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師經典之作·大家談(套裝22冊)
- 老舍 聞一多 梁啟超 章太炎 胡適等
- 9783字
- 2020-05-28 18:07:23
葉鋆生談文字與書道
一、文字
凡欲研究一國的事情,必先誦讀其書籍,而欲誦讀其書籍,尤非先知其文字不可。若對文字尚不明了,則無論任何方法,勢必無從著手。所以在研究本國人文史的開始,須從文字方面來考察,便是這個道理。而求知本國的文字,第一應知其形、音與義,換句話說,就是須合知其意義的各方面。但是這種研究工作非常不易,可說是最難的事。從事這種學問的人,常如張之洞所謂“終身鉆研,汩沒無聞,亦是一病”。要之,欲知本國文字,當從具備其大體的知識為適宜;至于詳細的研究,只好讓給專門學者。
我國文字在今千八百年前,后漢末葉的時候,有名學者許慎出來,他著《說文解字》十五卷,可算是我國文字學的大宗。我們讀其書的序文,便可了解文字的大體。現就文字的起源與沿革及其“六書”構造法,分節簡說如下。
第一節 文字的起源及其沿革
我國重要的事物,多脫始于伏羲氏,文字也照樣的脫始于伏羲氏。傳說伏羲氏作《易》的八卦,為原始文字的創元。后來神農氏施行結繩之政,用種種的繩線,結成不同的形式,以為各種事情的符號。現在沖繩的地方,尚有這種類似事情的遺跡,誠具考究興趣的問題。嗣后社會逐漸進化,對于世間結繩記事,覺得很不合宜,于是黃帝之臣蒼頡,乃參酌鳥獸的足跡,創作文字。所謂“文”是模樣,但其模樣獨成一體;又“字”是“孳乳而漸多”之謂,以補“文”的不足,益增其形與聲,所謂由合體而成的。其后顓頊、帝嚳、堯、舜及夏、殷、周三代的字形,各不相同,但后世總稱為古文。迨至周室中興的宣王時,史籀出而作大篆。又幾經春秋戰國之世,諸國各有其文字,參雜百出,甚不統一。秦始皇統一宇內,納丞相李斯的進言,廢止與秦歧異的文字,始成文字統一的大事業。這時李斯作《蒼頡篇》,趙高作《爰歷篇》,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將史籀所作大篆的字畫多者,化為簡略,是為小篆。秦始以法律治國,役使事繁,對于小篆的字畫,仍嫌其多,不適合事急時的需用,因有程邈之人,以簡易為主,創作隸書。按隸書的命名,就是施行于徒隸之間,甚至官廳的小使,亦得容易使用,而極稱簡便的文字的意義。在當時的文字已有七體:(1)大篆,(2)小篆(以使用于簡冊為主),(3)刻符(用竹符刻的字體),(4)蟲書(模仿蟲鳥形而幡書的字體),(5)摹印(施于印璽的),(6)殳書(刻在武器的),(7)隸書(皆以使用于官廳為主)。由是至漢,漢代以隸書便利認為通用文字,自不待言。迨到王莽時代,其使用的文字有六體:(1)古文(但非大篆以前的古文,乃從孔子故宅壁中所發現的古文),(2)奇文(古文而字體稍異者),(3)篆書(即小篆書),(4)左書(即隸書),(5)繆篆(即摹印),(6)鳥蟲書(與前述的蟲書同)。此外在漢初葉,草書已經發端。其后由隸書變化而造成楷書,是在漢魏之交,魏的鐘繇等,曾被人稱為其大成者。
第二節 文字的構造與“六書”
根據《說文》所述的文字組織法,對于“六書”的概略,固可察知一二;然而古來議論紛雜,不一其說,直到今日,尚無確定的成說。現在我們僅就其大體申說之。
“六書”的順序,根據《說文》的序言,為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若根據班固之說,則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很多人以為文字的創始為象形,其次指事。但這里是以《說文》之說為根據的。
