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書道

我國從前的書法,除實(shí)用外,尚含美術(shù)性質(zhì);又因士大夫階級多善于寫字,故特見重于世。

書道是寫字的技術(shù)及其一切有關(guān)學(xué)問之總稱。我國從前的書法,除實(shí)用外,尚含美術(shù)性質(zhì);又因士大夫階級多善于寫字,故特見重于世。至關(guān)于研究書道的書,則以《佩文齋書畫譜》為最著名。凡書道上的書體、書法、書學(xué)、書品以及歷代書家傳記,均詳明其書中。因此特仿其例,以說明書道的大體。且歷代書家的傳記,常于書品中,附有短評,特又抽錄包世臣的短評,庶可藉知?dú)v代書家概略的傳記,并窺見各書家的書風(fēng)。

第一節(jié) 書體

書體有古文、篆書、隸書、八分和楷、行、草等類,試讀韋績所纂五十六種的書體,或夢英所論十八體書,則書體如何的多,自可不言而知了。但在其中所舉的書體,大抵出于好事家的假托,并非一般通用的。現(xiàn)在我們僅就普通使用的書體,略為分類說明如下。

一、篆書

篆書有大篆、小篆二種: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小篆,秦的宰相李斯等所作。大篆傳至秦時,已經(jīng)廢去,當(dāng)時人都以小篆為通用文字。迨至漢代,對于秦代所造的隸書,固參用為通行文字,但小篆也未完全廢去,遂為楷隸書體的起源。至寫篆書的名人,漢初有曹喜,漢末有蔡邕,以后漸次衰頹了。唐時雖有李陽冰的名家忽然出現(xiàn),但大體來說,依然是衰而不振的,僅于印章方面應(yīng)用篆書,而不久也滅亡了。后隔八百年傳至清朝,始有鄧石如等人,出而復(fù)興。

二、隸書

隸書為秦漢時通用文字,因漢末的靈帝,好尚這種書體,故寫隸書的名人輩出。這種文字,從秦漢時代以來,發(fā)生不少的變化,在魏的初年,則全然變了,卒與篆書構(gòu)合成為楷隸,不久即變?yōu)榭瑫?/p>

三、楷書

楷書又名正書或真書。在后漢章帝時,王次仲參酌篆書和隸書,作成一種叫做楷隸的字體,其后逐漸變化,遂成今日的楷書。當(dāng)王次仲初作楷隸時,世人極稱便利,自然廣行于世間,但傳至后漢末葉,已生多少的變化,在石刻之中,可以找出楷書的字跡。魏的鐘繇、邯鄲淳等,傳說是這楷書完成之人。

四、草書

據(jù)后漢蔡邕所說:秦時戰(zhàn)爭屢起,文字的使用浩繁,以字畫繁多的小篆,不合于急時應(yīng)用,因此簡略小篆,而作篆隸;然后尚以字畫難寫,不能適用于急速之間,乃更由篆隸而作草書。草為“草率”的“草”,又“草稿”的“草”,如是草書流行于世了。但自前漢武帝三傳至元帝時,有史游者,出而作急就章,這便是“章草”文字的濫觴。就這章草傳說的話:當(dāng)后漢章帝時,有杜度善寫草書的名人,因章帝愛其草書,故以得名。這種傳說是否確實(shí),殊難判定。不過章草若從其每字的分寫來觀察,則謂為較隸書快寫的,實(shí)可肯言。至這種分開所寫的,是別于章草,稱為“獨(dú)草”。又在杜度以后,有張芝的續(xù)寫草書,是為“連綿草”。迨至王羲之時代,又把這章草一變,遂確立今之草書體。

五、行書

這種書體,系在后漢靈帝時,劉德升由正書、草書間特別寫出一種字體,一名叫做“行押書”。這行書后由晉的王羲之、王獻(xiàn)之二人,始告完成。

六、八分

關(guān)于八分,古來有多種說法,頗難判其是非。惟據(jù)普通流行之說,則以后漢的蔡邕,除去隸書八分而采其二分,除去小篆二分而采其八分,作成這個字體,故以“八分”名之。又宋徽宗的《宣和書譜》,也是這種說法。自兩漢至唐的金石類,對于篆、隸、行書的字體,均有寫過;而這八分字體,則到處找不出其遺跡來。但至唐代,這八分書始見流行了,其字體頗似隸書而成波勢。要之,八分是伴時代的變化,而為書名的變化,今之楷書,便是昔時隸書之謂;今之隸書,又是昔時八分之謂。據(jù)最近康有為的說法,將前說與后說打成一片:秦篆變石鼓字體,而采其八分;前漢的人,又將秦篆變化而采其八分;后漢的人,更變化前漢的而采其八分;結(jié)果便產(chǎn)生了這種名稱。所謂八分,系指其程度而言。總括一說,八分的字體,不管各人如何地解說,其與隸書有極密切的關(guān)系,這是誰也不能予以否認(rèn)的。

