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好口才必備的原則(2)
- 好口才好前程(大全集)
- 趙凡禹
- 5587字
- 2014-01-10 15:20:22
“這次抓了蔣介石不同于十月革命逮住了克倫斯基,不同于滑鐵盧擒獲了拿破侖。前者是革命勝利的結果,后者是拿破侖軍事失敗的悲劇。現在呢,雖然捉了蔣介石,可并沒有消滅他的實力,在全國人民抗日高潮的推動下,加上英美也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所以迫蔣抗日是可能的。我們要愛國,就要從國家民族的利益考慮,不計較個人的私仇。”
這話終于擊中了軍官們思想這個“的”,解開了他們心中的“結”。
可見,雖然人們的心情像一只野兔,活蹦亂跳,很難逮住,但只要善于透過言語表象與非語言舉動,由表及里地進行探求,洞察聽眾的需要、目的、心情,就能把握目的,一擊中的。
例如19世紀,維也納上層社會的婦女中,時興一種筒高、檐寬的帽子,而且在帽檐上裝飾著五顏六色的羽翎。女士們一進入劇場,觀眾就只能看到她們戴的帽子,而看不見戲臺,劇場經理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只好一再請求女士們脫下帽子,可誰也不予理睬。這時,經理靈機一動,根據女士們愛美、愛年輕的心理狀況和志趣特點說:“年紀老一點的女士可以照顧不脫帽。”話一出口,女士們竟紛紛脫下了帽子。因為她們面臨著“美女”與“老婦”的選擇,維也納的上層婦女,當然誰也不愿意做老婦,她們戴那種筒高、檐寬的帽子,不也是為了追求美嗎?
洞察、預測對方的心理,只是為最佳說話形式的選擇作準備,而絕不是為了將他人的情感秘密一一暴露,因此言語交際的策略應當是察而不擾。可見掌握了人們內心變化規律,并對癥下藥,就能切中要害,一擊中的,產生良好的講話效果。
端正自己身份
任何人在當眾講話時,都是以自己物主身份表達思想,傳遞信息。要想使彼此交流達到理想的效果,除了要有對象意識外,還要有自我身份意識,就是說話要得體,言語形式的選擇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說自己該說的話”。如以下級的身份向上級匯報思想工作,當持敬重的態度,注意措辭的嚴肅性和應有的禮節性。與同輩親友交談,則以親切、自然為宜,不宜過于“一本正經”,否則便有疏遠之感。說話不得體,不注意身份,聽的人總感到不是滋味,甚至引起反感,這肯定達不到交流的目的,甚至事與愿違。
當眾發言要符合自我角色身份,首先就要作到稱謂、口氣適合。例如:一位因改革而在全國頗有影響的企業家,在一次代表本廠與另一廠家廠長洽談業務時,姍姍來遲。且一見面就一本正經地說:“我忙得不得了,只能用很少的一點時間接見你。”此話一出,舉座皆驚。對方廠長更不是滋味,一筆幾十萬元的生意,便一語告吹。廠家洽談生意,雙方的地位是均等的。姍姍來遲便是不禮貌,而“我實在忙得不得了”、“接見”等語氣的潛信息則是:傲慢和盛氣凌人。
其次,當眾發言時要注意自己的多重身份,針對不同環境,選擇相應的表達方式,使表達與自身思想情感表達相符合。
常言說,“言為心聲”,魯迅先生也說:“從噴泉里出來的都是水,從血管里出來的都是血。”一個人用什么身份說話,很容易反映他的思想境界,處世的方式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如何把握好交談雙方特定的關系而作語言的修飾調整,以更好地傳情達意,這正是提高說話水平要研究的課題。
再次,話雖是說給聽眾聽的,但話說得好不好,能否為聽眾所接受,還要看發言人是否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而一個人的思想性格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而一個人的心情則是和他的思想、處境分不開的。這種不同處境下的不同心境,同樣會在人們的表達中自然流露,顯示出說話者的本色身份。
