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書籍

我國自古為文字之國,不但書籍的數目,非常浩繁,即研究書籍的學問,也甚形發達。現因其內容復雜,特分為三節說明。

第一節 書籍的目錄

書籍的目錄,為研究書籍的學問。我國在前漢末葉時,劉向以校訂古來的書籍而作《別錄》,即所謂《劉向別錄》,可算是目錄學的鼻祖。自六朝至隋唐,書籍益多,分這等書籍為甲、乙、丙、丁四部:甲部經書,乙部歷史,丙部諸子,丁部集類。迨北宋時,《崇文總目》出世,目錄的分類,完全成立。清朝乾隆帝時,當編纂《四庫全書》的際,作成《四庫全書總目提要》。這欽定《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系承康熙帝六十年治平之后,在乾隆帝時代,國泰民安,為清朝最盛時期,因念獎勵固有的文化,且束縛學者的身心,勢所必要,故乾隆帝踏襲康熙帝的政策,編纂種種書籍,卒成《四庫全書》。《四庫全書》是一極大的叢書,將全國原有的書籍,以類別為經、史、子、集四部,盡收入于《四庫全書》中。

這種企圖由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七年,亙十年始告成功,距今已一百五十多年了。《四庫全書總目》,即收于《四庫全書》中的書籍總目錄。但只這總目錄,已有二百多卷,合其全部共一萬二千二十三部,書籍總數在十七萬二千六百二十六卷以上。尚僅為欽定所選的名著,已有這樣多的書,若并合古來全數的書,則其數目之多,實在指不勝屈了。當編纂《四庫全書》時,有燒棄其書籍的全部者,有拔取其惡點而燒棄之者,則另行編纂其書目,叫做《銷毀書目》,同《抽毀書目》。關于《銷毀書目》所載的書籍,約百十六種;關于《抽毀書目》所載的書籍,約百八十一種;其卷數之多,自可想像而知了。此外尚有禁止流行的禁書,據《禁書書目》所載的書籍,約有五百三十余種。總合這銷毀、抽毀、禁書的書籍,已達九百種以上,大抵皆有相當價值的著述,至其他雜書數目之多,那更足以驚人了。

在《四庫全書》中所遺漏而優良的書頗多,據阮元所著的《四庫未收書目提要》,共載有百七十多種的書目。現在每年著述的書籍,如山如海地增殖起來。因而書籍的學問即所謂“目錄學”,益感有研究的必要。這《四庫全書總目》,固屬必要而結晶的著作,但以二百多卷的書,對于購帶實用上,殊感不便,因有《四庫全書簡明目錄》袖珍本的著作。在今十八年前,張之洞著《書目問答》一小冊子,對于前代的名著,近代的好書,《四庫》總目的順序,均可于該書中一目了然,極為學者所器重。總之,書籍的目錄,是非常必需的工具,若非細經一涉,則對于所讀古書,勢必難辨其書的正否。敢望國人如欲研究本國的學問,必先取這《簡明目錄》或《書目問答》一讀,以為讀書的南針,這是著者不厭煩而詳細說明的誠意。

第二節 書籍的部類

一、經部

經部為我國最所尊重的經書的部類。“經書”的“經”,便是“經常”的“經”,有貫通萬古而不可變的意義;又為“經綸”的“經”,登載經綸天下之大道,故命名曰“經書”。要之,經書是對于圣人書籍無上的尊稱。但這經書的名稱起自何時呢?在周末葉孔子刪編《詩》《書》《禮》《樂》《易》《春秋》后,諸子勃興,各主張其個人的學說,儒家為尊崇孔子所編纂的書,特言之曰“經書”,這便是經書名稱的由來。迄至前漢武帝時,有董仲舒學者出,武帝納其建策,定儒教為國教,對于當時大學,特設講座,以儒教的書為講義。所謂儒教的書,即“五經”(《詩經》《書經》《易經》《春秋》《禮記》)。由這時起,始可由歷史上考出“經書”之名。嗣后這“五經”逐漸變化,而“七經”,而“九經”,甚有“十三經”的說法。今特分經書為十部類,求得一目了然的便利。

