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貨幣也瘋狂(3)

中國古代一向以青銅為錢幣的標準材質,而鐵的價值遠遠低于青銅,銅錢與鐵錢的比價大致在1∶10。唐宋的標準銅錢應該重1錢,1貫是1000枚,重6斤半左右。同價值的鐵錢就要10貫,重60多斤。依當時的物價,一匹羅值2萬鐵錢,也就是20貫,用鐵錢就重達130斤。這種價值的錢幣用于市面交易,非常不便。而對于下鄉收購、長途販運的商人來說,光是背錢就背不起。錢幣的體積、重量大大高于商品,商人必須考慮錢幣運輸工具、為搬運錢幣雇用的人工、鄉間山野途中為安全必須付出的護衛成本。這對正常商業交易簡直就是災難。于是,人們想出了用替代品的辦法。

先是有個別成都的商戶,他們接受一些老客戶的存款,也就是把一批錢幣存放在商戶的店鋪中,由店鋪出具一張單據,客商可以憑單據隨時支取錢幣。這樣客商在一定范圍內就不必再為鐵錢的沉重煩惱了。當然,這些店鋪也都是在成都享有聲譽的商家,有的甚至已經在成都周圍州縣開設了自己的商鋪。所以那些客戶如果在成都地區做生意,就用店鋪出據的單據支付,人們也愿意接受。逐漸地,店鋪單據竟然在成都市面流通使用了。

當時成都的富商領袖叫王昌懿,官府但凡要出人派物的時候,都會叫他來召集富戶辦理。大約公元1008年前后,王昌懿乘為官家辦事之機,召集了16家富戶,商議共同發行一種固定樣式的票券:16家都用一樣的紙,一樣的圖案,不同的只是各家可以寫明自己的鋪號,可以用自家鋪號的暗記。只要客戶把鐵錢交到柜上,就用這種票子寫明錢數發給客戶。這種票子在16戶商家業務所及的地區內可以通兌,但每貫鐵錢要收30文手續費。16家商戶也可以憑交來的票子上各自的印記來相互結算,有如近代上海錢莊的匯劃。因為要交錢給票子,交票子給錢,票子就起名叫“交子”。交子一發行,就極受商家歡迎。古代有“行商坐賈”之說,有坐賈坐鎮,那些行商有此便利的工具,就再不用為笨重的鐵錢操心,交子發行也就越來越多,動輒成千上萬貫。

隨著交子發行越來越多,那些坐賈也很快發現了一個秘密:客戶交來多少鐵錢,就寫出多少交子,用今天的話說,自己不用儲備準備金,實際就有了十足準備金??墒遣⒉皇撬械男猩潭家谕惶靵韮冬F,所以盡管日常鐵錢有進有出,店鋪里卻永遠堆積著相當數量的鐵錢。也就是說,坐賈們手里憑空多出一批錢幣。若不利用,豈不可惜?于是每到夏秋收購蠶絲糧食的季節,資金緊張之時,他們也會自行印發一些交子。雖然這些自行印發的交子是沒有準備金的,但有店里的儲備作后盾,竟也安然無事,有如自家開了一個造幣廠。

“造幣廠”越開膽子越大,后來這些鋪戶們竟然動用錢幣儲備買房置地,以至掏空了儲備,不能兌現。有時候鬧到客戶們聚眾上門,商鋪又閉門不敢出來,客戶們于是呼嘯到官府。即使官府出面強制,客戶也往往最多得到七八成賠償了事。弄得官府也十分頭大,干脆把王昌懿等幾個為頭的叫來,下令不許再印交子,所有印版銷毀,甚至外縣的“連鎖”鋪戶也關掉,今后不許再有交子的事情。

當然,政府下一道行政命令是容易的,但是經濟規律就是經濟規律。政府命令一下,交子遁形,但市面可也就立竿見影地蕭條了。政府中也有兩種意見:一種認為,交子弊病太多,難于管理,應該禁止。另一種意見認為,單純禁止不是辦法,蜀民習慣用交子已經多年,取消交子會妨礙民間貿易。既然民間管理有弊病,不如收歸官辦,由政府管理。皇帝最后裁決,既然于民有利,那就官辦吧。公元1023年,“益州交子務”正式成立。益州就是成都。第二年,1024年,世界上第一張由官方正式發行的紙幣新鮮出爐了。