第二節(jié) 書法

書法系關(guān)于寫字的法則,最初講究這法則的,算是后漢的蔡邕。蔡邕所著述的《九勢》,即是討論落筆、轉(zhuǎn)筆、藏鋒、藏頭等九種法則;然而果否蔡邕所作,殊難斷言。其次晉時衛(wèi)夫人的《筆陣圖》,頗為名高。衛(wèi)夫人取李斯等的筆法,附合自己的考究,而成七個條(原寓貽教子孫的意義)。其七個條:

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shí)有形。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shí)如崩也。

陸斷犀象。

百鈞弩發(fā)。

萬歲枯藤。

崩浪雷奔。

勁弩筋節(jié)。

在這《筆陣圖》之后,尚有唐太宗的《筆法訣》,與歐陽詢的“八法”等。八法即以衛(wèi)夫人的七個條,加入一法。至于筆法享盛名的,為“永字八法”,就是“永”字初筆的曰“側(cè)”,第二筆的曰“勒”,第三筆的曰“努”,第四筆的曰“趯”,第五筆的曰“策”,第六筆的曰“掠”,第七筆的曰“啄”,第八筆的曰“磔”。至其各個法則的傳來,系由楷書完成時而成功的,張芝、鐘繇、王羲之等,均受這傳授。迨隋的智永,更敷衍其旨趣,而授于虞世南,如是漸次傳播于世間了。然而今傳的八法,則說是由唐的李陽冰傳下。在李陽冰的言辭上,有王羲之以十五年功夫,學(xué)習(xí)一“永”字的話,但其真?zhèn)危茈y保證。又有顏真卿由張旭所授秘法十二意的傳說,因其多由書家的口傳,又屬寫字時的實(shí)際問題,姑且從略。

今將元朝鄭杓的書法流傳圖,介紹在下,以資參考。

上圖自蔡邕至崔紓,皆親相接受;惟蔡邕毅然獨(dú)起,可謂世間豪杰之士。

要之,所謂筆法傳授,自六朝至唐,實(shí)為事實(shí)上非常主要的。又執(zhí)筆法也屬嚴(yán)重問題,其特殊名高的為“撥鐙法”。這撥鐙法,是研究怎樣持筆的問題,各人意見不同,很難分別清楚。但據(jù)普通之說:“鐙”為馬的鐙,“撥”是抽撥而回轉(zhuǎn)。乘馬時足淺置鐙上,則為能乘馬者;同一理由,執(zhí)筆時以中指與食指輕抑于筆,則容易活動自如,手掌成為圓形,恰似鐙一樣。故撥鐙法,即是如何撥鐙的方法。這種學(xué)說,載于《書苑菁華》一書中。在這撥鐙法以外,尚有歐陽詢的三十六法,或書訣等,非常繁多,直至元朝,還多出現(xiàn)。在清道光年間,包世臣著有《藝舟雙楫》一書,其中執(zhí)筆法與結(jié)字法多屬專門問題,不便詳為介紹,敢望有志于書道者,自為尋出參考好了。

第三節(jié) 書學(xué)

書學(xué)是研究書道的學(xué)問,古來叫做“論書”,今日非改稱“書論”,頗難分明,惟實(shí)際來說,總以叫做“論書”為正當(dāng)。這種論書,以唐朝孫過庭的《書譜》,宋朝姜夔的《續(xù)書譜》最為著名。至于元明,這種著述甚多,不勝枚舉,其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書,很為有趣。洎乎清代,亦多產(chǎn)生,其中阮元的《北碑南帖論》與《南北書派論》,同前述的包世臣《藝舟雙楫》,一樣名高于世。此外根據(jù)這書的主張,更立一家的見識,則為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今日尚屬盛行。這書與前書,同為北碑派的中堅(jiān)。