所以,當眾發言時要選擇與處境、心情相協調的說話形式,例如某高校一位姓嚴的古漢語教師,學識淵博,治學嚴謹,教學時嚴格訓練,嚴格要求。一日,當他走進課堂,見黑板上赫然寫著“嚴可畏”三字。該老師不慍不怒,只見他停下來,對學生朗聲說道:“真正可畏的是你們!”學生們一時不知所措。嚴老師接著說:“不是嗎?后生可畏嘛!為了讓你們這些后生真的可畏,超過我們這些老朽,我這嚴老師怎可名不副實呀!”(掌聲笑聲)由“嚴可畏”三字嚴老師準確地捕捉到學生們因嚴格訓練、嚴格要求而生發的“積怨”與“不滿”,先是冷靜地予以寬容,進而曲解“可畏”二字,并且一語雙關,含蓄幽默地表達出必須“嚴”的道理,以及要繼續“嚴”下去的決心,既寬容有度,又嚴格適中,其說話形式的選擇與處境、心情表達之得體,令人擊節贊嘆,真個是“言為心聲,語如其人”。
利用社會背景
當眾講話是一種社會現象,它存在于社會之中,服務于社會活動。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使用語言;社會文化歷史等因素又滲透在語言之中,制約著語言的運用。社會文化背景情境,指社會場合,包括時間、地點、場合、氣氛、事件背景、人事關系等。文化環境,指一個民族在自己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的風格與傳統。講話時要善于運用這種社會大環境,如:
1993年底,香港寶蓮禪寺天壇大佛舉行開光大典。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港督彭定康均應邀作主禮嘉賓。儀式結束后,彭答記者問指責我港澳辦關于香港問題的聲明,“并不是一份有特別吸引力的圣誕禮物”。記者以此請周南發表意見,周南以“佛教的日子”為由不予評論,因為在宗教圣地,參加宗教儀式,雙方展開外交爭論是不合時宜的。無奈記者追問再三,周南順口答道:“誰搞‘三違背’定會苦海無邊,罪過罪過!誰搞‘三符合’,自是功德無量,善哉!善哉!”末了一句“阿彌陀佛”,引得在場者陣陣掌聲和笑聲。周南此時就恰當地運用了宗教這一社會背景,發言得體,無懈可擊。
又如,解放前夕,陳毅同志在一次報告中說:“我們有充分的信心可以預見,解放全中國已經不需要太長的時間了!解放上海,更是指日可待!(臺下爆發雷鳴般的掌聲)過不了幾天(用生硬的上海話)阿拉這些土八路可以到上海白相相了!”(臺下充滿笑聲)這樣的話在那個社會環境和具體場合顯得十分得體,而且出語幽默,又鼓舞人心。
切情切境,是成功講話的重要條件。前一例是在佛教圣地參加宗教儀式上的對話,周南選用佛家語,應情應景耐人尋味。后一例乃是陳毅元帥對當時報告的場景氛圍的辯證運用,打破風格的表面統一,從而很好地適應了“行將進入上海”這一題旨情境,效果很好。
抗美援朝期間,一位美國記者來華采訪周總理。總理剛好批閱完文件,一支美國派克鋼筆尚放在桌子上。這位記者便借題發揮:“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人,為什么要用我們美國生產的鋼筆呢?”總理聽出了他的言外之意,便長笑一聲,回答說:“提起這支筆呀,是一個朝鮮朋友抗美的戰利品作禮物送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原想謝絕,哪知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于是收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記者聽完后,頓顯窘態,說不上話來。在這次談話中,周總理恰當地運用了朝鮮戰爭這一歷史背景,利用弦外之音令問者啞口無言,真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
