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貨幣也瘋狂(1)

用貝殼付賬

與財貨有關的中國文字,大都帶有貝字旁,從文字結構上看,也可以證明貨貝是我國最古老的錢幣。

最初被當做貨幣使用的是普通的商品,如西印度的糖、阿比西尼亞的鹽、古希臘的牛群、蘇格蘭的釘子等等。人們只要出售貨物和勞動來“買”錢,再把錢“賣掉”來買貨物和勞動。為了方便,我們的祖先找到了一種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商品,它可以同其他任何商品和服務進行交換,這就是貨幣。

當人們將貨幣引入經濟系統之后,任何商品的價格都可以用這個度量來表示,由此經濟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荷馬史詩》的記錄里,當時的人們經常用牛來代表物品的價值,一個工藝嫻熟的女奴值4頭牛,而第一名角斗士的獎品是12頭牛。如今,人們出售各種貨物和勞務以換取“錢”,老板可以付“錢”給工人;農民可以賣掉犁來換取一定數量的“錢”。商品就可以被分割成小的單位被大家所接受,于是人們再用錢買自己想要的貨物和勞務。正是因為有了錢,經濟系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于是一種高級的“生產結構”得以形成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一起促進生產力發展并創造財富。

在人類的早期歷史上,貝因為難獲得,充當了一般等價物,“貝”因此成為最原始的貨幣之一。今天的漢字如“賺”、“賠”、“財”等,都有“貝”字旁,就是當初貝殼作為貨幣流通的印跡。

并不是每一種貝殼都被拿來當貨幣,在古代,作為貨幣的貝殼是齒貝,學名叫“貨貝”。它有美麗的光澤,形狀頗似女陰,這使它在原始母性社會里,較他種貝殼更受尊重。

原始人最初以貨貝當裝飾品,除了愛美,還可以避邪。此外,貨貝大小適中,質地堅硬,又方便攜帶,難怪能在千百種貝殼中,獲選為交易的媒介物。而遠離海邊的人類,因不易取得貨貝,就更加珍惜它,在供少求多下,便出現了以骨、石及陶制作的仿造品。

作為交易媒介的貨貝,背面隆起部位,全被磨去,現出孔洞,方便穿繩攜帶。古代以五貝穿為一串,兩串系在一起,稱之為“朋”。“朋”有兩種含意:西周青銅器上常見的銘文,如“用貝幾朋”或“賜貝幾朋”,指的是貨貝的單位;而《易經》里的“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則是指貨幣本身。

我國遠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就開始使用貨幣作為交易媒介,但真正盛行,則在夏、商時代。

商末到西周中葉這段期間,由于青銅的廣泛運用,交易媒介逐漸以青銅塊來取代,貨貝雖仍舊流通使用,但漸漸式微。戰國時,貨貝幾乎恢復原來的裝飾用途,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才正式廢止它的流通。

黃金!黃金!

人類最古老的金礦地圖是從埃及出土的,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成為貨幣之前,黃金就因為其耐久性、高密度以及熠熠閃爍的光輝,使得人們將其作為貯藏財富的手段。如同其他物質被作為財富儲藏一樣,黃金在古代就是—種被渴望占有的東西、一種權力的炫耀、一種激起敵人或下層人妒忌的財富、一種溜須拍馬的工具——譬如,當希芭女王為所羅門王帶去大量的黃金時。

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大約有6000年,早在5500年前,埃及就有關于“一份黃金和兩份白銀相等”的記載,說明黃金在當時埃及人的生活中已占有重要地位。古埃及的壁畫上常常畫有法老把大量黃金賞賜給大臣的場面,其中有一幅壁畫旁邊的文字記載著法老對大臣們說:“把黃金懸在他的脖頸的前面和后面,系在他的腳上,因為他在這些宏偉的宮殿中,注意傾聽法老講的每句話的教訓?!?

