非最古老的酒莊參觀。
說也奇怪,開普敦維多利亞港灣云霧繚繞,汽車繞到桌山背后,卻是晴空如洗,陽光普照。酒莊離市區不遠,半小時車程。據小李介紹,法國人建于1685年的康斯坦提亞,是南非最早的葡萄酒莊園。對葡萄酒,我沒有研究,卻也不愿放過這“免費”品嘗的好機會。試喝了五種酒,前兩款白葡萄酒,酸度有余,甜度不足,我不喜歡。后三種紅葡萄酒,酸、甜、澀度一款賽過一款,其中一款,據說是南非獨有——這種葡萄只有在南非才能種植。我越喝越來勁,不斷示意服務生多倒一些,還把妻子杯子里的也搶過來——可惜,直升機場來電,說天氣好轉,直升機可以起飛,讓我們快點趕過去。
云霧如同調皮的孩子,剛才還伸手蒙住開普敦的臉,剎那間一松手,眼前一亮,開普敦市容盡顯無余。乘直升機于我是大姑娘上轎——頭一回,緊張、新奇、刺激,尤其是那種飛越大海、飛越山巔,俯視一切的體驗,令人眼睛舍不得一眨、恨不得一秒鐘當兩秒鐘用。我們個個都感覺時間過得太快,十幾分鐘的空中飛行,只顧著拍照,來不及細細感受,飛機就已降落。好在天公作美,讓我們有機會“乘機”一睹開普敦市的芳容。
一會兒云歸霧攏,開普敦市又隱藏在云霧之中。小李正好帶我們到一家中餐館就餐。匆匆餐罷,眼看云散天晴,我們隨即坐纜車直奔桌山。
桌山號稱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它海拔不過千米,卻勝在地處兩洋交匯,前面是碧波萬頃的大洋,身后是一望無際的非洲大草原,腳下環山而筑的是非洲歷史文化名城開普敦。短短的一個半小時,我們徜徉在平坦而寬闊的山頂上——這上帝的餐桌——環顧俯察獅頭山、信號山、維多利亞港。此時此刻,云霧如同一個美少女,婀娜舞蹈于山海之間,親密依偎在街市之中,平添更多秀色,卻不擋一絲風情。都市之美,有的勝在大,如洛杉磯;有的勝在高,如紐約;有的勝在傳統,如巴黎、京都;有的勝在時尚,如深圳、新加坡。腳下的開普敦市則兼濟各家之長,她如一張圍著桌山攤開的大餅,卻比洛杉磯大而有度。作為非洲母城,她既有保存完好的幾百年的傳統;同時,她還是2010年世界杯足球賽舉辦地,城市建設又增添了許多時尚的元素。依山傍水的城市大多秀美有余而雄奇不足,如重慶,如香港,如舊金山。大多數城市總是猶抱琵琶,半遮半掩,不肯將它的美盡情展示,有待游人一點一點去挖掘發現。只有開普敦,如熱情似火的非洲美少女,一見面就盡顯風采。幸虧有每天陪伴她的多情的云霧,給她的豪放增添了不少嫵媚。她是一種介于秀美與壯美之間的美。我們盡情飽覽這曠世奇景,不知不覺天色已晚。入夜的開普敦更美,被譽為全球三大夜景之一。我們從桌山坐車下來,從高處往下看,萬家燈火,閃閃爍爍,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我一時分不清哪是燈光,哪是星星。
返回酒店途中,小李說遺憾的是今天云霧太大,我們看不見遠處關押曼德拉的羅賓島。小李是開普敦大學的高材生,知識淵博,且極具情懷。他一路上為我們介紹了不少關于南非的自然、人文、歷史知識。這時又著重介紹了南非之父——曼德拉。
我來南非之前一直在翻閱曼德拉的資料。對南非歷史和種族隔離稍有了解的人應該知道,曼德拉對非洲,甚至對人類文明的進程有多么重要。今天,在這塊種族隔離曾經最嚴重的土地上,黑人與白人和平相處,共同享受陽光、自由和幸福,主要歸功于曼德拉數十年的不屈抗爭。可是,對于他,有說他是非洲英雄、南非之父,有說他是南非罪人。就如同對于南非,來之前我們也有過諸多疑慮——云霧中的開普敦,云霧中的曼德拉,云霧中的南非——不是親眼所見,不是親耳所聞,我們又如何能感知你的博大,你的美好,你的深邃?
