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金”之融通(3)

  • 金融史其實很有趣
  • 趙濤 彭龍
  • 5197字
  • 2014-01-13 10:13:01

然而,畢竟當時的中國是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華商再怎么抗爭,也無法改變洋商保險公司的霸主地位,始終逃不脫自己被人控制、遭人宰割的命運。華商在舊中國的被壓迫歷史再一次說明一個道理:貧弱之國無外交可談;貧弱之國也無實業可言。

倫敦證券交易所

倫敦交易所對中國的企業卻一直沒有太大吸引力。直到1997年3月24日,北京大唐發電股份有限公司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中國才擁有首家在倫敦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證券交易所之一。它的前身是17世紀末倫敦城交易街上,主營咖啡飲品業務的露天大市場上一個名為“喬納森”的咖啡店,這里是當時買賣政府債券的“皇家交易所”。1761年,倫敦150名股票交易商在這里自發組成一個俱樂部以買賣股票和債券。

1773年,這個咖啡店從露天大市場遷入倫敦城司威丁街的室內,并正式改名為“倫敦證券交易所”。1802年,倫敦證券交易所獲得英國政府正式批準,喬治三世國王給它頒發了“皇家特許經營許可證”。

倫敦證券交易所的成立為英國工業革命提供了重要的融資渠道,為促進當時英國經濟的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英國經濟的強勁發展也促進了交易所自身的壯大,從而確立了英國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截至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倫敦交易所一直是世界第一大證券交易市場。

隨著英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在英國其他地方也出現很多證券交易所,高峰時期達30余家。1967年,英國各地交易所組成了7個區域性的證券交易所。1973年,倫敦證券交易所與設在英國格拉斯哥、利物浦、曼徹斯特、伯明翰和都柏林等地的交易所合并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證券交易所。隨后各地證券交易所逐漸停止運作,全部業務都集中到倫敦交易所。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英國國內和世界經濟形勢的深刻變化,倫敦證券交易所由于其濃重的保守風格,特別是一直沿襲下來的陳規陋習嚴重阻礙了英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并影響了它在全球金融市場上的競爭力。在這一形勢下,倫敦交易所于1986年10月進行了重大改革,其中包括改革固定傭金制,允許大公司直接進入交易所進行交易,放寬對會員的資格審查,允許批發商與經紀人兼營,證券交易全部實現電腦化,與紐約、東京交易所聯機,實現24小時全球交易等等。這些改革措施有力地鞏固了其在國際證券市場中的地位。

1995年12月,由于政治原因,倫敦證券交易所被分為兩個獨立的部分,一部分歸屬愛爾蘭共和國,另一部分歸屬英國,即現在的倫敦證券交易所。2000年,倫敦交易所經全體股東投票決定轉變為一個公眾公司,并于2001年7月在自己的主板上市交易。

作為世界三大證券交易所之一,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證券種類非常多,除股票外,還有政府債券、國有化工業債券、英聯邦及其他外國政府債券,此外還有很多地方政府、公共機構、工商企業發行的債券也在此上市。在世界各大證券交易所中,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國際化程度最高,其外國公司股票的交易量和市值都超過了本國公司的股票,這在其他交易所是十分罕見的。截至2007年底,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有3200多家,市值達4.25萬億美元;其中外國公司市值超過交易所上市公司總市值的一半以上。

票號日升昌

以“匯通天下”聞名于世的日升昌票號,是中國第一家專營存放款、匯兌業務的私人金融機構。它堪稱“中國第一票號”,開中國銀行業之先河,在它創立之后,山西富商大賈競相效仿,而后南方的票號也相繼崛起,形成了全國性的金融網絡,促進全國金融流通,加速資本周轉,對清末民初商業貿易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公元1823年,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在山西省平遙創立,從此結束了中國長期以來靠鏢局押送匯款的落后局面,加速了商業運轉和貨幣流通,推動了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在日升昌經營的黃金時期,年匯兌總額高達3800萬兩白銀,日利千金,甚至承擔了清政府財政機構和銀行的部分職能,一度操縱十九世紀整個清王朝的經濟命脈。

日升昌由山西平遙縣西達蒲村富商李大全出資與大掌柜雷履泰共同創辦。總號設于平遙縣城內西大街路南,占地面積1600多平方米,分號達35處之多,遍布全國,遠及歐美、東南亞等國,一紙票號風行萬里其經營網點遍布除東北、西北以外的整個中國,被稱為“一紙風行”。今天懸掛在山西平遙日升昌舊址中廳廊柱上的一幅對聯:“輕重權衡千金日利,中西匯兌一紙風行”,從中依然可見當年票商縱橫商海、富甲一方的膽略和豪氣。

從顏料莊到日升昌

山西平遙城西三公里處,有一個不大不小的村子西達薄。李大元、李大全兄弟兩個繼承祖業,經營著一家紅火的顏料莊——西裕成顏料莊,這就是日升昌的前身。當時,經營顏料是平遙商人的第一項主要生財之道,他們以平遙為根據地,在西達薄村設立加工的手工作坊,先在平遙的西大街路南設立總號,后又在北京崇文門外草廠十條南口設立分號,還相繼在四川、沈陽、天津等地設立了分號。到嘉慶年間,西裕成顏料莊在北京的分店已經形成了壟斷的經營態勢,以其規模大、資力雄厚而列眾商之首。