考古專家指出,古希臘人同樣為黃金深深傾倒。在荷馬史詩中,荷馬常用“多金的”、“黃金的”詞語來描寫他們國家的富有與輝煌。古希臘人在山岡上安葬自己的國王并把國王的尸體放在深坑墓里。這些尸體大都用黃金覆蓋著。男人臉上罩著黃金面具,胸部覆蓋著金片;婦女戴著金制額飾,豪華的金冠。他(她)們都戴著裝飾的金片,金片上雕刻著各種美麗的圖案。在一個墓穴里,甚至發掘出幼童的尸體包裹在金葉片中。

自公元15世紀起,位于安地斯山的印加帝國勢力強盛。印加人崇拜許多神和女神,而對印加人來說,最為重要的神是“英堤”,即太陽神,他們相信自己是太陽神的后裔。印加人擁有大量的金和銀,他們認為金是“太陽的汗水”,銀是“月亮的眼淚”。他們以欣賞的眼光來看待稀有金屬,手工藝工人使用金、銀、綠寶石、玉以及貝殼來制作雕像,以及其他供皇族或宗教使用的物品。有人描述了在薩帕印加花園中用黃金制作的裝飾物:“鳥兒們在枝頭婉轉歌唱、在花叢中吮吸花蕊中的甘露”。一個西班牙征服者曾描述了一個巨大的黃金噴泉:用黃金制作成了類似由泉中噴射的水……

在印加帝國中,沒有貨幣,也沒有私人財產,所有的土地都屬于皇帝和貴族統治者。印加人進行極為有限的實物交易,也使用可可豆作為貨幣。但黃金卻在印加人那里自有它的價值,這是一種信仰和意義上的價值,而非作為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的價值。

勞駕,稱一稱金子

在黃金由財富的儲藏手段擴展為貨幣之前,人們不得不大量地生產以資交換。為了交易的目的,度量衡的單位必須精確地定義。

當黃金僅僅作為財富的貯藏手段時,人們之間的支付行為并不經常發生。支付過程麻煩且耗時。類似于石頭和牛羊,在古代,任意兩塊黃金或項鏈在大小與純度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于是,每項交易中都須精確測度黃金的純度與重量。

鑄幣的面世是在大約公元前700年,而在此之前,黃金作為貨幣已經有2000年之久了,因此,甚至在極為早期的年代,在作為貨幣之前,黃金純度與重量的測度便被廣泛接受。出于這種緣由,黃金的度量衡制度便建立了。現今,這一度量衡制度被運用于其他貴金屬和極具價值的各類珠寶上。

我們是以“克拉”來鑒定某一塊黃金的純度的。例如,24克拉的黃金,表示其具有100%的純度。“克拉”一詞源自希臘語“Keration”、阿拉伯語“Qirat”,以及意大利語“Carato”。起初,克拉是重量的單位而非純度的單位。這其中有一個有趣的緣由——克拉是屬于豆科類植物角豆樹的果實,每一顆豆莢的重量為1/5克。

今天,“格令”已經取代克拉作為日常的重量單位。“格令”一詞,來自大麥或者小麥麥穗的谷粒(grain),與克拉一樣,在早期歲月中,有著顯著的屬性,即一種不考慮麥穗大小的標準重量。金衡制“盎司”,起源于首先將這一度量衡方法付諸實踐的法國城鎮特勞伊斯(Troyes)。1金衡制盎司重480格令,12金衡制盎司等于1磅。1磅在常衡制中,為16盎司。因此,金衡制盎司單位大于我們日常使用的盎司單位。采用“格令”表示黃金的重量,以“盎司”表示黃金的價格,是現代的慣例。

早在公元前4000年的時候,古埃及人便鑄造金條作為貨幣。在每一塊金條上,刻有法老美尼斯(Menes)的名字。古埃及人甚至制定了黃金與白銀的交換比率。在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白銀的價值僅為黃金價值的5%或者8%,即白銀與黃金的交換率為12:1~20:1。但古埃及人制定的白銀與黃金的交換比率為10:1,因為他們本土的白銀供應匱乏。也許采用這一比率是為了計算的方便,但尚無此方面的證據。

在每次交易的過程中,使用笨拙的方法對黃金重量與純度的測度,比今天更加麻煩。幸而在當時,大多數的財產屬于君主,經濟活動主要體現為農業生產,交通運輸極為困難,從而導致大多數社會呈現出自給自足的形態時,遠程貿易和商業交易罕為人見,無足輕重。

