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開放你的思想,做最好的自己
- 二十幾歲要懂得的人生經驗(大全集)
- 水中魚 穆清
- 3046字
- 2014-01-13 08:56:25
生活在這樣一個開放的時代,我們接觸的外界是一個需要交流、溝通的大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決定個人發展的,將是其獨一無二的價值和思想。博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握緊雙拳好像抓住了一切,其實連空氣也沒有;敞開胸懷看似什么也沒得到,但你擁抱了整個世界。
不要自我設限、自我封閉
有一個孩子小學六年級畢業考試時得了第一名,老師獎給他一本《世界地圖》。他很高興,跑回家就開始看這本《世界地圖》。不幸的是,那天輪到他為家人燒洗澡水。他就一邊燒水,一邊在灶邊看地圖。他看到一張“埃及地圖”,想到埃及有金字塔、有埃及艷后、有尼羅河、有法老王,還有很多神秘的東西,心想長大以后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去埃及。
正當他看得入神的時候,突然有一個大人從浴室里沖了出來,用很大的聲音對他說:“你在干什么?”他抬頭一看,原來是爸爸。他說:“我在看埃及地圖!”脾氣暴躁的爸爸跑過來給了他兩記耳光,然后說:“趕快生火!看什么埃及地圖!”見他沒有動,爸爸朝他屁股踢了一腳,嚴肅地說:“我保證!你這輩子絕不可能到那么遙遠的地方!趕快生火!”
他當時看著爸爸,呆住了,心想:“爸爸怎么給我這么奇怪的保證,真的嗎?我這一生真的不可能去埃及嗎?”20年后,那位老父親收到一張來自埃及的明信片,上面熟悉的字體寫著:“親愛的爸爸:我現在在埃及的金字塔前給您寫信,記得小時候,您打我兩記耳光,踢我一腳,保證我不能到這么遠的地方來。但是我現在做到了……”
任何人的人生都不需要保證,哪怕是自己最信賴的人。只要你不畫地為牢,就永遠有欣賞不完的風景。當今世界是一個多元化的、開放的世界,它接納每一個想要獲得成功的人。但是總有一些年輕人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他們把自己封閉在過去的經歷中,暗自傷神,豈不知,在這樣的過程中已經把成功的機會拱手讓人了。
自我封閉的年輕人不懂得,過去并不代表未來,無論你曾經失敗過多少次,受過多少挫折,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對未來充滿希望。無論你過去怎樣,只要你調整心態,明確自己的目標,樂觀積極地行動起來,就能夠扭轉劣勢,更好地成長。
美國著名脫口秀節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莉,曾是個體重90公斤、身材笨重、姿色平平的黑人女性。她出身在美國的一個貧民區,是一個私生子。兒時的奧普拉寄居在親戚家,受盡了非人的虐待,給她的一生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傷痛。十幾歲的她曾把家里弄得亂七八糟,假裝被打劫的樣子,偷走了母親的錢包。她和伙伴們鬼混,抽煙、吸毒、喝酒,越陷越深,她的青春猶如在骯臟的大染缸里浸泡,母親甚至想將她送進少管所。
直到14歲,奧普拉才第一次見到父親。她一直以為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當時也沒有人愿意正眼看她。還好,父親沒有拋棄她。她在新的環境中改頭換面,參加了學校的戲劇俱樂部,并常在俱樂部舉辦的朗誦比賽中獲獎。后來,在費城舉行的有1萬名會員參加的校園俱樂部演講比賽中,溫弗莉憑借一篇短小精悍的演講,贏得了1000美元的獎學金。
在大學里,溫弗莉有機會踏進所有電視人夢想的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大門,但是她開創的充滿感情的新聞表述方式,與傳統主持人刻板莊嚴的風格迥異。好在雖然這種風格沒有被接受,卻為她贏得了另一家電視臺的特別關注。不過,這家電視臺希望她去紐約接受整容手術,但溫弗莉的底子太差,美容師端詳了半天后望而卻步,整容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實,不僅是外貌上的原因,當時美國的主持界鮮有女性,甚至有人說“女人的聲音聽起來缺乏可信度”。但是溫弗莉證明了這是謬論:她主持《人們在說話》脫口秀,收視率一路飆升,超過了當年脫口秀有名的節目。另外,她主持的 《芝加哥早晨》欄目,從一個下三流的脫口秀一躍而起,變成收視率第一的金牌欄目。后來,《芝加哥早晨》更名為《奧普拉·溫弗莉脫口秀》,在全美120個城市同步播出。