第四節(jié) 書品

書品是品評書家的筆跡,而判定其優(yōu)劣,可謂為今的編號一般。在南齊時代,王僧虔作《論書》,對于宋晉間的名家,以極簡單的文章,致其論評。梁武帝也有《古今書人優(yōu)劣評》,自鐘繇、王羲之以下三十余人的書家,概用短文,加以批評。又庾肩吾作《書品》一書,這便是“書品”名詞的由來。在這《書品》中,將草書、楷書的書家百二十八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階段,并加以短評。唐朝書道勃興,品評盛行,初有李嗣真作《書后品》,將李斯至唐書家八十一人,分別論評為十等,以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xiàn)之四人為一類,叫做“書圣”;此外上的上品,上的中品,上的下品等,共分九品。次張懷瓘作《書斷》一書,分為神品、妙品、能品三階級,以論斷自晉至唐的書家;又作《書估》一書,研究書家的價(jià)格,這便是書家價(jià)格論的濫觴。據(jù)這書說,當(dāng)時王羲之的字,流行極端,曾有某大官傾其數(shù)百萬貫的財(cái)產(chǎn),始尋得羲之手寫行書五張。今日書畫的價(jià)格,所謂發(fā)財(cái)關(guān)頭,惟好名聞而無節(jié)制,如是不學(xué)無能之徒,群以賣字為標(biāo)本,深受識者所指彈。不過張懷瓘的時候,為唐玄宗時代,是我國文藝的大發(fā)達(dá)期,因鑒賞書道的奧妙,特提高其價(jià)格。其他仿作的“書品”或“書斷”,繼續(xù)產(chǎn)生,至宋以后,漸告衰頹。迨到清朝,包世臣作《國朝書品》,將清朝諸名家,大別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德品五類。神品一人,為鄧石如的隸書和篆書;妙品三人,鄧石如的八分和楷書,劉墉(石庵)的楷書,姚鼐(姬傳)的行書屬之。

第五節(jié) 書人傳與短評

關(guān)于書道最初名高的人,固不得不舉李斯,但此則由后漢末葉蔡邕論起。

蔡邕 蔡邕書,骨氣洞達(dá),爽爽如有神力。

后漢靈帝好書,書家于以輩出,惟以蔡邕為第一。當(dāng)時所立石經(jīng),固不消說有蔡氏的筆跡,而其筆跡傳至今日,尚有《郭桂宗碑》與《西狹頌》等。

張芝 張芝書,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

張氏為蔡邕同時代的人,因其為草書的名手,故有呼之以“草圣”者。傳說他曾有“臨池學(xué)書,池水盡黑”的逸話。由此傳到三國時代,則秦漢以來第一人的鐘繇出世了。

鐘繇 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shí)亦難過。

今體的楷書,系由鐘氏所創(chuàng)始。其筆跡傳下的,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等,尤以《宣示表》為最佳。又吳的皇象,名也很高,《天發(fā)神讖碑》傳說是其筆跡。

茲附帶略述秦后書體的變遷。秦篆字形完整,漸成圓角,化繁雜為簡略。至后漢字形,一變而為破磔,篆書與隸書全然分離,漢隸于以告成。然至漢末,又取篆書的圓形,一變而為楷書。在這前后之間,行草的字體,也漸近于完成。由是再傳至?xí)x,衛(wèi)夫人出幕了。

衛(wèi)夫人 衛(wèi)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書道為晉代特色之一,非常精工而巧妙,由此推考當(dāng)時的思潮,極好文采風(fēng)流,自無疑事。所以在這時代,竟產(chǎn)生這衛(wèi)夫人以女性而為書界名家。據(jù)說王羲之的師匠,就是這衛(wèi)夫人。

王羲之 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xùn)。

王羲之為書道的大成者,凡談起書道的話,無不推崇王羲之為第一人。在我國歷代帝王中最英明的唐太宗,曾對羲之作如下的批評: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diǎn)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jié),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bào)矗瑒萑缧倍粗薄M嬷挥X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qū)區(qū)之類,何足論哉!

實(shí)際言之,羲之的筆跡,如現(xiàn)傳的《樂毅論》《黃庭經(jīng)》《蘭亭序》等篇,確足為學(xué)書者的模范。《樂毅論》與《黃庭經(jīng)》是小楷,《蘭亭序》是行書,此外有名的草書,尚有《十七帖》。

王獻(xiàn)之 王獻(xiàn)之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

獻(xiàn)之為羲之之子,與父并稱“二王”。其筆跡,以小楷的《洛神賦》,最為名高。這父子二人,不但是書道的冠冕,而其大成真、行、草三體,尤為不可忘的功勞者。

在這父子之后,著名書家,則為梁的蕭子云了。

蕭子云 蕭子云書,如上林春花,遠(yuǎn)近瞻望,無處不發(fā)。

六朝末葉,智永誕生,他是王羲之七代之孫。說書道的關(guān)系,以晉為祖,以唐為子,自六朝至唐的一大關(guān)鍵。其筆跡,有《真草千字文》。由是傳入書道黃金時代的唐朝。

