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貨幣也瘋狂(2)

我國以銀為貨幣,萌芽于漢、唐,到宋代才普遍化。由于銀兩的購買力極大,遂成了一般人家的“寶貝”,很多人都習慣將白銀窖藏起來,難怪涌現出“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俗語。當時人們窖藏白銀的種種方式,在宋人的筆記小說里,屢見不鮮。例如福州余丞相,就將白銀每百錠為一窖,深埋地下;貝州李忠,則將所有的白銀,暗藏在自宅的東窗壁內;京師杜生將百余兩銀子藏在家里的門檻下;某妓女沒事時就在床底下挖洞,將恩客賞賜的銀子埋藏洞內。還有人把銀子藏在墻垣內,或埋于屋后山腳下,或廳前的花砌內,種種千奇百怪的收藏方式,不一而足。

古代人們對地方上的大富豪,大都尊稱“員外”。在稱量貨幣時代里,一個男人要是擁有一千兩以上銀子,就會想戴方帽(員外帽),好讓人尊一聲“員外”,說話也有了分量。員外外出收租或販貨,回來時隨從大多肩挑著一擔銀兩。由于家里蓄養的仆婢眾多,在銀兩的保管方面,也就格外謹慎,除外來的盜賊,還要防范奴仆,甚至妻妾、子弟。

員外藏銀的方法,通常是在家中隱秘處挖一深穴后掩埋,也有人在家里挖個大地窖,然后將所有的銀兩镕在窖內,即使偷兒發現,也只有干瞪眼的份——拿不動、搬不走!自己要用時,再另外鑿下小塊。

細心一點的則在屋內或后院挖一個三公尺上下的深坑,先將貴重的幾箱銀兩放在底部,然后以挖起的土石掩埋至一半深度時,另備幾箱中等財物,如銅錢之類,放妥后將坑填平;若在后院,則另覆草皮,或種花木。這種藏法妙處在一旦被人挖掘,見到上面的銅錢,即已心滿意足,絕沒料到下面還有更好的東西。

宋代盛行窖藏白銀,埋藏者又不輕易透露消息,幾年或幾十年后,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時,往往可以發掘到前人的窖藏,真是便宜了后人。

據說蘇東坡年輕時,在金山寺借住讀書,三餐不繼,窮極無聊下在床底亂挖,果然挖到一大甕白銀,但他不貪,封好后再埋回去,后來中了進士,才叫家人掘出來供作修寺費用。

中古宅第挖到寶藏的事時有所聞,于是這類特種房屋售價猛漲。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里就說:“洛中地內多宿藏,凡置地宅,未經掘者,例出掘錢?!彼f左丞張文孝在洛陽看中了一棟宅第,價格談妥后,對方另要求甚高的“掘錢”,因左丞勢在必得,只好照付,后來翻修,果然挖到一石匣,內有黃金數百,恰值張文孝所付出的房地價及掘錢的總數,讓他白賺了一座宅第。

一兩銀子值多少錢?

金庸大師寫郭靖初遇黃蓉,被她宰了一頓,結果“一會結賬,共是一十九兩七錢四分”——讀到這兒,你會替郭靖心疼錢嗎?

一兩銀子到底值多少錢?很多人都討論過,但鬧笑話的人還是不少。

在一些電視劇的誤導下,給人留下了似乎古時候老百姓隨時都帶著銀子上街的印象。隨便吃個飯要幾十兩銀子,給小二打賞也要好幾兩,往賭坊一坐就是上千兩的輸贏——好象一兩白銀跟我們現在一塊錢似的。

史書記載,明代萬歷年間國庫年收入才達到200萬兩,且還是經過張居正改革后國庫收入豐富才有的數字。其實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輩子都沒有見過銀子,他們使用的都是“錢”,即銅板,我們常說的“沒有錢”,就是指沒有銅錢。

白銀和黃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間流通的貨幣,所以民間大多用錢或鈔。“鈔”就是布做的貨幣。大量使用銅錢不方便,于是“而商賈沿元之舊習用鈔,多不便用錢。”進行大宗貨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鈔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銀和黃金。

看看明代公務員的待遇吧,例如中央六部的左右侍郎,相當于今天的各部部長,月薪二十四兩銀子;當縣長的待遇,不過是五兩二錢五分;各縣市政府的教育主管,一個月只拿四兩銀子。從表面上看來,這項待遇和職位很不相稱,可是,在了解了當時銀子的購買力后,明代公務員的待遇,卻是令人稱羨的。