(一)易經

傳說伏羲氏作八卦,神農氏重八卦。所謂“重八卦”,是以八乘八變成六十四卦。次周文王作《彖辭》,為說《易》六十四卦的極簡單文辭;文王的子周公旦,又作《爻辭》,為詳說六十四卦變化的文辭;后來孔子更作《十翼》,闡明《易》的深遠之哲理,其事實真偽,姑且不問。而伏羲、神農、文王、周公、孔子的上代圣人皆齊出作《易》,所以到了今日,《易經》還是為人熱烈地尊崇。漢代不辨《易》的人,不能為高等官;唐時規定凡不通《易》者,不得居大臣之位,其尊崇的情形,實非我所得想像其萬一。至《易》本身來說,是以卜筮為主,充籠圣人誨諭世人的微意。

(二)書類

書類即《書經》類之謂。《書經》的內容,系收集堯舜及夏殷周三代詔敕布令之類。至其古文、今文的爭論,詳于經學的變遷章,茲不贅述。

(三)詩類

詩類即《詩經》的種類。傳說自殷至周共有三千幾篇的《詩經》,經孔子取舍擇優后,僅有三百十一篇。且孔子所采三百十一篇中的六篇,又未幾散失了,故現在僅留三百零五篇。詩的體裁分“風”“雅”“頌”三種:“風”是周代的流行謠,“雅”是用于朝廷宴會或卿大夫宴會的謠,“頌”是用于宗廟祭祀間的。這種書籍,為研究殷周時代思想、言語、各種社會狀態最適當的材料。在研究時,先考察《五經正義》的《毛詩正義》,與朱子的《詩集傳》,則大體得以明了了。

(四)禮類

禮有《周禮》《儀禮》《禮記》三種,故稱為“三禮”,禮類即指這“三禮”而言。《周禮》有謂為周公旦的著述,但真偽殊難判定。這書的內容,系集錄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制的書,可藉以窺見古代圣人治國平天下的理想。天官是記載如今日內閣官制的,地官是記載內政部與教育部官制的,春官是記載司宗廟祭祀官制的,夏官是記載軍政部官制的,秋官是記載司法官制的,冬官是記載農工商部之工的官制,今因散亡無存,乃以《考工記》一書代之。至依天、地、春、夏、秋、冬樹立官制的理由,則謂天地無私,社會行政,也須法其公正,這可說是我國古代政治的一種理想,故極為后世所重視。前漢末的王莽,以《周禮》奪取漢朝;宋的王安石,也利用《周禮》推行新法。蓋《周禮》作于我國大政治家的周公旦,主旨在求富國強兵。其次《儀禮》,也傳說為周公所作,可由其中明了周代社會公私百般儀式作法的狀況。只惜大部分殘缺不全,很少學者去研究。又次《禮記》,關于“禮”的理論或雜記,由孔子弟子或信仰孔學的人記傳下來。但至前漢中葉始出,當時篇數頗多,有戴德(大戴)、戴圣(小戴)二學者,出而取舍擇優,至今僅有四十九篇。因這《禮記》四十九篇,為戴圣所采取,戴圣是叫做“小戴”的,故稱這《禮記》為《小戴禮》。我們欲知周代的制度、風俗、人情、習慣等,則對這《禮記》頗有研究的必要。研究這《禮記》的,有《禮記正義》與《禮記集說》等書。清朝禮學特別發達,其中秦蕙田的《五禮通考》,為最有名的書。