唐朝因好書的太宗、玄宗帝王輩出,書道特別盛行,竟達(dá)六朝以來的頂點(diǎn)。在這時代,始設(shè)書學(xué),開以書登用人才之路,同時公然取用楷書為通行文字。因此關(guān)于書界人才,有彬彬然輩出之勢。在初唐時,有所謂“貞觀的四家”,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

歐陽詢 歐陽詢書,如虎餓而愈健。

歐氏出自羲之門下,八體的書,無一不通;但今人所尊重的,是其楷書。《九成宮醴泉銘》與《化度寺碑》,特別著名。

虞世南 虞世南書,如白鶴翔云,人仰丹頂。

虞氏由智永而受羲之的筆法,曾為太宗書法之師。其筆跡,以《夫子廟堂碑》與《汝南公主墓志》等,最為有名。

褚遂良 褚遂良書,如孔雀歸佛,花散金屏。

褚氏學(xué)習(xí)虞世南書法,極其巧妙而美觀,其《雁塔圣教序》,有人說是唐代書法的唯一者。

薛稷 薛稷書,如雛鵠具千里之志。

薛氏學(xué)褚遂良書法,很負(fù)盛名。

次至玄宗時,因玄宗好字形的豐滿,書界受其影響,于是肥而整的字體,大為流行。如顏真卿、李邕等的書風(fēng),均屬這類。

顏真卿 顏真卿書,如耕牛穩(wěn)實(shí)而利民用。

顏氏為節(jié)義顯著的人,書風(fēng)極其溫厚,曾被稱為正人的模范。但其書風(fēng)變化無窮,所謂“一碑一面貌”,即于每一碑上,必異其書法。其筆跡在楷書方面,以《宋璟碑》《中興頌》等為著名;在行書方面,則《爭坐位帖》可算是唐代名帖之一。

李邕 李邕書,如熊肥而更捷。

李氏是行草書中的名手,曾被人呼為“書仙”,蘇東坡、趙子昂等,都很受其影響,董其昌有“右軍(羲之)如龍,北海(李邕)如象”的話,是直認(rèn)其與羲之相匹敵。

在這諸人同一時代,又同寫肥厚的書風(fēng),尚有蘇靈芝者。只因其為世間俗書,卒無很好的評價(jià)。迨中唐后,書風(fēng)又一變化,漸為尊崇清勁,柳公權(quán)即其代表者。

柳公權(quán) 柳公權(quán)書,如關(guān)雎,摯而有別。

柳氏是顏真卿以后的第一人,當(dāng)穆宗問書法時,答以“用筆在心,若心能正,則筆自正”,誠為名言。又柳氏滿心力求變化羲之的書法。

除以上諸人外,如張旭、孫過庭、懷素等,皆為一代杰出人物。惟篆書自晉以來,漸形衰頹;至李陽冰出世,始對這書法,示以長技。

由唐而至五代,書界遂呈不振的狀態(tài),僅有梁的楊凝式,頗為蘇東坡所感服。

宋代的書界,可算是蘇東坡、黃山谷、米元章的舞臺,對于唐代書風(fēng)的結(jié)構(gòu),重見一大變化,以置重意態(tài)為主。雖蔡襄依然維持唐風(fēng),然終敵不住這新潮流。此等四人,稱為“宋的四大家”。

蘇軾 蘇軾書,如丙吉問牛,能持大體。

蘇軾即東坡,秉賦詩文的天才,固不待言,其書法也算是宋代第一位。有人評其書風(fēng)近于顏真卿,直至元明清,均極流行于世。其筆跡,以行書的《醉翁亭記》最為名高。

蔡襄 蔡襄書,如子陽據(jù)蜀,徒飾鑾輿。

蔡氏遵守唐風(fēng),深入虞世南的堂奧,曾被人稱為可居于“宋代顏真卿”的位置,這種短評,似譏其固守唐風(fēng)所致。

黃庭堅(jiān) 黃庭堅(jiān)書,如梁武寫經(jīng),心儀利益。

黃庭堅(jiān)即山谷,其書風(fēng)頗似柳公權(quán),最重風(fēng)韻,有說得自六朝陶宏景所傳筆跡的《瘞鶴銘》者。

米芾 米芾書,如張湯執(zhí)法,比用重輕。

米元章、米海岳、米南宮,皆為這人的名。他在四十歲前,刻苦研究古人的書風(fēng),故對其書有由“集古字”而來的評語。至四十歲后,融合諸家的書風(fēng),縱橫變化,自成一家,卒為著名的人。惟其書風(fēng),頗似褚遂良。總之,宋代的書界,純?yōu)樘K東坡、米元章二人的舞臺,而舉其特色,則在行書與草書巧妙之點(diǎn)。

