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生而不有
- 道德經(jīng)(白話全譯)
- 文史哲
- 2738字
- 2014-01-13 08:59:31
原典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無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譯文精神與形體相配合,持守住大道,能夠不離開嗎?聚結(jié)精氣以追求柔和溫順,能像嬰兒一樣嗎?清除心中雜念而觀照靈魂深處,能做到毫無瑕疵嗎?愛民治國能做到自然無為嗎?天賦的感官在接觸外物時,能做到安靜保守嗎?心地明白通達之后,能做到不用智巧嗎?生產(chǎn)萬物,養(yǎng)育萬物,生養(yǎng)萬物而不占為己有,也不自逞其能耐,成為萬物之長而不對其加以主宰,這就是奧妙深邃的德。
名家注解王弼:任自然之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能滌除邪飾,至于極覽。能不以物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
河上公:人載魂魄之上得以生,當愛養(yǎng)之。喜怒亡魂,卒驚傷魄。魂在肝,魄在肺。美酒甘旨,腐人肝肺。故魂靜志道不亂,魄安得壽延年也。人能抱一,使不離乎身,則長存。一者,道始所生,太和之精氣也。入為心,出為行,布施為德,總名為一。一之為言,志一無二也。
朱元璋:與民休息,使積蓄之,是謂生之畜之。君不輕取,是謂不有。天下措安,君不自逞其能,是謂不恃。生齒之繁,君不專長,百職以理之,是謂長而不宰。奇妙道理,稱為玄德。
經(jīng)典解讀本章著重講修身的功夫。開頭六句提出六種情況、六個疑問:“能無離乎?”“能無為乎?”“能如嬰兒乎?”“能無疵乎?”“能為雌乎?”“能無知乎?”這六個問題,對世人在修身、善性、為學、治國等諸多方面提出了概括的要求。而疑問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
雖然人們的形體與精神,主觀努力與客觀實際,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老子認為,世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應(yīng)盡力將精神和形體合一而不使其偏離,也就是使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和諧。
老子騎青牛出關(guān)只有抱持唯一的大道,不離不棄這大道,才能受得住各種眼前利益的誘惑與宵小的騷擾,經(jīng)受得了歷史與人生的種種歷練。而想做到這些,就必須先做到心境靜定、洗清雜念、摒除妄見,懂得自然規(guī)律,加深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也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愛民治國”。
一個人所能達到的理想境界,就是身心和諧﹑柔弱靈動、幽深明澈。一個人為人、做事的基本原則,就是自然無為、功成不居,以及拋開成見、拋掉智識而悠然自得……
在本章中,老子還提出了堪稱慈母德范的“玄德”。“玄德”是老子給合于“道”的人及行為所打的“無限高分”。作為具體存在的“道”的踐行者,即使不能真正與“道”合一,其行為境地也能無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踐行者的最高追求。
滌除玄覽,很容易使人想起儒家的“三省吾身”、道家的靜修、佛家的打坐,想起“閉門思過”、“心似平原走馬,易放難收”,也會使人想起基督教的懺悔與洗禮,甚至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
實際上,人的心靈深處就像一面大鏡子,各種各樣的錯亂影像、繁雜信息以及四面八方的“灰塵”都會使之不那么清明、靈敏、公正。要知道,鏡子是極有可能變臟的,也會變得越來越模糊和不準確,所以必須常常擦拭。
智慧典例
浪子回頭金不換
正如老子所說,“滌除玄覽”,就能讓自己的心里沒有一點瑕疵。“玄覽”也就是明鏡。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時時地反省自己,讓自己的內(nèi)心沒有一點塵滓,像明鏡一樣光滑明亮。
滌除玄覽,就是要拋棄內(nèi)心那些卑污的壞東西。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一個人無論在錯誤的路上走了多遠,只要他能懸崖勒馬、改過自新,就會有益于自身、家庭和社會!
