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給別人臺階下就是給自己臺階上
- 二十幾歲要懂得的人生經驗(大全集)
- 水中魚 穆清
- 4516字
- 2014-01-13 08:56:25
在與人交往時,要時刻注意給別人臺階下,給別人面子別人才會給你面子,才會對自己有利,也就更有助于達到自己的目標。
識破別點破,大家都好過
生活中,很多人都會犯一些錯誤。連古人都曾說:“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可是生活中卻有很多人發現別人的錯誤時,便會大聲指出,就算是一點兒不值一提的小事也會當成大事對別人說,到處宣揚。這樣不懂得照顧別人面子的人往往不討人喜歡,甚至遭到別人的厭煩,受到周圍人的孤立。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如果不想招人煩的話,就要學會給別人留一點面子,給自己留一條路。
中國有句俗語:樹要皮,人要臉。這說明“臉”在人們的心目中、生活中極為重要。但這里的“臉”,卻不是指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那張臉,而是指大家看不見摸不著的“臉面”,即面子。對大多數人來說,面子代表著作為一個人的人格和尊嚴。給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掃了面子,就是侵犯了尊嚴。古往今來,人們向來很重視面子問題。在人際交往中,有的事不必弄得太明白,只要大家心知肚明就可以了。俗話說:看透別說透。事情說得太白,反而會傷和氣,或顯得太無聊。懂得此術,在交際中自然游刃有余。所以,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當你發現別人的不對與錯誤時,要學會不點破,留足面子給對方。
有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高僧發現在滿桌精致的素食中,其中一盤菜里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徒弟故意把肉翻到菜面上,打算讓宴客的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徒弟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并在徒弟的耳邊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于是徒弟再也不敢翻了。
高僧宴后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高僧:“師父,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是不吃葷的,卻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想讓主人知道,處罰處罰他!”
高僧輕笑地搖搖頭,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可能當眾懲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掉。這不是我愿意看見的。所以我寧愿把肉吃下去。當然,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也要學會‘讓人’。留一點余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還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感動。”
徒弟聽后,大徹大悟,對師父也越發尊敬起來。
生活中,識破千萬不要點破,做到得理饒人,留一點余地給得罪你的人,給對方一個臺階下。不然的話,你不但“消滅”不了這個“敵人”,還會讓身邊更多的朋友疏遠你。俗話說:得饒人處且饒人。放對方一條生路,給對方一個臺階下,為對方留點面子和立足之地,這樣做并不是很難。如果你得理不饒人,讓對方走投無路,就有可能激起對方“求生”的意念。而既然是“求生”,就有可能不擇手段,不顧后果,很有可能斷了你的后路。這樣對你自己也沒有任何好處。反之,如果放他一條生路,他便不會對你造成傷害。而且對方有可能還會因此對你心存感激。況且這個世界本就很狹小,但變化卻很大。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如果哪一天兩人再度相逢,屆時若他勢強而你勢弱,你想他會怎樣對你呢?