世上最早的紙幣

史學界和教科書歷來一直說,產生于北宋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其實,“交子”是“支票”而不是“鈔票”,產生于南宋時期臨安(今浙江杭州)的“會子”,才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如前一篇文章所述,北宋時期,由于經濟發展,市場上流通著大量的金屬貨幣,有銅錢、鐵錢和金、銀。但是,由于四川地理交通閉塞,“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為了解決金屬貨幣攜帶不便的困難,宋真宗時,四川成都的16家富商在國家許可下主持印造了“交子”。但是,“交子”不能直接流通,商人從四川攜帶“交子”外出,仍然需要將“交子”再兌換成金銀銅錢等金屬貨幣后再進行交易。所以說,“交子”是有價證券,相當于現在的支票。

到了南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金屬貨幣的制造已經不能滿足流通的需要。再加上南宋的海外貿易很發達,主要的外貿港口有泉州、廣州和明州(今浙江寧波)等,政府在這些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南宋政府海外貿易的收入,在財政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宋高宗末年,對外貿易所得,達到財政總收入的15%多;因此,導致了金屬錢幣大量流失海外。在此情況下,民間出現了可以用于交易的紙幣——“會子”。

1160年,南宋政府的臨安府知府錢端禮率先統一由政府出面發行“會子”。錢端禮后來升任戶部官員,“會子”也隨即在全國范圍內發行。

元朝時期,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元世祖忽必烈時來華,居住了十幾年,游歷了很多地方。他在記述東方見聞的《馬可·波羅游記》中,描述了大都(北京)、杭州等城市的繁榮景象,稱譽杭州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馬可·波羅回國時,將紙幣傳播到伊朗,而后又傳到日本、高麗(朝鮮)。直到五百多年后的1690年,歐洲的瑞典才出現紙幣。此后,紙幣逐步傳播到了世界各地。

紙幣的產生某種程度上講也是經濟發達的象征。在南宋152年的歷史中,使用紙幣的時間長達100多年,共發行“會子”近14億貫,如果按照南宋當時1兩黃金兌換35貫銅錢的換算方法,相當于發行了1600多噸黃金。紙幣的重要用途由此可見。

在具體證據方面,宋代吳自牧的《夢梁錄》記載:“造會紙局,在赤山湖濱。”赤山,在蘇堤第一橋西南,與玉岑山對峙,北連大麥嶺,東接太子灣。而且800多年前的另一部古書《咸淳臨安志》有一張現存最早的南宋《西湖圖》,圖中赤山教場與南山第一橋之間,清楚地標有“會子紙局”四個字,從中可以看出會子紙局的大致位置。它應是靠近杭州南山路、西山路和虎跑路三路交叉口的南山路以北一側。

延伸閱讀:最早的西方紙幣

人們在教科書上常??吹轿鞣郊垘牌鹪从谟摹敖鸾橙?。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國王查理一世強行沒收商人們的黃金。商人們只好把自己的黃金偷偷存放在金匠們的地窖里,金匠們則給商人們開出手寫的收據。為防止被國王發現,這種收據沒有署名,當然也就給轉讓流通創造了條件。到1694年,英格蘭銀行成立,模仿金匠券正式發行了紙幣。實際上,比英國更早一些,瑞典在1661年成立了斯德哥爾摩銀行,并且發行了第一張正式紙幣。這時距離中國真正的紙幣出現已經將近700年了。

人吃人,鈔買鈔

宋朝的紙幣有好幾種,四川地區用鐵錢,兌換鐵錢的就叫“交子”。后來用交子支付商人用實物供應前線,就改名叫“錢引”。南宋以后,因為錢幣不足,印發紙幣代替銅錢,叫做“會子”。這類做法也被北方的敵人學了去,金朝也發行了紙幣。

金朝是女真人的政權。女真在立國之前不過是山林草原上的漁獵民族,立國和南下的過程中雖然受到了漢族很大的影響,但是社會生產方面還比較落后。金人本來不用錢,打入中原后主要使用當地的舊錢。但為了防止銅錢南流,所以仿效中原,在原汴京設置機關造紙幣,名稱就叫“交鈔”。面值是1貫到3貫,交鈔上明確寫著,可以交錢給鈔,在南京路(“路”是宋金時期最大的地方行政區劃,相當后來的省)當做現錢流通。如有需要,只需繳納工本錢就可以兌現銅錢。既然是與現錢一樣流通,又何必換成紙幣呢?原來紙幣只在南京路使用。金的南京路包含淮河以北、黃河以南,東起洪澤湖、西到潼關的廣大地區。南宋的商人,無論是公開的還是走私的,與金人交易絕大多數都要經過這里。到了這里就必須把所帶銅錢換成紙幣使用。同時,用紙幣在這里購買回程的商品。