(2016年7月14日)
奧茨頌看星星
離開喬治鎮,沿著N 高速往東走一段,再折向北走,不遠就是南非著名的鴕鳥小鎮——奧茨頌。
公路兩旁,全是一個個鴕鳥養殖場。一只只昂首闊步、神氣活現的鴕鳥,吸引了我們的目光。小李帶我們參觀了一家據說是規模最大的鴕鳥養殖基地。這里圈養了世界上所有種類的鴕鳥,有南非鴕鳥、澳洲鴕鳥、津巴布韋鴕鳥、新西蘭鴕鳥等等。我們親手觸摸了鴕鳥蛋,騎在鴕鳥身上拍照留念,我甚至還騎上鴕鳥跑了一圈!最后參觀了鴕鳥博物館。
旅行途中,遇到一個好的導游是幸運的。我們這次格外幸運,全陪張導耐心細心,地陪李導熱情健談,知識廣博。李導為我們科普了不少關于南非的自然、人文、歷史知識。如南非的國樹是羅漢松,國花是帝王花,會開花的蘆薈,如何識別天上的星星等等。
這次,他又教我們不少關于鴕鳥的知識。最大的鴕鳥是津巴布韋鴕鳥,身高超過兩米,體重超過一百公斤;最小的鴕鳥是新西蘭鴕鳥,身高大約三四十公分;最有經濟價值的是南非鴕鳥,它渾身都是寶,鴕鳥皮是世界上第二堅韌的動物皮(排名第一的是鱷魚皮),一只鴕鳥的一生能為主人創造十八萬蘭特的經濟效益;一只鴕鳥蛋重量相當于二十三只雞蛋;鴕鳥的腦量只有三十克,很笨,笨到無法識別食物,經常將小刀、餐具等囫圇吞進肚中;它是遠視動物,如果你不幸在草原上被鴕鳥追逐,你只要躺下來,它就找不到你了……零距離親密接觸了鴕鳥,又學到了不少知識,我們一行人個個興致勃勃,特別是同行的兩個小朋友,更是如魚游江河、鳥翔天空,得其所哉。
下午四點,入住奧茨頌自然保護區內的一家特色酒店——水牛山莊。平緩的山坡上,散落幾十座草綠色帳篷,前面是不算太大的水塘。從外表看,酒店相當普通甚至簡陋,它是我住過的唯一沒有門鎖的酒店!晩上睡覺時只要將帳篷門上的拉鏈拉上就算鎖上了。可是一走進帳篷,卻發現里面空間寬敞舒適,設施一應俱全。
最奇的是這家酒店與自然環境完全融合。帳篷周圍,自然生長著各種植物。有一種渾身是尖刺的樹,小李告訴我們這是金合歡樹,是長頸鹿的最愛。放下行李,團友們就迫不及待地探尋周遭的環境,拍攝各種形狀奇特的花草樹木。不久,眼尖的團友就有了新的發現,我們住的帳篷邊,竟然有幾只羚羊、斑羚在悠閑自在地吃草!很快,我們又發現了池塘里有成百上千的鳥,有三只龐然大物——河馬,池塘對面的山坡上有一群羚羊、還有幾頭大象……
晚餐非常豐盛。頭盤是蘑菇,第二道是烤鴕鳥肉,最后是冰淇淋。在餐廳幽暗的燈光下,我們喝著南非紅酒,吃著烤肉,其樂融融。
走出餐廳,一抬頭,天空中繁星密布!大家像發現新大陸一樣,仰頭觀賞著這久違了的自然景觀。小李教我們怎樣辨識星星,頭頂是南十字星,它位于非洲大陸的中正……團友中年齡最小的小都都,更是興奮莫名,他從來沒見過這么多的星星……
匆匆洗漱完畢,我與妻子又漫步于山莊。我躺在泳池邊的躺椅上,妻子在一邊打著太極。此刻,我似乎刪除、清空了塵世間的一切記憶……我愿做腦量只有三十克的鴕鳥,把自己深藏于非洲大草原無邊的夜色中。在奧茨頌的星空下,就這樣靜靜躺著,久久不愿起身,直到露水打濕了衣服,直到妻子一遍遍催促……
我們有多久沒看過星星了?第二天,不約而同地,幾個團友拋出這個問題。是啊,我們曾經如此漠視、輕視、藐視甚至蔑視自然。本該擁有的珍貴的一切,卻漸行漸遠;孩童時習以為常的事物,如今卻要跑到萬里之遙的非洲才能領略……