如今的奧普拉已經是美國輿論界呼風喚雨的人物,年屆五十的她還去嘗試拍電影,推薦優秀的黑人編劇,她的路似乎才剛開始。
從一個標準的黑人小混混,到優秀的畢業生,再到著名的節目主持人,奧普拉·溫弗莉一次又一次突破了自我。她也曾經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希望了,但只要她去嘗試,不斷努力,就能成功。其實,很多年輕人都輸在了自我設限上。絕大多數人都會以過去的自己來判斷未來的自己。事實是,未來的自己完全可以成為另一種樣子的人。
二十幾歲的你,應當及時擺脫自身“心理高度”的限制,打開制約成功的“蓋子”,那么你的職業發展空間和成功率將會大為增加。現實中,總有一些有實力的年輕人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特別是求職時,由于受到“心理高度”的限制,常常對一些適合的職業發展機會(如合適的用人單位、升職機會、發展機會等)望而卻步,結果,痛失良機,甚至導致經常性的職場挫敗。
心理高度決定一個人的事業高度。一個人若想突破事業的“瓶頸”,有所作為,首先就要突破心理的“瓶頸”,不能因為過去的一些失敗或是眼前職位的卑微而妄自菲薄,為自己的職業生涯過早地蓋上一個“蓋子”。在這個開放的時代,年輕人要敞開胸懷,永往直前,在人生的大舞臺上跳出優美的華爾茲。
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不在保守中成功
從青澀的應屆畢業生成為央視的名主持,從遠涉重洋的學子到紀錄片的制作人,從鳳凰衛視的知名主持人到陽光衛視的當家人,楊瀾的身份、角色一直在變化。
1994年,楊瀾獲得了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也就是在這一年,事業如日中天的她突然離開《正大綜藝》,留學美國,震驚了很多喜愛她的觀眾。對于出走央視的原因,楊瀾說:“主持人這個行當有某種吃‘青春飯’的特征,我不想走這樣的一條道路。我相信,如果一個人不充實自己的話,前程將是短暫的。”
1997年在美國獲得碩士學位回國后,楊瀾加盟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開創了名人訪談類節目《楊瀾工作室》,并擔任制片人和主持人。那段時間,她主持的節目在世界華語觀眾中擁有廣泛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鳳凰衛視的兩年里,楊瀾拓寬了自己的職業視野,不僅積累了各方面的經驗和資本,同時也找到了未來的發展空間。
1999年10月,楊瀾突然宣布離開鳳凰衛視中文臺。這次的離開給人們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間,比上次巔峰之時離開《正大綜藝》更讓人們吃驚和關注。楊瀾對此的解釋是:“離開鳳凰的原因只有一個,在事業與家庭的選擇中,我選擇了家庭。”
2000年3月,在所有媒體沒有意料到的時候,楊瀾突然發布了和丈夫吳征收購良記集團并更名為陽光文化網絡電視控股有限公司的消息。在新聞發布會上,她胸有成竹地提出了打造陽光文化傳媒的計劃,對于電視市場的未來前景做了精心的描述。楊瀾是一個雄心勃勃的女性,就像一只追逐電視夢永遠不知疲倦和滿足的蝴蝶。
2003年,陽光衛視70%股權轉讓,楊瀾宣告陽光衛視創辦失敗。但是楊瀾并沒有放棄傳媒人士的角色,她和東方衛視、鳳凰衛視、湖南衛視合作,主持《楊瀾視線》《楊瀾訪談錄》《天下女人》等節目,并多次參與北京奧運會的重大活動。
楊瀾說過:“這些年,有太多的遺憾。唯一對自己滿意的,就是一直在追求改變。寧可在嘗試中失敗,也不在保守中成功。”楊瀾的經歷是這句話最好的注解。陽光衛視雖然失敗了,楊瀾的挑戰卻是成功的,至少她知道了自己下一步應該怎樣走,再次創業時應該注意什么。這收獲,不經歷就不能明白。
在開放中嘗試改變,即使失敗也精彩。蝶變,就是一次次突破想象,包括自己的想象,然后再去追尋更高、更遠、更燦爛的目標。
在未來的社會里,那種自我中心、自我封閉、自我滿足、自以為是,以及自我設限的人,注定不可能適應社會,甚至生存都會成問題。變,正是人生的魅力所在,而不變的,是心中超越自我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