也就是說,金朝在宋金之間筑起了一道紙幣隔離帶,這是一條看不見硝煙的戰線,它既吸收了大量宋朝錢幣,加劇了宋朝的錢幣外流,同時又增加了己方的經濟實力。

金朝紙幣創造之初的制度是可行的,運作也是平穩的。紙幣隔離帶政策運行了一段時間以后,腹地各路也看出了發行紙幣的好處,于是開始和南京路合作,允許紙幣在本路流通和兌現,以至出現了合同鈔、三合同鈔、五合同鈔。當參與省份越來越多的時候,終于,金朝交鈔變成了全國通行的紙幣,這連它的老師宋朝也沒有做到。

就在此時,就像女真當年崛起于遼的北方一樣,金朝的北方崛起了蒙古。1211年,蒙古成吉思汗大軍南下,金朝倉促迎戰,雙方先在野狐嶺(今張家口北面的張北縣)相遇,金朝40萬大軍不敢接戰,退至會河堡(今張家口西南的懷安縣)防守。金朝為鼓勵士氣,用大量交鈔作為激賞,裝運紙幣的大車竟多達84輛。然而金軍毫無斗志,兩軍大戰三天,金軍幾乎全軍覆沒,蒙古軍前鋒直達中都城下。此役成為蒙金實力對比的轉折點,而散發出去的紙幣軍餉流散社會,卻對市場造成了極大混亂。

從此以后,金朝每下愈況,在蒙古大軍壓力下步步退縮,而紙幣卻越發越多。最初紙幣面值還是1貫至3貫,此時不得不發行20貫至100貫的面額,后來竟至發行了1000貫面值的紙幣。紙幣面值越來越大,紙幣價值卻越來越小,市面上1貫紙幣只值銅錢1錢。金朝1貫是800錢,實際貶值800倍。為維持軍費,政府不斷增加稅收,民間卻只用紙幣納稅,自己收藏銅錢。為挽救錢幣危機,山西的長官河東宣撫使胥鼎竟出了一個昏招:下令禁止使用銅錢,而且以軍需的名義征收錢幣。政府采納這一建議后的結果是建言者始料不及的:富人們作為資財所藏的大量錢幣突然化為烏有,而手中的紙幣卻一錢不值。政令一下,一夜之間富人窘敗,當時稱做“坐化”。

蒙古軍的壓迫從劫掠已經變為占領,金軍不斷退卻,膏腴之地和稅收重地不斷喪失。金朝只好用紙幣支持軍費,紙幣已經到了惡性膨脹的程度,交鈔不行了發行“貞寶券”,寶券不行了發行“貞通寶”,再不行又發行“元光珍貨”、“興定寶泉”,每發行一種新紙幣不過是重復一遍舊過程。最后一次發行寶會,僅幾個月就亡國了。

金朝亡于蒙古,100年后,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又重復了女真人的故事。元朝是一個不用銅錢專用紙幣的時代。當時有些人把元的敗亡歸咎于紙幣的惡性膨脹。有一首流傳很廣的民歌唱道:“堂堂大元,奸佞當權,開河變鈔禍根源,惹紅巾萬千……人吃人,鈔買鈔,何曾見……”開河是指政府治理黃河,變鈔是指政府的貨幣政策,紅巾則是指當時的農民起義。民歌解釋歷史雖然不很科學,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歷史的面貌。

宋朝假鈔案

有一個調查,“如果收到假幣你怎么辦”,將近一半的人選了“看看能不能用出去”。流言止于智者,假幣止于“善茬兒”。其實,“往上追”遠比“往下轉”更重要、更正確。

最早的紙幣產生在中國!最早的偽鈔也是出現在中國!有史記載,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便有人用假幣進行商品交換和買賣。

胡子遠是南宋人,做過知縣,寫得一手好文章,跟著名詩人范成大和著名詞人周必大都是哥們兒。家底也厚實,幾千畝地,幾百間房,房屋出租,土地也出租,房租和田租嘩嘩地往家里流,端的是日進斗金。他有個老父親,在家管賬,房客和佃戶們交租,錢都從他手里過。老人家年紀大了,老眼昏花,收錢的時候看不清真假,有一回胡子遠去盤賬,發現租金中居然有5000貫都是假鈔!