(五)春秋類

《春秋》是魯史官手錄的魯國歷史,曾經孔子加以筆削。其筆削的主意,系由當時周室衰微,諸侯強霸,邪說橫行,司空見慣,孔子觸目憤慨,乃以極慎重的用意,正其是非善惡,于一字一句之間,暗示褒貶的意義。而其筆法,即為“春秋的筆法”。后來議論紛紛,莫衷一是。異其春秋解釋法的,計有三派。這三學派,即所謂《公羊傳》《谷梁傳》《左氏傳》的“三傳”,各立門戶,互相爭辯。《公羊傳》由孔子門人子夏傳到公羊高,以口相傳,至前漢時,始著成書。又一說稱為孔子微言之學。孔子著述《春秋》的主意,在《論語》有云:“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就是文王既然歿亡了,欲以三代圣王的制度而治天下,自非躬任厥職不可的意思。至“三世說”或“三統說”種種的議論,這種學問,在前漢時代,卻是很占勢力,但后來大衰一時了。距今百年前,由清朝嘉慶、道光間,忽然復興起來。最近享盛名的康有為、梁啟超等,皆奉公羊學,而康梁對于“三世”“三統”之說,把西洋學說加味調和。我們試把“三世說”摘要言之,即公羊學在擾亂之世,升平之世,與太平之世,都可酌量而施行。所謂擾亂之世,是酋長互相割據而作亂的時代;升平之世,則由上種狀態逐漸進化;至君主專制、君主立憲的時代,尤為演進,世界僅統治于——帝王之下,萬民平等,便為太平之世。孔子將社會人類的進化,分為如此三世,以今日的世界屬于升平之世,故我們應大加努力,以求達到最終目的太平之世。這種議論,不但與我國現代思想有極密切的關系,即證諸人類進化的歷程,也多吻合的事實,誠富興趣的問題。至《谷梁傳》,與《公羊傳》同為大學微言之學,也由子夏口傳,至前漢時始成書物,其書重說五行感應之事。以上二傳為今文。至《左氏傳》,系左丘明征孔子《春秋》之理,說明當時事實,自初即為文字發現于世,屬于古文派。因與《公羊》《谷梁》的立場不同,特多煩雜議論。這“春秋三傳”與前述的“三禮”,俱為我國思想上、學問上最大的潮流,雖至今日,尚有以“三禮”“三傳”為國民思想之中心者。

(六)孝經類

就孔子孝行的意見,由曾子說出,曾子門人筆記下來。因其內容簡單,不必贅述。

(七)四書類

宋朱子由《禮記》中抽出《大學》《中庸》,連合《論語》《孟子》,名曰“四書”。后人認為朱子學的根本所在。

(八)樂類

樂即“禮、樂、射、御、書、數”中的“樂”,為正人心最大的利器,頗為古今所重視。在文字上顯著的有《樂記》,算是《禮記》中唯一者。至議論雅樂的事,或研究“六律”“六品”的書籍,以及流行歌與其他各種音曲類,概歸入子部的藝術類,與這經部的樂類,全然異趣。

(九)小學

前章所述《說文》之學,或正字義的訓詁學,或正音韻的音韻學等,因周代取教小學之用,故總名曰“小學”。對于周代教育法的遺意,可藉此考察明了,因特取入經部中。

(十)五經總義類

總括前的《易》《書》《詩》《禮》《春秋》五經的議論,或其注解者。

二、史部

“史”字原為司記錄官之名,后來遂變為“歷史”的“史”。

(一)正史類

正史是指歷朝敕選的歷史而言,司馬遷的《史記》,原非敕選的,但后世對于敕選正史,準由司馬遷《史記》數起,至《前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等。我國宋時已有正史十七種,明朝增至二十一史,今日合明朝及其他加入的,恰成二十四史,為我國正史的全體。

(二)編年類

我國從前的歷史,多為編年體,《春秋》自不待言,是記載其逐年的事實。然自司馬遷作《史記》,始改為紀傳體。紀傳體是本紀與列傳并立,本紀以編年體記載帝王之事,列傳則網羅當時的名臣而立其傳。并合本紀、列傳來觀察,方能明了當時的狀態。前述的正史,皆用這體編成。