還有一些雖然不屬于大的社會環境,諸如地點、實物,但它們一旦附屬于某種社會力量所能施加影響的范圍時,它就成了社會環境。例如在國家級的外交談判中,地點的選擇是一個很敏感的問題,通常的處理方法是在談判雙方的領土上輪換舉行,或者選擇第三國作為談判地點。為什么這個問題會成為一個重要而敏感的問題?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在朋友家里說話,總有一種客人心態,說話也總是顯得拘謹一些,可在自己家里接待朋友,就無拘無束了。這種主人心態,就自然形成了一種優勢,人們把它叫做“居家優勢”。
以上是小地點形成社會大環境,有時地點的改變也可形成不同的小環境,從而有利于解決不同的問題,發表有針對性的講話,例如:
有些領導者發現問題,往往請下屬到自己辦公室談話。辦公室是上級辦公的地方,下屬來到這里,很容易聯想到上下級關系,于是便產生了一種“必須服從”的心態。這樣,本來是對等的談話,因為地點這一特殊社會環境的參與,就有利于一方,使對等的雙方,變成主動與被動的兩方。主動一方便有一種“居高臨下”的勢頭(當然這只是一種心理差異,絕不是“以勢壓人”)。以此類推,如果顧客與營業員發生糾紛,經理應巧妙地把顧客誘導進自己勢力所能影響的范圍——經理辦公室。這樣既可以避免事態的擴大,也可以使這位顧客與圍觀者隔絕,避免接受人群中一些不良反應而進一步增強不滿情緒。所以,經理室實際上成了一個有利于處理問題的小社會環境。反之,如果為了加強聯絡,增進信任和友誼,領導人員則應走出“領導效應區”,到職工宿舍、食堂、俱樂部等地區去,便于放開話題,無拘無束。這類非語言因素,有時正像看不見的磁場,有著極其強大的特殊效應。
可見利用合適的社會背景發表講話,可明顯提高說話效果,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敏銳的思維和具有穿透力的眼光,去洞悉社會大背景,并擅于利用眼前的實物、身處的地點營造有利于自己當眾講話的環境。
利用自然情景
當眾講話時也要注意對何時何地等自然情景的運用。自然情景語境則專指交際的時間、地點、場合。何時,小言之是指年月,大言之是指時代;何地,小言之是指大庭廣眾、居家密室,大言之是指城鎮、鄉村、野外;具體場景則指由一定的時空因素,以及交際情景有機組合而成的言語交際場合。例如,人家辦喜事,你便不能談令人喪氣的話題;人家悲痛時,應忌談逗樂的話題。大庭廣眾中演講、報告,應談與主題有關的話,不可玩世不恭了草應付;散步聊天,則具有隨意性,離題或許更有離題的樂趣。
善于利用自然環境來增強說話效果,有時可以借用季候景物,誘發說聽雙方的共鳴。如郭沫若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上的發言,就是運用這一方法結尾的:“春分已經過去,清明即將到來。‘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這是革命的春天,這是人民的春天,這是科學的春天,讓我們展開雙臂,熱烈地擁抱這個春天吧!”當時郭老臥病難起,作此書面發言。這個發言一經宣讀完,會場上就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通過實況轉播,又在整個科學界引起了熱烈的反響。
郭老在這里運用“春天”這一季節環境畫龍點睛,效果顯著。
當眾講話總是在一定的時間、空間進行的,如時令、地理環境、自然景物往往因人的主觀感受之不同而附上不同的情緒色彩。若能結合自然情景來組織話語,往往會收到出奇不意的效果。如李瑞環同志在天津工作期間,適逢國家足球甲級聯賽在天津舉行,天津隊參賽前正趕上下雨。李瑞環鼓勵隊員們說:“下雨了,你們要混水摸‘魚’,要快傳多射,千萬別拖泥帶水。”這里巧借場上下雨這一自然情境因素,或仿擬,或雙關,話語風趣幽默,很好地發揮了鼓舞士氣的作用。
利用特定場合