識破疑竇的人聰明,但識破點破的人卻最愚笨。這樣的人不會給別人面子,別人反過來也不會給你面子。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一定要謹記“識破別點破,面子上好過”的道理,知道給別人好過的同時,也是在給自己好過。
給他人留足面子
給他人留一個面子!這是一個何等重要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尊,都希望別人凡事都能顧及到自己的面子!然而,我們卻很少有人會真正用心地考慮這個問題。我們總喜歡擺自己的臭架子、自以為是、挑剔、威脅,甚至當面指責雇員、妻子或孩子,而沒有多考慮幾分鐘,講幾句關心的話設身處地為他人想一下。果真如此,我們就可以避免許多尷尬的場面了。
有一段時間,通用電氣公司遇到一項需要慎重處理的問題——公司不知該如何安排一位部門主管查爾斯的新職務。查爾斯原先在電氣部是個一級技術天才,但后來被調到統計部當主管后,工作業績卻不見起色,原來他并不勝任這項工作。公司領導層感到十分為難,畢竟他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何況他性格還十分敏感。如果激怒惹惱了他,不定會出什么亂子!經過再三考慮和協調之后,公司領導給他安排了一個新職位——通用公司咨詢工程師,工作級別仍與原來一樣,只是另換他人去接手他現在的那個部門。
對此安排查爾斯自然很滿意。公司領導當然也很高興,因為他們終于把這位脾氣暴躁的大牌明星職員成功調遣,而且沒有引起什么風暴,因為公司讓他保留了面子。
一家管理咨詢公司的會計師說:“辭退別人有時也會令人煩惱,被人解雇更是令人神傷。我們的業務季節性很強,所以,旺季過后,我們不得不解雇許多閑置下來的人員。我們這一行有句笑話:沒有人喜歡揮動大刀。因此,大家都很擔心,避之唯恐不及,那解雇人的任務就會安排到自己頭上,只希望日子趕快過去就好。例行的解雇談話通常是這樣的,‘請坐,××先生。旺季已經過去了,我們已沒什么工作可以交給你做了。當然,你也清楚我們……’”
“除非不得已,我絕不輕易解雇他人,同時會盡量婉轉地告訴他:‘××先生,你一直做得很好(假如他真是不錯)。上次我們要你去×××,那工作雖然很麻煩,而你處理得滴水不漏。我們很想告訴你,公司以你為榮,十分信任你,愿意永遠支持你,希望你不要忘記這里的一切。’如此,被辭退的人感覺好過多了,至少不覺得被遺棄。他們知道,如果我們有工作的話,一定會繼續留住他們的。要是等我們再需要他們的時候,他們也是很樂意再來投奔我們的。”
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偉大的人,是絕不會浪費寶貴的時間去羞辱失敗者的。有這樣一個例子:
1922年,土耳其在經過長期的殖民統治之后,終于決定把希臘人逐出土耳其的領土。凱墨爾對他的士兵發表了一篇拿破侖式的演說,他說:“你們的目的地是地中海。”于是近代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開始了。最后土耳其獲勝,而當希臘將領前往凱墨爾總部投降時,幾乎所有土耳其人都對他們擊敗的敵人加以羞辱。
但凱墨爾絲毫沒有顯出勝利的傲氣。“請坐,先生,”他說著,并握住他們的手,“你們一定走累了。”然后,在討論了投降的細節之后,他安慰他們失敗的痛苦。他以軍人對軍人的口氣說:“戰爭這種東西,最優秀的將領有時也會打敗仗。”
凱墨爾即使是沉浸在勝利的極度興奮中,仍能做到照顧手下敗將的面子。這是多么可貴的一種行動!
讓人尊敬的妙招:給他人留足面子。
開誠布公是使人際關系和諧的前提條件,但是開誠布公也需要有限度。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要懂得為自己的嘴巴上把鎖,別讓你的真誠坦白反過來害了自己。
你的才能也是不可盡說的“秘密”
才能出眾不是智慧,有智慧的人并不顯露自己,因為過于顯山露水只會讓智慧發揮它的副作用,導致“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后果。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謀士,他智慧過人,屢獻奇計,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的功勛。公元前201年,劉邦大封功臣,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這是子房的功勞”,請張良自選齊地三萬戶,作為封邑。張良推辭不受,最后被封為留侯。