(三)紀事本末體

在編年體、紀傳體以外,尚有以事業的本末完全集錄而便一目了然的,是為紀事本末體,由宋之袁樞所創始。

(四)別史類

除以上三體歷史外,尚有一別史類,如《續后漢書》《契丹國史》《大金國史》等。有名的鄭樵《通志》,即為其中的一種。

(五)雜史類

這是不屬于正史、編年史、紀事本末等類,而又有歷史關系的,如《國語》《戰國策》及私人的記錄等,均收入雜史之中。

(六)詔令奏議類

帝王的詔令或當時官署的布告,及諸官的奏議等,為歷史上非常有用的參考材料。故奏議類的書,是歷代名臣奏議而優良的書籍。

(七)傳記類

收集各時代賢人名士或一技一藝特長人物的傳記。

(八)史鈔類

史鈔系由歷史中抄錄的書,如《十八史略》等。

(九)載記類

我國本土以外附屬國的歷史,如《朝鮮史》《安南史》等。

(十)時令類

歲事記、年鑒等屬之。

(十一)地理類

地理對于歷史,最有密切的關系,這是誰也不能予以否認的,如《大明統一志》《大清統一志》,以及《山東通志》《河南通志》等各省的地理,是為這部之主。又關于黃河、揚子江的記事,或邊防記事,或山系、水脈記事,或古跡,或游記,及其他外國地理概要,皆收入這類之中。

(十二)政書類

記載歷代的通制,例如《杜氏通典》等。

(十三)職官類

搜錄歷代的職官制,例如《唐六典》等。

(十四)目錄類

目錄可分兩種:經籍目錄與金石目錄。經籍目錄,即前述的《四庫全書總目》等。至金石為殷的鼎、周的鐘、漢的碑等目錄,是研究歷代史極重要的參考物。

(十五)史評類

論評歷史的,如《通鑒綱目》,是其適例。

三、子部

諸子百家自成一家學問的書,均收集在內。“子”原是男子的美稱,或有德者之稱,又弟子對師長所說的尊稱,但后來轉至《老子》《莊子》《墨子》等,遂變為書籍的尊稱。

(一)儒家類

專收集儒家的著述,如《荀子》《文中子中說》,二程子(程明道、程伊川)、朱子等書,以及《近思錄》《性理大全》等類。

(二)兵家類

黃帝之臣風后所作《握奇經》,太公望所作《六韜》,孫武的《孫子》,吳起的《吳子》,黃石公的《三略》等皆屬之。

(三)法家類

以法律治國的學問,如《管子》與《韓非子》等類。其他若裁判或斷疑獄的書籍也屬之。

(四)農家類

研究農事的學問,后魏時的《齊民要術》,明朝徐光啟所著的《農政全書》,可算是農業專門書籍,自田制、水利至樹藝、蠶桑、牧畜,俱為備說。

(五)醫家類

黃帝所作的《素問》,漢朝張機的《傷寒論》,以及所謂“漢法醫”漢法醫,即中醫,系日本人早年對中醫的稱呼。書籍,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均屬之。漢法醫為研究草根木皮的藥物,有相當價值,惜近人不加考究,卒埋沒其效用了。

(六)天文算法類

我國的天文,素重歷法,而歷法是以推步為第一,故算法隨以發達。算法起源很古,《周髀算經》有傳說為周公所作的。

(七)術數類

收集關于記錄各種術數的書籍,其重要的,為漢朝揚雄所著的《太玄經》,是一種推算數理的論文。又宋朝邵康節的《皇極經世》,以《易》的八卦,當元、會、運、世(一日十二辰,一月三十日,一世三十年,一運十二年,一會三十運,一元十二會,一元天地通),卜世間的治亂。在這術數中,有以氣候占卦的,又有家相、人相,及九星、葬式、相墓等類。

(八)藝術類

在這類中,若盡舉出書、畫、印、棋等來,則種類甚多,這是我國最得意的所在,珍奇書籍不少。

(九)譜錄類

這是劍、硯、墨、香和梅、菊、蘭、竹等譜錄。在這類書著名的,為《考古圖》《博古圖》等,因兩書均系捜集殷周古器物的繪圖。又乾隆帝收貯的《西清古鑒》,也為考證古器物繪圖最佳的書,可供博物家、好古家的參考。