黃金重量的測度

與古埃及人相比,亞述人(Assyrian,一般認為是今日敘利亞人的始祖)與巴比倫人相比是更為活躍的貿易者。他們發展和制造了更為精巧和規格更為統一的金條。在較重(大約30磅重)的金條上,他們雕飾雄獅的圖案;在較輕(大約15磅重)的金條上,則雕飾母鴨的圖案。雄獅與母鴨有助于清晰地顯示金塊的價值。

不過,直至公元前600年左右,人們仍然習慣于為每一塊金條逐一過秤,而非接受其表面圖案所顯示的價值。美索不達米亞人也傾向于將貨幣區分為更加小額的單位,諸如塔蘭特(Talent)、邁納(Mna)、謝克爾(Shekel)。這些小面值不久便流入小亞細亞、希臘城邦以及地中海地區?!爸x克爾”至今仍然是以色列的幣值單位。

最初的鑄幣

1951年,考古學家在艾菲索斯(Ephesus)的大愛奧尼亞城,發現了阿耳特彌斯(Artemis)神殿遺址所掩埋的大量的呂底亞錢幣,貨幣的鑄造時間大約為公元前600年。3000多件文物出土,包括沒有圖案的鄧璞金塊、印飾圖案的鄧璞金塊、許多印有獅子頭像的鑄幣、大量的珠寶,以及金銀雕像。經過仔細的查驗,確認第一枚真正的鑄幣所鑄造的時間大約為公元前635年。公元前1300年(或更早)至公元前546年,呂底亞(Lydia)的古國。它瀕臨愛琴海,以富庶及其宏偉的首都薩第斯著稱。一般認為,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鑄幣的國家,它的鑄幣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60年。

歷史學家希羅多德認為,呂底亞人是“我們知道的最先懂得鑄造和使用金、銀貨幣的民族,是最早的零售商”。在首都薩帝斯有一個市場,其中有著眾多提供從肉類、谷物,到珠寶、樂器的小商店。希羅多德將此形諸于一詞——“Kaphloi”。若按字面翻譯,其意思就是“商人”或者“賣方”;用希臘的俚語來說,就是“帶著大帽子的人”,用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小販”。呂底亞人忙碌于將幾乎所有的貨物都變成可售的商品。根據希羅多德的記載,“除了強迫自己的女兒賣淫外,他們遵守著與希臘人相同的習俗”。呂底亞女人自己攢錢、自籌嫁妝,于是在選擇自己的丈夫時,便有著異乎尋常的自由。

這些呂底亞人在貨幣和貿易方面的創新并非巧合。除了地理位置位于攜來淤積沉淀沙金的巴克圖魯斯河沿岸以外,呂底亞人的首都——薩帝斯——地處連綿1700英里、橫跨東西方、連接愛琴海和幼發拉底河乃至遠東的交通要道上。于是,貿易與商業的出現便是合乎自然的發展。為了便于商業活動的開展,產生了對于度量衡的需要,以及最為重要的貨幣。同樣地,貨幣也創造了對于金匠、貨幣兌換商——最終是銀行的需求。薩帝斯由此成為富族云集、生活奢華的都市中心。

在公元前7世紀初,呂底亞人的貨幣是豆塊狀的白金,被稱為“鄧璞”(Dump)。這些鄧璞非常重,在大小和重量上沒有統一的規格,也沒有某種圖案標志其面值,因此,交易中極不方便使用。

吉基斯,美爾姆納達伊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在呂底亞實行了一項革命性的變革——禁止私人發行金屬貨幣(主要是白金質地的貨幣),并對鄧璞的發行實行國家壟斷。

公元前660年,阿迪斯在吉基斯之后繼承王位。他創設一種更為有效的貨幣制度——即開始在白金錠上印制不同的圖案,以保證相應的重量與價值,并為各個民族提供規格不同的白金錠。

逐漸地,鄧璞在大小規格上逐步獲得了統一,并且在不到50年的時間里,白金錠和鄧璞完成了向可以辨識的鑄幣的轉換——圓形、質地如一、印制有清晰的圖案。每一塊鑄幣上,都印有吉基斯所創立的王朝的標志——獅頭。這一創新,迅速向西擴展到古希臘。在那里,貨幣制度很快就成為地中海地區迅速發展的貿易制度的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果說呂底亞人發明和使用了鑄幣,那么,古希臘人則賦予貨幣制度一種藝術形式。對于希臘人來說,在貨幣設計中注重美感是其目的之一,正如同他們在現實生活中對于其他事務所抱有的態度一樣。