《金瓶梅》在用銀的描述上非常寫實可信。書里提到西門慶、應伯爵、謝希大這三個酒肉朋友,在酒樓里大斟小酌,吃得酩酊大醉,買單時僅付五錢銀子;武大郎、潘金蓮夫婦住在縣政府旁的兩層樓房,外加兩個院落,像這樣附送停車位的“透天厝”,不過十幾兩銀子。

而十五歲時的潘金蓮,長得嬌模嬌樣,不僅知書識字,還會吹簫彈箏,更精于刺繡編制、服裝設計,像她這樣的色藝雙絕,被“賣斷”的價錢,才三十兩銀;至于條件較差的小丫頭,每人不過五、六兩銀子。

明代一兩銀子可以買到四石白米。有位生藥店經理,在商界領袖西門慶的關系企業服務,月薪是二兩銀子。可見明代公務員以四兩銀子作為一個月的生活費用應是綽綽有余,剩下的再置產或休閑娛樂。如此一來,明代各部長級人物扣除生活費,一個月便可購買一幢武大夫婦那樣的房子,外加一個小丫頭;如果不買小丫頭,第二個月就買得起像潘金蓮那樣的俏佳人了。至于各縣市政府的教育主管,一年買一幢兩層樓房是不成問題的。

人人都知道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紙幣的國家,可是關于紙幣起源于什么時代,又有各種不同的說法。學術界公認的紙幣起源于1000年前的北宋時期??墒且灿幸恍臀恼抡f漢代的“皮幣”和唐朝的“飛錢”已經有了紙幣的性質。“皮幣”和“飛錢”究竟是怎么回事?

漢武帝的“白鹿皮幣”

“皮幣”是2100多年前漢武帝時代的東西。司馬遷《史記》里說,武帝的財政部門提議“以白鹿皮方尺,緣以藻繢,為皮幣,值四十萬”。有文章因此說,一尺見方的一塊鹿皮就值40萬錢,顯然是一種虛值貨幣,所以它具有紙幣的性質。

“皮幣”因為名稱中有個幣字就是貨幣嗎?幣字在漢代的寫法是“弊”,漢代的字典《說文解字》這樣解釋:“弊,帛也。從巾,敝聲。”翻譯成現代話就是:“幣是紡織品,所以部首是‘巾’,‘敝’表達讀音?!边@種紡織品通常都是成卷的,稱為束帛。在西周東周時代的社會里,這可是貴族之間交往時用的貴重的禮品。所以“幣”往往就成了禮品的代名詞。

實際上,當時的禮品并不僅限于帛,比帛更重要的是玉器。中國自古崇尚玉。玉器有很多品種,小的如佩玉,是貴族們佩帶在身上的。大型玉器則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比如玉鉞就代表統治者的權威,而玉圭,玉璧,玉璋等玉器常用于貴族之間的交往。先秦時代的一些書籍就記錄了不同等級的貴族交往時用玉的禮儀,比如說到諸侯見天子要執玉圭,諸侯互相交往要送玉璧,等等。玉是主禮,幣帛就是附加禮品。講述周代制度的《周禮》中說玉圭要用馬來相配,玉璋要用獸皮相配,玉璧要用帛相配,玉琮要用錦相配……所以這些附加的禮品也通稱作“皮幣”??墒菓饑院?,“禮崩樂壞”,各地諸侯都各自稱王,互相征戰,再加上秦末天下大亂,這種制度早已廢棄。

周朝的制度不但早已廢棄,就是漢朝的創立者劉邦本人,原來也不過是一個地方基層小亭長,手下的大將又多是些屠戶,無賴之流出身,根本不懂貴族禮儀。漢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那些開國功臣們雖然都封公封侯了,卻常常在朝堂上大呼小叫,沒上沒下,搞得皇帝很沒面子。直到劉邦請了一個據說懂“禮”的人,幫劉邦制定了一些規矩:上朝不許亂說話;兩邊站好侍衛,旗幟鮮明;文武分兩邊站,一邊文官一邊武官,一齊跪下磕頭。于是劉邦得意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劉邦時代畢竟剛剛走出戰爭,國力薄弱,禮法還不能完備。到武帝即位,距離劉邦立國已經六七十年,國家穩定,很多文臣都想進一步完善禮制。但是武帝為了抵御匈奴,發動了多次大規模戰爭,消耗了國家大量的財力,治理的精力似乎還不能集中于禮法。于是財政部門的官員就想出了一個讓“復禮”和“生財”發生關系的辦法。