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
指事文字,例如“”“
”為篆文“上”“下”的字,依其放置短一畫長一畫的“上”與“下”,視之而識其為“上”“下”,察之而見其為“上”“下”之意。與這指事相似的文字,為象形、會意二種文字。不過象形是對于一物而象其形,其字形開始便有一定;指事則指無形的事,其字形始無一定;這是兩者最大區別的所在。至指事與會意的區別:獨立而成一體的為“文”,合二體而成的為“字”,已經詳說于前。今由于會意屬“字”,指事屬“文”,則對兩者的區別,也可判明無疑了。
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
象形文字,是描寫某物而象其形,自其形式屈曲來說,好似最簡單的圖畫。“日”“月”的文字為“”“
”,“
”象太陽,其中的一點,傳說是曾現鳥形棲于太陽之中;“
”象弦月,其中的二點,是表現月中的陰影。又“
”為“云”,是從雨從云,云為回形的;“
”為“山”字,表示有石高出之形。其他若
(水)、
(草)、
(木)、
(鳥)、
(馬)、
(魚)等直接描寫其物自身形式的文字,多得難以盡舉。這是我國文字的特色,也是我國文字的根源,在字典上首的字,大抵屬于這象形文字。
以上二種為文,是產生字的源泉。
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聲文字,系取指事、象形的事物,加寫出其聲音,而結合成為一種文字。例如“江”“河”二字,由水的旁取象形,由水的聲取“工”“可”。這種文字,占居我國文字十分之八以上的多數。
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武”“信”是也。
會意文字,即于自然中能夠會得其意義。例如合成“戈”與“止”二字的意義而為“武”字,合成“人”與“言”二字的意義而為“信”字。又如合成“鳥”與“口”二字,自然表現鳥“鳴”的意義;比合“木”字兩個,成為多“木”并立,自然表現“林”的意義,皆其顯著的例子。
以上二種為“字”,系由“文”孳乳而成的。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轉注文字的解釋,至今尚無定說。現依段玉裁的“互訓”說,稍為解釋一下:轉注是文字與文字互合的解釋,恰似由水的彼方來注明此方一樣。轉注與假借為文字的使用法,之前說的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種,則為文字的構造法。
所謂“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譬如《爾雅》為訓詁的書,在其說“始”的條文,如“初”“首”“肇”等字,多不勝舉,但這么多的字,均由“始”字而生同樣的意義。由此推考,則“考”與“老”同屬年老的意義,老而考,考而老,實是互相解釋的文字。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假借全為音符的文字,依同一的聲音,而化字于無形事物。如“令長”的“令”,為“命令”的“令”,但對發出命令的人,假借而為“縣令”等的“令”;“長”為久遠的意義,但對長居人上的人,假借而為“村長”等的“長”。又其描寫物的音響或鳥的鳴聲,假借的字也很多,如伐木“丁丁”、車聲“轔轔”、黃鳥“喈喈”。此外寫外國語時,常須使用這假借。