深夜,拉上帳篷的拉鏈門,枕著大自然的各種聲音:雁鵝的低吟,斑羚的喘息,有時仿佛還有野豬的哼哼。可是我一點都不擔心,睡得格外香甜。
感謝阿Mai,正是由于你的堅持與付出,讓我們有機會體驗不一樣的風景,不一樣的精彩。
(2016年7月15日非洲時間早上7點)
好望角看海
拜好天氣所賜,昨天順利游覽了世界七大自然奇觀之一——桌山,對于開普敦之行,我們已經心滿意足。接下來的好望角之行,說實話,我已沒有更多的期待。
從喬治鎮到開普敦,途徑馬索灣,參觀了迪亞士紀念館。一路惡補了不少中學時學過的地理知識。好望角,非洲大陸最南端;第一個發現它的是葡萄牙航海家迪亞士,第一個通過它到達東方的是葡萄牙航海家達·伽馬。因此武斷地認為,好望角,作為一個地理學概念,地標意義大于實際觀賞價值——我們此行,只不過是到此一游罷了。
然而,一旦站在這非洲大陸的盡頭,即使再麻木的人,也會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什么叫狂風大浪!什么叫滔天巨浪!語言實在是太貧乏了,只有身臨其境,才有這種真切的感受!為了拍出一張好照片,我們每一個游客都盡可能地靠近懸崖,靠近海邊。有兩個看模樣來自中東的年輕戀人,不懼危險,爬下懸崖,坐在又濕又滑的海邊。我急得脫口大罵,這個小伙子王八蛋,誰家的女兒跟你談戀愛倒霉!怎么能把女朋友置于如此險地!我仔細觀察,大西洋的浪可以同時產生八道。也就是說,第一道浪拍擊海岸時,后面接著有七道海浪如影隨形地緊跟而上。一浪接著一浪,時間不容間隙。后浪推前浪,前浪撞擊礁石,碎成粉末,又跌落在后浪的懷抱里,形成更大的海浪!我焦急又無奈地看著那一對戀人,心膽俱寒。唉,眼不見心不煩,我扭頭快步離開海邊。
及至爬上燈塔所在地的最高處,又是另一番奇特景象。去過尼亞加拉大瀑布頂端的游客都有這樣的感受:回頭凝望,一條清澈又湍急的河流,兩岸橫柯上蔽,讓你產生如身在江南的錯覺。可一旦河流跌落斷崖,如一頭狂奔的野馬一腳踩空,那種嘶吼與狂亂,從江南立馬就穿越到了塞北!
置身于好望角燈塔,我又一次產生這種正負兩極的感覺。右邊,大西洋沸騰翻滾,就如我們在克魯格看過的年輕黑人男女的表演:歌唱著,呼嘯著,舞蹈著,騰挪跳躍,一刻不停。一曲終了,你以為高潮已臨。一陣急促的鼓點又起,新的高潮又接踵而至!左邊,印度洋風平浪靜,在夕陽下,宛如一個溫婉慵懶而又肉感的貴婦人,穿著一襲深藍色的綢緞,平整熨帖,心若止水,只有呼吸帶動一絲絲肉眼難以察覺的起伏……
站在好望角,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會思緒萬千。我們且不說右邊這片最危險的海域,至今還有五六百艘沉船深眠海底;也不說左邊這片通向東方黃金彼岸的海域,多少野心家、冒險家趨之若鶩。我想,站在好望角,老成持重的人應該多看看永遠激情澎湃的大西洋,犯險冒進的人應該多看看波瀾不興卻深不可測的印度洋……
沒有哪一片海像好望角一樣,從東往西,從西往東,預示著兩種不一樣的心境,兩種不一樣的人生,兩種不一樣的經歷,兩種不一樣的境界。沒有哪一片海像好望角一樣,兼收并蓄,宏大包容。它就是上帝賜給人類最厚重的一本書,任你有無窮的想象,總逃不脫它預言的宿命……
(2016年7月16日——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