南宋初年的物價,浙米一石,會子一貫。會子是宋朝紙幣的一種,如果胡家收租是按會子結算的話,那么由于胡老先生的麻痹大意,胡家實際上等于損失了5000石米。宋朝一石是58.5升,裝米大約50公斤,按現在的糧價,50公斤米怎么著也得100元吧。5000石米就是50萬元,胡家虧大了。

想想虧了50萬,胡子遠很心疼,也很生氣,給老家的官員寫信,準備把那些用假鈔交租的房客和佃戶狠狠地收拾一頓。胡老先生宅心仁厚,給擋住了,說這些人都是窮苦人,你一追究,他們以后的日子更沒法過,反正咱家有的是錢,犯不上為這50萬大動干戈,以前的事情就當沒發生過,以后多加注意就是了。

有人聽說了這件事,找胡老先生面談,要半價收購那5000貫假鈔。那人很奸詐地對胡老先生說:“這假錢放您這兒,無非是一堆紙,可是到了我手里,很快就能花出去?!焙舷壬豢诨亟^:“我已經被假鈔坑了,怎么能讓它們流到市場上再坑別人呢?”然后他就像林則徐虎門銷煙那樣,斷然燒掉了那些假鈔。

宋朝紙幣的防偽標識分三種:紙、圖案、花押。當時印鈔,那紙是專用的,名叫“抄紙”(很可能是“鈔紙”的訛誤),用楮樹的皮做主料加工而成(所以宋朝文人多把紙幣稱作“楮幣”,個別文人犯酸,又稱紙幣為“楮先生”)。北宋末年,四川成都有抄紙院,專門負責造紙,造出來的紙專門用來印鈔。這種紙是嚴禁外流的,那些造紙的工人也由國家包養和監控起來,防止他們跳槽到地下工廠為印假鈔者提供紙張。再就是圖案,宋朝紙幣單面套色印刷,長方形,四周有花紋,中間是一段紅頭文件或一幅歷史故事圖案,面值一般印在中上部位,或五百文,或一貫,或十貫、百貫不等。最后是花押,也就是那種看起來很變態,很像漢字但又不是漢字的簽名,個別花押跟現代明星的簽名極為相似。不同的宋朝紙幣,花押的位置是不同的,有的印在紙幣的四角,有的印在紙幣的中心。特殊的紙張,復雜的圖案,再加上個性的花押,使得宋朝紙幣很難被印假鈔者迅速模仿。

除了在防偽標識上下功夫,宋朝政府還有一些避免紙幣作偽的舉措。例如把印鈔工人也包養和監控起來,立下嚴刑峻法懲罰那些印制假鈔和使用假鈔的人,并對舉報人予以重賞。還有就是實行定期更換:一套紙幣只發行一段時間,時間一到,再印一套新幣,把群眾手中的舊幣兌換過來。

即便如此,還是擋不住假幣泛濫。文章開頭,胡子遠父親收租收到大量假鈔,在宋朝假幣史上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下面說幾個關于假鈔的大案子。

《宋史》第374卷記載,南宋初年的四川有個五十人犯罪團伙,專門印制假鈔,后來被發現并逮捕,查出假幣30萬張,每張面額最高千貫,最低十貫,而經他們之手印制的大量假幣已經進入市場流通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虞市| 左云县| 安康市| 贵定县| 青川县| 德令哈市| 苗栗县| 北宁市| 牟定县| 荔波县| 鹰潭市| 宝清县| 平安县| 祥云县| 罗平县| 驻马店市| 涟源市| 莱州市| 武安市| 白玉县| 晋江市| 和政县| 邓州市| 柘城县| 秀山| 永仁县| 故城县| 荆门市| 广西| 丹江口市| 碌曲县| 诸城市| 威远县| 西安市| 东海县| 射洪县| 澄城县| 赤峰市| 甘洛县| 延庆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