“六書”的略解,暫就于此告一段落。要之,《說文》是一難解的書,為文字學的大宗,非用十分的研究不為功。迨至清朝,趨向漢學勃興的氣運,《說文》的研究家輩出,就中戴震(東原)氏與其門生段玉裁,以一生的心血,注成《說文解字》十五卷,對于斯界得有《說文解字注》三十卷。其他關于《說文》的著作,尚多出現,而大抵本著述者(許慎)自身的學問,依其文字組織起來,其抽字的方法雖妙,而實用上頗感困難。后有黎永椿的《說文通檢》出世,始稍得解除其困難。
我國文字由《說文》的時代,已呈混亂變化的傾向,曾幾何時,今體的字體產生了。但在南北朝時代,文字極端紛亂,試從顏之推《家訓》來考察,如其寫“惡”字為“”,寫“鼓”字為“
”,寫“亂”字為“亂”,已很普遍化了。至唐始以今日的楷書為通用文字,由是文字復歸統一。不過這時對天子的諱,深禁不用,故改文字之風仍盛。今日尚有寫“虎”字為“
”的人,這便是由唐朝先祖有名“虎”者,故避諱而改寫為“
”字。
我國除上所述的文字以外,沒有其他的文字;有之則為宋時割據中原之遼的文字,即契丹文字,或者金的女真文字,元的蒙古文字,清的滿洲文字。但是這種文字,因不能代表任何時代全國通行的文字,故無列入的必要與價值。
以上僅主在文字的形方面,而文字除形以外,尚有音與訓的問題。不過音方面的音韻學,訓方面的訓詁學,已成專門的學問,姑且從略。
二、書道
書道是寫字的技術及其一切有關學問之總稱。我國從前的書法,除實用外,尚含美術性質;又因士大夫階級多善于寫字,故特見重于世。至關于研究書道的書,則以《佩文齋書畫譜》為最著名。凡書道上的書體、書法、書學、書品以及歷代書家傳記,均詳明其書中。因此特仿其例,以說明書道的大體。且歷代書家的傳記,常于書品中,附有短評,特又抽錄包世臣的短評,庶可藉知歷代書家概略的傳記,并窺見各書家的書風。
第一節 書體
書體有古文、篆書、隸書、八分和楷、行、草等類,試讀韋績所纂五十六種的書體,或夢英所論十八體書,則書體如何的多,自可不言而知了。但在其中所舉的書體,大抵出于好事家的假托,并非一般通用的。現在我們僅就普通使用的書體,略為分類說明如下。
(一)篆書
篆書有大篆、小篆兩種:大篆,周宣王時史籀所作;小篆,秦的宰相李斯等所作。大篆傳至秦時,已經廢去,當時人都以小篆為通用文字。迨至漢代,對于秦代所造的隸書,固參用為通行文字,但小篆也未完全廢去,遂為楷隸書體的起源。至寫篆書的名人,漢初有曹喜,漢末有蔡邕,以后漸次衰頹了。唐時雖有李陽冰的名家忽然出現,但大體來說,依然是衰而不振的,僅于印章方面應用篆書,而不久也滅亡了。后隔八百年傳至清朝,始有鄧石如等人,出而復興。
(二)隸書
隸書為秦漢時通用文字,因漢末的靈帝,好尚這種書體,故寫隸書的名人輩出。這種文字,從秦漢時代以來,發生不少的變化,在魏的初年,則全然變了,卒與篆書構合成為楷隸,不久即變為楷書。
(三)楷書
楷書又名正書或真書。在后漢章帝時,王次仲參酌篆書和隸書,作成一種叫做楷隸的字體,其后逐漸變化,遂成今日的楷書。當王次仲初作楷隸時,世人極稱便利,自然廣行于世間,但傳至后漢末葉,已生多少的變化,在石刻之中,可以找出楷書的字跡。魏的鐘繇、邯鄲淳等,傳說是這楷書完成之人。
(四)草書
據后漢蔡邕所說:秦時戰爭屢起,文字的使用浩繁,以字畫繁多的小篆,不合于急時應用,因此簡略小篆,而作篆隸;然后尚以字畫難寫,不能適用于急速之間,乃更由篆隸而作草書。草為“草率”的“草”,又“草稿”的“草”,如是草書流行于世了。但自前漢武帝三傳至元帝時,有史游者,出而作急就章,這便是“章草”文字的濫觴。就這章草傳說的話:當后漢章帝時,有杜度善寫草書的名人,因章帝愛其草書,故以得名。這種傳說是否確實,殊難判定。不過章草若從其每字的分寫來觀察,則謂為較隸書快寫的,實可肯言。至這種分開所寫的,是別于章草,稱為“獨草”。又在杜度以后,有張芝的續寫草書,是為“連綿草”。迨至王羲之時代,又把這章草一變,遂確立今之草書體。