次至元代,有名的趙孟頫出現(xiàn)了。

趙孟頫 趙孟頫書,如挾瑟燕姬,矜寵善狎。

趙子昂系蘇東坡以后第一人,雖至今日,尚多受其影響者。他的書風(fēng),有“簡札如羲之,碑版如李邕”的美稱。雖說這種評判,似屬夸大其辭,但其結(jié)構(gòu)的筆跡,確為巧妙而美觀。元朝除趙子昂外,尚有鮮于樞、虞道園、康里子山等名高之人。

洎乎明朝,明的書風(fēng),大抵受子昂的影響,優(yōu)美者多,而少剛健。其特征在于行楷書的精工,而草書也不能說無名高的。行楷多屬子昂的流派,草書則屬張旭、懷素的流派。

祝允明 祝允明書,如戎人砑布,不知麻性。

祝允明一名祝枝山,因其右手六指,故得是名。其書狂草,非常奇巧而奧妙。

文征明 文征明書,如風(fēng)舞瓊花,泉鳴竹澗。

文氏主學(xué)子昂而加味。宋代書風(fēng),溯及于晉唐,近及明末,有所謂“四家”出現(xiàn),即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鐘四人。又王鐸也出來了。

董其昌 董其昌書,如龍女參禪,欲證男果。

董氏書風(fēng),以顏真卿為主,而大字學(xué)李邕。其見識之高,有“凌于米元章而置趙子昂于眼下”的評語。

以上所述歷代書家小傳和短評,大體根據(jù)《佩文齋書畫譜》,而這書畫譜系由康熙帝的勅撰,故未舉及清朝書家,今依個人所知的,略為一說。

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因明代的引續(xù),與康熙帝的嗜好,董其昌的書風(fēng),大為流行,其次米元章也頗流行。既而至清朝全盛期,乾隆、嘉慶年間,以趙子昂為主行,雜及顏真卿。這種傾向,系由乾隆深愛趙顏書風(fēng),當(dāng)官吏登用試驗(yàn)時,受驗(yàn)者的筆跡,每以帝中競為合格,故受驗(yàn)者競習(xí)趙顏書體,即所謂院體書的起源。后來趙子昂勢力漸衰了,乃加味歐陽詢,轉(zhuǎn)重顏真卿、柳公權(quán)。而至末葉,則仍習(xí)歐陽詢與趙子昂,書風(fēng)整齊,以致圓潤為鵠的,是為院體書的變遷。另一方面,在乾隆、嘉慶年間,有學(xué)宋元法帖而得大成者,即張照(得天)、劉墉(石庵)二人,這二人均由董其昌變化而來的。此外法帖家,以梁同書(山舟)、王文治(夢樓)等,頗負(fù)盛名。又這時代,《說文》研究盛行,金石學(xué)問抬頭,于是帖學(xué)頓呈活動的氣運(yùn),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開其先河,卒由翁方綱(覃溪)成立書界舞臺。迨道光后,傾向六朝碑學(xué)流行的時代,有名的鄧石如(完白),為應(yīng)時代的需求而出現(xiàn)了。后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大揚(yáng)北碑的氣勢。至咸豐、同、治光緒之代,這北碑派的勢力,尤形擴(kuò)張,從包的門下,出有吳熙載(讓之)、趙之謙(撝叔)等名家。但是對于南帖派方面,也非全無人物,不過趕不上北碑派聲勢罷了。又有學(xué)顏真卿的何紹基(子貞)、翁同龢(松禪)等人輩出。最近吳昌碩(蒼石)學(xué)石鼓文字,極其巧妙;楊守敬(惺吾)由唐的遺墨,翻立一旗幟;羅振玉(叔言)掘出殷墟龜卜文字,窮極篆籀來源,其影響于將來的書風(fēng),如何變化,實(shí)是一有興趣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漠河县| 澎湖县| 秦皇岛市| 梁河县| 鸡西市| 东平县| 祁阳县| 富民县| 乌拉特中旗| 铜梁县| 满城县| 新郑市| 开远市| 彰化县| 且末县| 西贡区| 临安市| 万年县| 巨鹿县| 永寿县| 会东县| 利川市| 滕州市| 湖口县| 惠来县| 六安市| 肥乡县| 陆川县| 临漳县| 益阳市| 呼伦贝尔市| 牟定县| 屏东市| 万安县| 杭锦旗| 廉江市| 大名县| 太湖县| 芒康县| 丰镇市|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