商王太甲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但他繼位之初,卻荒廢朝政,終日沉湎于酒色。為了令他改過自新,繼承成湯基業(yè),國相伊尹屢次規(guī)勸,但太甲始終無動于衷,依舊我行我素。無奈之下,伊尹便將他關(guān)進南桐宮,責令他自省,并代為主持朝中事務(wù)。三年后,太甲終于幡然悔悟。伊尹便親自把他接出來,并還政于他。太甲從此勵精圖治,將商王朝推向鼎盛。
商王太甲一個靈魂卑污的人,即使他家財萬貫、君臨天下,也會為世人所不齒。而一個靈魂純潔的人,即使身居陋巷,大家也會仰慕他,如莊子、陶淵明、孟浩然等。而選擇純潔還是卑污,完全取決于自己。
楚莊王也和太甲一樣,在其即位的前三年中,將國事拋在一旁,終日只顧縱情享樂,還貼出“有敢提意見者處死”的告示。一開始,大臣們覺得他剛當上王,享受一下是難免的。但時間一長,有些忠臣便擔憂起來,便旁敲側(cè)擊地向他進諫。
一天,大臣伍舉對楚莊王說:“岡上有一只鳥,但三年時間它既不叫也不飛,請問大王,這還能算是鳥嗎?”楚莊王聽后,沉吟了一會兒,說道:“三年不飛,一飛沖天;三年不鳴,一鳴驚人。”伍舉心想,大王若真能“一飛沖天”、“一鳴驚人”,那真是楚國之福了。
可是,幾個月過去了,楚莊王不僅絲毫未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大臣蘇從便不避刀斧,犯顏直諫:“大王,您是一國之君,不能終日只顧縱情享樂,而應(yīng)專心于政事,治理好國家。”
楚莊王避而不答,反而說道:“蘇愛卿,你應(yīng)該看到寡人貼出的告示了吧,進諫的人將被處死,你不知道嗎?”蘇從答道:“臣知道,但如果大王能因此而覺悟,臣甘愿一死。”楚莊王未置可否地說:“好了,都下去吧,寡人累了,想休息一下。”
不過,從這以后,楚莊王像換了一個人,他不再縱情享樂,而是開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懲處了那些鼓動他吃喝玩樂的佞臣,接著又重用曾經(jīng)冒死進諫的伍舉、蘇從等人,君臣勵精圖治,使整個國家的面貌煥然一新。
這種浪子回頭成就大業(yè)的事例,不僅古代有,近代也有。有一個人,曾國藩曾說他的才華勝于自己十倍,毛澤東曾因佩服其人品才學而改字“潤之”。誰能想到,這樣一個人,年輕時卻是一個吃喝嫖賭俱全的紈绔子弟。
清朝勛臣胡林翼,字潤芝,生于官宦之家,年輕時最喜飲酒豪賭、冶游狎妓。據(jù)說新婚之夜,他沒入洞房,反而直入青樓……有人將胡林翼的丑行報告給他的岳丈陶澍,陶澍竟哈哈大笑,說現(xiàn)在就讓他玩?zhèn)€夠吧,胡林翼是干大事的人,今后有他忙的。
陶澍果然慧眼識人。一日,胡林翼喝酒夜歸,其父胡達源看他太不成器,不顧眾人勸阻,關(guān)起房門將他打得死去活來,命他一年之內(nèi)不得出大門,在家好好溫習功課,以應(yīng)鄉(xiāng)試。胡林翼不敢違抗父命,又深知功名的重要,遂發(fā)憤苦讀。他25歲時就中了進士,點了翰林。
在與太平軍的戰(zhàn)爭中,胡林翼所起的作用不亞于曾國藩。正是由于胡林翼向皇帝推薦,曾國藩才得以重新出山操練湘軍。左宗棠、李鴻章能被重用,也多得力于他。當年曾國藩與太平軍在長江中下游角逐,胡林翼牢牢控制著大后方湖北,并調(diào)兵籌餉以為支援,奠定了戰(zhàn)勝太平軍的基礎(chǔ)。能文能武的胡林翼之所以現(xiàn)在少為人知,只因他事業(yè)未竟就因病早亡。
佛家有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又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無論一個人犯了多大的錯誤,只要他能夠改過自新,做到心明如鏡,用這樣的心境去觀照世間萬物,什么事情他都能看得清楚、弄得明白,在任何誘惑面前,都能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