(五)行書
這種書體,系在后漢靈帝時,劉德升由正書、草書間特別寫出一種字體,一名叫做“行押書”。這行書后由晉的王羲之、王獻之二人,始告完成。
(六)八分
關于八分,古來有多種說法,頗難判其是非。惟據普通流行之說,則以后漢的蔡邕,除去隸書八分而采其二分,除去小篆二分而采其八分,作成這個字體,故以“八分”名之。又宋徽宗的《宣和書譜》,也是這種說法。自兩漢至唐的金石類,對于篆、隸、行書的字體,均有寫過;而這八分字體,則到處找不出其遺跡來。但至唐代,這八分書始見流行了,其字體頗似隸書而成波勢。要之,八分是伴時代的變化,而為書名的變化,今之楷書,便是昔時隸書之謂;今之隸書,又是昔時八分之謂。據最近康有為的說法,將前說與后說打成一片:秦篆變石鼓字體,而采其八分;前漢的人,又將秦篆變化而采其八分;后漢的人,更變化前漢的而采其八分;結果便產生了這種名稱。所謂八分,系指其程度而言。總括一說,八分的字體,不管各人如何地解說,其與隸書有極密切的關系,這是誰也不能予以否認的。
第二節 書法
書法系關于寫字的法則,最初講究這法則的,算是后漢的蔡邕。蔡邕所著述的《九勢》,即是討論落筆、轉筆、藏鋒、藏頭等九種法則;然而果否蔡邕所作,殊難斷言。其次晉時衛夫人的《筆陣圖》,頗為名高。衛夫人取李斯等的筆法,附合自己的考究,而成七個條(原寓貽教子孫的意義)。其七個條:
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
如高峰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
陸斷犀象。
百鈞弩發。
萬歲枯藤。
崩浪雷奔。
勁弩筋節。
在這《筆陣圖》之后,尚有唐太宗的《筆法訣》,與歐陽詢的“八法”等。八法即以衛夫人的七個條,加入一法。至于筆法享盛名的,為“永字八法”,就是“永”字初筆的曰“側”,第二筆的
曰“勒”,第三筆的
曰“努”,第四筆的
曰“
”,第五筆的
曰“策”,第六筆的
曰“掠”,第七筆的
曰“啄”,第八筆的
曰“磔”。至其各個法則的傳來,系由楷書完成時而成功的,張芝、鐘繇、王羲之等,均受這傳授。迨隋的智永,更敷衍其旨趣,而授于虞世南,如是漸次傳播于世間了。然而今傳的八法,則說是由唐的李陽冰傳下。在李陽冰的言辭上,有王羲之以十五年功夫,學習一“永”字的話,但其真偽,很難保證。又有顏真卿由張旭所授秘法十二意的傳說,因其多由書家的口傳,又屬寫字時的實際問題,姑且從略。
今將元朝鄭杓的書法流傳圖,介紹在下,以資參考。
書法流傳之圖

下圖自蔡邕至崔紓,皆親相接受;惟蔡邕毅然獨起,可謂世間豪杰之士。
要之,所謂筆法傳授,自六朝至唐,實為事實上非常主要的。又執筆法也屬嚴重問題,其特殊名高的為“撥鐙法”。這撥鐙法,是研究怎樣持筆的問題,各人意見不同,很難分別清楚。但據普通之說:“鐙”為馬的鐙,“撥”是抽撥而回轉。乘馬時足淺置鐙上,則為能乘馬者;同一理由,執筆時以中指與食指輕抑于筆,則容易活動自如,手掌成為圓形,恰似鐙一樣。故撥鐙法,即是如何撥鐙的方法。這種學說,載于《書苑菁華》一書中。在這撥鐙法以外,尚有歐陽詢的三十六法,或書訣等,非常繁多,直至元朝,還多出現。在清道光年間,包世臣著有《藝舟雙楫》一書,其中執筆法與結字法多屬專門問題,不便詳為介紹,敢望有志于書道者,自為尋出參考好了。
第三節 書學