(十)雜家類

搜集雜書或隨筆漫談之類。

(十一)類書類

以經史子集類別而成功的一種書籍,例如清朝的《淵鑒類函》《古今圖書集成》等。《古今圖書集成》系萬卷以上的類書,在世界上可算是大部書籍。

(十二)小說家類

關于朝廷行軍的雜史類,以及瑣事奇聞等。不過其多以正漢文記錄,與現今盛行的諢詞小說不同。

(十三)釋家類

收集關于佛教的書籍。

(十四)道家類

《老子》《莊子》《列子》等道家的書,皆收入其中。

四、集部

我們一讀其書,便知其為詩集、文集的部類。

(一)楚辭類

楚屈原的《離騷》,是為楚辭。因后世仿作之人輩出,特立“楚辭”之部類。

(二)別集類一(自漢至五代)

集類有總集、別集的區別:總集是許多人詩文的編集,別集乃某一人的詩文集。別集由作者自集個人的文章、詩歌,或由門人收集。至別集類一,系收自漢至五代間文人、詩人之集,如陶淵明、杜甫、李白、韓退之、柳子厚、白樂天等詩文集,是其中著名的。

(三)別集類二(自北宋建隆至靖康)

這是搜收自北宋太宗至欽宗間的詩文集。在這時代中,蘇東坡、歐陽修、王安石等有名大家輩出,名著甚多。

(四)別集類三(自南宋建炎至德祐間)

南宋一代的詩文集,皆收其中。建炎是高宗的年號,德祐是宋末恭宗的年號。其間有朱子、呂東萊、陸象山、陸放翁等名高的人。

(五)別集類四(自金至元)

這是總收自金至元的詩文集。金末元初的元遺山,與元的虞道園等詩文集,頗負盛名。

(六)別集類五(自明洪武至崇禎間)

總收明一代的詩文集。其中劉青田、王陽明、前七才子、后七才子等詩文集,均有一讀的價值。

(七)別集類六(清朝)

清朝順治、康熙時代,大家輩出,文集頗多。

(八)總集類

總集是搜集多人的詩文全部,或摘錄其最好的一部,如《昭明文選》《唐宋八大家文鈔》,是其適例。

(九)詩文評類

收集詩文的論評,以文話、詩話為主。

(十)詞曲類

詞曲本為詞與曲之二種,但因其大體相通,故總稱為詞曲。

第三節 書籍的印刷

我國在周代以前,沒有紙筆,印版亦未發明,所有書籍的寫字,乃擊破細小的竹木尖端,使含漆而書于板上,或用小刀刻字在竹簡上,用韋革綴攏連起,再于中入心而合成卷,以便保存,這便是今日稱書籍為“卷”或“篇”的由來。但這韋革的連綴,常易斷絕的,所謂“孔子讀《易》,韋編三絕”,就是這個道理。后來亦有寫在帛上的書,試一考察“名垂竹帛”的話,便可充分明了了。至秦始皇時代,開始流行刻文字于石上。至木版刻字印于紙上的方法,遲遲未為發明,則由當時盛行口傳學問,所謂版行的事,尚無其大的需要。但至秦始皇時,蒙恬始作筆;在后漢末葉,蔡倫煮溶樹膚、麻頭、敝布、魚網等類,發明制紙方法;又魏晉時已制墨丸及膠墨,如是筆寫書籍,大形便利,紙墨已有長足的進步,竟廢竹帛而不用了。惟在隋前的書籍,尚屬于寫本,沒有印刷的。據明陸深的《河汾燕閑錄》說:“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十二月八日敕廢像遺經,悉令雕板,此印書之始也。”可知印書之術,蓋到隋后才有。

迨到后唐明宗長興三年二月,歷任五代宰相的馮道,始奏命判國子監田敏,將“九經”印行出售,是為監本。所謂“監本”,系指國子監印刷的官版書籍而言。其后歷朝沿其故事而設立:宋朝稱監,遼稱秘書監,金稱宏文院,元稱編修所,另有秘書監、興文監和藝文監等。而明則稱南北監與經廠,清則稱武英殿與古香齋,故清的監本,特有“殿本”或“殿版”之稱;然其為御府所印刻,則無不同。又官本,據《中興館閣續錄》:“秘書郎莫叔光上言:今承平滋久,四方之人,益以典籍為重,凡縉紳家世所藏善本,外之監司郡守搜訪得之,往往鋟板,以為官書,其所在各版行……”則知其始于宋朝中葉。金時立經籍所,于平陽刊行經籍。元時官本,其在河北,則依金之舊,設局平陽;其在河南,則設于杭州、紹興、平江、信州、撫州諸處,刻書甚多。明時,則自南北兩京起以至各地方,盛行雕刻,凡官司到任者,必刻新書數卷以為例,其有數年任滿不刻一書而去者,則眾目為俗吏;其他官署、學校、書院均爭刻書,各藩王之校刊古籍者亦多。清時,則在各地設官書局,刊行甚眾。

