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基礎常識

在我們翻閱菜譜書時,總是會看見一些比較專業的用語,如焯水、過油、走紅、上漿、掛糊、勾芡、油溫等等,而這些處理過程對于成菜的色澤、口感、營養等方面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01 焯水
焯水又稱出水、冒水、飛水、水鍋等,是指把經過初加工后的烹飪原料,根據不同用途放入不同溫度的水鍋中,加熱到半熟或全熟的狀態,以備進一步切配成形或正式烹調之用的初步熱處理。
冷水鍋焯水
冷水焯是加工整理后的烹調原料與冷水同時入鍋加熱至一定程度,撈出漂洗干凈。
冷水焯主要適用于腥、膻、臭等異味較重,血污較多的動物性烹調原料,如牛肉、羊肉、腸、肚、肺等。




①將洗凈的烹調原料加工整理好。
②放入清水鍋中,置火上加熱。
③翻動原料且焯煮好(使原料達到烹調要求)。
④撈出原料,用冷水過涼,洗凈。
沸水鍋焯水
沸水焯是將鍋中的清水加熱至沸騰,再放入烹調原料,加熱至一定程度后撈出。
沸水焯主要適用于色澤鮮艷、質地脆嫩新鮮的植物性原料,如菠菜、黃花菜、芹菜、油菜、小白菜等。需要注意,焯燙好的蔬菜類原料要迅速撈出,用冷水過涼,以免變色。

將食材擇洗干凈。

放入沸水鍋中焯燙。

撈入冷水中過涼,攥干。

再根據菜肴要求切形。
02 油溫
低油溫

低油溫即三四成熱,其油溫為90℃~120℃。
直觀特征為無青煙,油面平靜,當浸滑原料時,原料周圍無明顯氣泡生成。
中油溫
中油溫就是指五六成熱的油溫,其油溫為150℃~180℃。

直觀特征為油面有少許青煙生成,油從四周向中間徐徐翻動,浸炸原料時,原料周圍出現少量氣泡。
高油溫
高油溫即七八成熱,其油溫在200℃~240℃。

直觀特征為油面有青煙冒起,油從中間往上翻動,用手勺攪動時有響聲,浸炸原料時,原料周圍出現大量氣泡翻滾并伴有爆裂聲。
03 過油
過油是把加工成形的原料放入油鍋內,加熱至熟或炸制成半成品的熟處理方法。過油的操作技術性比較強,其中油溫的高低、原料處理情況如何、火力大小的運用、過油時間的長短、原料與油的比例關系等都要掌握得恰到好處,否則就會影響菜肴的質量。過油主要有滑油和炸油兩種。
滑油


滑油又稱拉油,是將細嫩無骨或質地脆韌的原料改切成較小的丁、絲、條、片等,上漿后放入四五成熱的油鍋中滑散至斷生后撈出。
滑油法要求操作速度快,盡量使原料少失水分,成品菜肴有滑嫩柔軟的特點。
炸油



炸油又稱走油,是將改刀后的原料掛上糊,放入七八成熱的油鍋內炸至一定程度的過程。
炸油法操作速度的快慢、使用的油溫高低要根據原料的大小或品種而定。一般來說,若原料形狀較小,多數要炸至熟嫩;若原料形狀較大,多數不用炸熟,只要表面炸上顏色即可。
04 上漿
上漿就是將經過刀工處理的食材上掛上一層薄漿,使菜肴達到滑嫩的一種技術措施。食材通過上漿的工序,可以保持原料的嫩度,美化食材的形態,保證菜肴的營養成分,還可以保持菜肴的鮮美滋味。上漿的種類較多,依上漿用料形式的不同,可把漿分成如下幾種:
雞蛋清粉漿
①將食材洗凈,用潔布擦凈水分。
②放入碗中,加入1個雞蛋清。
③再放入適量淀粉。
④充分調拌均勻即成。




水粉漿
①淀粉放入碗中,加入適量清水。
②充分攪拌均勻成水粉漿。
③再放入切好的食材調勻上漿。



全蛋粉漿
①將食材(里脊片)放入碗中,磕入1個雞蛋,用手(或筷子)輕輕調拌均勻。
②再加入適量淀粉調拌均勻,然后淋入少許植物油拌勻。


05 握刀與扶料
握刀手勢
握刀要求穩、準、有力,以牢而不死、軟而不虛、硬而不僵、輕松自然、靈活自如為好。


扶料手勢
①五指合攏,自然彎曲呈弓形,后手掌及大拇指外側緊貼食材。

②中指指背第一關節凸出頂住刀膛。

06 掛糊
掛糊,就是將經過初加工的各種烹調食材,在烹制前用水淀粉、蛋泡糊、面粉等輔助料掛上一層薄糊,做出的菜肴更加酥脆可口。
蛋泡糊
①把雞蛋清放入大碗中。
②用打蛋器順一個方向連續抽打。
③至抽打均勻成泡沫狀。
④加入干淀粉,攪拌至均勻無顆粒。




發粉糊
①發酵粉中加入少許清水拌勻。
②面粉和發酵粉水放入碗中調勻。
③加入適量冷水調稀,靜置20分鐘。



蛋黃糊
①雞蛋黃放入碗中攪拌。
②再加入適量淀粉(或面粉)稍拌。
③然后加入少許植物油。
④充分攪拌均勻即成。




全蛋糊
①雞蛋磕入碗中打散成全蛋液。
②加入淀粉、面粉調拌均勻。
③再加入植物油攪勻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