書學是研究書道的學問,古來叫做“論書”,今日非改稱“書論”,頗難分明,惟實際來說,總以叫做“論書”為正當。這種論書,以唐朝孫過庭的《書譜》,宋朝姜夔的《續書譜》最為著名。至于元明,這種著述甚多,不勝枚舉,其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書,很為有趣。洎乎清代,亦多產生,其中阮元的《北碑南帖論》與《南北書派論》,同前述的包世臣《藝舟雙楫》,一樣名高于世。此外根據這書的主張,更立一家的見識,則為康有為的《廣藝舟雙楫》,今日尚屬盛行。這書與前書,同為北碑派的中堅。
第四節 書品
書品是品評書家的筆跡,而判定其優劣,可謂為今的編號一般。在南齊時代,王僧虔作《論書》,對于宋晉間的名家,以極簡單的文章,致其論評。梁武帝也有《古今書人優劣評》,自鐘繇、王羲之以下三十余人的書家,概用短文,加以批評。又庾肩吾作《書品》一書,這便是“書品”名詞的由來。在這《書品》中,將草書、楷書的書家百二十八人,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階段,并加以短評。唐朝書道勃興,品評盛行,初有李嗣真作《書后品》,將李斯至唐書家八十一人,分別論評為十等,以張芝、鐘繇、王羲之、王獻之四人為一類,叫做“書圣”;此外上的上品,上的中品,上的下品等,共分九品。次張懷作《書斷》一書,分為神品、妙品、能品三階級,以論斷自晉至唐的書家;又作《書估》一書,研究書家的價格,這便是書家價格論的濫觴。據這書說,當時王羲之的字,流行極端,曾有某大官傾其數百萬貫的財產,始尋得羲之手寫行書五張。今日書畫的價格,所謂發財關頭,惟好名聞而無節制,如是不學無能之徒,群以賣字為標本,深受識者所指彈。不過張懷
的時候,為唐玄宗時代,是我國文藝的大發達期,因鑒賞書道的奧妙,特提高其價格。其他仿作的“書品”或“書斷”,繼續產生,至宋以后,漸告衰頹。迨到清朝,包世臣作《國朝書品》,將清朝諸名家,大別為神品、妙品、能品、逸品、德品五類。神品一人,為鄧石如的隸書和篆書;妙品三人,鄧石如的八分和楷書,劉墉(石庵)的楷書,姚鼐(姬傳)的行書屬之。
第五節 書人傳與短評
關于書道最初名高的人,固不得不舉李斯,但此則由后漢末葉蔡邕論起。
蔡邕 蔡邕書,骨氣洞達,爽爽如有神力。
后漢靈帝好書,書家于以輩出,惟以蔡邕為第一。當時所立石經,固不消說有蔡氏的筆跡,而其筆跡傳至今日,尚有《郭桂宗碑》與《西狹頌》等。
張芝 張芝書,如漢武愛道,憑虛欲仙。
張氏為蔡邕同時代的人,因其為草書的名手,故有呼之以“草圣”者。傳說他曾有“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逸話。由此傳到三國時代,則秦漢以來第一人的鐘繇出世了。
鐘繇 鐘繇書,如云鵠游天,群鴻戲海,行間茂密,實亦難過。
今體的楷書,系由鐘氏所創始。其筆跡傳下的,有《宣示表》《薦季直表》《賀捷表》等,尤以《宣示表》為最佳。又吳的皇象,名也很高,《天發神讖碑》傳說是其筆跡。
茲附帶略述秦后書體的變遷。秦篆字形完整,漸成圓角,化繁雜為簡略。至后漢字形,一變而為破磔,篆書與隸書全然分離,漢隸于以告成。然至漢末,又取篆書的圓形,一變而為楷書。在這前后之間,行草的字體,也漸近于完成。由是再傳至晉,衛夫人出幕了。
衛夫人 衛夫人書,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臺,仙娥弄影,紅蓮映水,碧沼浮霞。
書道為晉代特色之一,非常精工而巧妙,由此推考當時的思潮,極好文采風流,自無疑事。所以在這時代,竟產生這衛夫人以女性而為書界名家。據說王羲之的師匠,就是這衛夫人。
