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注力與電玩之間的“博弈之戰”
很多家長可能已經注意到,大多數孩子都有這樣一種“特性”:在玩游戲,尤其是玩電玩的時候注意力格外集中。對于這種狀況,大多數家長的做法就是絕對禁止,但是這種做法很可能會遭到孩子強烈的反抗。那么,對于孩子玩電玩這件事,家長應該如何看待呢?怎么做才對孩子更有益呢?
當孩子說出“玩電玩,我最專心;打怪,我最用心”的話時,你的反應大概是這樣的:雙手叉腰,怒視著他,質問“說什么呢?再說一遍試試看”。
然而,家長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孩子玩電玩這件事同樣存在正面的意義。試想一下:孩子們為什么會對電玩那么癡迷呢?這是因為電玩游戲刺激、有趣、有吸引力,可以立即反饋,還可以進行競賽、沖關升級等。如果將這些元素引入平時孩子的學習和專注力訓練中,這個過程就將變得更有趣,孩子會更樂意學習并接受訓練,他的專注力也會提升得很快。
如果孩子平時專注力不夠,則對這種以聲光刺激為主的電玩還是少碰為妙,玩的時候要適可而止。畢竟這些強調打打殺殺、以聲光刺激為主的游戲所帶來的專注力是一種外控的專注力,多數不需要經過具有專注、思考、判斷能力的大腦前額葉。要想維持這種專注力,就必須維持及延續這種聲光刺激,否則孩子就會失去專注力。
這就是說,孩子電玩游戲玩得越多、時間越久,越會對他產生過度的刺激,那么孩子對于刺激較輕的閱讀、思考等正常的學習活動就越容易失去興趣和動力。這樣一來,孩子的專注力必然會更加渙散。
這種專注力當然不是孩子需要的,他們需要的是能夠置于自己的主控之下的專注力,也就是內控的專注力。比如,孩子在閱讀《魔法拼音國》的時候,他會翻開這本書,大聲朗讀,細細品味,腦海中會浮現出一個有趣的聲母國和韻母城,里面有不同的字母人,它們之間出現了各種有趣的對話。在這些有趣的字母人的故事中,孩子就記住了這些字母。整個閱讀過程都是孩子的主動行為,由此產生的專注力是源于他自身內控的。
孩子對于電玩愛不釋手,但是玩電玩中產生的專注力是外控的專注力,并不是孩子需要的內控專注力。那么,這二者之間該如何平衡呢?
事實上,很多事情都是有兩面性的,我們不能一概否定,對電玩堅決說“不”。現在的“3C產品”,即Computer(計算機),Communication(通信),Consumer Electronics(消費類電子產品),已經成為重要的媒介之一,完全滲透進人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對其視而不見,孩子更無法做到。科技始于人性,只要我們善于運用這些“3C產品”,這些科技就同樣能夠為我們所用。
拿App(應用程序)來說,如果我們仔細尋找,就總能找到用來訓練孩子專注力的教材或者游戲。前額葉游戲就是這樣一些游戲,它不同于以聲光刺激為吸引力的游戲,可以鍛煉孩子的邏輯推理或者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此,我為大家推薦幾款適合孩子玩的游戲。
1.小貓傳球
這款游戲也被稱為“貓咪傳球”或者“黑白貓傳球”,孩子的任務就是把一個紅白相間的小球從白貓傳給黑貓。游戲共設50關,隨著通關難度的逐級增加,孩子可以借助各種工具完成關卡。該游戲能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2.抓老鼠
這是一款老鼠和老鼠夾之間斗智斗勇的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孩子必須運用老鼠夾對那些異常聰明的老鼠窮追猛打,通過動腦筋對老鼠圍追堵截,阻止它們跳進洞里。
3.鱷魚小頑皮愛洗澡
鱷魚小頑皮雖然生活在城市的下水道里,但是特別愛干凈,喜歡用清水洗澡。孩子要想盡辦法,讓水透過一層一層的泥漿、水藻和其他障礙物,引進鱷魚的浴缸中。要想讓鱷魚舒舒服服地泡澡,孩子就要有很強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4.組鐵軌
這是一款孩子都喜歡的鐵軌組合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孩子必須很快地腦力激蕩,將那些復雜的軌道組合起來,以便火車能夠順利地抵達終點。
5.水流亂舞
如果家里的水管破裂,水流四處漫溢,則你會怎么辦?在這款游戲中,孩子可以通過旋轉機器來改變水流的方向,也可以先用海綿吸水,然后再將水擠壓出去,還可以運用烙鐵將水蒸發掉。最重要的是,孩子不僅要解決水管破裂的問題,而且要將這根水管流出來的水引流到另一頭的水管里。
雖然家長允許孩子玩這幾款游戲,但是也要先規定時間,以免孩子過度沉迷。同時,這也關系孩子能否做到隨時上線、離線,并繼續完成當下應該完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