而家塾自刻書籍,則王明清《揮塵錄》說:“蜀相毋公,蒲津人。先為布衣,嘗從人借《文選》《初學記》,多有難色。公嘆曰:‘恨余貧,不能力致,他日稍達,愿刻板印之,庶及天下學者。’后公果顯于蜀,乃曰:‘今可以酬宿愿矣。’因命工日夜雕版,印成二書。復雕“九經”、諸史,兩蜀文字,由此大興。……是時其書遍海內。初在蜀雕印之日,眾嗤笑,后家累千金,子孫祿食,嗤笑者往往從而假貸焉。”可見私家刻本是始于五代之末,其后相繼出現。

至于出版書籍的販賣,則創始于唐末建安余氏。而宋時鏤版的地方,在吳、越、閩三處,以杭州越版為上,福建麻沙版最下,其他蜀本亦有名。金元兩朝,官設的書籍多在平水,故坊肆一時群聚于此;惟吳、越、閩的書,仍不減于宋朝。明時則燕京、金陵、閶闔、臨安,為書籍四大集散地;而吳會、金陵,最擅名于文獻,刻本甚多,鉅冊繁聚。

書籍的印刻,既然如此盛興,則大需求活版的發明了。據沈括的《夢溪筆談》說:“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即字平如砥。”由此可知活版確系創始于宋仁宗時,惟據胡元瑞的《少室山房筆叢》,則謂從無有以藥泥為之者,乃用木作活字;又元王禎亦傳易以木字一事,陸深則記為鉛字,其沿革不得而詳。及至明朝,乃始用銅活字,以無錫的蘭雪堂華氏、桂坡館安氏等特著。清朝使用銅活字尤盛,如《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即以銅活印成的。可惜這種銅活字,不久為政府鑄錢的關系,概行镕銷了,現在已很難看見其陳跡,誠為可嘆的一回事呢!而清高宗時,武英殿的聚珍板,實以棗木活字而印刷者;他若《四庫全書》十幾萬卷的書籍,亦系以木活印刷成功。

至歐洲各國在十五世紀以前,尚未發明木版的印書;竟至十五世紀初年,哈爾蘭人珂司忒爾始發明木版印刻方法;到了一四三六年,曼慈人約翰·古田伯兒始發明金屬活字,從一四五〇年后,才用活字印書;繼而斯屈拉司布爾格人拍迭兒雪或兒,又發明活字的鑄造,在一四六二年后,遂見用于歐洲各國。

我們從歷史上的觀察可見,印刷術的發明,是以我國為最早,木板印刻約早歐洲八百年,活字印刷約早四百年。而我國最近的印刷事業,反退后而讓他人前進,不能永保優勝地位,真令人言之痛心無窮了!

至距今三四十年前,由西洋傳入石版印術,甚為流行,對于書籍的裝印出售,粗見興盛,可用很廉的價格,購讀珍貴的古書;惟體裁尚未臻于至善之域,敢望書業同人,加以改進是幸!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景泰县| 缙云县| 库尔勒市| 木里| 焉耆| 邵武市| 台中县| 北宁市| 涡阳县| 和平县| 定西市| 西盟| 泸水县| 扶风县| 哈巴河县| 泾源县| 千阳县| 沈丘县| 永新县| 商河县| 剑阁县| 奉节县| 奉新县| 石家庄市| 延边| 四川省| 张家港市| 贞丰县| 洛阳市| 武川县| 筠连县| 五寨县| 轮台县| 扎鲁特旗| 德庆县| 璧山县| 临安市| 康马县| 滦平县| 汉川市| 陇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