王羲之 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王羲之為書道的大成者,凡談起書道的話,無不推崇王羲之為第一人。在我國歷代帝王中最英明的唐太宗,曾對羲之作如下的批評:
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狀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實際言之,羲之的筆跡,如現傳的《樂毅論》《黃庭經》《蘭亭序》等篇,確足為學書者的模范。《樂毅論》與《黃庭經》是小楷,《蘭亭序》是行書,此外有名的草書,尚有《十七帖》。
王獻之 王獻之書,如河洛間少年,雖皆充悅,而舉體沓拖,殊不可耐。
獻之為羲之之子,與父并稱“二王”。其筆跡,以小楷的《洛神賦》,最為名高。這父子二人,不但是書道的冠冕,而其大成真、行、草三體,尤為不可忘的功勞者。
在這父子之后,著名書家,則為梁的蕭子云了。
蕭子云 蕭子云書,如上林春花,遠近瞻望,無處不發。
六朝末葉,智永誕生,他是王羲之七代之孫。說書道的關系,以晉為祖,以唐為子,自六朝至唐的一大關鍵。其筆跡,有《真草千字文》。由是傳入書道黃金時代的唐朝。
唐朝因好書的太宗、玄宗帝王輩出,書道特別盛行,竟達六朝以來的頂點。在這時代,始設書學,開以書登用人才之路,同時公然取用楷書為通行文字。因此關于書界人才,有彬彬然輩出之勢。在初唐時,有所謂“貞觀的四家”,即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
歐陽詢 歐陽詢書,如虎餓而愈健。
歐氏出自羲之門下,八體的書,無一不通;但今人所尊重的,是其楷書。《九成宮醴泉銘》與《化度寺碑》,特別著名。
虞世南 虞世南書,如白鶴翔云,人仰丹頂。
虞氏由智永而受羲之的筆法,曾為太宗書法之師。其筆跡,以《夫子廟堂碑》與《汝南公主墓志》等,最為有名。
褚遂良 褚遂良書,如孔雀歸佛,花散金屏。
褚氏學習虞世南書法,極其巧妙而美觀,其《雁塔圣教序》,有人說是唐代書法的唯一者。
薛稷 薛稷書,如雛鵠具千里之志。
薛氏學褚遂良書法,很負盛名。
次至玄宗時,因玄宗好字形的豐滿,書界受其影響,于是肥而整的字體,大為流行。如顏真卿、李邕等的書風,均屬這類。
顏真卿 顏真卿書,如耕牛穩實而利民用。
顏氏為節義顯著的人,書風極其溫厚,曾被稱為正人的模范。但其書風變化無窮,所謂“一碑一面貌”,即于每一碑上,必異其書法。其筆跡在楷書方面,以《宋碑》《中興頌》等為著名;在行書方面,則《爭坐位帖》可算是唐代名帖之一。
李邕 李邕書,如熊肥而更捷。
李氏是行草書中的名手,曾被人呼為“書仙”,蘇東坡、趙子昂等,都很受其影響,董其昌有“右軍(羲之)如龍,北海(李邕)如象”的話,是直認其與羲之相匹敵。
在這諸人同一時代,又同寫肥厚的書風,尚有蘇靈芝者。只因其為世間俗書,卒無很好的評價。迨中唐后,書風又一變化,漸為尊崇清勁,柳公權即其代表者。
柳公權 柳公權書,如關雎,摯而有別。
柳氏是顏真卿以后的第一人,當穆宗問書法時,答以“用筆在心,若心能正,則筆自正”,誠為名言。又柳氏滿心力求變化羲之的書法。
除以上諸人外,如張旭、孫過庭、懷素等,皆為一代杰出人物。惟篆書自晉以來,漸形衰頹;至李陽冰出世,始對這書法,示以長技。
由唐而至五代,書界遂呈不振的狀態,僅有梁的楊凝式,頗為蘇東坡所感服。
宋代的書界,可算是蘇東坡、黃山谷、米元章的舞臺,對于唐代書風的結構,重見一大變化,以置重意態為主。雖蔡襄依然維持唐風,然終敵不住這新潮流。此等四人,稱為“宋的四大家”。
蘇軾 蘇軾書,如丙吉問牛,能持大體。