這個辦法就是造“白鹿皮幣”。官員們說,用玉和皮幣作禮品,是古代諸侯交往的禮節,現在也應該恢復這個古禮?;謴偷霓k法是,宗室和分封出去的親王如果要朝覲皇帝,或者遇到喜慶要來朝賀,必須用玉璧作禮品。當然玉璧不能裸送,要有包裝,必須用“皮幣”作襯墊。而這個“皮幣”必須用白鹿皮制作。這塊白鹿皮一尺見方,邊緣裝飾上花邊,很是尊貴。但是哪里有白鹿呢?皇帝的禁苑有。所謂白鹿,不過是梅花鹿隱性白化基因的突變表現,當然發生幾率很小,古人就以白鹿出現為“祥瑞”,各地方一旦發現有白鹿,必定要上獻皇帝,在祭祀天地的時候作為犧牲。所以白鹿是皇宮禁苑的專養動物。諸侯如果要遵守新制度,朝見皇帝,就必須向皇帝的禁苑購買白鹿皮制作的“皮幣”。買這樣一塊“皮幣”的價錢是40萬枚四銖半兩銅錢。這哪里是作禮品,根本就是強賣斂財。難怪當時有一個官員斗膽向武帝提意見:“一塊玉璧才值幾千錢,一塊皮墊就要40萬錢,本末不相稱?!焙髞砦涞鄹母飵胖疲阉你彴雰筛臑槲邈忓X,加上白鹿資源本來就極其有限,斂了一批錢之后,“皮幣”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顯然,“白鹿皮幣”不過是一種斂財手段,一種皇家的特殊商品,與紙幣完全無關。

唐朝的“飛錢”

元朝人寫《宋史》,明朝人寫《元史》,都說紙幣來源于唐的“飛錢”。因為在《新唐書》里有這樣一段記載:“時商賈至京師,委錢諸道進奏院及諸軍、諸使富家,以輕裝趨四方,合券乃取之,號‘飛錢’。”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道”是唐朝的地方區劃,“軍”,“使”指地方的軍政單位和官員,“進奏院”指地方機構的在京辦事處。這里是說,當時商人們到長安來做生意,掙了錢以后要再到各地去進貨,就把錢交給各地方軍政官員在京辦事機構或在京師的家庭,空手去旅行。到了地方以后,憑交錢時給予的票券核對無誤,再取出錢幣,叫做“飛錢”。因為憑一張紙的票券就可以領錢,所以后人把它看做紙幣。這樣看對不對呢?

唐朝的錢幣是“開元通寶”,鑄造情美,輕重合適,一直被后代看做錢幣的標準。但是唐朝也一直處在錢幣緊缺的狀態中。造成這種狀態的原因很多。最大的問題是,唐朝從高宗和武則天時代就開始采取了一個對外開放的政策,促使國內的商業產生了一個大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商品經濟的水平。商品經濟水平的提高,必然對貨幣需求量有極大的提高。但是在錢幣生產方面,唐朝卻沒有做好準備,甚至還有很多限制錢幣生產的干擾因素。一是當時全國銅的礦業和冶鑄業發展還跟不上社會的需求。二是國際貿易消耗了大量銅錢。很多遠洋海船出海時用銅錢作壓艙物,到目的地后再以此作為交易品。特別是日本,就是從唐朝學習到了錢幣的知識,運入中國錢作為自己的交易工具。三是武則天當政時,為了證明自己主政的合法性,編造自己是彌勒轉世的神話,對民間佛教信仰推波助瀾,造成全國范圍內大肆佞佛,連遠在今天的烏茲別克地區都大造彌勒像。結果大量的銅材被消耗于銅佛像、銅鐘、銅法器,更加劇了社會上的錢幣不足。

為了應付錢幣緊缺,唐朝政府采取了種種措施:

禁銅——民間不許鑄造銅器。結果銅盆,銅鍋、銅鏡等人們日常生活用具都非常缺乏。當然缺乏就漲價,反而促使人們私下用錢幣“化銅作器”。政府甚至嚴令“盜鑄者死”,卻無法禁經濟規律。

