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粵菜淵源

Yuecai Yuanyuan

alt

粵菜又名廣東菜,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廣東地處我國南端沿海,境內高山平原鱗次櫛比,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動植物類食材極為豐富。同時廣州又是歷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來的各種烹飪食材和技藝,使粵菜日漸完善。加之旅居海外華僑把歐美、東南亞的烹調技術傳回家鄉,也豐富了粵菜的內容,使粵菜在烹調技藝上也留下了一些西方烹飪的痕跡。粵菜風格以高雅大器、風味崇尚鮮爽、選料廣博奇雜、烹飪技藝精湛而獨樹一幟,飲譽四方。

粵菜的歷史

廣東地處亞熱帶,瀕臨南海,省內有密布的內河湖泊,可供食用的動植物種類繁多。南越人以采集螺、蚌、蜆、牡蠣等水產品為生,據《周禮》載,“交趾有不粒食者”,他們“煮蟹當糧哪識米”,而且有“生食之”的習慣。西漢劉安《淮南子》,有“人得蚺蛇以為上肴”的記述。可見粵菜風味的“蛇饌”出現已至少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秦王朝統一后,數萬南下漢人帶來了中原烹飪技藝。到了漢代,南越武王趙佗歸漢以后,漢越交往越來越頻繁,烹調技術也隨著文化的傳入而進入嶺南地區。在廣州發掘的漢墓中,食物有黃瓜、木瓜、橘子、荔枝等蔬菜水果;畜禽有豬、牛、羊、雞、鴨、鵝;還有泥蚶、青蚶、禾花雀等。在禾花雀的殘骨中,夾存著黃土和木炭,表明禾花雀是用黃土裹著置于炭中烘熟的,這種制法周代稱“炮”。可見當時中原漢人接受了南越人雜食之風,又把中原烹調法移入而形成了獨特的飲食習慣。

alt

南宋時期大批中原氏族南下,中原的烹調技術隨之大量流入,使粵菜至今尚保留許多中原古代食法。南宋人驚嘆的嶺南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的地方風格與正食的北味烹調技術相結合,就轉變為南方特有的菜肴。至此粵菜作為一個菜系已初具雛形,而“南烹”之名已見于典籍。

自漢代以后,廣東先后從國外引進了芒果、菠蘿蜜、番石榴、番荔枝、花生、玉米、番薯等許多農作物。到了明清,由于大規模的水利建設,廣東的農業已經逐步走在全國的前列,珠江三角洲也別稱為“魚米之鄉”,人們的生活也較前富裕,“講飲講食”風氣逐漸盛行。據明末清初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天下所有食貨,粵東幾盡有之,粵東所有之食貨,天下未必盡有也。”豐富的食材使粵菜能做到“飛潛動植皆可口,蛇蟲鼠鱉任烹調”。

到了晚清,廣州已成為我國南方最大的經濟重鎮,更加速了南北風味大交流。這時的廣州,內外商貿云集,各地名食蜂擁而至,飲食市場十分興隆,廣州街頭除了正宗粵菜外,京都風味、姑蘇風味、揚州炒賣、四川小吃、山西面食等其他各地方風味隨處可見,西餐廳、咖啡館、扒房、酒吧也已多見不怪。粵菜的烹飪大師們根據本地環境、民俗、口味、嗜好加以改良創造,使粵菜得以迅猛發展,在閩、臺、瓊、桂諸方占有主要陣地。《清稗類鈔》記載:“肴饌之有特色者,如京師、山東、四川、廣東……”從中可以發現,粵菜其時已成為我國四大菜系之一。

1949年后,廣東的經濟逐步發展,經貿活動以及對外交往頻繁,社會安定,物質豐富,政府重視,粵菜得到進一步發展,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就展示了五千余款菜肴,八百多道美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由于政治以及經濟的影響,粵菜的一些特色曾一度減弱,1978年中國實行了改革開放,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經濟迅速騰飛,而粵菜又一次得益于經濟發展的動力,獲得發展的良機。粵菜得以東進西闖,北上出國,所到之處都呈現出無法抗拒的誘惑力,人們以品粵菜為時尚,以嘗粵菜為樂事,以懂粵菜為自豪,加之粵菜烹飪教育蓬勃發展,烹飪人才迅速成長,而烹飪的科學研究也得以深入,增強了粵菜發展的實力。今后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粵菜必將更加盡善盡美,為中國的烹飪技術增添光彩。

alt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果县| 茶陵县| 芜湖市| 通许县| 湟中县| 广宗县| 云安县| 印江| 响水县| 永泰县| 望谟县| 墨竹工卡县| 调兵山市| 梅州市| 武穴市| 衢州市| 郯城县| 莱芜市| 芦山县| 江津市| 汉中市| 浪卡子县| 南丹县| 广东省| 博爱县| 卢湾区| 宜兴市| 五寨县| 佛教| 昌都县| 湘阴县| 宣武区| 陕西省| 大姚县| 四平市| 太康县| 阿巴嘎旗| 共和县| 双辽市| 宁国市| 东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