當時,山西的平遙、介休、祁縣、太谷、榆次等縣商人,也在北京開設各種商店,每逢年終結帳,他們都要給老家捎回些銀兩,這些銀兩都是鏢局運現,運費既高,又不安全,同時也常出差錯,頗感不便。西裕成顏料莊的大掌柜雷履泰決定采取撥兌解決捎送銀兩的問題,即:不從北京往老家捎銀錢,而是將現銀交到北京分號,再由北京寫信給平遙,到西裕成顏料莊總號取現銀。起初,這樣捎銀兩不過是些親戚朋友,兩城之間的撥兌也不收取什么手續費。后來,同鄉們都覺得這種辦法便利,求撥兌的人越來越多,在雙方同意的原則下,西裕成收取一部分匯費。

而后,由于經營理念和處世觀點不同,李大元、李大全兄弟之間摩擦不斷,終于分了家。作坊和鋪子分開,弟弟李大全分到了商鋪的總號和各地的商號,沒有貨源,經營上遇到了困難。而大掌柜雷履泰受到撥兌業務的啟發,感到這個生意獲利空間很大,如果能廣為發展,為商業往來、官府和民眾匯兌,必然生意興隆。于是在雷履泰的主持和幫助下,李大全創設“日升昌”票號,逐漸放棄顏料生意,專營匯兌。

而此時的西裕成確實已具備開設票號的條件,一是財勢和信譽,二是有干練的人才。而在日升昌的創辦和發展中,大掌柜雷履泰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拔乎其萃”的雷履泰

雷履泰1770年(乾隆三十四年)出生于平遙縣細窯村,從小讀書,聰明好學,學識超群。雷履泰因父親早逝,為養家糊口,便離家進城學做買賣,到了四十來歲,碰到了西裕成的東家李大全,兩個人一拍即合,雷履泰入顏料莊后,先跑街,后到漢口當掌柜,又到京師當掌柜,到哪兒經營,就把哪兒搞活,深得東家的器重,言聽計從。

雷履泰在漢、京莊口經營顏料期間,為便利資金調度結算,多次開展漢、京、平地之間的異地銀錢匯兌業務。他借鑒賬局經驗,把匯兌由同城擴大到異地;借鑒錢莊經驗,也搞銀錢兌換;借鑒印局經驗,也開始放款,只不過把當日放款、收款,改為中短期放款,初步形成一整套金融活動格局。當回到總號執事后,雷履泰躊躇滿志,胸有成竹,找準時機向財東李大全建議,成立專門經營貨幣資本的金融機構——票號。

雷履泰為日升昌票號的發展,傾注了畢生的精力。道光六年(1826年),當日升昌的重要人才——二掌柜毛鴻翙離開商號、另立門戶并與日升昌展開激烈競爭的時候,雷履泰從長計議,一方面竭盡全力維持號事,一方面熱心輔佐年僅16歲的少東李箴視執領號東。度過這一艱難階段后,雷履泰廣設分莊,攬做捐項捐納生意,把日升昌搞得紅紅火火。作為封建商人、商界能手,雷履泰長于順流而動、頗善經紀。他能抓住時機轉營票號,不僅開創了我國金融史上專管存放款和匯兌業務的金融機構,而且在總結前人經商經驗的基礎上,于實踐中逐漸摸索、制定出諸如“兩權分離”、“頂身股”、“嚴格號規、精選培訓”、“制約互利”、“抽疲轉快”等經營方法、原則和規章制度。

作為日升昌的掌柜,雷履泰對伙計們的要求十分嚴格。文化上,他要求每個伙計都必須能寫一筆好字,能寫一手好文章。生活上,要求伙計們吃苦耐勞、積極上進。每個新來的伙計,早起晚睡,忙個不停。如果商號上有四個伙計,就只放三把掃帚,看誰起床起晚了,掃不上院子,以此激勵爭先上進。另外,他要求伙計遵守號章號規,注重考察培養道德失準。有時候,他會把碎銀或者銅錢仍在僻靜之處,考察伙計們撿到銀錢往哪兒放。在觀念上,雷履泰要求伙計們高屋建瓴,站高看遠,把不準備當掌柜的伙計看成沒出息,他常說的一句話是:掌柜要有宰相肚。

在日升昌新址修建的時候,按照雷履泰的吩咐,門樓前后分別刻上“棲鸝處”、“我學鸚”六個字。“棲鸝處”表面上好像是說黃鸝棲息的地方,其實“鸝”字暗指的是春秋戰國時期輔佐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奮發圖強的謀士范蠡,雷履泰要告訴伙計們,應當向范蠡輔佐越王一樣,為財東作出業績,無此大志者,只能離開日升昌。“我學鸚”的“鸚”則是指戰國時期齊國的三代名相晏嬰,借此鼓勵日升昌的伙計們要有天下之志,縱覽天下事。