禁存錢幣——命令有錢人家都把錢拿出來購物,不許儲藏。富家藏錢超過五千貫就是死罪,就是王公貴族藏錢也要重貶。鼓勵告發,發現藏錢超過規定,沒收部分的五分之一作為告發賞錢。不過對于投靠權勢的人家,這個政策很難認真貫徹。

雜用布帛——為了彌補流通中的錢幣不足,政府只好規定,布帛也可以當做錢幣使用。還不僅僅是“可以”,交易數額稍大,就必須“錢帛兼用”,甚至官員的工資俸祿也要發布帛實物。

在這種現實下,異地交易就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唐代的商品經濟發展還是不平衡的。首都長安特別發達,各國商人都集中來長安交易。首都的特殊性是集中了大量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員和家屬,衛成部隊軍人以及大批皇室貴族。這些人是商品經濟的主要支撐者。絲綢之路的交易市場也主要集中在這里。散布在全國各地的絲綢,瓷器、藥材,手工藝品都要依靠商人販運來京師。交易結束后,商人們仍要返回各地采辦??墒沁@樣做的結果,會使京師錢幣大量外流,造成長安的錢幣緊缺惡性加劇。特別是唐朝中期以后,地方軍閥割據,中央政令廢弛,各地都防止錢幣出境。于是出現了前面提到的“飛錢”的辦法。

這個辦法的核心是,首先是現金異地交付。先向京師機構交付現錢,也就是開元通寶銅錢,商人回到家鄉后再領取現金。是“錢-錢”交付的過程,并不像買賣那樣是“錢-物”交易的過程。其次是必須“合券”。京師機構開據的“券”顯然是有存根的,他們要把存根通過自己的途徑(官方機構可以利用政府辦的郵驛)送回家鄉。商人們拿“券”到本地相應機構去“合券”,也就是核對證明,才能支取現金??梢钥闯?,這種方式就是一種單向的匯兌。這種“券”,既不能用于購物支付,也不能流通,只能定點兌現。可見是不能把它看做紙幣的。

由于這是一種私下的經濟行為,不在政府管控之內。政府曾經下令禁止,但是行政命令無效。于是政府干脆辦起了官辦“飛錢”??墒怯捎诟鞯劐X幣的短缺,商人們在官辦“飛錢”中常常不能及時兌現,所以信譽很低。后來政府貼錢“飛錢”,開始每一千錢多給一百,無人響應,后來對半倒貼,一千給一千,仍然沒有起色,最后當然也是不了了之了。

人們耳熟能詳的白居易的詩《賣炭翁》寫道:“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边@固然反映了皇家低價強買對農民的掠奪,也反映了在唐朝以布帛當錢幣的社會現實。

交子的起源

一般認為,北宋的交子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紙幣,但值得注意的是,紙幣在北宋并不是正式貨幣,即便是在四川,標準貨幣仍是鐵錢,交子只是鐵錢的兌換券。所以人們最多把它用于臨時流通,而絕不會把它作為財富貯藏。

公元10世紀的前半期,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五代十國,那是唐末以后歷史上又一個分裂時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控制都城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立了宋朝,隨后開始了重新統一中國的戰爭。

這場統一戰爭首先向西進攻,很快占領了蜀地,并利用蜀地的財富支撐起長年的征戰。

蜀地自古富庶,是貨物集散、巨商輻輳之地,貨幣流通量極大。宋朝攻下蜀郡以后,把銅錢搜羅一空,又禁止外地銅錢入境,使蜀地的商業乃至日常生活都成了問題。不得已,只好擴大鐵錢鑄造,以應付市場流通的需求,成了一個獨特的鐵錢流通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磐石市| 禄丰县| 神农架林区| 祁门县| 松江区| 虞城县| 石门县| 兴义市| 衡东县| 共和县| 九龙县| 岳池县| 莱阳市| 安泽县| 大化| 清涧县| 汝州市| 通山县| 隆回县| 县级市| 泰兴市| 岫岩| 景德镇市| 新邵县| 西平县| 河曲县| 灵山县| 新宾| 抚松县| 成都市| 伊金霍洛旗| 曲靖市| 明溪县| 改则县| 宣恩县| 绥阳县| 静乐县| 连城县| 德昌县| 翁源县|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