蘇軾即東坡,秉賦詩文的天才,固不待言,其書法也算是宋代第一位。有人評其書風近于顏真卿,直至元明清,均極流行于世。其筆跡,以行書的《醉翁亭記》最為名高。
蔡襄 蔡襄書,如子陽據蜀,徒飾鑾輿。
蔡氏遵守唐風,深入虞世南的堂奧,曾被人稱為可居于“宋代顏真卿”的位置,這種短評,似譏其固守唐風所致。
黃庭堅 黃庭堅書,如梁武寫經,心儀利益。
黃庭堅即山谷,其書風頗似柳公權,最重風韻,有說得自六朝陶宏景所傳筆跡的《瘞鶴銘》者。
米芾 米芾書,如張湯執法,比用重輕。
米元章、米海岳、米南宮,皆為這人的名。他在四十歲前,刻苦研究古人的書風,故對其書有由“集古字”而來的評語。至四十歲后,融合諸家的書風,縱橫變化,自成一家,卒為著名的人。惟其書風,頗似褚遂良。總之,宋代的書界,純為蘇東坡、米元章二人的舞臺,而舉其特色,則在行書與草書巧妙之點。
次至元代,有名的趙孟出現了。
趙孟 趙孟
書,如挾瑟燕姬,矜寵善狎。
趙子昂系蘇東坡以后第一人,雖至今日,尚多受其影響者。他的書風,有“簡札如羲之,碑版如李邕”的美稱。雖說這種評判,似屬夸大其辭,但其結構的筆跡,確為巧妙而美觀。元朝除趙子昂外,尚有鮮于樞、虞道園、康里子山等名高之人。
洎乎明朝,明的書風,大抵受子昂的影響,優美者多,而少剛健。其特征在于行楷書的精工,而草書也不能說無名高的。行楷多屬子昂的流派,草書則屬張旭、懷素的流派。
祝允明 祝允明書,如戎人砑布,不知麻性。
祝允明一名祝枝山,因其右手六指,故得是名。其書狂草,非常奇巧而奧妙。
文徵明 文徵明書,如風舞瓊花,泉鳴竹澗。
文氏主學子昂而加味。宋代書風,溯及于晉唐,近及明末,有所謂“四家”出現,即邢侗、張瑞圖、董其昌、米萬鐘四人。又王鐸也出來了。
董其昌 董其昌書,如龍女參禪,欲證男果。
董氏書風,以顏真卿為主,而大字學李邕。其見識之高,有“凌于米元章而置趙子昂于眼下”的評語。
以上所述歷代書家小傳和短評,大體根據《佩文齋書畫譜》,而這書畫譜系由康熙帝的撰,故未舉及清朝書家,今依個人所知的,略為一說。
在清朝康熙、雍正年間,因明代的引續,與康熙帝的嗜好,董其昌的書風,大為流行,其次米元章也頗流行。既而至清朝全盛期,乾隆、嘉慶年間,以趙子昂為主行,雜及顏真卿。這種傾向,系由乾隆深愛趙顏書風,當官吏登用試驗時,受驗者的筆跡,每以帝中競為合格,故受驗者競習趙顏書體,即所謂院體書的起源。后來趙子昂勢力漸衰了,乃加味歐陽詢,轉重顏真卿、柳公權。而至末葉,則仍習歐陽詢與趙子昂,書風整齊,以致圓潤為鵠的,是為院體書的變遷。另一方面,在乾隆、嘉慶年間,有學宋元法帖而得大成者,即張照(得天)、劉墉(石庵)二人,這二人均由董其昌變化而來的。此外法帖家,以梁同書(山舟)、王文治(夢樓)等,頗負盛名。又這時代,《說文》研究盛行,金石學問抬頭,于是帖學頓呈活動的氣運,阮元的《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開其先河,卒由翁方綱(覃溪)成立書界舞臺。迨道光后,傾向六朝碑學流行的時代,有名的鄧石如(完白),為應時代的需求而出現了。后包世臣著《藝舟雙楫》,大揚北碑的氣勢。至咸豐、同治光緒之代,這北碑派的勢力,尤形擴張,從包的門下,出有吳熙載(讓之)、趙之謙(叔)等名家。但是對于南帖派方面,也非全無人物,不過趕不上北碑派聲勢罷了。又有學顏真卿的何紹基(子貞)、翁同
(松禪)等人輩出。最近吳昌碩(蒼石)學石鼓文字,極其巧妙;楊守敬(惺吾)由唐的遺墨,翻立一旗幟;羅振玉(叔言)掘出殷墟龜卜文字,窮極篆籀來源,其影響于將來的書風,如何變化,實是一有興趣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