雷履泰79歲終年。臨終前,他惟才是舉,舉薦程清漳接任號事,為日升昌興旺發達,奠定了更加扎實的基礎。

百年滄桑日升昌

日升昌票號從1823年創辦建號,到發展壯大、繁榮興旺以及衰落倒閉,經歷了清道光、成年、同治、光緒、宣傳5代皇帝和中華民國,一直延續到1923年,整整100年,長達一個世紀。

日升昌票號從創辦到成豐年間,是一個發展時期。在這個時期,經營業務以匯兌為主,存放款則寓于匯兌過程之中。經營對象則是以工商鋪戶為主,主要是山西商人的匯南米邦、絲邦、鹽商,還有零星的小商小販,也有官司吏,但為數不多。

日升昌票號成立后,雷履泰深入調查了晉中商人所經營的藥材、茶葉、棉布、綢緞、雜貨等進貨進點,選派了些精明干練、誠實可靠的伙計,先后在漢口、天津、北京、濟南、西安、開封、成都、重慶、長沙、廈門、廣州、桂林、南昌、蘇州、上海、揚州、鎮江等地設莊,與這些城市的山西商人拉關系,招攬匯兌。此處交款,彼地取錢,手續既簡便,信用又可靠。這樣一來,不但山西商人開設的商號和日升昌票號交往頻繁,而且外省人所開的商號以及沿海一帶的米幫、絲幫、鹽商等也多和日升昌票號打交道。于是,日升昌票號業務蒸蒸日上,門庭若市,一片興旺景象。特別是咸豐年降,我國商業發展很快,日升昌票號的業務量也很大,據日升昌清江鋪、蘇州、江西等4家分號1852年、1853、1856年(咸豐二、二、六年)的匯兌收交統計,收匯款達693967兩,交匯款數達678528兩。

從咸豐末年到辛亥革命前夕,是日升昌的又一個發展時期。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后,清朝官吏腐敗驕奢,賄賂成風,社會動蕩,盜匪叢生。為了避免鴉片販子、走私商人之類的生意與票號發生關系,票號的服務對象由過去的以工商鋪戶為主,向官吏、豪紳和工商鋪戶并存轉變。尤其是經過咸豐、同治年間的太平天國革命之后,官府與票號的關系更加緊密,凡軍餉、賠款、丁糧、厘金、賦稅和官府財政款以及賣官爵鉆營行賄的贓款,也都由票號過局。這個時期是日升昌的極盛時期。據1906年對日升昌票號14個分號匯兌統計,收匯款高達1633660兩,交匯款達15891544兩,日升高票號的匯兌額擴大了,基礎規模也更擴大了。一紙匯票一到,10萬、100萬的現銀立即到手。日升昌于是信用顯赫,遠近聞名,但是這種依靠政府收入的業務模式也為日升昌日后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辛亥革命之后是日升昌票號的衰落時期。特別是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和辛亥革命的成功,日升昌和其他票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和毀滅。日升昌危機爆發的外因集中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外國銀行的入侵,中國銀行、官錢局的設立,使票號逐漸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二是帝國主義不斷侵略,國內戰亂連綿不斷,嚴重破壞了還很脆弱的商品經濟,票號受到了很大影響;三是國內交通、通訊條件的發展,金融流通加快,票號的優勢開始減退。

而安于現狀、不思進取、固步自封則是日升昌事業衰敗的內在原因。日升昌曾經失去幾次歷史機遇。清末,清政府組建大清銀行要日升昌入股,被平遙總號拒絕;外資銀行要求日升昌合資組建銀行的提議也被拒絕。日升昌自我封閉似乎正是其自我毀滅的開始。后來的經營者熱衷特權、依附權勢、放棄自強自立,同時驕奢淫逸、貪圖享受的風氣,使衰亡成為必然。

日升昌倒閉的導火索是一個突發事件。1914年,日升昌北京分號經理侯垣因給祁縣合盛元票號受到牽連,被債權人起訴,潛回平遙,平遙總經理郭樹柄怕被牽連也選擇了潛逃之路,致使日升昌被查封,此后,一蹶不振。1910年,當財東李五典聘請郭樹柄任總經理時,股東不參與經營管理的制度被打破,李直接參與股權設置、經營管理,導致股東、經理都負責又都不負責。而后,日升昌經歷了破產、整頓、債權做股東、復業等幾個艱難階段,已經不能與過往的輝煌同日而語。1932年,日升昌改營錢莊,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經營管理之善

日升昌鼎盛時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在于它有一整套嚴密的用人制度和完善的管理制度。

主站蜘蛛池模板: 塘沽区| 门源| 威宁| 大新县| 海伦市| 萍乡市| 张家口市| 上饶县| 梁河县| 长治市| 卢氏县| 衡南县| 手机| 南平市| 龙陵县| 丹凤县| 张家口市| 温泉县| 桓台县| 玉山县| 扶余县| 凌源市| 广灵县| 南充市| 长宁县| 松滋市| 武夷山市| 临邑县| 偏关县| 志丹县| 宜黄县| 泽库县| 四川省| 敦化市| 普洱| 闽清县| 深泽县| 洞口县| 龙陵县| 介休市|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