此“金”非彼“金”

咱們老祖宗用過一種像背帶短褲的鉛筆,造型特殊,如今有不少金融機構(例如“臺灣銀行”),都拿它當行(庫、社)徽,印在發行的票據上,其含意與方孔銅錢或元寶一樣,都是象征財富。大量事實表明,雖然亞洲人與西方人同樣熱愛黃金,但他們并不同樣地將黃金視為貨幣。甚至在克洛伊索斯之前,歐洲和近東的人們就將黃金用作貨幣,開始的時候,是金塊,其后是黃金鑄幣。至少在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前的2000年,歐洲人已經將黃金視為財力和精致化的最高表達。鑄幣使得黃金普及化,因為金幣流轉于公眾之手。

亞洲的統治者卻沒有這樣的觀念。他們和西方人一樣嗜好黃金的美麗,以及它所蘊涵的權力。但是,他們似乎認為黃金太貴重了,因此不能作為金錢流轉于骯臟低賤之手。

貨幣體系的觀念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專家認為,我國的鑄幣——其使用年代也許早于西方——制作粗糲的青銅幣,形如鋤頭、小刀以及貝殼等。

然而,許多個世紀以來,大多數我國貨幣的材質都取自價值極低的材料。拿在我國流傳時間最長的銅錢來說,其金屬成分主要是以銅為主的錫、鉛、鐵、鋅、鎳等銅合金,組合比例不同,就出現不同的質量和顏色,以青銅(銅鉛錫合金)最多,白銅最少。

在16世紀之后,我國也鑄造了少許的金幣,但主要用于慶典儀式中,譬如在學生對老師的教誨表示感恩的時候。一直到1890年,我國都未發行一定規模的貴金屬貨幣;就白銀而論,從1700至1826年,有一定數量的銀幣曾在我國流通——雖然起先是墨西哥的比索銀幣。

《戰國策》中提及,政論家蘇秦在成名前,曾帶著“黃金百斤”作盤纏,前往秦國,錢用光了,卻沒謀到一官半職。當他落魄的回到洛陽老家時,父母、妻子都不理睬他,嫂子更是連飯都不給他吃。經此打擊,蘇秦才頭懸梁、錐刺股。

經過一年苦讀,蘇秦前去游說趙王。趙王不僅拜他為相,還封他為“武安君”,另賜錦繡千匹、白璧百對,以及“黃金萬鎰”。

這里提到的“黃金”或“金”,指的都不是黃金,而是戰國時代流通于三晉地區——韓、趙、魏的青銅鑄幣。它的造型看起來像條牛仔背帶短褲,俗稱“布幣”。

這種鑄幣是由農具中的鏟所演變來的,單位有“斬”、“鎰”兩種。據考證,三晉地區的一鎰等于十釿。

戰國時代的布幣有兩釿、一釿及半釿三種面額,鑄幣上的“釿”,是“金一斤”之意。蘇秦“黃金百斤盡”,也就是將百釿的布幣都花完了;而趙王送他“黃金萬鎰”,就是十萬釿幣。

這種錢幣可比黃金輕多了,易于攜帶收藏,據實物秤量,一折約重十四公克。算起來,蘇秦當初隨身帶的百斬布幣,應重一點四公斤左右。

此地無銀三百兩

現在一般人家的貴重物品,不是存放在銀行保管箱,就是自家的密碼保險庫。甚至有加裝鐵柵欄、防盜警鈴及錄影監視系統的。而古人對于貴重物品——尤其是金銀的收藏,是怎樣的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源县| 平顶山市| 达拉特旗| 迁安市| 岳普湖县| 会昌县| 富蕴县| 保靖县| 周口市| 江口县| 台南市| 晋中市| 沭阳县| 巴青县| 高平市| 贵德县| 平山县| 南京市| 上蔡县| 从江县| 曲沃县| 大新县| 田东县| 大埔区| 池州市| 茌平县| 仪陇县| 苗栗市| 汤原县| 鹤峰县| 亳州市| 临朐县| 兴海县| 汉寿县| 麻江县| 怀宁县| 丹阳市| 盘锦市| 丰镇市| 梁山县| 清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