當眾講話必須注意言語行為的特定場合。不同的交際場合,有不同的言語表達,不可將言語表達的基本原則變成僵死的程式。說話要注意場合。不看場合,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到什么說什么,這是“不會說話”人的一種拙劣表現。人,總是在一定時間、一定地點、一定條件下生活講話,在不同場合,面對著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從不同的目的出發,就應該說不同的話,用不同的方式說話,這樣才能收到理想的講話效果。
有這樣一個反例:一位早年畢業于某高等院校中文系、勤勤懇懇工作了幾十年的老教師退休了,為此,學校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退休老同志一并舉行了一個歡送會。與會同志和領導對他們的工作和為人進行了熱情洋溢而又非常得體的肯定和贊揚,相比之下,對那位曾多次榮獲過“先進”的老同志的美譽則尤多。當輪到兩位受歡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謝辭的時候,他們對大家的贊譽作了深情的感謝。一時間,會場里充滿了一種令人動情的溫馨氣氛。作為答謝,話本該說到這里為止;然而,那位老教師卻并未就此打住,卻由人們對另一位“先進”的贊揚中引發了感觸,并作了頗為欠妥的聯想和發揮:“說到先進,很遺憾,我從來也沒有得過一次……”話猶未竟,坐在他對面的、平日與他相處得不很融洽的一位青年教師突然搶了話頭:“不,那是我們不好,不是你不配當先進,是怪我們沒有提你的名。”話語中帶著一種不肯饒人而又讓人難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師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傷的表情,一時間會場中出現了一種怏怏不悅的尷尬氣氛。一位領導見勢不對,馬上接過話茬,想把氣氛緩和一下。照理說,這時,他應避開“先進”這個敏感的話題,轉而談論其他。然而,他卻反反復復勸慰那位退休老教師,叫他對“先進”的問題不要在意,說沒有評過先進,并不等于不夠先進,先進不僅在名義,更要看事實。如此等等,一席話,等于是把本應避而不談的話題作了重復和引申,使本已尷尬的局面顯得更為尷尬。
而在這一點上,大將軍王震同志顯然就做得很好。
有篇報告文學記載了王震同志幫助詩人艾青的感人故事,其間王震與艾青的幾次談話,很可說明特定的交際場合需要有特定的話語形式來表達。1957年后期,王震找到被錯劃為右派的艾青,一見面就說:“老艾,我又愛你又恨你!你是不反對社會主義的,你是擁護真理的嘛!離開文藝界,你到我們那里去吧!”艾青到了王震兵團所在的密山安定下來后,王震誠懇而嚴肅地對艾青說:“老艾呀,你要是搞不好,我是要罵你的。等我死了你再寫文章罵我!”這些都是在背地里談的話。在大庭廣眾之中說法又不一樣了。艾青剛到密山,參加向荒原進軍的動員大會,王震站在卡車上對大家說:“有個大詩人,艾青,你們知道不知道?他也來了,他是我的朋友。他要歌頌你們,歡迎不歡迎呀?”還有一次,艾青不在身邊時,王震對農場領導說:“政治上要幫助老艾,趕快讓他摘掉帽子,回到黨內來。要讓他接近群眾,了解戰士。”前兩次講話,均為個別交談的場合,王震的話語既有信任,亦有批評,既有鼓勵,也有嚴格要求,也不乏朋友間的坦誠直率。后兩例,交際場合為當事人不在場或大庭廣眾中。話語更多熱情、愛護與幫助,這對當時的艾青來說,真可謂久旱逢甘霖,使他一直半吊著的心安穩了,他覺得自己“開始了生命的新旅程”。沒有老將軍這些恰如其分的講話,或許就不會有艾青的新生,可見根據場合講話是多么的重要。
在特定場合講話可利用以下幾種技巧和原則,以達到理想的當眾講話的效果。
多角度某些場合的變化是出人意料的。如果應對不好,會使自己陷于某種困境。這就要求說話者必須善于變換切入角度,靈活地應對和駕馭各種局面和場合。