對于張良的謙遜,很多人頗為不解。跟隨張良多年的一個心腹一次忍不住問張良:“富貴榮華,這是人人都不愿放棄的,大人何以功成之時,一概不求呢?大人也曾是意氣中人,這樣銷聲匿跡,豈不太可惜了嗎?請大人三思。”
張良隨口一嘆說:“正因如此,我才有如此抉擇啊。”
張良的心腹聞言一怔,茫然不語,張良低聲說:“我年輕時,散盡家財,行刺秦王,追隨沛公,唯恐義不傾盡,智有所窮,方有今日的虛名。時下大局已定,天下太平,謀略當是無用之物了,我還能彰顯其能嗎?謀有其時,智有其廢,進退應時,方為智者啊。”
張良和外人從不坦露心聲,好友探望他,他從不議論政事。一次,呂后因劉邦要廢掉太子劉盈之事派人求張良幫忙,軟硬兼施之下,張良無奈出了主意,讓呂后請出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劉邦一直崇敬這四個人,待見他們出山相助太子,大驚失色,自知太子羽翼已成,不得不放棄了廢太子的念頭。
呂后派人向張良致謝,張良卻回絕說:“這都是皇后的高見,與我何干呢?請轉奏皇后,此事千萬不要再提起了。”
呂后聽了使者回報,感嘆良久,她對自己的妹妹說:“張良不居功是小,棄智絕俗才是大啊。我先前只知道他智謀超群,今日才知他是深不可測,非我等可以窺伺得了的。”
劉邦死后,呂后專權。張良對世事的變故一概不問,求見他的大臣他也一律不見。呂后見他潛心研學道家養生之術,便不以他為患,反而對他愈生欽敬。她派人對張良說:
“人的一生,十分短暫,應該及時享樂。聽聞你為煉仙術,竟致絕食,何須如此?切不要自尋煩惱了。”
在呂后的一再催促下,張良這才勉強用飯。呂后對其他的大臣或殺或貶,卻獨對張良關愛有加。
俗話說,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刻意隱藏智慧往往是智者的第一選擇。這其中自有智者對智慧的獨特認識,但更多的還是他們對智慧的副作用心存忌憚。智慧會引人注目,但如果在引人注目之后不能為人效勞,就容易引起他人的嫉妒或忌憚,所以,智者都懂得隱藏智慧,保全自身。做不到這一點的人,總是那些不知收斂的人,他們的結局大多不妙。
別拿隱私和秘密交換友誼
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總是喜歡把自己的隱私拿出來跟大家說,認為這樣可以更容易與大家親近,更容易成為朋友。我們不贊成把分享隱私當成朋友間拉近關系的紐帶,但是也不是不能說,你所要做的只是要把握好度,明白哪些可以與朋友分享,而哪些是“不能說的秘密”。我們要保護好自己隱私。
個人信息可分為絕對隱私、非隱私、相對隱私三大類,前兩種較好把握。例如,會對工作產生重大影響的家庭背景、親人朋友關系、情感,會影響他人對你道德評價的歷史記錄:與傳統相悖的生活方式,與上司、重要人物的私交等信息,都是需要保護的絕對隱私。說話時,最好權衡利弊,全面考慮這些信息在曝光后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一件事在一個環境中說出來無傷大雅,但換另一個環境則可能成為敏感的“雷區”,這就屬于“相對隱私”。分清這類隱私,要先弄清你所處的環境。該如何面對相對隱私呢?切記一點,千萬不要把同事當心理醫生。例如,要好的同事可能會問你:“最近和你男(女)朋友的關系怎樣啊?”你可以大而化之地說“還行”。對方可能只是出于善意的關心,你最好也點到為止,不必作進一步的解釋,識大體的同事也不會糾纏著問下去。
打好隱私保衛戰,無論是辦公室、洗手間,還是走廊,只要是在公司范圍內,都不要談論私生活;不要在同事面前表現出和上司超越一般上下級的關系;即使是私下里,也不要隨便對同事談論自己的過去和隱秘思想;如果和同事已成了朋友,不要常在其他同事面前表現得太過親密,對于涉及工作的問題,要公正、有獨到的見解,不拉幫結派。有些同事喜歡打聽別人的隱私,對這種人要“有禮有節”,不想說時就禮貌而堅決地說“不”。千萬不要把分享隱私當成打造親密同事關系的途徑。同事也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組成的,都有著自己的“小算盤”。我們不妨學著換位思考,站在同事的角度想一想,也許更能理解為什么有些話不該說,有些事不該讓別人知道。全面地看待問題,會有助于你權衡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保護隱私,一來是為了讓自己不受傷害,二來也是為了更好地工作。不過,也沒必要草木皆兵,若對一切問題都三緘其口,也很容易讓人覺得你不近情理。有時,拿自己的缺點自嘲一番,或和大家一起開自己的無傷大雅的玩笑,會讓人覺得你有氣度、夠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